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荣明,董志广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魏晋南北朝
  • 中国历史
  • 思想史
  • 哲学史
  • 历史文化
  • 学术著作
  • 隋唐五代前史
  • 传统文化
  • 中古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3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67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政治思想呈现为两大政区格局,各自特点、发展趋势截然不同。一大政区是三国两晋南朝,特点是华夏政治思想居主导地位;另一大政区是十六国北朝,特点是少数民族政治思想居主导地位。在华夏民族政区,皇权逐渐衰弱,士族、权臣日盛,他们专断朝权甚至频繁易代,这导致政治思想衰落,宗教思想流行;在少数民族政区,最初是民族仇视,后来是民族融合,与之伴生的是汉化思潮及以华夏正统自居。经济、政治重心的下移与社会奢靡和宗教思潮成正比,而与中央集权和国富兵强成反比。

作者简介

张荣明,天津市人,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实证史学的拓荒者,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主要著作有:《殷周政治与宗教》,《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中国的国教》,《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
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提出政治宗教与生命宗教是形式、功能不同的两类宗教,前者利于政治稳定,后者益于生命健康;指出老庄学说是古典形态的生命宗教,也是古典形态的宇宙哲学;揭示出儒家学说长于社会和谐,但短于积极进取;法家学说长于富国强兵,却不利于社会稳定。

目录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 1
第二节 该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4
第三节 该时期政治思想的变动趋势 7
第四节 本书结构与内容梗概 12

第一编 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的背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传统的天人感应政治 23
第二节 传统的道德政治生活 28
第三节 大臣专权与皇权衰弱 35
第四节 士人酗酒与服丹 43
第五节 嘲戏之风 51
第六节 道士阶层的诞生 56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与学术风貌
第一节 士人的心态 65
第二节 清谈之风 77
第三节 基于儒学的才性论 84
第四节 道学思想 91
第五节 佛学思想 98

第二编 三国西晋政治思想

第三章 牟子的佛学思想与政治
第一节 牟子对佛教的理解 104
第二节 社会对佛教的排斥 106

第四章 曹操以禅代为特色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政治理想 113
第二节 挟君安民思想 114
第三节 法家用人思想 116
第四节 诛除异己,和平过渡 120
第五节 生命关怀 123

第五章 诸葛亮儒主法辅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以忠君为特色的臣道思想 127
第二节 德才兼备的用人之道 130
第三节 以法治为特色的政治策略 132

第六章 曹魏时期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刘 论君臣和吏治 136
第二节 桓范的儒家政治思想 141
第三节 杜恕的儒家政治思想 150

第七章 刘劭的人才思想
第一节 外貌特征与内在本质 163
第二节 人才的分类 164
第三节 人才的优劣 165
第四节 对人才的鉴识 167
第五节 鉴别人才的七种失误 169
第六节 玄学思想因素 170

第八章 何晏、王弼引道入儒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何晏由儒入道的政治思想 173
第二节 王弼对《老子》思想的全面阐发 180

第九章 阮籍亦儒亦道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底色 203
第二节 现实政治批判 208
第三节 心理抑郁和精神危机 211
第四节 生命关怀与渴慕神仙 213
第五节 道教思想的外衣 216
第六节 思想历程与双重品格 219

第十章 嵇康亦道亦儒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思想因素 223
第二节 道家思想因素 226

第十一章 傅玄的儒家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道德观念 232
第二节 儒家政治方略 235
第三节 对法家的抨击 241

第十二章 晋武帝以儒术治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以孝治天下 244
第二节 敬德教民 251

第十三章 郭象的独化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万物独化的宇宙论 257
第二节 无是无非的知识论 267
第三节 非圣非君的政治论 276
第四节 淡薄功名的人生论 285
第五节 任其自然的生命论 298

第三编 东晋南朝政治思想

第十四章 葛洪的道隐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政治诉求 310
第二节 现实的困境 323
第三节 道儒兼综 333
第四节 葛洪思想的历史定位 337

