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信技術及應用(第3版)(“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教材 經全國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

現代通信技術及應用(第3版)(“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教材 經全國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孫青華 編
圖書標籤:
  • 通信技術
  • 現代通信
  • 應用
  • 職業教育
  • 教材
  • 通信原理
  • 無綫通信
  • 移動通信
  • 信息技術
  • 電子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59926
版次:3
商品編碼:115253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1世紀高職高專電子信息類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吸收瞭國際上先進的職業教育思想,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形成智慧開啓型情境教學模式。
  本書主要講述通信係統的概念、基本原理和關鍵技術。全麵地介紹各類通信係統的技術特點、基本原理及主要應用。全書共11章。第1章和第2章從電信係統的基本概念入手,概括介紹瞭電信係統的整體架構;第3章以電話通信為例,介紹典型通信係統的通信過程及相關技術;第4章到第8章詳細介紹數據通信、移動通信、光縴通信、微波及衛星通信、接入網的基本原理及關鍵技術;第9章介紹三網融閤與下一代網絡;第10章和第11章介紹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等通信技術的新發展。
  本書可作為通信工程、網絡工程等專業高職高專教材或管理信息係統、電子信息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通信係統、網絡工程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1章 認識通信 2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3
1.1.1 什麼是通信 3
1.1.2 簡單通信過程 4
1.1.3 模擬通信係統 5
1.1.4 數字通信係統 5
1.2 電信技術的發展 6
1.2.1 電信技術發展史 6
1.2.2 電信的發展趨勢 8
1.2.3 我國電信現狀與發展趨勢 9
1.3 通信網絡介紹 12
1.3.1 通信網絡的發展 12
1.3.2 通信網絡的分類 12
1.4 電信業務分類 14
1.4.1 第一類基礎電信業務 15
1.4.2 第二類基礎電信業務 18
1.4.3 增值電信業務 21
1.5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23
小結 24
思考題與練習題 24

第2章 認識電信網 25
2.1 電信係統構成 25
2.1.1 係統組成模型 26
2.1.2 電信係統的硬件設備 27
2.2 電信網絡拓撲結構 29
2.2.1 電信網絡拓撲結構形式 29
2.2.2 我國電話網網絡結構 32
2.3 電信網的分層 33
2.4 電信支撐網 35
2.4.1 電信管理網 35
2.4.2 信令網 38
2.4.3 同步網 39
2.5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40
小結 41
思考題與練習題 41

第二篇 網絡與業務篇

第3章 電話通信 43
3.1 電話通信過程 44
3.2 多路復用技術 45
3.2.1 頻分多路復用 46
3.2.2 時分多路復用 46
3.2.3 波分多路復用 47
3.3 電話通信技術 48
3.3.1 PCM技術 48
3.3.2 PCM一次群係統 51
3.3.3 數字復接 52
3.4 數字程控交換 53
3.4.1 數字程控交換機組成 54
3.4.2 數字程控交換原理 57
3.4.3 電話交換的呼叫接續過程 59
3.5 信令係統 59
3.5.1 信令流程 59
3.5.2 信令的分類 61
3.5.3 信令的作用 62
3.5.4 七號信令係統 62
3.6 電話業務 63
3.6.1 本地電話業務 64
3.6.2 長途電話業務 64
3.6.3 特殊號碼業務 64
3.6.4 800被叫集中付費業務 65
3.6.5 主被叫分攤付費業務 66
3.6.6 電話信息服務業務 67
3.6.7 語音信箱業務 67
3.7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68
小結 68
思考題與練習題 69

第4章 數據通信 70
4.1 數據通信概述 70
4.1.1 數據通信係統組成 71
4.1.2 數據通信網絡互連 73
4.1.3 通信協議 76
4.2 數字數據編碼 79
4.2.1 信源編碼 80
4.2.2 信道編碼 80
4.3 數據傳輸 84
4.3.1 傳輸類型及方式 84
4.3.2 數據通信係統的主要質量指標 89
4.4 數據交換 91
4.4.1 電路交換 91
4.4.2 報文交換 92
4.4.3 分組交換 93
4.4.4 幀中繼技術 95
4.4.5 ATM交換 96
4.4.6 IP交換 99
4.4.7 MPLS交換 102
4.5 數據通信網 104
4.5.1 數據通信網的發展曆史 105
4.5.2 傳統數據網 105
4.5.3 Internet 107
4.5.4 下一代IP承載網 109
4.6 數據業務 110
4.7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111
小結 112
思考題與練習題 113

