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及应用(第3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现代通信技术及应用(第3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青华 编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现代通信
  • 应用
  • 职业教育
  • 教材
  • 通信原理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信息技术
  • 电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59926
版次:3
商品编码:115253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形成智慧开启型情境教学模式。
  本书主要讲述通信系统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全面地介绍各类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基本原理及主要应用。全书共11章。第1章和第2章从电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概括介绍了电信系统的整体架构;第3章以电话通信为例,介绍典型通信系统的通信过程及相关技术;第4章到第8章详细介绍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及卫星通信、接入网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第9章介绍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第10章和第11章介绍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高职高专教材或管理信息系统、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系统、网络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认识通信 2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3
1.1.1 什么是通信 3
1.1.2 简单通信过程 4
1.1.3 模拟通信系统 5
1.1.4 数字通信系统 5
1.2 电信技术的发展 6
1.2.1 电信技术发展史 6
1.2.2 电信的发展趋势 8
1.2.3 我国电信现状与发展趋势 9
1.3 通信网络介绍 12
1.3.1 通信网络的发展 12
1.3.2 通信网络的分类 12
1.4 电信业务分类 14
1.4.1 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 15
1.4.2 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 18
1.4.3 增值电信业务 21
1.5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23
小结 24
思考题与练习题 24

第2章 认识电信网 25
2.1 电信系统构成 25
2.1.1 系统组成模型 26
2.1.2 电信系统的硬件设备 27
2.2 电信网络拓扑结构 29
2.2.1 电信网络拓扑结构形式 29
2.2.2 我国电话网网络结构 32
2.3 电信网的分层 33
2.4 电信支撑网 35
2.4.1 电信管理网 35
2.4.2 信令网 38
2.4.3 同步网 39
2.5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40
小结 41
思考题与练习题 41

第二篇 网络与业务篇

第3章 电话通信 43
3.1 电话通信过程 44
3.2 多路复用技术 45
3.2.1 频分多路复用 46
3.2.2 时分多路复用 46
3.2.3 波分多路复用 47
3.3 电话通信技术 48
3.3.1 PCM技术 48
3.3.2 PCM一次群系统 51
3.3.3 数字复接 52
3.4 数字程控交换 53
3.4.1 数字程控交换机组成 54
3.4.2 数字程控交换原理 57
3.4.3 电话交换的呼叫接续过程 59
3.5 信令系统 59
3.5.1 信令流程 59
3.5.2 信令的分类 61
3.5.3 信令的作用 62
3.5.4 七号信令系统 62
3.6 电话业务 63
3.6.1 本地电话业务 64
3.6.2 长途电话业务 64
3.6.3 特殊号码业务 64
3.6.4 800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65
3.6.5 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 66
3.6.6 电话信息服务业务 67
3.6.7 语音信箱业务 67
3.7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68
小结 68
思考题与练习题 69

第4章 数据通信 70
4.1 数据通信概述 70
4.1.1 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71
4.1.2 数据通信网络互连 73
4.1.3 通信协议 76
4.2 数字数据编码 79
4.2.1 信源编码 80
4.2.2 信道编码 80
4.3 数据传输 84
4.3.1 传输类型及方式 84
4.3.2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 89
4.4 数据交换 91
4.4.1 电路交换 91
4.4.2 报文交换 92
4.4.3 分组交换 93
4.4.4 帧中继技术 95
4.4.5 ATM交换 96
4.4.6 IP交换 99
4.4.7 MPLS交换 102
4.5 数据通信网 104
4.5.1 数据通信网的发展历史 105
4.5.2 传统数据网 105
4.5.3 Internet 107
4.5.4 下一代IP承载网 109
4.6 数据业务 110
4.7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111
小结 112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3

第5章 移动通信 115
5.1 移动通信概述 116
5.1.1 什么是移动通信 116
5.1.2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 116
5.1.3 移动通信的特点 117
5.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19
5.1.5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方式 120
5.1.6 移动通信服务区体制 121
5.1.7 同频复用 123
5.1.8 越区切换技术 124
5.1.9 我国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分配 124
5.2 GSM移动通信系统 127
5.2.1 GSM网络系统的组成 127
5.2.2 移动电话的编号方式 130
5.2.3 数字移动台的构成 132
5.2.4 GSM无线接口信令 133
5.3 CDMA移动通信系统 136
5.3.1 码分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 136
5.3.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138
5.3.3 码分多址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140
5.3.4 CDMA系统的主要优势 141
5.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42
5.4.1 3G发展概述 142
5.4.2 CDMA2000 147
5.4.3 WCDMA 149
5.4.4 TD-SCDMA 151
5.4.5 WiMAX 154
5.5 其他无线通信系统 155
5.6 移动通信业务应用 156
5.6.1 2G移动通信业务 157
5.6.2 3G移动通信业务应用 157
5.7 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158
小结 159
思考题与练习题 160