第十五章 孙绰儒道佛混合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思想 342
第二节 道家思想 345
第三节 佛教思想 347
第四节 三教关系思想 348

第十六章 陶潜的“儒隐”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道德观 354
第二节 现实政治的腐败 356
第三节 徘徊于“仕”与“隐”之间 358
第四节 田园之乐 364
第五节 田园之苦 367
第六节 桃园世界 370
第七节 人生观 371
第八节 生命观 375

第十七章 东晋时期的政教关系思想
第一节 东晋前期关于僧人跪拜君王的争论 381
第二节 东晋后期佛教与政治关系的再争论 383

第十八章 梁武帝由儒入佛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 394
第二节 宗教思想及实践 406
第三节 一身两面的“皇帝菩萨” 420

第四编 北朝政治思想

第十九章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思潮
第一节 政治改革及思想 430
第二节 经济改革及思想 443
第三节 文化改革及思想 448

第二十章 周武帝以华夏正统自居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以汉族文化正统自居 464
第二节 宗教政策及思想 478

第二十一章 刘昼以儒为主杂合诸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刘昼与《刘子》 488
第二节 以儒为主的政治思想 493
第三节 由儒入道的人生观 507
第四节 杂合各家的学术思想 518

第二十二章 颜之推以家庭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论家庭 526
第二节 论家礼 529
第三节 论做人 534
第四节 论才艺 542
第五节 论做事 549
第六节 排玄崇佛 554

参考文献 561
后 记 566

精彩书摘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与学术风貌

第四节 道学思想

魏晋清谈的内容以“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为主,在传统的儒家看来,“三玄”学说无益于安邦治国,是空谈。但是,魏晋玄学又不等同于老庄道家学说,玄学家所理解的老庄学说仅仅是他们的理解,在很多情况下是误解。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认为很玄,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下面,我们依据反映晋宋学术思潮的《世说新语·文学》所提供的资料,对道家思想在当时的状况略作勾勒。

