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4
★与经典同行与名师为友。北大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周广友先生倾情作序并强力推荐!
高端的修养参照范本,具体实用的道德精神指南。《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不变的是教育的方向和使命。本书符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给你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修身”“养性”,知行合一。
修养,不是虚的,而在一言一行中;修养,并不软弱,而是思想和力量。走进北大,回望大师,提高修养,增长智慧。
★萃取修身精华,解读人生智慧。再现蔡元培、胡适、林语堂、辜鸿铭、陈寅恪、傅斯年、梁漱溟、季羡林等众多北大名师的风采。
★中国人急需的道德课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崩溃的一剂良药。
强大的物质包裹不住内心的空虚,被现代人遗弃的修养,正是一个人真正的素质和智慧所在。
强大的物质包裹不住内心的空虚,被现代人遗弃的修养,正是一个人真正的素质和智慧所在。
北大之为名校,正是因为其对古今核心精神的扬弃传承,因其不朽的人文精神。当下中国,人心之不堪、道德之崩坏,已到了不可忍受,必须改变的地步。只有公民素质普遍优化,才能期待大国的崛起。听北大大师讲修身之道,提升你的素质涵养、自控力和意志力。
《北大修养课》基于传统,从修德、修才、修业、修心、为人处事、恋爱婚姻、朋友、艺术地生活、人生的价值等几方面,以北大为背景,再现大师的修养风采,以启迪今人。北大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北大的大师们,其人格风范影响代代国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国人的极高修养,集中体现了北大精神。今天,也许北大精神渐行渐远,但大师的身影日益鲜明;今天,也许你无缘北大,但大师们的修养智慧和成功经验同样可拿来分享,为成长成功助力。
李安安,女,做过记者、编辑,出版过《民国红颜》《李鸿章传》等作品。喜欢文史哲,迷粉大师,沉醉于有思想的文字。相信高品位的熏沐能修养、完善、提高一个人,思想的力量无穷。
活过三十多年,见识过一些人,遇到过一些事,笑过哭过,痛过伤过,但无论顺逆,总心怀阳光和一份宁信其有的执着。为此,不降低生活的格调,不减少生活的钙质。人生的过程,是修养并找到自己的过程。为此,修养一生。
★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主席
★一个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时,才成为真正的人。
——安德烈·马尔罗
第一课 修德先正心
--做好自己乃为人之本
赤子本色最真诚
心有敬畏,谦卑为人
孝顺是做人之本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
心怀仁爱,助人为乐
气节体现出真品质
胸怀体现出最大的修养
"慎独"修行,勇于改过
你有自己做人的风格吗
第二课 修才唯好学
--读书涵养人生智慧
敏而好学,终身学习
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的书
读一点没用的书
永远保持独立思考
不做被书捆住的书呆子
学问深时意气平
第三课 修业以立世
--让生命在能量释放中飞扬
自强不息,精进不止
勤奋耕耘,不问收获
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器藏于身,待时而动
在苦难中磨砺意志品质
有担当,勇挑责任
在创造中体现价值
不因名利放弃职业操守
"为"与"不为"
第四课 处世有智慧
--人情世故真学问
解人情世故,谨言慎行
能正视过错,敢接受批评
择善而从,与人为善
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少说话,人前莫道人非
"中庸"做人,难得糊涂
树立一种自在的"权威"
第五课 幸福在爱中
--爱是人生最大的动力
问世间情为何物
人生最难是忘情
有情又岂在朝朝暮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琴瑟和鸣,和谐婚姻
第六课 交友靠信义
--朋友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不弃贫,不攀贵
朋友贵在善始善终
感谢生命中的诤友
良师益友诚可贵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七课 修养好心性
--寡欲淡泊中提升生命的力量
无欲自刚强,无求品自高
从容面对宠辱毁誉
视名利富贵如浮云
舍得,放下
忙里偷闲,忙里取静
怀份平常心,简单生活
第八课 艺术地生活
--让艺术弥补人生的缺陷
当下才是生活
有趣味的人生才少烦恼
慢些走,欣赏啊!
