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工程信号与系统》教材,我最近刚接触,感觉它在概念的引入和基本原理的阐述上做得相当扎实。比如,对于信号的分类,作者并没有仅仅列举几种常见的信号类型,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物理意义和数学特性。像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书中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推导来展示如何将复杂的信号分解为简单的正弦波的叠加,这对于初学者理解信号的频谱特性非常有帮助。同样,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判断,书中也详细介绍了 Jury 判据和 Routh 判据等方法,并且通过一些经典的例子,比如二阶系统,直观地展示了这些判据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参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介绍卷积时,不仅仅给出了数学定义,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系统响应的物理场景,比如用弹簧-阻尼系统来类比,让人能更深刻地理解卷积操作在描述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时的作用。整体来说,它在理论基础的构建上,是非常严谨和细致的,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个人对这本《工程信号与系统》的讲解方式有些保留意见。虽然书中涵盖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但感觉在某些关键部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例如,关于采样定理的讲解,虽然提到了奈奎斯特准则,但对于过采样、欠采样带来的问题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抗混叠滤波器设计,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这使得我在面对实际的数字信号处理问题时,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另外,书中在介绍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处理时,虽然提到了Z变换,但对Z变换在分析离散系统稳定性、频率响应以及设计数字滤波器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感觉描述得不够充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与实际工程项目相关的例子,比如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控制系统中的滤波器设计等,通过这些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目前感觉这本书更偏向于理论的陈述,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还有提升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在循序渐进地构建读者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信号定义和分类开始,逐步引入系统的概念,然后是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我尤其赞赏书中在介绍线性时不变(LTI)系统时,花费的精力。书中详细阐述了LTI系统的基本性质,如叠加性、时移不变性,以及如何通过卷积来描述系统的输出。这些基本概念的清晰阐述,为理解更复杂的系统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书中在讲解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时,穿插了大量关于信号频谱的图形化解释,这对于初学者理解信号的频率特性非常有帮助。它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从概念入手,再逐步过渡到数学推导,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让我能够逐步理解并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
评分坦白说,我在这本《工程信号与系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主要是因为书中某些部分的讲解过于抽象,缺乏足够的直观性。例如,在介绍状态空间表示法时,虽然给出了数学模型,但对于其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以及大型系统分析中的优势和具体应用,并没有充分的说明。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的工程问题联系起来。另外,书中在处理非线性系统和随机信号的部分,感觉相对简略,对于如何建模和分析这些更复杂的系统,并没有提供太多有效的工具或方法。这对于我未来在涉及更前沿的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可能会有所限制。我期待一本能够提供更多实践指导,更多实际案例分析的书籍,这样能帮助我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傅里叶变换的讲解。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傅里叶变换的各种性质,并且非常细致地推导了它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傅里叶变换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演示,例如它如何揭示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在信号滤波中的作用。通过书中大量的示意图和表格,我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时域信号如何转化为频域表示,以及不同频域特性的滤波器是如何工作的。而且,书中对傅里叶变换的收敛性条件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对于理解傅里叶变换的适用范围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书中关于拉普拉斯变换的讲解也同样出色,它在分析连续时间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作用被阐述得淋漓尽致。例如,通过极点和零点的位置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系统的行为。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入讲解,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对信号与系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