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4
鹭江社出版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系中纪委下达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A类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并被中央有关部门确定为2015年2月份的部长讲座用书。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推荐书目”专栏推荐了此书,此书能够与《平易近人》、《中国历史的教训》等好书同榜题名,我社同仁均感万分荣幸。2014年8月《检查日报》连发三篇文章报导了此书。2015年1月起在CCTV9热播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之中华气派、学者深度多鉴此书。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组织史学界造诣高深的八位专家耗费近十年时间才得以脱稿,批阅三载、增删数次才得以最终付梓。该书从各个朝代的历史特点、贪腐表现、监察与法律制度、反腐举措与思想等几个方面翔实地梳理了史料,围绕腐败与王朝灭亡,廉政文化、制度、教育问题以及古代廉政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展开论述。尤其宝贵的是将历史上廉政建设问题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张力拿捏的恰如其分,史学功夫可谓炉火纯青。通过总结历史提炼出来的反腐之智慧为做好“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启发可谓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4月19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宪群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主编卜宪群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时值鹭江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我社重印《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聊效绵薄之力。鹭江出版社郑重承诺,凡有志于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的团体和个人,我社均以合适的价钱、竭尽全力的服务将此书呈现于读者面前!让我们共祝愿祖国好,青山在人未老!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套装共2册)》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与以往的反贪史和廉政制度史的相关论著不同,也与以往把腐败简单地归纳为剥削阶级的属性不同,本书将腐败与反腐败作为古代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伴随的一种政治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根源、政府的对策,以及历代思想家对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深刻思考。全书各篇分别从时代特点、腐败表现形式、监察与法律制度、反腐败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每个朝代的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因此,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借鉴历史上的反腐败经验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卜宪群,安徽南陵人,1962年11月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院历史学部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
★在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更迭中,可以看到一次次上演权力被腐蚀的“周期律”。腐败一直像一个巨大的黑色幽灵,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8月12日《检察日报》
★官吏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管子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把“廉”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四根柱子之一,这就不是一般的见识了。
——8月22日《检察日报》
★卜宪群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的论著。
——《法制日报》
总论中国古代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道路
第一章 先秦时期腐败的产生及其时代特点
第二章 先秦时期防治腐败的措施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反腐倡廉思想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腐败及其表现特征
第五章 秦汉时期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第六章 秦汉时期思想舆论导向与反腐败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与腐败产生的社会因素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腐败丛生与政治动荡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腐败法制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体制独立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贪防腐思想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腐败反腐败的历史条件和反腐政策
第十三章 隋唐时期反腐败的法规与实际
第十四章 隋唐时期配套和支持反腐败的相关制度
第十五章 隋唐时期监察体系与有关制度
第十六章 隋唐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第十七章 宋朝政治的基本线索和反腐败历程
第十八章 宋朝法律中有关反腐败的条文规定
第十九章 宋朝监察制度的高度强化
第二十章 宋朝官员选任管理制度下的防腐机制
第二十一章 宋朝养廉防贪和高薪养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十二章 宋朝财政管理制度下的防腐机制
第二十三章 两宋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第二十四章 宋朝反腐败历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五章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二十六章 辽金元时期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十七章 辽金元朝反腐败的法律建设与制度建设
第二十八章 元代官僚知识分子的反腐败思想
第二十九章 辽金元腐败问题的历史启示
第三十章 明清时代走势与腐败诸种表现
第三十一章 明清时期惩治腐败的律法准绳
第三十二章 明清时期遏制腐败的监察机制
第三十三章 明清时期倡廉树清的政治文化导向
第三十四章 明清时期的反腐败思想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权钱交易自文明社会产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金钱崇拜和价值观扭曲,始终是历史上统治集团的腐蚀剂。权力可以换来金钱,金钱亦可以换来权力、地位乃至生命。权钱交易随处可见。典型者莫过于吕不韦,他用金钱为自己获得了相位,为子楚(秦庄襄王)获得了王位。这就是“奇货可居”《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书中《史记》以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成语典故的来历。法律规定杀人者死,但春秋社会上却流传着“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的谚语。他们所以能够“不死于市”,是因为金钱可以买通执法者,换取他们的生命。
