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江宁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宋代佛教
  • 辽代佛教
  • 金代佛教
  • 元代佛教
  • 华夏文库
  • 普天佛香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宗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6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1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 , 佛教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辽金元时期,佛教得到了稳定发展,禅宗大振、净土兴起、藏传广播,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进一步融合。
  禅宗“公案”之学在宋代兴起,与此同时出现“灯录”和“语录”的编纂。
  在蒙元时期,藏传佛教成为皇室信仰,其修行方式盛行于宫廷,信仰流传于中原和江南。藏传佛教正是在这个时期经过与汉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才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给禅宗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目录

一 青史永铭记——重要事件
1 宋辽金元时代背景
2 宋代重修五台与峨眉寺院
3 无上法洋——宋版印刷《大藏经》
4 宋代儒家与佛教的关系
5 教戒一致,禅净合一——宋代佛教宗派的发展
6 宋代禅宗灯录和语录的编撰
7 辽之佛教与《契丹藏》
8 金之佛教与《赵城藏》
9 云锁空山夏寺多——西夏佛教与西夏文佛经
10 师出藏地,尊教抑禅——元代佛教帝师制度的建立
11 宋元时期佛教的对外交流

二 宝智透心光——千古人物
1 无德禅师:汾阳善昭
2 三教合一的倡导者——孤山智圆
3 慈明禅师:石霜楚圆
4 杨岐派创立者——杨岐方会
5 黄龙派初祖:黄龙慧南
6 明教大师契嵩
7 禅门第一书的作者——圆悟克勤
8 诗僧枣洪
9 看话禅的开创者——大慧宗杲
……
三 漫天飞花雨——佛教艺术

