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知识计量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计量学研究丛书:知识计量学》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师生多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结晶与升华。
《计量学研究丛书:知识计量学》首次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和阐述了知识计量学的基本内容。理论部分包括知识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学科构建、知识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的内容等。方法部分包括各学科的知识计量方法和工具。应用部分包括知识计量学的应用、知识计量实证分析、专利知识计量、知识测度、隐性知识计量与显性知识计量、宏观知识计量和微观知识计量。《计量学研究丛书:知识计量学》率先在国内外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知识计量学的理论体系。知识计量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突破和解决知识表达、知识组织、知识检索、知识服务、知识发现等知识管理疑难问题的基础。
《计量学研究丛书:知识计量学》可供管理类(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图书馆学、知识管理、科技管理、科技评估、科学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高校师生及各级管理和决策人员、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邱均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评价与管理》主编、《图书情报知识》副主编;兼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教育部CSSCI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索引和数据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常务理事等,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教评价与评价学、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等,是我国著名情报学家和评价管理专家、文献计量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主持并完成国家或省部级课题28项,出版著作5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管理学》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Scientometrics、《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发表论文500余篇。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和发布,其被引次数和学术影响力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含情报学)学科领域均名列第一,并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美国国际《世界名人录》等十多种大型辞书中。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知识计量的理论基础
1.1 知识计量研究的信息管理学基础
1.2 知识计量研究的信息科学基础
1.3 知识计量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1.4 知识计量研究的管理学基础
1.5 知识计量研究的科学学基础
1.6 知识计量研究的计算机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计量学的学科构建
2.1 知识计量学的构建背景
2.2 知识计量学的研究现状
2.3 知识计量学的研究内容
2.4 知识计量学的学科体系
2.5 知识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知识计量单元
3.1 知识计量单元的提出
3.2 知识计量单元的概念与演变
3.3 知识计量单元的特征与类型
3.4 三种最基本的知识计量单元
3.5 三种知识计量单元的比较与评价
3.6 知识计量单元的构建
3.7 知识计量单元的应用
3.8 知识计量单元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知识计量的内容
4.1 知识量的测度
4.2 知识质量的评价
4.3 知识价值的衡量
4.4 知识关联的发现
4.5 知识网络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知识计量的方法
5.1 文献计量学方法
5.2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5.3 人力资本测度方法
5.4 知识资本评价方法
5.5 价值评估方法
5.6 内容分析方法
5.7 知识可视化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知识计量的工具
6.1 知识计量工具概述
6.2 典型的知识计量工具
6.3 知识计量工具及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专利知识计量
第八章 显性知识计量与隐性知识计量
第九章 宏观知识计量与微观知识计量
第十章 知识计量的主要应用
第十一章 知识计量的实证研究
精彩书摘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该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其中所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份报告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发展宣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以及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投资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信等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的巨大产出和展现出的骤然增长的就业前景,将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在产业结构方面:①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将大规模兴起;②农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知识化;③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将显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在增长方式方面,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并实现报酬递增,使经济增长方式可能走出依赖资源的模式。这不仅使长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还使经济活动都伴随着学习,教育融于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同时,知识更新的加快使终生学习成为必要,受教育和学习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2.知识经济的测度指标与方法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1958年提出“知识产业”概念,半个世纪以来,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各学科都致力于将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做出完整、准确的诠释,并试图建立一套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最早进行尝试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消费”(1962)中正式提出“知识产业”一词,并划分出知识产业的五个层次:①研究与发展;②所有层次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教会教育、军训、电视教育、自我教育和实践教育;③通信及中介媒介,如图书、杂志、无线电、电视、艺术创作、娱乐等;④信息设备或设施,包括计算机、电子数据处理、电信、办公设备及设施等;⑤信息机构或组织,包括图书馆,信息中心,与信息相关的政府、法律、财政、工程、医学等部门,这类机构也称为信息服务。知识产业及其五个层次上的构成是马克卢普知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其测度理论的核心之一。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马克卢普借助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核算账户,按照知识产业或信息部门构成的原则逐项挑选出信息部门,将信息部门的增加值从社会总增加值中划分出来,形成对信息经济的测度,并按最终需求法对美国信息经济做出详尽的测度。
按照马克卢普的测度:①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已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8.5%,其中知识生产的44.1%来源于教育部门;②1947~1958年的美国GNP中,知识产业按10.68%的综合增长率扩散,知识生产的增长率是非知识生产部门的2.5倍,据此,马克卢普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知识生产的产值将接近或超过GNP50%;③1958年,美国从事知识生产的劳动力已占总就业人数的31.6%,如果将所有已达到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内,这一数值将达到42.8%。
1977年,美国的马克·波拉特遵照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采用分类统计法创造性地通过建立第一次信息部门和第二次信息部门的概念而对美国的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度。波拉特以信息产品或服务是否进入市场交易为标准,将国家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如信息设备生产部门和专业性信息服务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如政府机构或企业内为政府或企业内部服务的信息部门)。其中一级信息部门由八类产业部门组成,它们是知识生产与发明产业、信息分配与传播产业、金融和保险等风险管理产业、市场调查与协调产业(如广告业等)、信息处理与传播产业、信息产品生产产业、邮政和教育等政府公共产业、信息设施(如教学楼等)建设产业。二级信息部门的识别比一级信息部门的识别更为困难,波拉特通过测度二级信息部门人员收入来计算二级信息部门的产值在GNP中的比重。波拉特据此采用增值法测度1967年美国信息经济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1967年美国GNP的46.2%与信息部门有关,其中25.1%来源于一级信息部门,21.1%来自于二级信息部门[81]。
……
前言/序言
计量学研究丛书:知识计量学 [Knowledgometric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