金钱可以买来国家,贪财可以亡国。秦完成统一的计策之一就是用重金贿赂六国重臣。据文献记载,秦灭六国时,尉缭向秦王嬴政建议:“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用金钱收买诸侯国的权臣这一手段,确实有用。齐相国后胜,因“多受秦间金”《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而不修战备,也不助五国攻秦,故秦得以从容灭其国。客观地说,战国时期齐国在经济上是最有实力与秦竞争统一的对手之一,但武备不修,高官卖国求财,怎么能抵挡得住秦国的虎狼之师呢!赵国的郭开为赵王迁宠臣,他排挤廉颇,受秦贿赂,诬陷大将李牧、司马尚,此二人在对秦战争中,虽胜却以谋反罪被杀或免职。参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曾经辉煌的赵国,就这样沦为秦国的郡县。
作为公共权力和国家荣誉的官爵可以用金钱买卖。为增加官府用度,更主要是满足统治者无厌的贪欲,东汉王朝公然卖官鬻爵。这一措施始于汉安帝。安帝永初三年(109年),三公以国用不足为由,“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将关内侯等官爵,按其俸禄的多少而规定出不同的价钱,明码标价,像商品一样地出售。汉桓帝时,财物匮乏,延熹四年(161年)“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卖官鬻爵之风到灵帝时进一步发展,他在皇家园林西园设了一个乌纱帽交易所,公开标价卖官。史载,光和元年(178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后汉书》卷八《灵帝纪》。。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中平四年(187年),又“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后汉书》卷八《灵帝纪》。。灵帝强调在当时并不显赫的关内侯的待遇,目的是为了卖个好价钱。
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下,有钱的富人只要交足了钱就可以买到官,如果钱少了还可以赊账先到官,但到官后要加倍偿还。司徒崔烈用五百万买到相当于宰相的三公位,拜官之日,灵帝遗憾地说,我手太软了,应该卖个千万的价钱呀!崔烈到官后,问他的儿子崔钧:社会上对我任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毫不含糊地回答:大家认为你这个官职有铜臭。“铜臭”一词即出于此。参见《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传》附《崔烈传》。这样的钱权交易下的为官者如何能保证其不贪,如何能保证其有为呢!东汉时出现了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诸子著作均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本,并参用其他权威版本。)举荐的“秀才”却不读书,经朝廷考察后的“孝廉”其实并无孝心。所谓品德高尚之士其实像污泥一样混浊,出身高门大户的将军像鸡一样胆怯没有勇气。正常选举之外,“以财入官”的“捐纳”制度自秦汉后历代不乏,其制度性腐败是我国历史上腐败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
身居高位,以权敛财者,代不乏人。南宋秦桧身为宰辅,贪得无厌,开门受贿。吏部铨选的官必先要把他送足后才能正式上任。《宋史·秦桧传》记载:“(秦桧)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其家富于左藏数倍”[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绍兴二十五年冬十月丙申,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桧家都应有尽有。像这样的贪婪者,可以说历代皆有。
权权交易虽不直接表现为金钱利益,但同样是腐败的表现形式,其背后的本质目的也是私利,造成的危害甚至更为严重。秦代著名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关键时期,出于私利,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不仅害了他自己和全族,也加速了秦的灭亡。《史记·李斯列传》对此有详尽的记述,虽然吕思勉等人对此记载提出疑义参见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24页。,但目前为止仍无法否认事情本身的历史存在及其对秦王朝的危害,只不过其中的个别语言记述未必合乎当时而已。
崇祯十年(1637年),明崇祯皇帝面对官僚队伍的腐败曾下罪己诏说:“如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嗟此小民,谁能安枕?”[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意指今天任官的人只为自身考虑,把做官当成了做交易。既然是以金钱换来的官位,怎么会以廉洁要求自己呢?想要这些人不谋财害命,是不可能的!
……
总论
中国古代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道路
腐败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行为。所谓权,是指公共权力;所谓私,是与公相对立的个人私利。以权谋私,就是利用、窃用、滥用公共权力而满足一己之私。据文献记载,早在文明诞生前夜的传说时代,我国腐败现象就已产生。当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遂成为附着于统治阶级身上的痼疾。这些腐败现象在每个王朝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其形式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或为金钱,或为权位,但归结其根本,仍然不过是为了满足贪婪者的私欲。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但是,究其根源无不与这些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腐败导致灭亡,严重的腐败导致速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有腐败就必然有反腐败,腐败与反腐败是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以来普遍的历史现象,中国也不例外。自腐败产生之日起,就有反腐败的正气。反腐败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统治者谋求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丑恶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总结出许多深刻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或为思想,或为制度,或为实践,或为社会舆论与大众文化,共同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历代统治阶级中有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依靠这些经验,不断地构筑出各种反腐败的防线,在许多时期,甚至腐败极为严重的时期,扭转了政权的危亡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与历代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是不可分离的。在一部中华政治文明史中,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部中华政治文化史中,廉政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以下就中国古代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套装共2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套装共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在任毛泽东主席秘书期间,他曾用10多年的心血为毛泽东建立起一个图书馆,由刚进城时的10个书架发展到上万册书籍。他的业余爱好在收集清人墨迹,特别是收集文人学者的墨迹方面。“小莽苍苍斋”所藏清人翰墨,从明末到民国初,约300年;有学者、官吏、金石家、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书法家、画家,约500余位;约1 500件。数量最多、收集最专的是一代清儒的墨迹。有人赞誉他收藏的清人翰墨为“海内第一家”。“文革”爆发后,戚本禹接管了“小莽苍苍斋”的部分藏书,被他称为“国宝”的有毛泽东手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墨迹、“小莽苍苍斋”藏品总账目、数以百计的清人墨迹、信札、印章等都不翼而飞。藏书印有“京兆书生”、“家英藏书”、“成都曾氏小莽苍苍斋藏书”、“壬寅岁朝为小莽苍苍斋主人”等
评分留着慢慢看吧。。。
评分不错,还行。
评分书质量很好,搞活动买的,物超所值,屯着慢慢读。
评分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速度快快快 质量也不错
评分官场那点事,现实更精彩。
评分给我公公买的~他喜欢看书
评分书很好,快递也很好。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套装共2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