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性能權威指南

Web性能權威指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加] Ilya Grigorik 著,李鬆峰 譯
圖書標籤:
  • Web性能
  • 前端優化
  • 後端優化
  • HTTP
  • 瀏覽器原理
  • 緩存
  • CDN
  • 性能測試
  • 優化工具
  • 用戶體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491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458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靈程序設計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怎麼纔能讓Web應用速度快、效率高?本書為所有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提供瞭必須知道的網絡知識,既包括影響性能的最基本因素,也包括那些能讓我們創造更強大Web應用的重要技術革新,比如HTTP 2.0、XHR的改進、服務器發送事件(SSE)、WebSocket和WebRTC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榖歌公司高性能團隊核心成員,堪稱實戰經驗與規範解讀完美結閤的産物。目標是涵蓋Web開發者技術體係中應該掌握的所有網絡及性能優化知識。全書以性能優化為主綫,從TCP、UDP和TLS協議講起,解釋瞭如何針對這幾種協議和基礎設施來優化應用。然後深入探討瞭無綫和移動網絡的工作機製。揭示瞭HTTP協議的底層細節,同時詳細介紹瞭HTTP 2.0、 XHR、SSE、WebSocket、WebRTC和DataChannel等現代瀏覽器新增的具有革命性的新能力。
本書適閤所有Web應用及站點開發人員閱讀,包括但不限於前端、後端、運維、大數據分析、UI/UX、存儲、視頻、實時消息,以及性能工程師。

作者簡介

  Ilya Grigorik,是榖歌“Web加速”(Make The Web Fast)團隊的性能工程師、開發大使。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琢磨怎麼讓Web應用速度更快,總結並推廣能夠提升應用性能的實踐。
  在專注於研究Web性能之前,Ilya創辦瞭PostRank公司並擔任CTO,這是一傢社交分析公司。他的這傢公司被榖歌收購後,成為瞭Google Analytics中社交分析報告模塊的核心。除瞭研究Web性能和分析,Ilya還會為開源項目做做貢獻、看看書,或者寫一些好玩的項目,比如VimGolf、GitHub Archive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所有關注Web性能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它是這個領域公認的參考指南。”
  ——Mark Nottingham  IETF下一代HTTP工作組(HTTPbis Working Group)主席

目錄

Steve Souders推薦序 XIII
前言 XV

第一部分 網絡技術概覽
第1章 延遲與帶寬 3
1.1 速度是關鍵 3
1.2 延遲的構成 4
1.3 光速與傳播延遲 6
1.4 延遲的最後一公裏 7
1.5 網絡核心的帶寬 8
1.6 網絡邊緣的帶寬 9
1.7 目標:高帶寬和低延遲 10

第2章 TCP的構成 13
2.1 三次握手 14
2.2 擁塞預防及控製 16
2.2.1 流量控製 16
2.2.2 慢啓動 18
2.2.3 擁塞預防 24
2.3 帶寬延遲積 25
2.4 隊首阻塞 27
2.5 針對TCP的優化建議 28
2.5.1 服務器配置調優 29
2.5.2 應用程序行為調優 30
2.5.3 性能檢查清單 30

第3章 UDP的構成 31
3.1 無協議服務 32
3.2 UDP與網絡地址轉換器 34
3.2.1 連接狀態超時 35
3.2.2 NAT穿透 36
3.2.3 STUN、TURN與ICE 37
3.3 針對UDP的優化建議 39

第4章 傳輸層安全(TLS) 41
4.1 加密、身份驗證與完整性 42
4.2 TLS握手 44
4.2.1 應用層協議協商(ALPN) 46
4.2.2 服務器名稱指示(SNI) 47
4.3 TLS會話恢復 48
4.3.1 會話標識符 48
4.3.2 會話記錄單 49
4.4 信任鏈與證書頒發機構 50
4.5 證書撤銷 52
4.5.1 證書撤銷名單(CRL) 53
4.5.2 在綫證書狀態協議(OCSP) 54
4.6 TLS記錄協議 54
4.7 針對TLS的優化建議 55
4.7.1 計算成本 55
4.7.2 盡早完成(握手) 56
4.7.3 會話緩存與無狀態恢復 58
4.7.4 TLS記錄大小 59
4.7.5 TLS壓縮 60
4.7.6 證書鏈的長度 61
4.7.7 OCSP封套 62
4.7.8 HTTP嚴格傳輸安全(HSTS) 62
4.8 性能檢查清單 63
4.9 測試與驗證 64

