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自由主义
  • 政治哲学
  • 伦理学
  • 社会思想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 功利主义
  • 个人权利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ISBN:97875502317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635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8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胡适的一言一行,都备受时人瞩目。学成归国之后的胡适以改革旧中国、旧思想为己任,
不只用笔,也通过演说向当时的民众孜孜不倦地播撒新思想的种子。
胡适一生发表演讲无数,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教育、伦理、政治、
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加上胡适情思敏捷,能言善道,谈吐幽默,
并能将深刻的哲思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白话,因此,胡适的演讲同他
的著作一样受到无数国人的广泛关注,至今仍热度不减。

内容简介

本书是胡适先生的演讲精选集。作为近代中国盛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胡适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书中对演讲稿的辑录,在时间的跨度上,从胡适的青年时代直至其晚年,而内容题材上,则横跨了文化、民生、修身、历史、教育、社会改革,甚至妇女地位等诸多领域,既保证了内容上的丰富,又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这些演讲大都十分浅显易懂,且充满睿智和风趣。在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侃侃而谈的智者,又可以体会到胡适对于家国的热爱和思考,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守护和坚持。

目录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1
找书的快乐 6
容忍与自由 11
新闻记者的修养 17
大学的生活 22
谈谈大学 28
历史科学的方法 31
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典礼致词 34
大宇宙中谈博爱 37
报业的真精神 39
搜集史料重于修史 45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49
选科与择业 57
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 64
治学方法 70
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 109
自由主义在中国 113
自由主义 115
人生问题 122
考试与教育 125
我们能做什么? 132
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137
纪念“五四” 141
知识的准备 144
海外归来之感想 153
自责知耻才能有救! 156
治学的三根毫毛 158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问题 166
海外杂感 170
我们所应走的路 173
治学方法 177
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地位 184
为什么读书 195
在北平图书馆协会上之讲演 201
治学方法 204
中国书的收集法 207
科学的人生观 222
思想的方法 226
怎样读书 231
书院制史略 235
哲学与人生 240
北京大学第二十五周年纪念日的演说 244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246
学生与社会 254
好政府主义 260
在北大开学典礼会上的讲话 267
女子问题 269
中学国文的教授 274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287
在同乐会上的演说 297
少年中国之精神 300
美国的妇人 305

精彩书摘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①
毕业班的诸位同学,现在都得离开学校去开始你们自己的事业了,今天的典礼,我们叫作“毕业”,叫作“卒业”,在英文里叫作“始业”(Commencement),你们的学校生活现在有一个结束,现在你们开始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开始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自己的担子,所以叫作“始业”。
我今天承毕业班同学的好意,承阎校长的好意,要我来说几句话。我进大学是在五十年前(1910),我毕业是在四十六年前(1914), 够得上做你们的老大哥了,今天我用老大哥的资格,应该送你们一点小礼物,我要送你们的小礼物只是一个防身的药方,给你们离开校门,进入大世界,作随时防身救急之用的一个药方。
这个防身药方只有三味药:
第一味药叫做“问题丹”。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
第三味药叫做“信心汤”。
第一味药,“问题丹”,就是说:每个人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作伴,这是你们入世的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
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年轻人进入社会的
①1960年6月18日在台南成功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演。载于1960年6月19日台北《中央日报》。

