发表于2024-11-24
《回到土地》共分三篇。城市篇是全书的最主要部分,11篇文章揭示和批判了中国近二十年来城市建设的种种误区,特别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各大城市的、荒诞不经的“城市化妆”运动,挥霍浪费无度、缺乏人文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大型公共建筑,目标单一、缺乏土地伦理和系统科学理论指导的城市规划建设及江河治理工程,等等。田园篇侧重乡土中国。这些文章警告,当我们已经毁掉一个个富有特色的旧的乡土城镇之后,我们又将毁掉一个个更富有特色,充满生态与人文价值的广大乡村和田园。乡土景观平凡而真实,虽为下等文化且不曾被国家或地方政府所保护、所珍惜,却绵延数千年而生机勃勃,是“生存的艺术”,也是草根信仰之基础,是和谐社会之根基。遗产篇则在“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新伦理与新美学之下,认识和评价我们的遗产,旨在跳出传统的文物概念,跳出贵族文化的价值观来认识平民的、足下的文化。
中国正处于重建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着因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全球化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机和与之伴随的草根信仰危机,俞孔坚分别从城市、田园和遗产三个层面论述他的景观理想:一种“生存的艺术”,即“天、地、人、神的和谐”。为此,他提出了引起热议的“反规划”理论,提倡“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强调“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并对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保持警惕,认为有可能破坏农村延续几千年的土地与人的和谐,“新能源”——农村的城市化也许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回到土地”是俞孔坚理论和实践的基点,而他的追求则是建设真正“中国”而“现代”的景观。
俞孔坚,1963年生,浙江金华人。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次年创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为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出版著作十五部,论文二百多篇。五度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一项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奖,并获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七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担任《城市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杂志主编,国际Landscape Architecture编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北京市、苏州市、中山市等政府专家顾问。
引言
城市篇
寻找土地之神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城市性的再定义:作为生存艺术的城市设计
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再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规划的理性与权威之谬误
暴发户与极权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
重归人性与故事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
可持续景观
城市的生态与人文理想
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
田园篇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寻常景观的诗意
田的艺术
关于“风水”
附:谁来保护我们的家园——风水复活的背后
天府:生存的艺术与美学
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
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附:新农村建设宜先做“反规划”
重建家园的精神空间
遗产篇
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
中国的自然保护亟待进行体制、规划方法和保护理念上的全面革新
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部泪水锈蚀的历史:为《工业遗产》序
建立“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的建议
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
善待圆明园遗址(9篇)
怀念周维权先生
代后记:土地与城市十年:求索心路与践行历程
寻找土地之神
《中国青年报》编者按-2005年1月29日,2004年景观设计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3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博士关于《印度洋海啸灾难启示》的报告,令与会代表震动。
1995年,俞孔坚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根据中国面临的严峻人地关系,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回国后,他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同伴一起,继续针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国土和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提出“反规划”途径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2002年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荣誉奖。
2004年10月13日,本刊发表了《五千年未有之破坏》,反映了他对人地关系和国土生态安全危机的忧虑,引起广泛反响。两个多月后,印度洋海啸灾难爆发,证明俞教授的忧患意识绝非杞人忧天。为此,本报再次约请俞教授贡献他的讲稿,希望因此能进一步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
引言:发生在“天堂”的灾难
不久前印度洋发生的海啸灾难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讨论涉及科学信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环境伦理及国际合作问题等。国内在这方面较为严肃的讨论尽管并不多,却庆幸看到一些科学家与环境保护人士关于对自然是否应该“敬畏”的争论,非常难得。我觉得应该更全面而深入地展开,这对唤起全民族的国土生态安全的危机意识、澄清人地关系的大是大非、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含义、推动建立和完善国土和城市生态安全系统,都是非常有益的。我是一个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规划师,而景观规划以协调人地关系为宗旨,从某种意义上讲,该学科源于对土地上的自然过程特别是灾害过程与空问格局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所以,我今天也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讨论。
印度洋海啸灾难只是个引子,由此引起的思考基于以下的事实:这场灾难发生在一个高度文明时代的“天堂”里,曾经的美丽花园、豪华的酒店、繁华的街巷,瞬间成为废墟;夺走了近30万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现代科学知识武装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远岛屿上孑遗的史前部落却能在此大难中安然无恙;科学家检测到了地震的发生,科学知识也告诉此后必有海啸,却未能使陶醉的人群免于死难……当然,我更多的是想借题发挥,展开关于中国当下的人地关系问题特别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国土和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讨沦。