第二部分 無綫網絡性能
第5章 無綫網絡概覽 69
5.1 無所不在的連接 69
5.2 無綫網絡的類型 70
5.3 無綫網絡的性能基礎 71
5.3.1 帶寬 71
5.3.2 信號強度 74
5.3.3 調製 75
5.4 測量現實中的無綫性能 76

第6章 Wi-Fi 79
6.1 從以太網到無綫局域網 79
6.2 Wi-Fi標準及功能 81
6.3 測量和優化Wi-Fi性能 81
6.4 針對Wi-Fi的優化建議 84
6.4.1 利用不計流量的帶寬 84
6.4.2 適應可變帶寬 85
6.4.3 適應可變的延遲時間 86

第7章 移動網絡 87
7.1 G字號移動網絡簡介 87
7.1.1 最早提供數據服務的2G 88
7.1.2 3GPP與3GPP2 89
7.1.3 3G技術的演進 91
7.1.4 IMT-Advanced的4G要求 93
7.1.5 長期演進(LTE) 94
7.1.6 HSPA+推進世界範圍內的4G普及 95
7.1.7 為多代並存的未來規劃 96
7.2 設備特性及能力 97
7.3 無綫電資源控製器(RRC) 99
7.3.1 3G、4G和Wi-Fi對電源的要求 101
7.3.2 LTE RRC狀態機 102
7.3.3 HSPA與HSPA+(UMTS)RRC狀態機 104
7.3.4 EV-DO(CDMA) RRC狀態機 106
7.3.5 低效率的周期性傳輸 107
7.4 端到端的運營商架構 108
7.4.1 無綫接入網絡(RAN) 108
7.4.2 核心網絡 110
7.4.3 迴程容量與延遲 112
7.5 移動網絡中的分組流 113
7.5.1 初始化請求 113
7.5.2 入站數據流 116
7.6 異質網絡(HetNet) 117
7.7 真實的3G、4G和Wi-Fi性能 119

第8章 移動網絡的優化建議 121
8.1 節約用電 122
8.2 消除周期性及無效的數據傳輸 124
8.3 預測網絡延遲上限 126
8.3.1 考慮RRC狀態切換 127
8.3.2 解耦用戶交互與網絡通信 128
8.4 麵對多網絡接口並存的現實 128
8.5 爆發傳輸數據並轉為空閑 130
8.6 把負載轉移到Wi-Fi網絡 131
8.7 遵從協議和應用最佳實踐 131

第三部分 HTTP
第9章 HTTP簡史 135
9.1 HTTP 0.9:隻有一行的協議 135
9.2 HTTP 1.0:迅速發展及參考性RFC 136
9.3 HTTP 1.1:互聯網標準 138
9.4 HTTP 2.0:改進傳輸性能 141

第10章 Web性能要點 143
10.1 超文本、網頁和Web應用 144
10.2 剖析現代Web應用 146
10.2.1 速度、性能與用戶期望 147
10.2.2 分析資源瀑布 148
10.3 性能來源:計算、渲染和網絡訪問 151
10.3.1 更多帶寬其實不(太)重要 152
10.3.2 延遲是性能瓶頸 152
10.4 人造和真實用戶性能度量 154
10.5 針對瀏覽器的優化建議 157

第11章 HTTP 1.x 161
11.1 持久連接的優點 163
11.2 HTTP管道 165
11.3 使用多個TCP連接 169
11.4 域名分區 171
11.5 度量和控製協議開銷 173
11.6 連接與拼閤 174
11.7 嵌入資源 177

第12章 HTTP 2.0 179
12.1 曆史及其與SPDY的淵源 180
12.2 走嚮HTTP 2.0 181
12.3 設計和技術目標 182
12.3.1 二進製分幀層 183
12.3.2 流、消息和幀 184
12.3.3 多嚮請求與響應 185
12.3.4 請求優先級 186
12.3.5 每個來源一個連接 188
12.3.6 流量控製 189
12.3.7 服務器推送 190
12.3.8 首部壓縮 192
12.3.9 有效的HTTP 2.0升級與發現 194
12.4 二進製分幀簡介 196
12.4.1 發起新流 197
12.4.2 發送應用數據 198
12.4.3 HTTP 2.0幀數據流分析 199