时候,总得有一个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他,不能奈何他,时时引诱你去想他。
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知识上的长进了。
学堂里的书,你带不走;仪器,你带不走;先生,他们不能跟你去,但是问题可以跟你走到天边!有了问题,没有书,你自会省吃省穿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卖田卖地去买仪器!没有好先生,你自会去找好师友;没有资料,你自会上天下地去找资料。
各位青年朋友,你今天离开学校,夹袋里准备了几个问题跟着你走?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这就是说: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多发展一点专门职业以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
你们多数是学工程的,当然不愁找不到吃饭的职业,但四年前你们选择的专门职业,真是你们自己的自由志愿吗?你们现在还感觉你们手里的文凭真可以代表你们每个人终身的志愿,终身的兴趣吗?——换句话说,你们今天不懊悔吗?明年今天还不会懊悔吗?
你们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业余的兴趣吗?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自己在本行以外的才能吗?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
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学家,一个是弥尔(J.S. Mill),他的职业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一个是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他是一个测量工程师,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一个很有势力的思想家。
英国的大政治家邱吉尔,政治是他的终身职业,但他的业余兴趣很多,他在文学、历史两方面,都有大成就;他用余力作油画,成绩也很好。
今天到自由中国的贵宾,美国大总统艾森豪威尔先生,他的终身职业是军事,人都知道他最爱打高尔夫球,但我们知道他的油画也很有功夫。
各位青年朋友,你们的专门职业是不用愁的了,你们的业余兴
趣是什么?你们能做的,爱做的业余活动是什么?第三味药,我叫他做“信心汤”,这就是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
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我们的信心只有一句话:“努力不会白费”,没有一点努力是没有结果的。对你们学工程的青年人,我还用多举例来说明这种信心吗?工
程师的人生哲学当然建筑在“努力不白费”的定律的基石之上。我只举这短短几十年里大家都知道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亨利福特(Henry Ford),这个人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
小时半工半读,只读了几年书,十六岁就在一小机器店里作工,每周工钱两块半美金,晚上还得去帮别家做夜工。五十七年前(1903)他三十九岁,他创立Ford Motor CO.(福特汽车公司),原定资本十万元,只招得两万八千元。五年之后(1908),

他造成了他的最出名的model T 汽车,用全力制造这一种车子。一九一三年——我已在大学三年级了,福特先生创立他的第一副“装配线”。
一九一四年,——四十六年前,——他就能够完全用“装配线”的原理来制造他的汽车了。同时(1914)他宣布他的汽车工人每天只工作八点钟,比别处工人少一点钟——而每天最低工钱五元美金,比别人多一倍。他的汽车开始是九百五十元一部,他逐年减低卖价,从九百五十元直减到三百六十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减到二百九十元一部。他的公司,在创办时(1903)只有两万八千元的资本,——到二十三年之后(1926)已值得十亿美金了!已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了。一九一五年,他造了一百万部汽车,一九二八年,他造了一千五百万部车。他的“装配线”的原则在二十年里造成了全世界的“工业新革命”。
福特的汽车在五十年中征服全世界的历史还不能叫我们发生“努力不白费”的信心吗?
第二个例子是航空工程与航空工业的历史。
也是五十七年前——一九○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正是我十二整岁的生日,——那一天,在北加罗林那州的海边Kitty Hawk(基帝霍克)沙滩上,两个修理脚踏车的匠人,兄弟两人,用他们自己制造的一只飞机,在沙滩上试起飞,弟弟叫Owille Wright,他飞起了十二秒钟。哥哥叫Wilbur Wright,他飞起了五十九秒钟。
那是人类制造飞机飞在空中的第一次成功,——现在那一天(十二月十七日)是全美国庆祝的“航空日”——但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两个弟兄的试验,但这两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脚踏车修理匠人,他们并不失望,他们继续试飞,继续改良他们的飞机,一直到四年半之后(1908年5 月),才有重要的报纸来报导那两个人的试飞,那时候,他们已能在空中飞三十八分钟了!这四十年中,航空工程的大发展,航空工业的大发展,这是你们学工程的人都知道的,航空工业在最近三十年里已成了世界最大工业的一种。
我第一次看见飞机是在一九一二年。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在一九三O 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飞过太平洋是在二十三年前(1937); 第一次飞过大西洋是在十五年前(1945)。当我第一次飞渡太平洋的时候,从香港到旧金山总共费了七天!去年我第一次坐Jet 机,从旧金山到纽约,五个半钟点飞了三千英里!下月初,我又得飞过太平洋,当天中午起飞,当天晚上就到美国西岸了!
五十七年前,Kitty Hawk 沙滩上两个脚踏车修理匠人自造的一个飞机居然在空中飞起了十二秒钟,那十二秒钟的飞行就给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打开了人类的航空时代。
这不够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吗?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功不唐捐”(唐是空的意思), 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青年的朋友,你们有这种信心没有?

