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9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的又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有法可依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转型升级;二是从强调法律体系和规则体系向强调理念、体制、制度、机制四位一体的转型升级;三是从依法管理向依法治理的转型升级;四是从过去单纯地强调公权力机关依法办事向强调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转型升级;五是从规范执法行为向从行为到结果、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一体规范的转型升级;六是从事前授权、事后纠错的控权方式向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体系的转型升级;七是从注重私法权利向不仅注重私法权利而且注重公法上的权利保障的转型升级;八是从严格司法向公正、便民司法的转型升级;九是从强调政法队伍建设向强调整体法治环境的多维改善的转型升级;十是从引进型法治向内生型法治的转型升级。
上述几个方面的转型升级表明,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是对依法治国理念的包容和升华,具有比依法治国更为丰富的内涵。
《“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法治社会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紧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的“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要求,提出并论述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良善司法、程序法治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对领导干部以及司法人员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具体措施。
江必新,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青年法学家、首届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等称号。出版《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大问题研究》《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行政与法的关系发展史》《中国法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行政诉讼问题研究》《民事诉讼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等专著五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等多项重要课题。
绪论
上篇 法治社会
第一章 法治社会建设论纲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二、建设法治社会的三维意蕴
三、建设法治社会目标描述:法治社会的特性提炼
四、法治社会建设的战略择定
五、法治中国与法治社会建设
第二章 以法治推动治道转型与创新
一、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进行治道转型和创新
二、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治道转型与创新的基本要求
三、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治道转型与创新必须以科学化为基础
第三章 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与路径
一、法治中国与法治社会的内涵
二、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与路径
第四章 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机制建构
一、从任务预设回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需要构建的若干机制
三、机制建构的若干方法
第五章 行政规制及其法治化
一、行政规制概念的界定
二、行政规制的行为属性与类型
三、行政法视角下行政规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我国行政规制的发展路径选择
第六章 私行政管理及其法治化
一、法治治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二、私行政法治化的重要功能
三、私行政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社会自组织管理法治化
一、社会管理的二元结构:政府管理和社会自组织管理
二、司法介入社会自组织管理的根据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司法新面向
第八章 推进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解析
二、推进全民守法的路径
三、以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确保全民守法的良性运行
第九章 培育法治文化
一、法治文化的定义
二、我国培育理性法治文化的必要性
三、理性法治文化的内涵
四、理性法治文化的构建路径一
第十章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一、从“社会信用体系”到“社会诚信体系”——诚信建设应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各方面
二、社会诚信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关系
三、法治思维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十一章 公益诉讼与公民有序参与
一、公益诉讼的宪法意义
二、公益诉讼对公民意识产生的影响
三、公益诉讼的全面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四、推进公益诉讼在我国发展的应然方式
五、共益诉讼和众益诉讼的区别
六、公益诉讼的二元划分
七、公益诉讼的基本范围及其与代表人诉讼的区别
八、如何发挥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的作用以节约审判资源
九、如何构建公益诉讼的正当程序制度
十、如何应对公益诉讼潜在的其他问题
下篇 社会治理
第十二章 社会治理论纲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二、优化社会治理结构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五、推进社会依法治理
第十三章 社会治理与法治
一、社会治理的规定性
二、社会治理对法治的功能依赖
三、回应社会治理的法治建设
第十四章 社会治理规则的良善化
一、社会治理规则良善性的评价标准
二、社会治理规则的民主化
三、社会治理规则的科学化
第十五章 社会治理法治化
一、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含义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路径
三、社会治理创新法治化的基本路径
四、适时制定和修改法律
第十六章 社会治理与法治保障
一、法治保障之必要性
二、法治保障之着力点
三、法治保障之实现
第二章以法治推动治道转型与创新
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必须实现从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必须通过理念、方式、途径的不断创新方能实现。近几年,各地掀起了社会治(管)理创新的热潮,也在理论建设、体制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出台了不少社会管理方式、方法、途径、手段,但存在背离法治理念、违反法律规定、采取非法治化的方法进行创新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严重违宪的社会管理措施。因此,需高度重视社会治(管)理创新与法治化这一命题。
一、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进行治道转型和创新
有一种观点认为,强调严格依法办事,就很难进行转型、改革和创新,要转型、改革和创新,就必须破除原有的条条框框,不受既定规范的约束。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任何转型、改革和创新,都必须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推动。
第一,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治道转型和创新是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民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治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多数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①政治民主化要求国家重大事件必须按照人民的意见、尊重人民的意志行事。中国人口众多,人民主要通过代议制,通过选举代表来表达意志,它的集中体现就是法律。也就是说按人民的意志办事就必须按照法律办事;在某种意义上,按照法律办事也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治道转型与创新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广大具有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公民渴望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法治实现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的意愿得以表达,人民意志得到应有的尊重,因而社会治理创新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以确保社会治理能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治道的转型与创新是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指出: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治道转型与创新就是要创立新的理念、方式、方法、途径、手段来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大凡新生事物往往易受争议,一旦处理不当,就将遭受非议,不为公众所接受,尤其是当创新中出现专断等情况时,创新就可能偏离法治道路,走向专制和无序。因此,创新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不仅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新,而且要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要求相呼应,实现社会治理的稳定有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治道的转型与创新是确保社会治理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前提。以往的社会管理往往凭个人经验或书本知识进行,经实践检验,有的目的根本就不能或难以实现,有的即使勉强实现但带来一大堆“后遗症”,科学性难以保证。如果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进行,通过立法程序确保各方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集思广益,共同研讨政策、措施,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治理的失误和风险,由此可以说治道的转型与创新是确保社会治理创新科学性的基本前提。
……
“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法治社会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法治社会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法治社会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