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心脏病》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我国战国时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我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该书沟通了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从“气”的概念出发,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本书不仅是哲学的考究之作,而且是一部文化史的论著。
目录
再版前言
中译本序
原序 小野泽精一
第一编 原始生命观和气概念的成立
——从殷周到后汉
总 论
第一章 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气
第二章 战国诸子中的气
第一节 齐鲁之学中气的概念
——《孟子》和《管子》
第二节 《荀子》和《吕氏春秋》中的气
第三节 《易传》中的阴阳和刚柔
第三章 秦汉时期气的思想
第一节 道家的气论和《淮南子》的气
第二节 兵家、黄老思想中气的作用
第三节 董仲舒的气的思想
第四章 后汉时期的气论
第一节 后汉以前时期的元气
第二节 训诂中出现的气的资料
第二编 儒、道、佛三教交融中的气的概念
——从魏晋到五代
总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气的概念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中的气和佛教
第二节 道家、道教中的气
第三节 医书中所见的气论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疾病观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气的概念
第一节 儒、道、佛三教中的气
第二节 儒、道的气与佛教
——宗密的气
第三编 理气哲学中的气的概念
——从北宋到清末
总 论
第一章 道学的形成和气
第一节 易学的新发展
第二节 邵雍、张载的气的思想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气的概念
第二章 朱熹思想中的气
——理气哲学的完成
……
第四编 近代革新思想中的气的概念
参考文献
主编者简历及执笔者一览表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战国诸子中的气
第一节 齐鲁之学中气的概念
——《孟子》和《管子》
一、齐鲁所见之气的思想史课题
1.纳入到鲁礼伦理中的气
在以猛子》和《管子》为资料对“气”进行考察之前,提出战国时代齐鲁地区的“气”,看看它在思想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对于阐明这一课题似不无裨益。
以现存的资料为基础,对于原始的“气”是何时出现的这一问题。在前一章中已就甲骨文、金文进行了研讨。但在那里,对于自然之风及大地的古代信仰,只局限在相当于后来发展成“气”之物的前阶段,因而,未能看到比这更多的确切资料。当然,这以后的资料,在《庄子》、《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中,有风和‘‘气”,地和“气”被通用的事实,所以,上述材料就具有资料起源的意义。不只是甲骨文、金文的考古资料,即使看看作为文献来说是最古老的《尚书》和《诗经》,除了《诗经》中仅可见间接性的“愾”、“嘅”等以外,实际上也难以看到直接有关“气”的资料。
但是,到了《论语》,气却作为组成人体的主要之物而出现了。比如:孔子所说的,对于作为人体精力基础的血气,当依少、壮、老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戒(见《季氏篇》);据说是曾子之言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与“动容貌”、“正颜色”一起,是“出辞气’——这显示了远鄙陋的教诲(见《泰伯篇》);孔子升堂之时,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恰恰如也叫显示了威仪态度(见《乡党篇》);在君子衣食住行生活信条的记录中,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说文》“既”宇条引用,“气”作“既”)这一条(见《乡党篇》),等等。砒语》虽可以说是春秋时代末期,孔丘(孔子。前552或前551-前479)与弟子为中心的学团的言行录,而对于这一文献的成立,则有着诸种说法,难以仓促地断定绝对年限。但是,从战国中期,孟轲(孟子。生卒不明,活动时间在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之际开始,类似的资料多有出现,由此而言,似可以认为,在那前后的流布传授中,它已形成了骨架。据《汉书.艺文志》所云,《论语》的版本有所谓的古(论),齐(论)、鲁(论),到撰写《论语集注》的后汉郑玄(127-200)之际,才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古论,定为现存的本子。由此看来,虽说孔丘以及其弟子,多是鲁人,齐人仅为少数;而从本子的性质来说,则不仅有“鲁”,还有着“齐”的润色和附加内容,当考察齐鲁之“气”时,这是必须要特别在脑海中记取的。
……
前言/序言
这本书的翻译,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我还刚刚从研究生毕业。一晃,最初出版此书至今也已经二十五年了,其间曾五六次增印,都已售罄。这在笔者翻译时,是始所未料的。
在文史哲领域的不少论著中,可看到引用本书的痕迹,有的赞同,有的参考,自然也有商榷和批判。这种情况,在说明本书具有学术生命力的同时,也显现了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气象。越来越多的学人,都逐渐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国,也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各种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哪怕是在最传统或经典的领域,要从事研究,也必须吸收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这也反映出新一代的学者,在随着这数十年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出了妄自菲薄、否定一切的焦躁感,开始,或者说已经有了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逐渐以冷静的学术心态来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平等地来审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这是一种成熟和自信的表现,当然令笔者感到欣慰。