一、《老子》和《庄子》的注释及流行

魏晋之际对《老子》(亦称《道德经》)的注释及其在社会上的传播始自何晏和王弼。据说王弼他聪明过人,当时社会上流行《老子》,于是在环境的影响下他也学习《老子》,并依照自己的理解为《老子》作注。当时的吏部尚书何晏也为《老子》作了注,到了王弼那里,见到王弼的《老子注》很是精审,自愧不如,于是把自己注的《老子》改为《道论》和《德论》。《魏氏春秋》评论说:“弼论道约美不如晏,自然出拔过之。”看来,何晏和王弼对《老子》的理解各有所长,何晏长于论道,王弼长于论自然。当时,何晏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老聃是圣人。《文章叙录》记载:“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晏说与圣人同,著论行于世也。”(《世说新语·文学》引)这“著论”可能是指何晏的《论语注》、《道论》和《德论》。然而,倡导读《老子》的何晏正始年间死于司马氏之手,而王弼在此之前“遇疠疾亡,时年二十四”。注《老子》者虽已亡,但读《老子》之风却由此盛行。东晋殷浩曾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世说新语·文学》)
大概在《老子》流行的稍后,《庄子》一书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但是,《庄子》一书内容更加深奥,或直陈玄理,或以寓言形式阐述玄理。曹魏时期“注《庄子》者数十家”,但大多不得要旨。于是向秀抛开旧注,按照自己的理解注释《庄子》。就在还差《秋水》、《至乐》二篇没有完成的时候,向秀去世。于是郭象在向秀所注《庄子》的基础上稍加完善,完成了《秋水》、《至乐》二篇的注释,形成了完整的《庄子注》。所以当时社会上流行两种《庄子注》,内容大体相同。《(向)秀别传》说,向秀与嵇康、吕安为友,但与他们兴趣爱好不同,嵇康傲世不羁,吕安放逸迈俗,而向秀雅好读书。向秀想为《庄子》作注释,嵇康和吕安却说:那书还用得着注吗,不如做点别的有趣事。向秀注完之后拿给他们看,嵇康说:你还能注得更好吗?吕安惊奇地说:这简直是庄周复活了。向秀还注释了《周易》,但“未若隐《庄》之绝伦也”(《世说新语·文学》引)。《竹林七贤论》说,向秀注释的《庄子》,人们读后心理能达到超然的境界,“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始了视听之表”,使人忘掉了眼前的烦恼,融入了宇宙和大自然,并且能使人“遗天下,外万物。虽复使动竞之人顾观所徇,皆怅然自有振拔之情矣”(《世说新语·文学》引)。《文士传》则说,郭象“少有才理,慕道好学,托志老、庄,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象作《庄子注》,最有清辞遒旨”(《世说新语·文学》引)。由此看来,老庄思想在魏晋时期逐渐流行,是当时人们心理需求的结果。人们在老庄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老庄学说成了人们从现实生活的苦恼中摆脱出来的精神归依。
《老子》和《庄子》虽经注释,但其思想意蕴仍很隐晦,很多人仍难得要领。诸葛年少的时候很聪明,但不肯学习,王衍对他说:“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于是诸葛 潜心研读《庄子》和《老子》,再次与王衍论学的时候,“便足相抗衡”(《世说新语·文学》)。侍中庾峻反对当时流行的玄学,但他的儿子庾 却深陷玄学而不能自拔。最初,庾 对《庄子》并没有兴趣,“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世说新语·文学》)。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逐步从中找到了感觉。他说:“昔未读此书,意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世说新语·文学》引《晋阳秋》)他甚至以老庄之徒自居。两晋时期人们对《老子》和《庄子》的热衷,还反映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也是《庄子》学说的精髓所在,殊难理解。有一个故事能够说明东晋时期人们对《齐物论》理解的情形。羊孚的弟弟娶了王永言之女,王家见婿,羊孚陪弟前往。当时王永言之父东阳太守王临之还在世,殷浩是王临之的女婿,也在王家。羊孚善于讨论玄理,于是便与殷浩讨论《齐物论》的问题。殷浩乃清谈名士,没把羊孚放在眼里,羊孚说:“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意思是,讨论四个回合后,你就会同意我的看法。殷浩笑着说:“乃可得尽,何必相同?”意思是,你尽管说便是了,怎么能够肯定我会赞同你的见解。于是羊孚讲论了四番,果然使殷浩心服口服。殷浩感叹说“仆便无以相异”(《世说新语·文学》),赞扬羊孚是后起之秀。
《渔父》是《庄子》中的另一篇,内容比较简单,借隐士教训孔子的形式,阐述涉足政治的无益和全性葆真的道理。一次,支道林、许询、谢安等人聚于王家,谢安对众人说:“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询问主人有没有《庄子》,主人找来《庄子》,翻开一看是《渔父》篇。谢安看了一下篇题,便让在座者讲述此篇的宗旨。支道林先作阐述,讲了七百余字,“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随后在座者都谈了各自的看法,谢安问:“卿等尽不?”在座的都说:“今日之言,少不自竭。”于是谢安“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世说新语·文学》)。一篇不长的《渔父》,谢安竟然阐述了“万余语”,并且发别人所未发,也可见当时对《渔父》的理解富于情感色彩。
老庄思想与名教思想是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二者的关系是困扰当时士人的一个难题。太尉王衍曾经向“好《老》、《易》,能言理”的阮修咨询“《老》、《庄》与圣教同异”的问题,阮修回答说:“将无同?”意思是,大概相同,或许没什么不同。这种调和儒道的观点得到了太尉王衍的赞赏,于是“辟之为掾”,人们戏称阮修为“三语掾”,凭借三个字就当了太尉掾。