艺术是生活的源头活水
尊重自我,本色生活
法天效地,与万物同乐
第九课 奉献的价值
--舍我其谁的社会参与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脊梁"的精神
真正的大师
奉献的人生最有价值
"先天下之忧而忧"
舍生取义的勇气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第十课 回望人生路
--生活沉淀出的人生感悟
上下求索,怀一份"宁信其有"的执着
人生的唯一依靠是自己
人生无常:一生都在祸福中
没有必然,人生总有憾
乐天无忧,知足常乐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修养是一生的功课
日日新,人生永远是春天
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的书
“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林语堂(著名作家、学者,曾任北大教授)
书海茫茫,汗牛充栋,你看哪一本?不免茫然。生命有限,时间精力有限,学海无涯,不可能读尽天下书。所以,读书需要选择。
那么,选择什么书呢?答案是:选择与自己性情相似的书。
兴趣、性情与选择,三者是相连的。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需要兴趣,而兴趣连着性情,所以要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书来读。具体来说,原因有四:一是感情上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似曾相识,一见如故,一见倾心;二是兴趣大,读起来易于接受和吸收,收益自然就大;三是这种书对自己更有借鉴和参照作用,绝无一点坏处;四是通过这种书,更容易找到其它相类的书,从而在这一领域更能深入地研究,更易出成绩。
曾任北大教授的林语堂,是享誉国内外,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者于一身。他把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作品用英文推介到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林语堂一生创办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创作了《京华烟云》等8部长篇小说,1000多篇散文,著书60本,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他曾三次(1940年、1950年和1975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用一生的实践成就了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名人形象。
林语堂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小品文,散淡、闲适、幽默,充满性灵,信手拈来,没有章法,不讲思路结构,也不咬文嚼字,却无不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文化修养,以及淡泊闲淡的人格操守。
他是追求趣味的人,趣味也是他人生追求和人格修养的表现——他读书追求趣味,生活推崇艺术化,为人处事也真诚幽默,他把自己读书做学问写文章,和他的“生活的艺术”连在一起,实为一个智慧地读书、工作和生活的人。
在林语堂的世界里,很多事情可以“艺术”化,读书同样如此。在他《读书的艺术》一文中,我们可见他“性情读书”和“趣味读书”的观点,这里节选摘入: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伊里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骚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叔本华是一个乖张易怒的老师,而尼采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弟子,所以这个弟子后来反叛老师,是很自然的事情。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
林语堂是反对“苦学”和理性读书的,因为那些是勉强的,收效甚微。发现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作者,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就是最适合自己读的书。
只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阅读领域,才能摆脱盲目阅读导致的无谓浪费,才能在这个领域得到更多收获。
[修养感悟]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性情,发现自己的兴趣,就会明白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即适合自己性情的书。这就是读书的艺术。
2.林语堂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和艺术精神情有独钟。于是,他在学成回到北大后,就开始用英文翻译中国的典籍,向海外推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就了他,也修养了他的艺术人生。
3.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完全由你自己选择。不必被别人左右。按照自己的喜好读书吧!
……
“修养”既指个人修炼涵养自己德行、才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过程,也指通过这一过程而涵化在心灵中并在言行中体现出来的德行素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及行为习惯等。前者预示着人生始终处在自我更新与提高的进程中,人在反省察识、陶冶品性和躬行实践中成长;后者说明修养乃是一个习得的、变化的和生动展现着的人类精神,既是每个人后天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获取这种财富的能力与状态。修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之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体现了人类赋予自身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尊严的特性。
修养体现在认知和行为中。宽泛地说,“修养”包含“修身”和“养性”两个层面,“修身”主要指把已经习得的素质与德行在身体的言谈举止中表达出来,使其恰如其分地展现;“养性”主要指通过“正心”、“诚意”的涵养察识功夫来固化和彰显自己的先天之性,使自身的天性不被后天见闻之知所影响、所损害。由此分析,修身需要在后天的日常行为中不断加以操练,追求后天的“已发之和”,侧重“动”的功夫;养性需要在诚敬的直觉中感知先天之性,追求先天的“未发之中”,侧重“静”的功夫。时时、处处皆是修身养性的契机和场景。
人的认识影响、引导和驱动着人的行为,行为中包含着并深化或校正了与此相关的认识。处于某一阶段的个人,其所得到的道德认识、情感与意志皆是其德行的构成要素。换言之,具体情景中的人的德行呈现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精神实体”,此实体是以其精神状态为表象,这一德行只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随着在道德情感驱动下道德行为的践行与反思以及伴随而来的道德经验的积累,德行自身的成长是自然而然的。在每一次的道德行为中,自身固有的德行得到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的实践,而德行也借着每一次锻炼不断地精炼与纯洁。在这样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中,人的修养程度不断地得到提高,其在行为中便愈加得体和自然。个人成为德行实现自身的方式。人也因为德行而部分地实现了自身。
虽然人们可能对上述“知”与“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缺乏自觉的反省,但知行关系必然真切地发生在每一个修养者身上。有生活,也有对生活的认识,二者交织在一起。深刻而完整地理性认识为道德行为的执行提供理性自觉和情感动力。没有抽象的人,也没有抽象的知行关系。如果人生如同一场生存斗争,那么,如何让生活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真实感受到“德行”的存在及其意义,进而指导其生活,并从中得到安宁?换言之,依靠信念而来的“德行”如何面对理性的反思?人又如何从德行信仰中找出心灵的归属感和自由?