第13章 優化應用的交付 201
13.1 經典的性能優化最佳實踐 203
13.1.1 在客戶端緩存資源 204
13.1.2 壓縮傳輸的數據 205
13.1.3 消除不必要的請求字節 206
13.1.4 並行處理請求和響應 207
13.2 針對HTTP 1.x的優化建議 208
13.3 針對HTTP 2.0的優化建議 209
13.3.1 去掉對1.x的優化 209
13.3.2 雙協議應用策略 210
13.3.3 1.x與2.0的相互轉換 212
13.3.4 評估服務器質量與性能 213
13.3.5 2.0與TLS 214
13.3.6 負載均衡器、代理及應用服務器 215

第四部分 瀏覽器API與協議
第14章 瀏覽器網絡概述 219
14.1 連接管理與優化 220
14.2 網絡安全與沙箱 222
14.3 資源與客戶端狀態緩存 222
14.4 應用API與協議 223

第15章 XMLHttpRequest 225
15.1 XHR簡史 226
15.2 跨源資源共享(CORS) 227
15.3 通過XHR下載數據 230
15.4 通過XHR上傳數據 231
15.5 監控下載和上傳進度 233
15.6 通過XHR實現流式數據傳輸 234
15.7 實時通知與交付 236
15.7.1 通過XHR實現輪詢 237
15.7.2 通過XHR實現長輪詢 238
15.8 XHR使用場景及性能 240

第16章 服務器發送事件 243
16.1 EventSource API 243
16.2 Event Stream協議 245
16.3 SSE使用場景及性能 248

第17章 WebSocket 251
17.1 WebSocket API 252
17.1.1 WS與WSS 253
17.1.2 接收文本和二進製數據 253
17.1.3 發送文本和二進製數據 255
17.1.4 子協議協商 256
17.2 WebSocket協議 257
17.2.1 二進製分幀層 258
17.2.2 協議擴展 260
17.2.3 HTTP升級協商 261
17.3 WebSocket使用場景及性能 264
17.3.1 請求和響應流 264
17.3.2 消息開銷 265
17.3.3 數據效率及壓縮 266
17.3.4 自定義應用協議 266
17.3.5 部署WebSocket基礎設施 267
17.4 性能檢查錶 269

第18章 WebRTC 271
18.1 標準和WebRTC的發展 272
18.2 音頻和視頻引擎 272
18.3 實時網絡傳輸 276
18.4 建立端到端的連接 280
18.4.1 發信號和協商會話 280
18.4.2 會話描述協議(SDP) 282
18.4.3 交互連接建立(ICE) 285
18.4.4 增量提供(Trickle ICE) 288
18.4.5 跟蹤ICE收集和連接狀態 289
18.4.6 完整的示例 291
18.5 交付媒體和應用數據 295
18.5.1 通過DTLS實現安全通信 296
18.5.2 通過SRTP和SRTCP交付媒體 298
18.5.3 通過SCTP交付應用數據 301
18.6 DataChannel 305
18.6.1 設置與協商 307
18.6.2 配置消息次序和可靠性 309
18.6.3 部分可靠交付與消息大小 311
18.7 WebRTC使用場景及性能 312
18.7.1 音頻、視頻和數據流 312
18.7.2 多方通信架構 313
18.7.3 基礎設施及容量規劃 314
18.7.4 數據效率及壓縮 315
18.8 性能檢查錶 316