一、四点启示:国土生态安全、“超人”、科技及文化遗产
启示之一:国土生态安全为头等大事。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并没能摆脱自然灾难的威胁,它们随时都在身边发生,甚至可以在“天堂”里发生。这让我想到了华裔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在上世纪70年代写的一本书《景观的恐怖》。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景观,实际上都潜伏着恐怖:我们欣赏森林,但森林是恐怖的潜伏地;我们欣赏沙滩,实际上沙滩也潜藏着恐怖;我们欣赏河流,河流也是恐怖的发源地;城市同样潜伏着恐怖。那么国土、城市和景观规划的源头和最根本的任务就在于回避和应对恐怖,明智地应对自然的灾难(当然还有来自人的恐怖)。避免和预防国土生态灾难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的功能。世界上的许多文明是在突然降临的自然灾难中消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特别是洪水灾害,史学家认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组织治理洪涝灾害的需要而发育形成的,而夏族首领大禹也恰恰是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拥戴的。
国土生态安全,是继人口问题之后,当代中国未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启示之二:“超人”意识和虚拟世界导致灾难临头。面对30万文明人群的尸体和史前部落的逃生奇迹,我们不禁要问:在应对自然灾难方面,人类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1962年,景观规划师和生态规划先驱麦克哈格带领学生在美国东海岸研究海岸带的安全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滨海地带的规划。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发现,许多富人正在争相建造美丽别墅的地带,恰恰是在下一轮海潮侵蚀中要被吞没的危险地带。他于是警告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们赶紧搬离此地,否则迟早有一天,他们将大难临头。遗憾的是,他的警告没有被理会。果不其然,数月之后,强烈的海潮吞没了这些美丽的住宅。对照印度洋的海啸,我们会发现,历史总是在重演着同样的悲剧,而其根源在于人类的无知加无畏。
麦克哈格于是说:“人们必须听景观规划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你那区区花草或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关于这些问题你尽可以马虎对待,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我们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的。”
人们用不全面的科学知识来掩盖人类的无知,加上为追逐眼前利益而对已经积累的科学知识置若罔闻而表现出麻木,因为无知和麻木,所以无畏,因为无畏,便离灾难不远了。除无知可以使我们无畏外,坚硬的钢铁、水泥和有巨大力量的机械也可能为人类在自然力面前壮胆。美国有一部关于星球大战的电影,描绘人类在面对外星人时,是如何大规模出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来壮胆的,结果,这些装备在外星人的神秘武器下瞬间灰飞烟灭,倒是人间柔弱、优美的音乐,最终将外星人制伏。
我们通过机器强化和延伸了我们的四肢,通过电脑和信息存储及处理技术扩展了我们的大脑,努力使自己成为了“超人”,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虚拟化的、高度抽象化的世界中。我们用对付500年一遇的灾难的水泥防洪堤和防波堤护卫着城市,以至于在海边或河边看不到水光,听不见波涛;我们渠化和管化大地上的水系,以至干不知道水竭水满,潮涨潮落;我们斩山没谷,“三通一平”,以至于忘记了地势之显卑。我们对真实的、完整意义上的自然过程和格局越来越陌生,不再有机会像动物和史前人那样,甚至不能像田里的农民那样,像海边的渔民那样,或是像山里的猎人那样,感受自然的呼吸,领会她的喜怒之表情。我们对大难来临前的种种预兆漠然置之。所以,现代人在应对自然灾难的能力方面退化了。间接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城市人的缺陷,但永远代替不了体验完整真实的自然存在的作用。因此,如何让城市与自然系统共生,使现代城市人能获得自然的体验,感受自然的过程,重新找回真实的人,是正迈向城市化的中国面临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是塑造新的和谐人地关系的基础。
作为自然人,人类对大自然有天生的敬畏和热爱之心,敬畏是因为千百万年来大自然不断将灾难降临人身,并在其基因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热爱,是因为大自然提供了食物和庇护,并培育了人对天地的依赖和寄托。这种人类的天然之心正是萌生“神”与宗教的土壤,也是大地景观吉凶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本源。如果我们过分依赖近现代科技赋予我们的“超人”能力,而将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自然人的能力抛弃,将“神”或敬畏之心埋葬,灾难必然降临。演绎哲学家们的话说:“超人”的诞生宣判了“神”的死亡,“神”死了,则人不得不死。承认人需要对自然力和超感性世界的敬畏,与我们信奉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超人”对“神”的敌视和杀戮,是因为“超人”缺乏自信;片面的、不完整的科学知识是“超人”陶醉的毒鸩之酒,当然也是聊以自恃的武器;人类期待用全面而完整的科学知识获得自信,并能用宽宏博爱之心,再塑友善助人之“神”。
启示之三: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科学技术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价值,第一,科学技术是干什么的?第二,有了科学技术,还缺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必须首先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哲学不应该是斗争的哲学,而应该是“和合”的哲学;科学和技术更应该用于如何了解自然过程和格局,协调和适应自然过程,以便避免与自然力的冲突,而不是用于武装自己,使自己以“超人”自居并与自然过程相对抗。所有的灾难,实际上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的祖先通过经验积累,成功地避开了许多自然灾难而繁衍至今;当代科学技术给了人们回避自然灾害的更大能力。但是与史前和农业时代的聚落和社区相比,我们的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更多的是靠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和工程措施,而不是巧妙地采用回避和适应策略,对待洪水尤其如此。
……
回到土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回到土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对傅高义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邓小平的形象完好无损。理解邓小平形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转到基辛格的《论中国》,该书“力图阐释中国人思考战争与和平、国际秩序邓问题的思维方式。”基辛格把中国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方法比作围棋,西方人的方法比作国际象棋,他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讲起,然后跳到冷战时期的毛泽东,然后便是耳熟能详的1970年代初他本人在北京参与的中美“准联盟“。他解释道,自离开美国国务院后,他去过中国50多次,与中国领导人关系亲睦,但自他与毛泽东对话以后,他与这些后继者的对话逐渐变得乏善可陈。毛主席待他如“哲学家朋友”。邓小平接待他的级别没那么高,下一代领导人则更低。
评分快递给力 质量很好,继续关注
评分第一次接触这类题材,有收获,对我们的土地改革、城市建设有新认识。
评分看过反规划再回来买的这本,还没有看,不过有看到和其他书重复的章节。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的书 很好不错的书 很好
评分快递给力 质量很好,继续关注
评分经典
评分很值得学习!!!!!!!!!!!!!
回到土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