找书的快乐①
主席、诸位先生:
我不是藏书家,只不过是一个爱读书、能够用书的书生,自己买书的时候,总是先买工具书,然后才买本行书,换一行时,就得另外买一种书。今年我六十九岁了,还不知道自己的本行到底是那一门?是中国哲学呢?还是中国思想史?抑或是中国文学史?或者是中国小说史?《水经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国禅宗史?我所说的“本行”,其实就是我的兴趣,兴趣愈多就愈不能不收书了。十一年前我离开北平时,已经有一百箱的书,大约有一二万册。离开北平以前的几小时,我曾经暗想着:我不是藏书家,但却是用书家。收集了这么多的书,舍弃了太可惜,带吧,因为坐飞机又带不了。结果只带了一些笔记,并且在那一二万册书中,挑选了一部书,作为对一二万册书的纪念,这一部书就是残本的《红楼梦》。四本只有十六回,这四本《红楼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老的抄本。收集了几十年的书,到末了只带了四本,等于当兵缴了械,我也变成一个没有棍子、没有猴子的变把戏的叫花子。
这十一年来,又蒙朋友送了我很多书,加上历年来自己新买的书,又把我现在住的地方堆满了,但是这都是些不相干的书,自己本行的书一本也没有。找资料还需要依靠中研院史语所的图书馆和别的图书馆,如台湾大学图书馆、“中央图书馆”等救急。
①1959年12月27日在台湾“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讲演。载1962年12月16日台北《“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第14期。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一、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胡适幼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14岁时到上海求学,开始接触新思想。20岁时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改读文科,25岁时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受其“实验主义”哲学影响颇深。1917年, 27岁的胡适归国后即受聘为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之领袖,后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台湾,享年72岁。胡适一生涉猎甚广,著述颇丰,在文、史、哲、教育及社会活动方面均有建树,他的思想、行为及著述对20世纪的中国乃至今日社会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适的一言一行都备受时人瞩目。学成归国之后的胡适以改革旧中国、旧思想为己任,不只用笔,也通过演说向当时的民众孜孜不倦地播撒新思想的种子。胡适一生发表演讲无数,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教育、伦理、政治、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加上胡适情思敏捷,能言善道,谈吐幽默,并能将深刻的哲思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白话,因此,胡适的演讲同他的著作一样受到无数国人的广泛关注,至今仍热度不减。
三、胡适的一生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极深,并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介绍传播到中国,但并非主张全盘西化,他也十分看重并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宝藏,并且将数十年的光阴投身到“整理国故”以及考据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工作之中。在生活上胡适也是“中西结合”,虽留洋数载,常年身居异国,但仍十分注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爱穿中国传统长袍,并与他的“小脚太太”不离不弃、相携到老。抛开众多名誉的光环,胡适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始终为后代国人所称道。胡适去世之后,蒋介石曾在给胡适的挽联中评价他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四、胡适的思想在其生活的年代无疑是超前的,对传播科学、启迪民智、引导自由独立之风有不灭之功;而胡适的许多观点和理念对于今人今事也仍不过时。比如在青年的人格塑造上,胡适主张独立进取的个人主义,反对自私自利的“假个人主义”;他鼓励青年人注重以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而不是只看重社会所需;在为人上,胡适讲究“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在治学上,胡适则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这些思想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虽然胡适曾多次声称自己“不喜欢搞政治”,但他的一生还是同政治密不可分。由于时势环境的不同,胡适的某些政治主张或许有待商榷,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加以甄别,但这并不遮掩他的独特思想和高洁人格的光芒。
五、我们特从众多珍贵的材料之中,甄选了胡适演讲稿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篇章,汇成《容忍与自由——胡适演讲集》一书,以飨读者。本书按照时间倒叙的顺序,追溯了从胡适的晚年至青年大半个人生的演讲历程,试图向读者呈现胡适一生思想之光的轨迹,同时,也向这位为现代中国拉开文明与进步、民主与自由大幕的先哲致以诚挚的缅怀和敬意。
《容忍与自由》是一部探讨人类社会核心价值的深刻著作。本书并非一本通史,也非某一个特定领域的专业论著,而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漫游,穿梭于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汇处,试图勾勒出“容忍”与“自由”这两个概念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脉络、张力与相互依存关系。 何为容忍? 作者首先从“容忍”这一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词汇入手。他首先澄清了容忍并非等同于赞同、认可或欣赏。容忍,是一种对他者持有异见、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甚至令人反感的观点或行为,却选择不加以压制、不采取强制手段来改变,而是允许其存在的态度和实践。它不是一种被动的忍耐,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是尊重他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本书深入剖析了容忍的几个关键维度。第一,容忍的界限问题。 如果容忍可以无限延伸,那么它是否会走向其反面,即容忍那些践踏他人自由、危害公共利益的极端行为?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答案,而是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诸多案例,如宗教改革时期的教派冲突、启蒙运动中对理性与迷信的辩论、以及近代民族主义兴起时的排外思潮,来引发读者对容忍边界的思考。他强调,真正的容忍需要在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和个体基本权利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第二,容忍的动机。 人们为何选择容忍?是因为道德上的自觉,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还是出于策略上的考量,认为强制压制反而会激化矛盾?本书认为,容忍的动机是多元的,往往是以上多种因素的混合。在某些情况下,容忍是一种对“异类”的善意,是对不同经验的尊重;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则是一种避免更大冲突的明智之举。了解容忍的动机,有助于我们区分真诚的容忍与机会主义的伪装。 第三,容忍的困境。 容忍并非易事。它需要勇气去对抗自身的偏见,需要耐心去理解那些难以接受的观点,更需要智慧去处理可能因容忍而产生的摩擦与不安。作者通过描绘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容忍者,如蒙田对思想多样性的赞美,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倡导,以及斯图尔特·密尔对个人自由的辩护,来展现容忍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同时,他也毫不回避容忍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当容忍的对象本身就是反容忍的时候,又该如何是好?这构成了本书讨论的核心张力之一。 自由的意义与谱系 与容忍紧密相连的是“自由”。本书并非将自由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阔之中进行审视。 首先,自由的界定。 作者区分了“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和“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消极自由强调免于外在干涉的自由,即“不被打扰”的自由。而积极自由则侧重于自我实现、自我掌控的自由,即“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本书指出,仅仅拥有消极自由并不足以保障个体的充分发展,而过度强调积极自由,又可能导致对个人意志的强加,甚至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压迫。理想的自由状态,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和谐。 其次,自由的来源与保障。 自由从何而来?它是一种天赋人权,还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本书追溯了自由理念的起源,从古希腊的城邦自由,到罗马法的公民权利,再到基督教对个体灵魂价值的肯定,以及最终在启蒙运动中,人权、理性与民主思想的勃兴。作者认为,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包括法治、民主、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一系列构成现代自由社会基石的要素。 