第5章 移動通信 115
5.1 移動通信概述 116
5.1.1 什麼是移動通信 116
5.1.2 無綫通信係統的組成 116
5.1.3 移動通信的特點 117
5.1.4 移動通信的工作方式 119
5.1.5 移動通信中的多址方式 120
5.1.6 移動通信服務區體製 121
5.1.7 同頻復用 123
5.1.8 越區切換技術 124
5.1.9 我國蜂窩移動通信係統的頻率分配 124
5.2 GSM移動通信係統 127
5.2.1 GSM網絡係統的組成 127
5.2.2 移動電話的編號方式 130
5.2.3 數字移動颱的構成 132
5.2.4 GSM無綫接口信令 133
5.3 CDMA移動通信係統 136
5.3.1 碼分多址技術的基本原理 136
5.3.2 擴頻通信的基本原理 138
5.3.3 碼分多址直接序列擴頻通信係統 140
5.3.4 CDMA係統的主要優勢 141
5.4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142
5.4.1 3G發展概述 142
5.4.2 CDMA2000 147
5.4.3 WCDMA 149
5.4.4 TD-SCDMA 151
5.4.5 WiMAX 154
5.5 其他無綫通信係統 155
5.6 移動通信業務應用 156
5.6.1 2G移動通信業務 157
5.6.2 3G移動通信業務應用 157
5.7 實做項目與教學情境 158
小結 159
思考題與練習題 160

第三篇 傳輸與接入篇

第6章 光縴通信 163
6.1 光縴通信概述 164
6.1.1 光縴通信的工作波長 164
6.1.2 光縴通信的特點 164
6.1.3 光縴通信的發展 165
6.2 光縴與光纜 166
6.2.1 光縴的結構 166
6.2.2 光縴的分類 168
6.2.3 光縴的導光原理 169
6.2.4 光縴的傳輸特性 171
6.2.5 光縴的標準 175
6.2.6 光纜 176
6.3 數字光縴通信係統 178
6.3.1 光源與光發送機 179
6.3.2 光電檢測器與光接收機 179
6.3.3 光中繼器 180
6.3.4 光縴通信係統的碼型 181
6.4 光縴通信傳輸技術 181
6.4.1 SDH傳輸技術 182
6.4.2 波分復用傳輸技術 184
6.4.3 OTN 186
6.4.4 PTN 187
6.5 全光網絡 188
6.5.1 全光網的基本概念 188
6.5.2 全光網的特點 188
6.6 光縴傳輸業務 189
6.7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190
小結 190
思考題與練習題 191

第7章 微波通信和衛星通信 193
7.1 微波通信 193
7.1.1 微波通信的概念和特點 194
7.1.2 數字微波通信係統 196
7.1.3 微波站設備 197
7.1.4 微波的傳播特性與補償技術 198
7.1.5 數字微波通信技術的發展 203
7.2 衛星通信 204
7.2.1 衛星通信的概念和特點 204
7.2.2 衛星通信係統 205
7.2.3 同步通信衛星的設置和可通信區 208
7.2.4 衛星通信的多址方式 209
7.3 微波與衛星通信業務及應用 211
7.3.1 微波通信業務及應用 211
7.3.2 衛星通信業務及應用 212
7.4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216
7.4.1 數字衛星電視接收 216
7.4.2 GPS導航定位 217
小結 218
思考題與練習題 218

第8章 接入網 219
8.1 接入網概述 219
8.2 xDSL技術 221
8.2.1 xDSL技術概述 221
8.2.2 ADSL技術 222
8.2.3 VDSL技術 223
8.3 光接入網 224
8.3.1 光接入網概述 224
8.3.2 PON技術 226
8.4 無綫接入技術 227
8.4.1 無綫接入技術概述 227
8.4.2 本地多點分配業務 229
8.4.3 無綫局域網 230
8.5 其他接入技術 233
8.5.1 HFC技術 233
8.5.2 電力綫接入技術 233
8.6 寬帶接入業務 234
8.7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235
8.7.1 開通寬帶業務 235
8.7.2 WLAN組網與配置 235
小結 236
思考題與練習題 237

第四篇 發展篇

第9章 網絡融閤與發展 239
9.1 通信網絡的發展演進 240
9.1.1 網絡融閤的趨勢 240
9.1.2 三網融閤 242
9.2 下一代網絡技術 242
9.2.1 下一代網絡的基本結構 242
9.2.2 軟交換技術 244
9.2.3 IP多媒體子係統 246
9.2.4 IMS、NGN、軟交換的關係及網絡演進 248
9.3 網絡融閤業務與應用 249
9.3.1 VoIP 249
9.3.2 IPTV 250
9.3.3 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 252
9.4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254
9.4.1 VoIP業務體驗 254
9.4.2 IPTV業務體驗 254
9.4.3 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業務體驗 254
9.4.4 下一代網絡及業務調查 254
小結 255
思考題與練習題 255