第三篇 传输与接入篇

第6章 光纤通信 163
6.1 光纤通信概述 164
6.1.1 光纤通信的工作波长 164
6.1.2 光纤通信的特点 164
6.1.3 光纤通信的发展 165
6.2 光纤与光缆 166
6.2.1 光纤的结构 166
6.2.2 光纤的分类 168
6.2.3 光纤的导光原理 169
6.2.4 光纤的传输特性 171
6.2.5 光纤的标准 175
6.2.6 光缆 176
6.3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178
6.3.1 光源与光发送机 179
6.3.2 光电检测器与光接收机 179
6.3.3 光中继器 180
6.3.4 光纤通信系统的码型 181
6.4 光纤通信传输技术 181
6.4.1 SDH传输技术 182
6.4.2 波分复用传输技术 184
6.4.3 OTN 186
6.4.4 PTN 187
6.5 全光网络 188
6.5.1 全光网的基本概念 188
6.5.2 全光网的特点 188
6.6 光纤传输业务 189
6.7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190
小结 190
思考题与练习题 191

第7章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 193
7.1 微波通信 193
7.1.1 微波通信的概念和特点 194
7.1.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196
7.1.3 微波站设备 197
7.1.4 微波的传播特性与补偿技术 198
7.1.5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203
7.2 卫星通信 204
7.2.1 卫星通信的概念和特点 204
7.2.2 卫星通信系统 205
7.2.3 同步通信卫星的设置和可通信区 208
7.2.4 卫星通信的多址方式 209
7.3 微波与卫星通信业务及应用 211
7.3.1 微波通信业务及应用 211
7.3.2 卫星通信业务及应用 212
7.4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216
7.4.1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 216
7.4.2 GPS导航定位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与练习题 218

第8章 接入网 219
8.1 接入网概述 219
8.2 xDSL技术 221
8.2.1 xDSL技术概述 221
8.2.2 ADSL技术 222
8.2.3 VDSL技术 223
8.3 光接入网 224
8.3.1 光接入网概述 224
8.3.2 PON技术 226
8.4 无线接入技术 227
8.4.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227
8.4.2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229
8.4.3 无线局域网 230
8.5 其他接入技术 233
8.5.1 HFC技术 233
8.5.2 电力线接入技术 233
8.6 宽带接入业务 234
8.7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235
8.7.1 开通宽带业务 235
8.7.2 WLAN组网与配置 235
小结 236
思考题与练习题 237

第四篇 发展篇

第9章 网络融合与发展 239
9.1 通信网络的发展演进 240
9.1.1 网络融合的趋势 240
9.1.2 三网融合 242
9.2 下一代网络技术 242
9.2.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结构 242
9.2.2 软交换技术 244
9.2.3 IP多媒体子系统 246
9.2.4 IMS、NGN、软交换的关系及网络演进 248
9.3 网络融合业务与应用 249
9.3.1 VoIP 249
9.3.2 IPTV 250
9.3.3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252
9.4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254
9.4.1 VoIP业务体验 254
9.4.2 IPTV业务体验 254
9.4.3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体验 254
9.4.4 下一代网络及业务调查 254
小结 255
思考题与练习题 255

第10章 物联网 256
10.1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256
10.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58
10.2.1 感知和识别技术 258
10.2.2 常见传感器和识别技术 258
10.2.3 接入技术 264
10.2.4 通信和传输技术 267
10.2.5 数据存储和智能处理技术 269
10.3 物联网应用 273
10.4 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277
小结 277
思考题与练习题 277

第11章 移动互联网 278
11.1 移动互联网概述 278
11.1.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279
11.1.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281
11.2 移动互联网技术 281
11.2.1 移动互联网的架构 281
11.2.2 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 282
11.3 移动互联网应用 284
11.4 实做项目及教学情境 286
小结 287
思考题与练习题 287