第三,自由的边界与责任。 自由并非无限制的狂欢。本书深入探讨了自由的边界问题,即“我的自由止于你的鼻尖”。自由的行使必须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必须遵守公序良俗和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自由伴随着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是自由个体不可推卸的义务。作者通过分析自由市场经济的失灵、大众传媒的潜在操纵、以及科技发展对隐私的侵犯等案例,来警示读者,自由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潜在的危险。 容忍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本书最核心的论点在于,容忍与自由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 容忍是自由的土壤。 没有容忍,自由将难以生长。一个不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社会,自然也难以保障个体的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当人们害怕因持有不同观点而受到惩罚时,他们便会选择沉默,从而扼杀思想的活力与创新的可能性。容忍为各种思想、观点、生活方式的碰撞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这种碰撞恰恰是催生新思想、拓展认知边界的源泉。 自由是容忍的动力。 自由的理念,尤其是对个体自主性和尊严的尊重,是人们选择容忍的重要动机。当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自由选择自己信仰、生活方式的权利时,就更容易理解并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存在。对自由的追求,使得个体更加珍视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更愿意去捍卫他人同样的权利。 张力中的平衡。 然而,容忍与自由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张力。正如前文所述,当自由的行使触及到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者当容忍的对象试图利用自由来摧毁自由本身时,这种张力便会显现出来。本书并非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读者反思历史上的权力斗争、社会变革以及个体选择,来展示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对话、协商与调整中形成的。 超越理论的实践 《容忍与自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理论探讨,更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关照。本书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生动的历史故事、鲜活的人物访谈、以及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犀利分析,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经验。 历史的回响。 作者不厌其烦地梳理了从古至今,关于容忍与自由的无数次论战与实践。从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坚持,到马丁·路德对教皇权威的挑战;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与反思,到美国独立战争对个人权利的宣示;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拷问,到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峙与缓和。这些历史事件,如同星辰一般,勾勒出人类在追求容忍与自由道路上的曲折与辉煌。 现实的镜鉴。 本书并未止步于历史的回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代。书中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反思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与言论自由的边界;警示了民粹主义兴起对自由民主制度的威胁;以及对社会公正与个体自由之间关系的持续追问。作者鼓励读者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辨析其中容忍与自由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结语 《容忍与自由》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思考的旅程,去理解容忍的复杂性,去洞察自由的深度,并最终去思考如何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更好地实践这两种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它呼唤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自觉的公民意识,一种在尊重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在保障个体权利的同时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智慧。这本书,献给每一个渴望建立一个更公正、更和谐、更富有人文关怀社会的思考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我,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色调,搭配上烫金的书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度。我一直对探讨社会议题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容忍与自由”这个主题,在我看来,恰恰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生动而 relatable 的案例,引导读者进入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沉默的大多数”如何影响社会舆论的分析,这让我联想到许多现实中的例子,深有共鸣。作者对于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模式的剖析,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对现代科技影响的敏锐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如何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抽象概念的讨论,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集体意识中的一些盲点和局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会如何进一步拓展这些思考,又会提出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既感到振奋又有些沉重的书。振奋之处在于,作者以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鼓励读者去拥抱多元,去理解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他提出的“同理心”的培养方式,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而沉重之处,则源于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在追求容忍和自由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例如群体间的隔阂、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政治正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作者对于这些复杂议题的探讨,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面对这些难题,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他在谈论“自由”时,所强调的“责任”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必然伴随着对自身行为后果的认知和承担。这种负责任的自由观,让我对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更加 nuanced,也更加愿意去参与到建设一个更包容、更自由的社会中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在阅读之前,我对“容忍”和“自由”这两个概念有着相对固化的理解,认为它们是清晰、二元对立的。但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他提出,容忍并非一成不变的道德准则,而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下动态演变的产物。而自由,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需要与责任、权利等其他要素相互制衡。书中对于“边界”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分析了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如何划定不伤害他人的界限,以及这种界限的模糊性和争议性。我被作者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论证方式所折服,他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具象化。例如,他分析了社交媒体环境下“言论自由”与“仇恨言论”之间的界限,这让我对当下的网络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这两个概念,需要超越简单的定义,而去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动因。