精彩书摘

  克文和尚圆寂之后,惠洪到金陵游参于诸寺院,广结法缘,弘传黄龙宗风。之后,惠洪被礼为清凉寺住持,却被人以“冒惠洪名”获牒及曾与释法和尚等议论朝政等罪名举报,因此入狱一年,并在狱中生了场大病。
  出狱后,惠洪来到京师,经过丞相张商英等奏报朝廷再次得度为僧。政和元年(1111年),张商英等获罪,惠洪也因为与之交往密切而受牵连,流放海南琼崖,度过3个贫病交加的春秋。之后由于遇到大赦,才得以北归。惠洪回到江西后,人住明白庵,参禅之余,感慨万分,撰《明白庵铭》以示自悔。之后,惠洪只是在明白庵修行,有时偶尔往返于九峰、洞山、黄檗等处,谈禅说定,吟诗作对,写意作画。但是又因张怀素“乱党犯上”受牵连,这本是个与惠洪毫无干系的案子,地方官明知诬告,为核查方便,还是将他收监百天。
  由于入狱,惠洪又被削去僧籍,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宋哲宗即位,张商英东山再起,保举惠洪复牒为僧获准,惠洪才正式恢复了僧籍。
  深得三昧,鸿篇传世
  惠洪禅师慧根早显,少年出家,既得高僧精心教导,痛加钳锤,自己又深入经藏,潜心参究,因而慧悟俱丰,尤其是在克文和尚座下承嗣黄龙法脉之后,更是严守戒律,潜心修持,诸宗融通。
  在注重认真参禅问疑、研究公案的同时,惠洪认为自初祖达摩禅师当初将禅宗东传中华,提倡“不立文字,以心相印”时,悟者甚多,但是而后特别是到了宋以后,人们根基不同往昔,因此“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因此,惠洪认为文字对禅修知见的弘传有时有其特别的作用。
  惠洪一生笔耕不辍,在数十年的参禅过程中,留心积累,融合文字与禅,为弟子后人留下了一批著述,主要包括几类:第一类是释注《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经书,第二类是创作《僧宝传》、《林间录》、《五宗纲要》等佛学丛书,第三类是编录书籍《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等。
  由于惠洪于“禅”参究领悟境界较高,他对先师前贤公案的参悟也有独到之处。惠洪对历代先师前贤生平行履资料的收集整理,下了不少工夫。以此为基础,宣和六年(1124年),惠洪编纂完成《禅林僧宝传》30卷。此书收载唐末到北宋政和年间的禅宗高僧大德81人,其中有曹洞宗二世曹山本寂、云门祖师文偃、黄龙派祖师慧南、杨岐派祖师方会等人。在编纂方法上,《禅林僧宝传》另辟记述人物以言论见长的新径,以丰富详确的史料、生动活泼而又引人人胜的文字来行文。《禅林僧宝传》面世之后,得到很高的评价,惠洪禅师被誉为“其才则宗门之迁固也”。
  惠洪还留心收集丛林见闻、禅门逸事。到大观元年(1107年),惠洪禅师便将随录笔记交本明禅师编次整理后,冠名日《林间录》,刻版付印流通。此书内容广博,门类众多,虽仅300余则,所记及的。人物却达数百人之多。他们之中有开一代宗风的禅宗祖师,也有官居显位却虔诚奉佛的护法檀越,包括临济祖师义玄、香山居士白居易、南京永宁寺护法王安石等人。
  ……
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 序言 中国佛教史上,宋、辽、金、元(公元960-1368年)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同政权并存的格局,既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催生了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多元发展。宏大的寺院建筑、精美的佛教造像、浩如烟海的佛经翻译与注疏,以及层出不穷的宗派创新,共同谱写了“普天佛香”的时代华章。本书旨在深入探究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佛教面貌,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那段波澜壮阔、充满智慧与精神力量的佛教发展史。 一、 时代背景:多元格局下的佛教 宋朝(960-1279年)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繁荣,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而富足的土壤。宋代统治者推崇佛教,寺院经济发达,僧侣地位较高。然而,宋代佛教也面临着与儒学、道教的辩争与融合,禅宗的兴盛以及净土宗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与宋朝并立或先后兴起的辽(907-1125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王朝,其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各不相同,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的发展。辽朝契丹族统治者对佛教推崇备至,在疆域内兴建了大量寺院,翻译佛经,形成了独特的契丹佛教风格。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初期对佛教有所压制,但后期也逐渐接纳并扶持佛教,尤其是禅宗在金代获得了发展。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将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提升到了国家宗教的高度,对中国佛教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多元的政治格局,使得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佛教信仰相互渗透,形成了各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佛教形态。从江南水乡的古刹禅林,到塞北大漠的辽代佛塔,再到藏区的高原寺庙,佛教以不同的姿态,在华夏大地上传播,点亮了无数心灵。 二、 宗派演变与创新 宋、辽、金、元时期是佛教宗派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以禅宗的兴盛和净土宗的普及为代表。 禅宗: 经过唐代的孕育与发展,禅宗在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五家七宗”的格局。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临济宗等宗派,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下,通过“公案”与“棒喝”等方式,对参禅者的心性进行锻炼,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和普通民众。宋代禅宗的代表人物如雪窦重显、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其言行思想至今仍为佛教界所推崇。禅宗的普及,也促使佛教从寺院走向社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净土宗: 净土宗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修行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契合了普通民众对解脱的渴望,在宋、辽、金、元时期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以善导为代表的净土思想,在宋代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北宋延寿智禅师的《指示安心法要》和南宋蘓軾提倡的“持名念佛”,使净土法门与禅宗相结合,呈现出“禅净不二”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了净土宗的影响力。各地涌现出众多念佛会、莲社,将念佛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民间佛教氛围。 其他宗派: 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在这一时期依然存在,但其主流地位受到一定冲击。然而,这些宗派的思想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与新兴宗派发生了深刻的融合,一些经典的研究和注释仍在继续。例如,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佛教与社会文化 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科技紧密相连的。 佛教与政治: 历代王朝对佛教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佛教的发展。宋朝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同时也通过对寺院的管理来控制社会。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更是将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工具,以笼络人心,促进民族融合。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受到皇室的青睐,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宗教。 佛教与经济: 寺院经济在这一时期依然发达。寺院拥有大量土地、林木、奴婢,并从事生产活动,成为重要的经济实体。许多寺院还承担了金融功能,如“放生池”的功德款,以及为信徒提供借贷服务。寺院的建设和维修,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佛教与哲学: 宋代理学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佛教有所排斥,但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特别是禅宗的“心学”和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为理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资源。佛教与儒、道思想的相互辨析与融合,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课题。 佛教与艺术: 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宏伟的寺院建筑,如宋代的大同华严寺,辽代的应县木塔,元代的古观象台,都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精美的佛教造像,如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元代雕塑,以及各地寺庙中的壁画、彩塑,都反映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宗教内涵。佛教音乐、戏剧(如宋代的“说经”和元代的“杂剧”)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佛教与科技: 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和印刷,极大地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虽然最初的应用可能与宗教无关,但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印刷业的繁荣,而佛教经典是印刷业的重要内容。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的交流。 四、 佛教的区域特色 在多元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中,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北方佛教: 辽、金统治下的北方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影响,但也融入了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例如,辽代佛教建筑的粗犷与辽代佛教造像的质朴,都带有北方民族的特色。藏传佛教在元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特别是元大都(今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和造像。 南方佛教: 宋代南方的佛教,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发展尤为兴盛。江南地区气候温和,经济发达,文人荟萃,佛教与文人生活紧密结合。杭州、苏州、宁波等地的寺院,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宋代禅宗的“丛林”制度,以及“农禅并举”的生活方式,在南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西南佛教: 大理国(937-1253年)在西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大理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兼容并蓄的佛教文化。大理三塔等佛教遗迹,至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五、 结语 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辉煌篇章。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佛教不仅在宗教信仰层面得到了深化,更在哲学思想、艺术表现、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宏伟的寺院佛塔,到精美的佛像雕塑,再到浩如烟海的佛经文献,无不诉说着那段“普天佛香”的时代故事。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佛教,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佛教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体悟生命。本书正是为了带领读者走进这个充满智慧与精神力量的佛教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佛香。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行文风格上颇具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魅力的来源之一。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流畅易懂,而是保持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克制。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显得极为审慎和多维,往往需要读者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背后的学术意图。例如,在讨论金元时期“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时,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展示了政策背后的多重动力——既有统治者的政治考量,也有宗教本身的适应能力,更有地域文化的影响。这种多层次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兼容”一词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文,以确保自己完全跟上了作者的思维轨迹。这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对于希望进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还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北朝佛教”的某种刻板印象。在许多主流叙述中,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往往被简化为“宋代禅宗鼎盛”或“元代藏传佛教主导”的二元框架。然而,本书展现了一个远为复杂和多元的图景。作者没有忽略辽国佛教的独立发展轨迹,也没有轻视金代底层民众的民间信仰力量,这些“边缘”或“非主流”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认知。特别是关于金代佛教寺院的庄园经济运作,书中提供了不少令人惊奇的数据和分析,揭示了这些宗教机构如何在复杂的土地制度下维持其物质基础。这种对“非核心”议题的关注,使得整部著作的叙事不再扁平化,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历史的张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视角,即如何看待“转型期”的宗教。宋辽金元正是一个剧烈社会重组的时期,旧有的南北文化壁垒被打破,新的政治实体不断涌现。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佛教在面对这种宏大变局时的内在反应。它不仅仅记录了哪些佛经被翻译,哪些寺庙被重建,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信仰的“功能”是如何随之变化的。在北方政权那里,佛教是治理异族或巩固新政权的工具;在南方遗民群体中,它可能承载着对故国和汉文化的追忆。作者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佛教实践的对比,将这些抽象的社会功能具象化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将佛教视为一个孤立的宗教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深度嵌入历史肌理、不断与世俗权力、民间需求进行博弈和适应的有机生命体。