参考文献 288

前言/序言


《现代通信技术与实践》 一、 课程定位与目标 《现代通信技术与实践》是一门面向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系统性地介绍当今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理解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通信相关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设备维护、系统集成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的目标在于: 1. 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编码、调制解调、多址接入、网络结构等基本概念。 2. 掌握关键技术: 熟悉现代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如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2G-5G)、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通信、物联网通信等,并了解其技术特点和优势。 3.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操作、网络搭建与配置、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实用技能,能够胜任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具体技术任务。 4. 拓展应用视野: 了解通信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熟悉其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金融服务、媒体传播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5. 树立持续学习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奠定基础。 二、 内容体系与知识要点 本书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章节,层层递进,构建起完整的通信技术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通信系统基础 第一章: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通信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从原始的口信、书信到现代的信息高速公路,梳理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详细介绍信息源、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信道、解调、信宿等关键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通信的分类: 按信息类型(模拟/数字)、传输方式(有线/无线)、通信对象(点对点/广播)等进行分类,理解不同通信系统的特点。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重点讲解传输速率、带宽、信噪比、误码率、时延等关键性能参数,理解它们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 信号的类型与表示: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特点,时域与频域表示法。 傅里叶变换与频谱分析: 理解信号的频谱特性,为理解调制、滤波等过程奠定基础。 信道特性: 噪声、衰减、失真(频率失真、相位失真)等信道影响因素分析。 信息论基础: 信息量、熵、信道容量等基本概念,为理解信息传输的极限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数字通信基础 信源编码: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采样、量化、编码),PCM、DPCM等编码方式。 信道编码: 差错控制编码,例如分组码(海明码)、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等,理解其纠错原理。 基带传输: 信号的波形设计,如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等,以及其特性。 数字调制技术: 幅度键控(ASK): 基本原理、优缺点。 频率键控(FSK): 基本原理、优缺点。 相位键控(PSK): BPSK、QPSK等基本原理、优缺点。 正交幅度调制(QAM): 16QAM、64QAM等,理解其提高频谱效率的原理。 数字解调技术: 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 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FDM): 原理、应用。 时分复用(TDM): 同步TDM、异步TDM(STDM)的原理与区别。 码分复用(CDM): 基本原理,了解其在CDMA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现代通信技术 第四章: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的基本原理: 光的全反射、光纤的结构(单模/多模)。 光信号的产生与检测: 发光源(LED、LD)、光探测器(PIN、APD)。 光信号的传输: 光纤的衰减与色散(模式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 光通信系统组成: 光发射机、光纤传输链路、光接收机。 光放大技术: EDFA等。 光网络: OTN、DWDM等技术简介,理解其在骨干网中的应用。 光通信的应用: 接入网、城域网、长途骨干网。 第五章: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从1G到5G,梳理技术演进。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结构、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切换、频率复用。 GSM(2G)技术: TDMA、FDMA、GPRS、EDGE。 WCDMA/CDMA2000(3G)技术: WCDMA、HSPA。 LTE(4G)技术: OFDMA、SC-FDMA、MIMO。 5G技术: 关键技术: 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核心技术: Massive MIMO、毫米波、网络切片、边缘计算。 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远程医疗、VR/AR。 移动通信的终端与信道: 手机、SIM卡、无线信道的特点。 第六章: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Wi-Fi标准: IEEE 802.11系列标准(a/b/g/n/ac/ax),了解各标准的性能差异。 WLAN系统组成: 无线接入点(AP)、终端设备、交换机、路由器。 WLAN的组网方式: 独立组网(Ad-hoc)、基础设施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 Wi-Fi的安全性: WEP、WPA、WPA2、WPA3。 Wi-Fi 6(802.11ax)技术: OFDMA、MU-MIMO、TWT等新特性。 WLAN的应用: 家庭、办公、公共场所的无线接入。 第七章: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的优势与特点: 覆盖范围广、灵活性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空间段(通信卫星)、地面段(地面站)。 卫星的轨道分类: 地球同步轨道(GEO)、中地球轨道(MEO)、低地球轨道(LEO)。 卫星通信的调制与复用技术:FDMA、TDMA、DAMA。 卫星通信的应用: 电视广播、数据传输、导航(GPS/北斗)、应急通信。 第八章:物联网(IoT)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定义与架构: 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物联网通信的特点: 海量连接、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 主流的物联网通信技术: 短距离: 蓝牙(BLE)、Zigbee、NFC。 长距离: LoRa、NB-IoT、eMTC。 物联网通信协议: MQTT、CoAP。 物联网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城市。 第三部分:通信网络与应用 第九章:数据通信网络 网络分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模型,理解各层的功能。 局域网(LAN)技术: 以太网(Ethernet)原理、CSMA/CD协议。 广域网(WAN)技术: PPP、HDLC等。 网络设备: 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功能与作用。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IPv4、IPv6。 路由协议: RIP、OSPF、BGP。 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 第十章:通信网络协议与标准 TCP/IP协议族: TCP、UDP、HTTP、FTP、SMTP、DNS等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 网络安全协议: SSL/TLS、IPSec。 