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是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明代社会与文化史的总结,分为上下两编。《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上编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下编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明代文化的变迁:一是纵观明代社会与文化的整体,其本身存在着一个官方控制从严密到松懈的动态变迁过程。二是考察明代社会史的重大转向,主要是社会流动的加速以及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三是考察明代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四是综合阐述明代社会与文化史变迁的时代特征,变迁所反映出来的新动向,以及变迁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简介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中国的社与会》《中国流氓史》《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等多部专著,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明清史论文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社会、文化的动态变迁
二、社会的历史转向
三、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
上编 社会的转型
一、拜盟结社:民间组织及其勃盛
二、雕虫篆刻:文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三、四民之首: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四、佐官检吏:幕府人事制度
五、儒侠盗互动:知识人群体与侠盗之关系
六、光棍喇虎:无赖层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
七、女山人、女帮闲:妇女的社交网络及其媒介
下编 文化的变迁
一、求真务实:士大夫精神史的内在转向
二、致富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三、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
四、英雄崇拜:英雄豪杰观及其新动向
五、三教合一: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六、秀才学问与举业文章:学术史一隅
七、观念、生活与风俗:基于社会文化史的考察
余论 明清易代与社会文化的波折
一、社会秩序变动及其重建
二、礼教的重建与文化史的转向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近人论著
后记
精彩书摘
一般认为,“文学士多寡节气”。究其原因,据明人吴廷翰的解释,则是:“以其习华悦人,故性成而柔驯,居尝议论霏霏有余,及临事难,辄蓄缩巽冥,战汉不能出一语,往往殉其守。”②与道学之士相比,文人的气节确乎稍有不逮。不妨举明末文人董其昌、钱谦益,与道学家刘宗周、黄道周作一比较。董其昌文章书画,冠绝一时,海内望之如山斗。然受名士流风影响,“每疏绳检,且以身修为庭训,致其子弟,亦鲜克由礼”③。后董其昌在乡为富不仁,终于引其民众的愤慨,有“民抄董宦”一事。钱谦益为明季文坛领袖,却不惜行检,当原配陈夫人还在时,即以河东君柳如是为妻,“以妾为妻”,其无行可见一斑。④钱氏一事,若属实,正堪无耻之尤了。据明末清初人李清载,谦益降北以后,柳如是留南京,与一私夫乱。谦益子鸣其私夫于官,杖杀之。谦益怒,屏其子不见,语人道:“当此之时,士大夫尚不能坚节义,况一女人乎?”闻者莫不掩口。⑤钱氏在家乡的口碑亦不佳。反观道学之士,在大是大非的紧要关头,却能尽节而死,终成纲常人物。如刘宗周、黄道周,在崇祯年间被视为“天下清望”。当浙中不守时,宗周不食而死;道周受闽中之命,以阁部督师,被擒死之。⑥
三是文人穷酸,而且愿意言穷,甚至哭穷。轻薄、无行,出入花街柳巷,这是风流才子的勾当。而绝大部分的下层文人,即所谓的乡下学究,则无不是一副穷酸样。明朝人早就认识到了文人与穷的不解之缘。如袁中道就说:“知交中韵士,即是贫士。富人多非韵人。”⑦但明代文人更喜言穷。如江盈科有诗云:“作吏经三载,残躯万苦余。子钱增是母,宦橐薄于儒。乞米怜腰惯,窥铜笑貌(月檴)。乡书不敢寄,猿鹤恐嘲予。”①此即其例。
当然,穷酸只是与学究为伍,而与那些已有官位的大人先生无缘,如江盈科之言穷,只是一种文人习气在作怪,其实与乡村学究相比,他的日子并不难过。正如朱自清所说,向来说“寒酸”“穷酸”,似乎酸气者聚集在失意的书生身上。得意之后,见多识广,加上“一行作吏,此事便废”,那时就不会执着在书上,“酸气味”是可以洗掉的。②事实确乎如此。明代出仕过的文人,无论其如何说穷,终有基本的田地、房产供其消费。如唐顺之,初时有田百亩,其后增至“盈千”。③又如袁中道,自言其维持其逍遥的文士生活以及养家的经济来源:有供粥之田,可取租四百余石;岁有租银近百金;又在沙市有一宅,售值可置田数百亩。④
今人陈玮论文人道,文人绝非一般舞文弄墨的酸丁秀才,而指具有极致的文人习气的一类知识分子。他将文人气质概括为“五气”,即:书卷气、骨气、正气、义气、清气。⑤这当然是今人理想化了的文人形象。但如果对明代文人作一具体考察,那么酸丁或乡村学究在文人阶层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就不能不给予充分的注意。事实上,书卷气是明代文人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即使乡村学究如何穷酸,他们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这种知识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基础。文人当然是传统读书人的一部分,故又可称“书生”。这固然是一个颇值得骄傲的称谓,如说“一介书生”或“书生本色”,无不都含有清高的意味。所以,明代的文人墨客大多以贫为清高,进而以清高为标榜。骨气也者,简言之,即傲气。文人无疑是知识的掌握者,而知识又赋予文人以超俗的权力和优越。于是,明代文人也就具有了笑傲王侯、指点江山的传统,潜意识中常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⑥至于正气、义气,亦即临难尽节尽忠,更多的是在道学家之流中可以找到。而继承魏晋以来文人传统的文人,反而具有一种非道德或非规范的特点。即以“狎邪”为例,文人并不视之为大恶。其上焉者,视之为风流雅事,著之诗歌;其下焉者,视之为应酬不可免之事,无伤道德。①这不仅是历代文人的通病,而尤以明代文人为甚。换言之,明代文人一方面追求清雅之事,如书画、文学,另一方面又追求相当世俗化、物质化的生活,甚或追逐声色犬马。
……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不错,只是感觉 明代 这本包装不够精美!
评分
☆☆☆☆☆
好书,值得买。京东送货快,也方便,有活动,屯书中。赞一个~(≧▽≦)/
评分
☆☆☆☆☆
特别喜欢了解传统国度的社会生活,根据广告介绍购的,打五星
评分
☆☆☆☆☆
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不但丰富多彩,且极具变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则是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如此急剧的社会与文化变动,引发了众多学者关注明代历史。他们将自己的观察点落实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晚期,深入其中,进而考察其基本变化,并得出了几乎相同的见解。明代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滥觞于成化、弘治年间,正德时期则是前后变化的分水岭。自正德以后,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向,政治结构及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儒家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儒学的平民化与教育的通俗化,知识分子主动参与通俗文化与出版物的商业化,无不说明明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期。
评分
☆☆☆☆☆
特别喜欢了解传统国度的社会生活,根据广告介绍购的,打五星
评分
☆☆☆☆☆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可不是通俗小说哦。看清楚再准备买吧
评分
☆☆☆☆☆
好评!!!!~!~
评分
☆☆☆☆☆
先购后读,今年全部结束
评分
☆☆☆☆☆
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不但丰富多彩,且极具变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则是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如此急剧的社会与文化变动,引发了众多学者关注明代历史。他们将自己的观察点落实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晚期,深入其中,进而考察其基本变化,并得出了几乎相同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