二、有无和形名

世界万物从何而来,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什么,这是古今中外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老庄宇宙论的起点。在老庄哲学中,万物起源于道,万物以道为本,而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存在,既可以说是“有”,也可以说是“无”。说“道”是“有”,但这个有又不是普通的有;说“道”是“无”,但这个无又不是绝对的什么也没有。老庄对作为万物起源的“道”的论述基于特殊的主体经验,学界通常称之为神秘主义——对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神秘而难以理解。在魏晋玄学中,“道”到底是“有”还是“无”,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在最初,玄学家们接受了道是“无”的说法。裴徽与王弼曾就这一问题作过讨论,裴徽问王弼:“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意思是,“无”是万物之本,那为什么儒家的圣人避而不谈,老子却反复地讨论?王弼回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世说新语·文学》)意思说,儒家的圣人能够体察到“无”,但这个“无”没有办法表述,所以才从“有”这一层面作讨论;老子和庄子不但能讨论“有”,也能讨论儒家所不能讨论的“无”。从裴徽和王弼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开始从传统的儒家思想走入道家思想,并试图调和孔老关系,从而为老庄思想争得一席之地。
继王弼的崇无论之后,有裴 的崇有论。《晋诸公赞》叙述当时的学术状况说:“自魏太常夏侯玄、步兵校尉阮籍等,皆著《道德论》。于时侍中乐广、吏部郎刘汉亦体道而言约,尚书令王夷甫讲理而才虚,散骑常侍戴奥以学道为业,后进庾 之徒皆希慕简旷。”(《世说新语·文学》引)可见当时许多人都在讨论道和有无的问题。但裴 认为崇无论不能成立,于是作《崇有论》。他认为,万物只能产生于“有”,不可能产生于“无”,因为绝对的“无”不可能产生出“有”。不过,裴 的观点在当时似乎没有得到士林认同,“时人攻难之”,但“莫能折”(《世说新语·文学》),没有人能作出有力的反证。王衍是主张万物产生于“无” 的,他与裴 展开了激烈辩论,裴 似乎有些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当时的人们便采用王衍的主张,与裴 继续辩论,结果难定胜负。乐广也曾经与裴 争论“有”、“无”问题,裴 很善辩,乐广虽不同意也不再与他争论。《惠帝起居注》说:“(裴) 著二论以规虚诞之弊。文词精富,为世名论。”(《世说新语·文学》引)成为当时的一家之言。
与本体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形名问题。人们对万物的命名乃基于“有”的立场,如果基于“无”的立场,万物皆空,物已不存,名便不能成立。不过,对于魏晋人来说,形名问题比“有”、“无”问题更抽象,更难以理解。《庄子·天下》谈到惠施“指不至,至不绝”的命题,意思是说,人类给物体命名并不能表明物体的本相,即使能表明什么,也永无尽头。曾有人问乐广“旨不至”到底是怎么回事,乐广没有从字面上说明,而是用行为做了比喻。他用麈尾柄敲击几案,问:到了没有?那人答:到了。乐广又将麈尾柄向空中挥去,问:如果到了的话,现在到了哪里?“于是客乃悟服”(《世说新语·文学》)。从乐广的例子看,当时的人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明白形名家“旨不至”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而是做了庸俗化的解释,言之者浑浑,听之者噩噩。梁朝刘孝标的注释也是如此,他说:“夫藏舟潜往,交臂恒谢,一息不留,忽焉生灭。故飞鸟之影,莫见其移;驰车之轮,曾不掩地。是以去不去矣,庸有至乎?至不至矣,庸有去乎?然则前至不异后至,至名所以生;前去不异后去,去名所以立。今天下无去矣,而去者非假哉?既为假矣,而至者岂实哉?”他用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说明事物的不确定性,并借此论证形名的不真实性。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事例。谢安年少时,曾 向阮裕请教公孙龙的《白马论》。阮裕把自己的解释写出来让谢安看,谢安仍不明白,反复询问阮裕。阮裕感叹道:“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世说新语·文学》)意思是,不仅能作解释的人极少,能听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同样极少啊!这反映了当时对形名问题认识的基本状况。
与形名相关的另一个命题是言不尽意。人类创造了语言用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语言与想法之间也不完全对应,想法是本,语言是末,所以道家强调得意忘言。这一点,在诗歌中最典型。欧阳建反对“言不尽意”的主张,作《言尽意论》。他声称:“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不得相与为二矣。苟无其二,言无不尽矣。”(《世说新语·文学》)在他看来,人们对事物的表达离不开语言,用不同的概念表达不同的事物,正因如此,人类才得以认识世界。其实,“言不尽意”与“言尽意”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在强调事情的一个侧面,“言不尽意”指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看法存在的不足,而“言尽意”则在重复传统的言意论,强调语言本身所固有的功能,自有道理。