關於封麵 318


前言/序言

  Steve Souders推薦序
  “閤格的開發者知道怎麼做,而優秀的開發者知道為什麼那麼做。”相信每一位讀者看完這句話,一定打心眼兒裏贊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理解身邊的各種係統,同時還能跟彆人講得明白。然而,如果你是一名Web 開發者,那很可能距離這個目標會越來越遠。
  Web 開發的分工越來越細。你在做哪一類Web 開發?前端?後端?運維?大數據分析? UI/UX ?存儲? 視頻?實時消息?我還想再加上一個角色——性能工程師。鑽研基礎知識與緊跟最新動嚮本身是一對矛盾,很難平衡。可是,沒有基礎,那隻能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光知道錶麵上的那點東西可不行。需要解決難題時,發生異常狀況時,理解基礎知識的人會脫穎而齣。
  正因為如此,我纔說這本書非常重要,不能不看。如果你搞的是Web 開發,那你技術體係的根基就是Web 和它賴以存在的大量網絡協議:TCP、TLS、UDP、HTTP,等等。這些協議分彆有各自的性能特點和優化技巧,為開發高性能應用,你必須理解為什麼網絡那麼運行。
  說實話,我真為想讀這本書的你感到慶幸!要是我剛剛接觸Web 編程時有這樣一本書就好瞭。那樣,就會有一位真正理解網絡的人為我釋疑解惑,告訴我那些標準和規範的要點,填充我技術體係中的空白。這本書的作者Ilya Grigorik,是少見的網絡編程專傢,而本書堪稱實戰經驗與規範解讀完美結閤的産物。
  本書中,作者解釋瞭網絡編程中的很多為什麼:為什麼延遲是性能瓶頸?為什麼TCP 並不總是最優傳輸機製,而UDP 有時候反而是更好的選擇?為什麼重用連接是關鍵性的優化策略?然後,他又更進一步,給齣改進網絡性能的具體建議。想要降低延遲?在靠近客戶端的服務器上完成會話。想要提高連接重用率?保持連接持久化。正是這種提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讓本書內容極為貼近實戰,接地氣。
  除瞭全麵探討網絡的基礎知識,作者還詳細講解瞭協議和瀏覽器的最新進展。講瞭HTTP 2.0 的諸多優點, 迴顧瞭XHR 及其催生CORS(Cross-Origin ResourceSharing,跨源資源共享)的局限性,還有SSE(Server-Sent Events,服務器發送事件)、WebSockets 和WebRTC。讓我們徹底跟上瞭瀏覽器網絡技術棧的最新進展。
  從性能角度分析,基礎和最新進展是本書特色,也是本書貫穿始終的主綫。正是性能這個視角,讓我們理解瞭網絡開發中的那麼多為什麼,明白瞭這些東西怎麼影響我們的網站和用戶。本書把抽象的規範變成瞭可操作的建議,讓我們可以馬上學以緻用去優化網站,去創造最佳用戶體驗。這纔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Steve Souders
  世界級Web 性能專傢、榖歌公司高性能工程師
  《高性能網站建設指南》等暢銷書作者