评分

这部关于宋辽金元时期佛教的著作,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这种针对特定历史时期和宗教主题的研究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艰涩的学术术语,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洞察力。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教义的梳理上,而是将佛教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比如,书中对辽代佛教在游牧民族统治下的适应与演变,以及金代汉传佛教与女真统治阶层之间的微妙互动,都有非常细腻的描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交流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没有简单地套用“融合”或“冲突”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展示了不同地理和民族背景下,佛教信仰体系如何进行着精微的调适与重塑。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佛寺的经济地位、僧侣的社会角色,乃至普通信众的日常信仰实践,都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理解。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命运的微观视角交织在一起,使阅读体验非常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称道的水平。我发现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相关的碑刻、地方志乃至私人著述,从中抽丝剥茧,构建出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体系。尤其是在探讨元代藏传佛教在宫廷中的地位提升时,书中引用的那些原本散落在各处的诏书和敕文,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清晰地勾勒出喇嘛教如何成为元朝维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这种扎实的史料基础,让即便是对于佛教史稍有涉猎的读者,也能感到其论点的分量和可靠性。我尤其对书中对特定教派——比如宋代的禅宗与净土宗在民间传播的路径差异——所做的比较分析印象深刻。它不是宏观地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寺院个案、法会记录,展示了不同信仰实践在世俗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具体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建立在了坚不可摧的文献基石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