三、无情与逍遥

魏晋时期另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圣人有情还是无情。“情”不但涉及以人的喜怒哀乐为外部表现的情感,也涉及产生喜怒哀乐的价值观念。道家宣扬无情,其理论表述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其人格代表则是妻子死了却“鼓盆而歌”的庄子。魏晋士人效仿庄子,但这种缺乏情感的人生态度与儒家的教导正相悖逆,于是发生了魏晋时期圣人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论。这里所说的圣人是儒家的圣人,儒家的圣人如周公和孔子到底有情还是无情,士人们自己应该有情还是无情,这是困惑士人的大问题。
魏晋士人对圣人无情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嵇康乃玄学巨擎,他曾作《声无哀乐论》,讨论人的喜怒哀乐与其表现形式的关系。他说:“夫殊方异俗,歌笑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乎?”(《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人们习惯于用唱歌表示高兴,用哭泣表示悲哀,假定有一个民族用唱歌表示悲哀,用哭泣表示高兴,那么,唱歌到底表示高兴还是表示悲哀?其实,用今天的例子更易于理解。对于那些不懂西方交响乐的国人来说(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不懂得“音乐语言”),什么忧郁或欢快的音乐主题,悲沧或激昂的音乐主题,没有多大区别。音乐家们教导说,首先应该懂得音乐语言,所谓的音乐语言,便是情感的音乐表达形式。在嵇康这里,他企图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固定关系,以贴近道家圣人无情的主题。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的记载,王导对这一主题也颇有兴趣。该篇还记载了王修理解这一问题的局限性。王修来到瓦官寺,瓦官寺里一个叫意的僧人借机向他提出了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圣人有情不?”王修回答:“无。”僧意追问:“圣人如柱邪?”王修答:“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追问:“谁运圣人邪?”王修“不得答而去”。这是一个道学(或佛学)命题,基于儒家立场无法回答彻底,必须站到道家的立场,但王修做不到,于是僧意穷追不舍,王修只得狼狈逃窜了。人们的哭歌是否包含固定的情感意义,圣人有情还是无情,在这一主题背后隐蔽的是魏晋士人的心理危机以及试图化解这一危机的努力。基于传统儒家的立场,人们应该有情,应该坚持道德与正义,应该亲亲尊君,甚至应该秉持杀身成仁的理念。但是,儒家的教导使他们陷入了精神危机和肉体危机,为了寻求解脱,他们便从道家的“圣人无情”学说那里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心理工具,但在理论上,他们却很难调和儒道关系或儒佛关系,此乃玄学的困局。
魏晋士人从老庄思想中获取精神解脱的另一个例子是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该篇由几个不完全相关的部分构成,主体内容是开篇第一部分,它从相对论的视角,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命题,指出人类认识的“有待”即有限性。向秀和郭象却作了字面上的、随心所欲的解释。他们在《逍遥义》中说:“夫大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按照向秀和郭象的理解,尽管人们彼此之间有地位能力的区别,但安于自己的现状(“所待”)就能够逍遥自在,只有圣人才能够“无待”,不要指望自己能像圣人那样“无待”。很显然,向秀和郭象对《庄子·逍遥游》的注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表达自己。到了东晋时期,支道林对逍遥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支道林在《逍遥论》中说:“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 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支道林所要表达的意思,从他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至人之心”,“至足”。鲲鹏认为自己能力超人而有“营生之心”,尺虽能力不及鲲鹏却有“矜伐之心”,这都不合乎“至人之心”的要求;人们应该“足于所足”,所谓知足常乐,这便是“至足”。从向秀和郭象的安于现状,到支道林的“至足”之心,虽然前进了一步,但依然是在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支道林的解释得到了东晋士人的赞赏和期许。有一个故事说,王羲之任会稽内史,当时支道林也在会稽,于是孙绰对王羲之说:“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羲之很是清高,并不把支道林放在眼里,未置可否。不久的一天,孙绰带着支道林一同到王羲之那里,王羲之不予理睬,支道林自感无趣而告辞。王羲之也出门,在门口正准备上车,支道林叫住王羲之:“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于是讲起了《庄子·逍遥游》,用了几千个字,“才藻新奇,花烂映发”。原本不把支道林放在眼里的王羲之,此时竟然“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文学》),不得不对支道林刮目相看了。《支法师传》记支道林“辩圣人之逍遥”,“当时名胜,咸味其音旨”,《道贤论》以支道林比向秀,说“二子异时,风尚玄同也”(《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