《Web性能權威指南:加速網站,優化體驗》 在這個信息爆炸、用戶期望極高的數字時代,網站的加載速度和響應能力已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衡量一個網站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用戶普遍缺乏耐心,一個緩慢的網站不僅會流失寶貴的潛在客戶,更會損害品牌形象,影響SEO排名。 《Web性能權威指南》正是應運而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術優化的手冊,更是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框架,旨在幫助開發者、設計師、産品經理乃至所有關心網站錶現的人,深入理解Web性能的方方麵麵,並掌握切實可行的優化策略,最終打造齣卓越的用戶體驗。 本書核心價值: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全麵性、深度性以及實踐性。我們不滿足於零散的性能調優技巧,而是從根本上剖析Web性能的影響因素,涵蓋從瀏覽器渲染機製、網絡傳輸原理,到服務器端配置、前端代碼實踐等各個層麵。書中內容既有對底層原理的深入講解,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這樣做,也有大量具體的代碼示例和工具推薦,指導讀者“如何”落地。我們力求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Web性能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步驟。 誰適閤閱讀本書? 前端開發者: 掌握現代前端框架下的性能優化技巧,學習如何編寫更輕量、更高效的代碼,理解關鍵渲染路徑,優化資源加載策略。 後端開發者: 深入瞭解服務器端性能瓶頸,學習如何優化數據庫查詢、緩存機製,配置高效的Web服務器,實現API響應速度的最大化。 全棧工程師: 貫通前後端,從整體視角審視Web應用的性能,識彆並解決跨棧問題。 UI/UX設計師: 理解設計決策對用戶感知性能的影響,學習如何設計齣“看起來更快”的界麵,並與開發者協同優化。 産品經理/項目經理: 掌握Web性能的重要性,瞭解性能指標的含義,能夠為産品設定閤理的性能目標,並指導團隊進行優化。 技術負責人/架構師: 建立整體的性能監控和優化體係,製定團隊的性能開發規範,應對復雜業務場景下的性能挑戰。 本書內容概覽: 《Web性能權威指南》將帶您踏上一段探索Web性能奧秘的旅程,內容涵蓋以下幾個核心模塊: 第一部分:理解Web性能的基石 Web性能的定義與衡量: 本章將破除對性能的模糊認知,清晰定義用戶感知的性能(Perceived Performance)與實際性能(Actual Performance)。我們將深入探討一係列核心性能指標,如First Contentful Paint (FCP)、Largest Contentful Paint (LCP)、Interaction to Next Paint (INP)、Cumulative Layout Shift (CLS)等(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並介紹Google Lighthouse、WebPageTest、GTmetrix等常用性能測試工具的使用方法,教會您如何科學地量化和評估網站性能。 瀏覽器渲染原理的深度解析: 理解瀏覽器如何將HTML、CSS、JavaScript轉化為可見的像素,是進行有效優化的前提。本章將詳細講解DOM Tree、CSSOM Tree的構建過程,Render Tree的生成,Layout(迴流)與Paint(重繪)的機製,以及JavaScript執行對渲染流程的影響。我們將深入剖析關鍵渲染路徑(Critical Rendering Path),揭示如何通過優化這一路徑,大幅縮短首次內容繪製時間。 網絡傳輸的奧秘: 從用戶發起請求到內容返迴,網絡是連接瀏覽器與服務器的橋梁。本章將剖析HTTP/HTTPS協議的握手過程、請求/響應的生命周期、TCP連接的建立與關閉。我們將重點講解DNS解析、CDN(內容分發網絡)的工作原理與優勢,以及HTTP/2與HTTP/3協議帶來的性能提升(如多路復用、頭部壓縮、服務器推送等)。理解網絡瓶頸,是優化數據傳輸效率的關鍵。 第二部分:前端性能優化實戰 HTML與CSS優化: HTML結構優化: 學習如何編寫語義化、結構清晰的HTML,避免冗餘和嵌套過深的DOM,減少不必要的渲染開銷。 CSS加載與渲染優化: 深入理解CSS的加載優先級,學習CSS關鍵路徑優化,如何將關鍵CSS內聯到HTML頭部,異步加載非關鍵CSS。講解CSS選擇器性能,避免使用低效的選擇器。探討CSS-in-JS等現代CSS解決方案的性能考量。 JavaScript的提速之道: JavaScript解析、編譯與執行: 深入理解JavaScript引擎的工作原理,學習如何編寫高效的JavaScript代碼,避免阻塞渲染。 代碼分割與懶加載: 掌握代碼分割(Code Splitting)技術,將龐大的JavaScript包拆分成更小的塊,實現按需加載,顯著提升首屏加載速度。 異步加載與延遲加載: 學習使用`async`和`defer`屬性,優化JavaScript腳本的加載時機。 Web Workers與Service Workers: 探索使用Web Workers進行後颱計算,以及Service Workers在緩存、離綫訪問和推送通知方麵的強大能力,提升用戶體驗。 圖片、視頻和其他媒體資源的優化: 圖片格式的選擇與壓縮: 深入比較JPEG、PNG、GIF、WebP、AVIF等圖片格式的優劣,學習使用圖像壓縮工具和技術,實現圖片大小與質量的最佳平衡。 響應式圖片與懶加載: 掌握`srcset`和`sizes`屬性,為不同屏幕尺寸和分辨率提供最優的圖片,以及圖片懶加載技術,僅在圖片即將進入視口時纔加載。 視頻與音頻的優化: 學習視頻編碼格式、流媒體技術,以及音頻資源的壓縮與加載優化。 字體加載優化: 字體格式的選擇與預加載: 瞭解WOFF2等現代字體格式,學習使用`font-display`屬性,控製字體加載策略,避免FOIT(Flash of Invisible Text)和FOUT(Flash of Unstyled Text)。 子集化字體: 講解如何隻包含頁麵實際使用的字符,減小字體文件大小。 緩存策略與資源管理: 瀏覽器緩存(HTTP Cache): 深入理解`Cache-Control`、`Expires`、`ETag`、`Last-Modified`等HTTP頭部,掌握有效的瀏覽器緩存策略,減少重復下載。 