第10章 物聯網 256
10.1 物聯網的基本概念 256
10.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258
10.2.1 感知和識彆技術 258
10.2.2 常見傳感器和識彆技術 258
10.2.3 接入技術 264
10.2.4 通信和傳輸技術 267
10.2.5 數據存儲和智能處理技術 269
10.3 物聯網應用 273
10.4 實做項目與教學情境 277
小結 277
思考題與練習題 277

第11章 移動互聯網 278
11.1 移動互聯網概述 278
11.1.1 移動互聯網的概念 279
11.1.2 移動互聯網的特點 281
11.2 移動互聯網技術 281
11.2.1 移動互聯網的架構 281
11.2.2 移動互聯網核心技術 282
11.3 移動互聯網應用 284
11.4 實做項目及教學情境 286
小結 287
思考題與練習題 287

參考文獻 288

前言/序言


《現代通信技術與實踐》 一、 課程定位與目標 《現代通信技術與實踐》是一門麵嚮職業教育的專業基礎課程,旨在為學生係統性地介紹當今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強調學生在理解通信原理的基礎上,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為未來從事通信相關的技術研發、工程建設、設備維護、係統集成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課程的目標在於: 1. 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 深入理解通信係統的工作原理,包括信號的産生、傳輸、接收、編碼、調製解調、多址接入、網絡結構等基本概念。 2. 掌握關鍵技術: 熟悉現代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如數字通信、光縴通信、移動通信(2G-5G)、無綫局域網(Wi-Fi)、衛星通信、物聯網通信等,並瞭解其技術特點和優勢。 3. 培養實踐操作能力: 學習通信設備的基本操作、網絡搭建與配置、故障診斷與排除等實用技能,能夠勝任通信工程項目中的具體技術任務。 4. 拓展應用視野: 瞭解通信技術在信息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熟悉其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金融服務、媒體傳播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5. 樹立持續學習意識: 引導學生關注通信技術的發展前沿,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適應快速變化的行業需求奠定基礎。 二、 內容體係與知識要點 本書共分為以下幾個主要章節,層層遞進,構建起完整的通信技術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通信係統基礎 第一章:通信係統的基本概念與組成 通信的定義與發展曆程: 從原始的口信、書信到現代的信息高速公路,梳理通信技術的發展脈絡。 通信係統的基本模型: 詳細介紹信息源、信源編碼、信道編碼、調製、信道、解調、信宿等關鍵組成部分及其功能。 通信的分類: 按信息類型(模擬/數字)、傳輸方式(有綫/無綫)、通信對象(點對點/廣播)等進行分類,理解不同通信係統的特點。 通信係統的性能指標: 重點講解傳輸速率、帶寬、信噪比、誤碼率、時延等關鍵性能參數,理解它們對通信質量的影響。 第二章:信號與係統 信號的類型與錶示: 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特點,時域與頻域錶示法。 傅裏葉變換與頻譜分析: 理解信號的頻譜特性,為理解調製、濾波等過程奠定基礎。 信道特性: 噪聲、衰減、失真(頻率失真、相位失真)等信道影響因素分析。 信息論基礎: 信息量、熵、信道容量等基本概念,為理解信息傳輸的極限奠定理論基礎。 第三章:數字通信基礎 信源編碼: 模擬信號的數字化(采樣、量化、編碼),PCM、DPCM等編碼方式。 信道編碼: 差錯控製編碼,例如分組碼(海明碼)、捲積碼、Turbo碼、LDPC碼等,理解其糾錯原理。 基帶傳輸: 信號的波形設計,如歸零碼、不歸零碼、曼徹斯特編碼等,以及其特性。 數字調製技術: 幅度鍵控(ASK): 基本原理、優缺點。 頻率鍵控(FSK): 基本原理、優缺點。 相位鍵控(PSK): BPSK、QPSK等基本原理、優缺點。 正交幅度調製(QAM): 16QAM、64QAM等,理解其提高頻譜效率的原理。 數字解調技術: 相乾解調與非相乾解調。 多路復用技術: 頻分復用(FDM): 原理、應用。 時分復用(TDM): 同步TDM、異步TDM(STDM)的原理與區彆。 碼分復用(CDM): 基本原理,瞭解其在CDMA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現代通信技術 第四章:光縴通信技術 光縴的基本原理: 光的全反射、光縴的結構(單模/多模)。 光信號的産生與檢測: 發光源(LED、LD)、光探測器(PIN、APD)。 光信號的傳輸: 光縴的衰減與色散(模式色散、材料色散、波導色散)。 光通信係統組成: 光發射機、光縴傳輸鏈路、光接收機。 光放大技術: EDFA等。 光網絡: OTN、DWDM等技術簡介,理解其在骨乾網中的應用。 光通信的應用: 接入網、城域網、長途骨乾網。 第五章:移動通信技術 移動通信發展曆程: 從1G到5G,梳理技術演進。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蜂窩結構、基站、移動交換中心、切換、頻率復用。 GSM(2G)技術: TDMA、FDMA、GPRS、EDGE。 WCDMA/CDMA2000(3G)技術: WCDMA、HSPA。 LTE(4G)技術: OFDMA、SC-FDMA、MIMO。 5G技術: 關鍵技術: 增強移動寬帶(eMBB)、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核心技術: Massive MIMO、毫米波、網絡切片、邊緣計算。 應用場景: 自動駕駛、遠程醫療、VR/AR。 移動通信的終端與信道: 手機、SIM卡、無綫信道的特點。 第六章:無綫局域網(WLAN)技術 Wi-Fi標準: IEEE 802.11係列標準(a/b/g/n/ac/ax),瞭解各標準的性能差異。 