其他重要通信协议: SIP(会话发起协议)、RTP(实时传输协议)在通信应用中的作用。 通信标准化组织: ITU-T、IETF、3GPP等。 第十一章:通信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通信系统的集成流程: 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系统安装、调试测试、运维管理。 通信系统工程实践: 网络布线、设备上架、连接配置、IP规划、端口配置。 通信故障诊断与排除: 常用工具(如抓包工具Wireshark)、排查思路。 通信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案例分析: 智能制造: 工业以太网、MES系统、AGV通信。 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智慧照明、环境监测。 智慧医疗: 远程诊断、医疗设备互联、健康监测。 智慧交通: 车联网(V2X)、交通信息发布。 金融通信: 交易系统、支付系统、数据安全。 媒体传播: 5G+超高清视频、直播技术。 三、 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书的编写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深入浅出地讲解通信原理,同时结合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 实验实训与项目驱动: 设置配套的实验课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配置路由器、搭建小型局域网、模拟蜂窝通信场景等。鼓励学生参与小型通信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 参观考察与行业交流: 组织学生参观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技术服务公司等,了解行业现状和企业需求。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 课后思考与自主学习: 每章末设置思考题和习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推荐相关的技术文档、行业报告和在线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关注技术发展前沿: 鼓励学生关注通信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如6G、人工智能在通信中的应用、量子通信等,拓展视野,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四、 结语 《现代通信技术与实践》旨在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学习通信技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学生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强大力量,掌握其核心原理和应用方法,为投身蓬勃发展的通信事业做好充分准备。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通向信息时代通信技术领域的一扇窗户,引领读者发现并创造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好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书中关于通信技术在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技术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工业自动化、医疗健康,还是教育娱乐,通信技术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万物互联”的构想所吸引,想象着一个由无数智能设备组成的网络,能够协同工作,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激发创新和想象力的媒介。它让我意识到,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工程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理解的领域,因为这关乎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本《现代通信技术及应用》的价值体现在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上。虽然我并不是直接从事通信技术研发的工程师,但作为一名在相关行业工作的人,我深知理解通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本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技术实际应用的阐述。我注意到书中举了大量现实中的案例,比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怎么用”以及“为什么这样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理解公司在通信技术方面的投入和发展方向。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团队内部学习交流的宝贵资源,共同提升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整体理解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虽然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花哨,但那种扎实的学术风格,加上“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字样,瞬间就让人感觉这本书内容一定很权威,很有分量。我一直对通信技术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不是专业出身,但平时也会关注一些科技新闻,了解到通信技术发展之快,简直日新月异。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部分的设计清晰明了,涵盖了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发展历史,以及目前最前沿的应用领域,感觉内容非常全面。尤其是看到一些关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结合等章节时,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猜这本书应该会用一种比较严谨但又易于理解的方式来介绍这些复杂的技术,不会过于枯燥,也不会过于浅显。作为一名对新技术有强烈求知欲的普通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通信世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印象深刻。虽然主题是“现代通信技术”,听起来可能非常技术化,但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即使是对于像我这样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比较轻松地阅读下去。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的解释,往往会先从其基本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再辅以图表和实例,使得整个过程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性。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前沿技术,比如量子通信、太赫兹通信等时,作者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这些技术的核心思想和潜在影响,让我对这些“高大上”的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接地气”的写作方式,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这本书更具普及性。

评分

这本《现代通信技术及应用》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构建起对现代通信技术全面认知体系的指南。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关注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书的编排逻辑非常顺畅,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各项核心技术的详细解析,再到不同应用场景的深入探讨,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掌握知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这有助于我理解当前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到今天的。同时,书中对各类通信协议、编码技术、调制解调方式等专业术语的解释,虽然涉及不少技术细节,但作者似乎努力将其语言化,力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未来通信趋势的展望部分感到兴奋,这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