CDN的使用與配置: 學習如何選擇和配置CDN,利用其全球節點加速資源分發。 預連接(Preconnect)與預獲取(Prefetch): 掌握這些瀏覽器指令,提前建立連接或預取資源,縮短後續請求時間。 第三部分:後端與服務器端性能優化 Web服務器優化: Nginx/Apache配置優化: 學習如何配置Web服務器,優化連接數、緩存策略、Gzip/Brotli壓縮等。 HTTP/2與HTTP/3的啓用: 確保您的服務器支持並啓用瞭最新的HTTP協議。 數據庫性能調優: SQL查詢優化: 學習如何編寫高效的SQL語句,使用索引,避免慢查詢。 數據庫緩存: 瞭解Redis、Memcached等緩存方案,降低數據庫訪問壓力。 API性能優化: JSON傳輸優化: 學習如何設計精簡的API響應,避免數據冗餘。 API緩存與限流: 實現API級彆的緩存,防止接口被濫用。 後端代碼優化: 語言特性與最佳實踐: 針對不同的後端語言(如Node.js, Python, Java等),講解性能優化的語言特性和常見模式。 異步編程與多綫程: 學習如何利用異步編程模型,提升服務器吞吐量。 第四部分:性能監控、測試與持續改進 端到端性能監控: Real User Monitoring (RUM): 學習如何采集真實用戶訪問數據,瞭解用戶在不同網絡環境、設備上的實際性能體驗。 Synthetic Monitoring: 利用自動化工具模擬用戶行為,進行周期性的性能檢測。 性能預算(Performance Budget): 設定可量化的性能指標,並將性能作為産品開發的核心要素,確保性能不因功能迭代而下降。 性能測試的自動化: 將性能測試集成到CI/CD流程中,實現自動化檢測與預警。 性能問題的診斷與排查: 掌握Chrome DevTools、Firefox Developer Tools等瀏覽器開發者工具的強大性能分析功能,快速定位問題根源。 構建可持續的性能文化: 強調性能優化並非一次性任務,而是貫穿整個産品生命周期的持續性工作。 第五部分:高級主題與未來展望 WebAssembly (Wasm) 的應用: 探索WebAssembly為高性能Web應用帶來的可能性。 Serverless架構與性能: 分析Serverless在性能方麵的優勢與挑戰。 新興的Web性能技術與趨勢: 展望WebAssembly、HTTP/3以及未來的性能優化方嚮。 《Web性能權威指南》將以嚴謹的態度、詳實的案例、清晰的邏輯,帶領讀者構建起一套完整的Web性能知識體係。我們堅信,通過本書的學習,您將能夠更自信、更高效地解決Web性能問題,為您的用戶帶來飛一般的瀏覽體驗,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齣。這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更是一本啓迪思想的指南,助您在Web性能的道路上,成為真正的權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接地氣”。我感覺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的空中樓閣,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深入到Web性能優化的每一個具體環節,並且提供瞭非常實操性的指導。從我快速瀏覽到的部分來看,它可能深入講解瞭如何利用瀏覽器開發者工具進行性能瓶頸的診斷,例如通過Network麵闆分析請求瀑布圖,通過Performance麵闆檢測CPU和內存占用,通過Audits麵闆進行自動化評估。我甚至能想象到,書中可能會提供一係列“性能體檢清單”,幫助開發者係統地檢查自己的網站是否存在常見性能問題,並給齣具體的修復建議。而且,我預期書中還會探討一些針對不同場景的優化策略,比如對於內容型網站、電商網站、或者重交互的單頁應用,它們的性能優化重點可能會有所不同,作者會針對這些差異給齣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解釋這些優化背後的原理,而不是簡單地羅列“做什麼”,而是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這麼做”。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對於我們這些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解決性能問題的開發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能夠幫助我們真正掌握Web性能優化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印刷質量真是令人驚嘆,紙張厚實,觸感溫潤,翻頁時的沙沙聲更是帶來一種久違的閱讀儀式感。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采用瞭深邃的藍色調,點綴著銀色的綫條,仿佛夜空中閃爍的星辰,又似數據流的奔騰,恰如其分地烘托瞭“Web性能”這一主題的專業與深度。書脊處的燙金字體清晰有力,即使擺放在書架上也毫不失品味。我尤其欣賞的是其排版設計,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閤理,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沉浸在書中也不會感到眼部疲勞。圖文並茂的設計更是點睛之筆,那些精美的圖錶和示意圖,將抽象的技術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那些復雜的原理。例如,書中對CDN工作原理的插圖,就用簡潔的動畫流程圖清晰地展示瞭請求的路徑和數據緩存的過程,這比純文字的描述要有效得多。細節之處也做得非常到位,扉頁上的版權信息、目錄的清晰索引、甚至連頁腳的頁碼設計都經過瞭精心考量。整體而言,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如同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不僅提供瞭高質量的閱讀體驗,也彰顯瞭作者和齣版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在翻閱過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種專業的態度和匠心精神。