应该在反思人类现代生存境遇的基础上探索修养得以受到重视与持续进行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我们的生活正处于变动、整合和更新之中。这是一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受惠于科技革命和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产品日益丰富的可见世界正不断地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发展与更新,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发现、发明和运用,使人类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毋庸讳言,这种变化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和心灵,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性大大增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人类为自身的发现而欢欣鼓舞,为拥有如此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自豪,借助于理性原则、科学技术和青年般的热情,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于这样一个变化着的时代,被前现代社会所忽视的生活内容受到关注,长期不被重视的自然界重新获得了新的吸引力,似乎期待着人们去揭开面纱一探究竟。“现实”在人们心灵中获得了有分量的地位,因为现实中的问题接踵而来。宇宙太真实,矛盾太具体。“现实”分散了人类的注意力和精力,不断刺激和影响着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召唤着人们对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进行研究和治理,在人类生存与自然存在之间寻找生活富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人与人结成的生产关系中寻求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同时去寻找民主、正义和人权的实现方式。在政治与经济关系更加密不可分之时,文化与政治、经济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运转机器。
生活节奏加快,一体化、互动性增强的同时系统的脆弱性也有所显现,利益的冲突和博弈与古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情景下,思想的重点从传统对“人”的问题的重视转向对“社会”问题的重视。与此相应的理论学说获得了得以产生和传播的现实土壤。思想关注的核心话题由自身修养、德治、秩序、礼仪逐渐转向人权意识、法治观念、公平正义、理性启蒙、利益博弈、环境伦理等。这些“思想”要为新世界、新生活做出说明和论证。例如,就伦理而言,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受到了功利主义、契约论和应用伦理的挑战与补充。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也体现在生活之中,实践理性和工具理性逐渐养成于现代人的心灵中。“新思想”自觉承担起建立和完善人类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责任。新思想试图对个体化和碎片化的生活作出解释和指导。唯有整体的存在,才能给分散的生活以目的和意义,所以思想便给了生活一个看不见的基础,并成为可见世界的根本并构成其本质,但这个基础被悬置起来了,其关注核心仍在于现实。不如说,现实与现实的基础是合二为一的,唯有在现实里才能找寻到统一性和意义。
与此同时,传统思想提供了更为厚重的系统的修养理论。虽然时代在变化,但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没有改变。当人们把目光转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时候,对自身心灵的关注便会减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是纠缠于人间事务,自己灵性修养的时间就越少。个体生活若被分为几个片段和几个层面,就无法找到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诚然,离开人间事务,修养也无从谈起。尽管如此,“生活”虽然“丰富”了精神世界,但这一过程自身需要反思与自觉,并于此之中使得心灵的感知与分析能力得到发展,运用于人生问题的解决之中。“新事物”只不过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选择机会,改变了行为方式,但衣食住行和真善美的基本问题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真理与美德、爱情与婚姻、家庭与工作都需要人们去认识、去理解、去付出热情和精力。在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体系处于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中,以应对不同时代的人生问题。总体而言,它们都注重一个由精神领悟的意义世界,而或多或少忽略了感官生活的意义。佛教对意义的否定如何在逻辑上支持自己理论学说的价值性需要反思,或许在否定的否定之后仍然需要一个价值的预设。每个人的生活选择和心灵归宿都很难难以逃脱价值的判断。每个人都要通过精神力量,通过修养与意义世界相关联,每个人都有赋予生活以意义和尊严的力量。
现在的情形是,传统和现代的思想都竞相要求人们对它付出忠诚,而且它们也确实同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毫无疑问,两种思想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和存在理据。传统思想提供了人类安身立命的空间与资源,凭借着能与先辈共享分享的思想与信念,人更容易得到情感的归宿和共鸣。它在提供一定程度的理性劝说之时,也提供了共同的人类意识和人类精神,这也是现代多元化思想所不能提供的。现代思想提供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好行为方式,是现代社会在人类意识中的抽象的能动的反映。它是孕育和引领现代文明的资源,塑造着社会和人类的风貌。它能以更人性化、更符合理性能力的方式在正在和已经启蒙了人们心中建立牢固的根基。这是一种冲突,每种思想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有忠诚于一种思想,才能从中得到最多的教益。每一种思想都在现实中呈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借着人的生活成为现实。冲突化解的方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被认为是一条解决文明和理论冲突的途径。然而,如果每一种学说都有其主体性,在何种意义上综合却值得思索,需要追问诸如“儒家式的基督徒”和“基督徒式的儒家”、“儒家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化了的儒家”之间的区别及其得以成立的理据,也许“和而不同”才是化解冲突的理性选择。
在反思修养的思想基础时,那种选择何种思想来作为心灵归宿以便提供修养理论根据的做法是僵化的和本末倒置的。诚然,有思想基础的修养行为更容易得到理性的认可,并提高修养的自觉性、能动性,更容易达到修养的高超境界。但是,“思想”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正如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一样,“思想”只是提供修养理论根据和获取人生意义的工具。重要的是修养本身,唯有在修养里,人生的意义才得到了实现。每一种思想都应为修养服务。“得鱼忘筌”表达的正是这一旨趣。至于每一种思想学说的高低,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每一种学说只是看到了“真理”的一个层面、一个部分。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便可成一家之言。
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是修养的源头活水,提供了修养的方向、内容和灵感,尽管修
北大修养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北大修养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北大修养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肯尼迪的演说,是历史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第四短的,一共只有五十二个句子,不到一千四百字。不过没多久,这篇演说就凌驾许多篇幅比较长的前辈,跃升为最有名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评分价廉物美,值得购买,
评分书不错值得买!
评分想买好久了的书,开卷有益
评分不错,挺好的,不错。。。。。
评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分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评分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评分纸张没有那么好
北大修养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