WLAN係統組成: 無綫接入點(AP)、終端設備、交換機、路由器。 WLAN的組網方式: 獨立組網(Ad-hoc)、基礎設施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 Wi-Fi的安全性: WEP、WPA、WPA2、WPA3。 Wi-Fi 6(802.11ax)技術: OFDMA、MU-MIMO、TWT等新特性。 WLAN的應用: 傢庭、辦公、公共場所的無綫接入。 第七章:衛星通信技術 衛星通信的優勢與特點: 覆蓋範圍廣、靈活性高、不受地理條件限製。 衛星通信係統組成: 空間段(通信衛星)、地麵段(地麵站)。 衛星的軌道分類: 地球同步軌道(GEO)、中地球軌道(MEO)、低地球軌道(LEO)。 衛星通信的調製與復用技術:FDMA、TDMA、DAMA。 衛星通信的應用: 電視廣播、數據傳輸、導航(GPS/北鬥)、應急通信。 第八章:物聯網(IoT)通信技術 物聯網的定義與架構: 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 物聯網通信的特點: 海量連接、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 主流的物聯網通信技術: 短距離: 藍牙(BLE)、Zigbee、NFC。 長距離: LoRa、NB-IoT、eMTC。 物聯網通信協議: MQTT、CoAP。 物聯網應用場景: 智能傢居、智慧農業、智慧工業、智慧城市。 第三部分:通信網絡與應用 第九章:數據通信網絡 網絡分層模型: OSI七層模型、TCP/IP四層模型,理解各層的功能。 局域網(LAN)技術: 以太網(Ethernet)原理、CSMA/CD協議。 廣域網(WAN)技術: PPP、HDLC等。 網絡設備: 集綫器、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的功能與作用。 IP地址與子網劃分: IPv4、IPv6。 路由協議: RIP、OSPF、BGP。 網絡拓撲結構: 星型、總綫型、環型、網狀。 第十章:通信網絡協議與標準 TCP/IP協議族: TCP、UDP、HTTP、FTP、SMTP、DNS等常用協議的工作原理。 網絡安全協議: SSL/TLS、IPSec。 其他重要通信協議: SIP(會話發起協議)、RTP(實時傳輸協議)在通信應用中的作用。 通信標準化組織: ITU-T、IETF、3GPP等。 第十一章:通信係統的集成與應用 通信係統的集成流程: 需求分析、方案設計、設備選型、係統安裝、調試測試、運維管理。 通信係統工程實踐: 網絡布綫、設備上架、連接配置、IP規劃、端口配置。 通信故障診斷與排除: 常用工具(如抓包工具Wireshark)、排查思路。 通信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案例分析: 智能製造: 工業以太網、MES係統、AGV通信。 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信號控製、智慧照明、環境監測。 智慧醫療: 遠程診斷、醫療設備互聯、健康監測。 智慧交通: 車聯網(V2X)、交通信息發布。 金融通信: 交易係統、支付係統、數據安全。 媒體傳播: 5G+超高清視頻、直播技術。 三、 教學方法與學習建議 本書的編寫遵循“學以緻用”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采用以下方法: 理論講解與案例分析相結閤: 深入淺齣地講解通信原理,同時結閤豐富的實際應用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價值。 實驗實訓與項目驅動: 設置配套的實驗課程,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如配置路由器、搭建小型局域網、模擬蜂窩通信場景等。鼓勵學生參與小型通信項目,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所學。 參觀考察與行業交流: 組織學生參觀通信運營商、設備製造商、技術服務公司等,瞭解行業現狀和企業需求。邀請行業專傢進行講座,分享前沿技術和實踐經驗。 課後思考與自主學習: 每章末設置思考題和習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推薦相關的技術文檔、行業報告和在綫學習資源,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 關注技術發展前沿: 鼓勵學生關注通信技術領域的最新動態,如6G、人工智能在通信中的應用、量子通信等,拓展視野,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四、 結語 《現代通信技術與實踐》旨在成為職業教育領域學習通信技術不可或缺的參考書。通過係統學習本書內容,學生將能夠深刻理解現代通信技術的強大力量,掌握其核心原理和應用方法,為投身蓬勃發展的通信事業做好充分準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通嚮信息時代通信技術領域的一扇窗戶,引領讀者發現並創造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來說,這本《現代通信技術及應用》的價值體現在其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上。雖然我並不是直接從事通信技術研發的工程師,但作為一名在相關行業工作的人,我深知理解通信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這本書在介紹理論知識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對技術實際應用的闡述。我注意到書中舉瞭大量現實中的案例,比如智慧城市、智能傢居、自動駕駛等,這些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怎麼用”以及“為什麼這樣用”。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理解公司在通信技術方麵的投入和發展方嚮。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作為我們團隊內部學習交流的寶貴資源,共同提升對現代通信技術的整體理解水平。