评分

对于一本探讨“容忍”与“自由”的书籍来说,我原本的期待不高,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空洞理论的学术著作。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生动,他善于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案例分析所吸引,特别是他如何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由”的理解进行对比,这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反而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读者去思考不同的观点。例如,他在探讨“容忍”的限度时,引用的案例就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开始反思,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坚持原则,而不是一味地选择容忍。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宏大的理论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读起来并不像是在阅读一本说教的书,而更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他对“自由”的理解,并非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是触及了个人精神自由的深度,这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但对内容本身并没有太明确的预期。然而,阅读过程中的惊喜感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绘复杂的思想,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他在探讨“容忍”时所引入的跨文化视角,这让我的视野瞬间开阔了许多。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容忍定义为“接受不同”,而是深入挖掘了容忍背后的文化根源、历史演变以及不同社会实践中的细微差别。当我读到关于某个古代文明如何处理异见者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现实的对照感扑面而来。同时,作者对“自由”的理解也相当深刻,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毫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在尊重他人权利基础上的自我实现。书中对于“自由”的辩证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自由,是否也蕴含着对他人的某种限制?这种内省的过程,无疑是阅读的最大收获之一。

评分

还不错啊,道理要靠自己体会才有用

评分

名家经典,值得收藏阅读!

评分

物流快,包装完好!

评分

怎么不记得我收到或者本书了呢

评分

家人买的,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

胡适先生的杰作。我喜欢的导师。

评分

服务不错,物流速度也挺快的。

评分

精装 价格很实惠www

评分

胡适的书,读的很少,买来看看!体会一下五四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