評分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思考維度,它似乎不僅僅停留在“更快”這個簡單的層麵上,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和“如何”的哲學。我相信,書中會引導讀者去理解用戶在感知性能上的微妙之處,例如感知加載速度、交互響應的流暢度,以及這些因素如何直接影響用戶留存率和轉化率。作者可能還會強調“可維護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性,教導我們如何在追求極緻性能的同時,不犧牲代碼的可讀性和項目的長期發展。我預想,書中可能會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來佐證每一個性能優化策略的實際效果,甚至會對比不同優化方案的優劣,讓讀者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齣最優選擇。這可能包括對於一些“聽起來很美”的優化手段的審慎評估,避免盲目跟風,而是基於數據和實際業務需求來決策。此外,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性能測試自動化和持續集成/持續部署(CI/CD)中性能保障的實踐經驗。畢竟,一次性的優化是遠遠不夠的,持續的監控和迭代纔是保持高性能的關鍵。這本書,在我看來,將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高性能、可持續、用戶至上的Web應用的“思想指南”。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仿佛踏入瞭一個宏大的技術殿堂,耳邊迴響著的是無數關於速度、效率和用戶體驗的討論。雖然我還沒來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讀,但從其目錄和章節標題的脈絡中,我窺見瞭作者在Web性能領域深厚的功底和廣闊的視野。我猜想,書中一定涵蓋瞭從客戶端到服務器端,再到網絡傳輸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的優化技巧。或許,它會詳細講解如何通過精簡HTTP請求、優化圖片和字體資源、利用代碼分割和延遲加載等前端技術,顯著縮短頁麵的首屏加載時間。而對於後端,它可能還會深入探討數據庫查詢的優化、API設計的最佳實踐、以及如何構建高效的服務器架構來應對高並發流量。更令人期待的是,書中或許還會涉及更高級的性能監控和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Google Lighthouse、WebPageTest等,幫助開發者量化性能瓶頸,並提供數據驅動的優化方嚮。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嚮導,能夠指引我在錯綜復雜的Web性能優化道路上,找到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徑,避免走彎路,最終實現極緻的用戶體驗。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我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這可不是一本空洞的“速成”讀物,而是一本充滿紮實內容和深度見解的“硬核”著作。從我粗略翻閱的章節來看,作者似乎對Web性能的各個方麵都有著極其詳盡的剖析。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可能涉及到瞭諸如HTTP/2和HTTP/3的協議優化、前端資源的懶加載和預加載策略、服務端渲染(SSR)與客戶端渲染(CSR)的權衡、以及各種緩存機製的應用(如瀏覽器緩存、CDN緩存、服務期緩存)等等。每一個細分領域,作者似乎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甚至可能觸及到瞭底層的網絡原理和瀏覽器渲染機製。我預感,這本書將會提供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幫助開發者們解決那些睏擾已久的技術難題,將網站的加載速度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代碼示例和配置指南,讓我能夠立即上手實踐,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生産力。同時,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龐雜的知識體係的,是按照性能瓶頸的類型來劃分,還是按照優化的層級來遞進?無論如何,這種“全景式”的、深入骨髓的講解方式,無疑是每一個對Web性能有追求的開發者夢寐以求的。

評分

技術書籍 很好!

評分

為瞭要有藝術新創: 紀伯倫 我就會從這裏消失

評分

最近京東怎麼瞭,連著兩個包裹都有明顯的缺陷,物流雖然不錯,不代錶不保證質量吧

評分

http2.0 介紹的不錯

評分

提升web性能的方法值得閱讀的好書。

評分

算得上經典瞭 希望可以看完

評分

挺好挺實用的一本書,不錯

評分

前端開發必備,性能優化必讀必看必精技能,get

評分

換不錯,沒看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