評分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好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讓我看到瞭未來通信技術發展的方嚮和可能性。書中關於通信技術在不同行業應用場景的描述,讓我看到瞭技術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且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工業自動化、醫療健康,還是教育娛樂,通信技術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萬物互聯”的構想所吸引,想象著一個由無數智能設備組成的網絡,能夠協同工作,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激發創新和想象力的媒介。它讓我意識到,通信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工程師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和理解的領域,因為這關乎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雖然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花哨,但那種紮實的學術風格,加上“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教材的字樣,瞬間就讓人感覺這本書內容一定很權威,很有分量。我一直對通信技術這個領域充滿瞭好奇,雖然我不是專業齣身,但平時也會關注一些科技新聞,瞭解到通信技術發展之快,簡直日新月異。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就迫不及待地翻閱瞭一下。目錄部分的設計清晰明瞭,涵蓋瞭通信技術的基礎理論、發展曆史,以及目前最前沿的應用領域,感覺內容非常全麵。尤其是看到一些關於5G、物聯網、人工智能在通信領域的結閤等章節時,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猜這本書應該會用一種比較嚴謹但又易於理解的方式來介紹這些復雜的技術,不會過於枯燥,也不會過於淺顯。作為一名對新技術有強烈求知欲的普通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通信世界,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現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評分

這本《現代通信技術及應用》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能夠幫助我構建起對現代通信技術全麵認知體係的指南。我在閱讀過程中,特彆關注瞭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書的編排邏輯非常順暢,從基礎概念的引入,到各項核心技術的詳細解析,再到不同應用場景的深入探討,層層遞進,讓我能夠逐步掌握知識。我特彆喜歡其中對通信技術發展曆程的梳理,這有助於我理解當前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演進到今天的。同時,書中對各類通信協議、編碼技術、調製解調方式等專業術語的解釋,雖然涉及不少技術細節,但作者似乎努力將其語言化,力求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有所領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未來通信趨勢的展望部分感到興奮,這讓我看到瞭技術發展的方嚮和潛在的應用前景,也為我未來的學習和職業規劃提供瞭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印象深刻。雖然主題是“現代通信技術”,聽起來可能非常技術化,但作者在敘述時,並沒有使用過於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即使是對於像我這樣非技術背景的讀者,也能比較輕鬆地閱讀下去。書中對一些關鍵技術的解釋,往往會先從其基本原理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再輔以圖錶和實例,使得整個過程既嚴謹又不失趣味性。尤其是在介紹一些前沿技術,比如量子通信、太赫茲通信等時,作者能夠清晰地描繪齣這些技術的核心思想和潛在影響,讓我對這些“高大上”的技術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種“接地氣”的寫作方式,無疑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也讓這本書更具普及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