《气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研究的基础工程,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集体研究的产物。数十位的学者,为此投入了自己的心血。关于该书的写作目的,研究过程,以及笔者翻译的起因和经过等,在书的“原序”“跋”和笔者的“中译本序”中都已经说明。在此我想补充的是,三十多年间,这部书的主要编者山井涌、福永光司等已经去世了。笔者当时和他们联系的信函依然在案前,和他们会见时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脑海,令人不胜伤感。
作者中多蒙赐教的户川芳郎、福井文雅、泽田喜多男、有田和夫、蜂屋邦夫等多已是古稀或近古稀的人了,还有一些学者,笔者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今井宇三郎、镰田茂雄、三石善吉、丸山松幸、加纳喜光、上田弘毅、前川捷三、细川一敏等,但是,对他们的研究,笔者也还是关注的。还有当时比较年轻的一代,如麦谷邦夫、关口顺、大岛晃、土田健次郎等,现在在日本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领域中,都发挥着相当的作用。这些学者,可以说都是日本的中国思想史或相关领域的重要人物,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着自己的成就。
在这本书撰写时,日本学界还没有深入研究的有些思想史领域,在这三十多年间,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展开,比如,对先秦时代这数十年中国大量出土的简牍的思想史研究;对汉魏六朝时代的宗教的研究;对宋明理学,特别是一批年轻的学者对北宋时期“道学”的研究,对朱熹学派的形成的研究,对朱子学和明代王阳明学的关系,对阳明学展开的研究;乃至对清代考据学,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的研究等等,都已经涌现出了不少新的成果。这些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和这本书的主题一一中国的自然观和人的观念有关。而在上述那些领域中活跃的学者,也多少和这本书的作者们有着一定的关联:或是他们的师友,或是他们的弟子,有的甚至就是这些作者本人。因而,不仅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还有参考的意义,而且如果以此书为基点,在上述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展开下去,我们对整个日本学术界的中国思想、哲学和宗教史的研究状况,就可以有更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我想,这也是本书再版的意义所在。
就研究的方法论而言,这部著作,有着明显的阐述学和“范畴”研究的色彩。也就是通过对一个点的阐述,来展现整个思想乃至文化历史的画面。这在三四十年前,无疑有其先进性,不少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学者,都受到过启发。因而在这三四十年间,国内外的研究者,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为数不少。当然,这样的研究方法并非是唯一的。
……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心脏病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心脏病》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我国战国时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我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该书沟通了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从“气”的概念出发,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本书不仅是哲学的考究之作,而且是一部文化史的论著。
评分
☆☆☆☆☆
副标题应该是: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很有意思的视角,看后有收获。
评分
☆☆☆☆☆
局外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评分
☆☆☆☆☆
在文史哲领域的不少论著中,可看到引用本书的痕迹,有的赞同,有的参考,自然也有商榷和批判。这种情况,在说明本书具有学术生命力的同时,也显现了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气象。越来越多的学人,都逐渐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国,也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各种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哪怕是在最传统或经典的领域,要从事研究,也必须吸收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这也反映出新一代的学者,在随着这数十年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出了妄自菲薄、否定一切的焦躁感,开始,或者说已经有了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逐渐以冷静的学术心态来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平等地来审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这是一种成熟和自信的表现,当然令笔者感到欣慰。
评分
☆☆☆☆☆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心脏病》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我国战国时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我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该书沟通了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从“气”的概念出发,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本书不仅是哲学的考究之作,而且是一部文化史的论著。
评分
☆☆☆☆☆
先买回来屯着
评分
☆☆☆☆☆
日本人研究的角度比较特别
评分
☆☆☆☆☆
这本书的翻译,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我还刚刚从研究生毕业。一晃,最初出版此书至今也已经二十五年了,其间曾五六次增印,都已售罄。这在笔者翻译时,是始所未料的。
评分
☆☆☆☆☆
希望比旧版能增加一些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