第五节 佛学思想

陈寅恪把《世说新语》定性为“清谈之全集”,而该书之清谈不仅包括道家之学,而且也涉及佛学,佛学不但是魏晋清谈不可分割的内容,也是两晋南朝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由于在过去的研究中,此中的佛学没有引起注意。前面曾经指出,南朝人刘义庆和刘孝标在编纂和注释《世说新语·文学》的时候,把此一时期的佛学纳入了魏晋学术思想史范畴。下面,我们就依据他们所提供的资料,窥见当时在士人中流行的佛学思想及行迹。
对佛学三乘之义的理解。《世说新语·文学》引《法华经》谈到了“三乘”之义。所谓“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破无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简言之,三乘之间证悟的能力不同,达到的果位也不同。对于初涉佛学的两晋士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基于完全不同的概念体系和经验体系。所以《世说新语·文学》说:“三乘,佛家滞义。”其实,这不是印度佛家的滞义,而是汉地玄学家的滞义。僧人支道林曾为士人们解释三乘的含义,“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但由于这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谈资,没有修行实践的支撑,故到南朝早期,“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关于佛教修行。佛教是一种践行,理论不过是实践的副产品,简单地说,佛教是要人们做,而不是要人们说。但对清谈的士人们来说,他们虽然在向这条路上走,一时还没有走出很远。《世说新语·文学》说:“佛经以为 练神明,则圣人可致。”所谓“练神明”就是指佛教修行,经过修行的人能够成为圣人,这圣人在本质上不是儒家的圣人,而是菩萨、如来那样的佛家圣人。简文帝对此感到好奇,他表示并不排斥修炼成圣的可能性,只是不知道能否修行到成佛的境地:“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刘孝标在注中引用佛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能修智慧,断烦恼,万行具足,便成佛也。”可知到南朝早期,在士人中已经 传播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教教义,并开始践行佛教教理。
对五蕴学说的理解。蕴有二义,一者聚集,二者覆盖。从佛教修行立场说,五蕴既是人类认知要素会聚的五步,也是作为尘埃的人类知识覆盖心灵真如涅槃的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是眼睛与外部存在物相互作用、确认外部存在物阶段,受蕴是眼睛与眼识作用阶段,想蕴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相互综合形成感性认识阶段,行蕴是认识主体的末那识和心所有法、心不相应法对外部感性认识做出个体化反应阶段,识蕴是将上述反应形成知识储存于阿赖耶识阶段。《世说新语·文学》引用了《成实论》的一段资料,曰:“眼识不待到而知虚尘,假空与明,故得见色。若眼到色到,色间则无空明。如眼触目,则不能见彼。当知眼识不到而知。”这里,佛学强调的是眼识在识别外物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不是外物决定人的意识,而是人类认知能力因素决定能够感受到怎样的外部现象。这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相反,所以引起了士人的兴趣。在一次清谈的场合,谢安向殷浩问起了这样的问题:“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入眼不?”是眼睛向外看到了东西,还是外面物体的形象投射到人的眼里?这当然是一个被歪曲了的问题,可能是这个问题把殷浩难住了,他不能回答,所以没有下文。刘孝标在引用了《成实论》上面那段话之后说:“依如此说,则眼不往,形不入,遥属而见也。”虽仍属猜测,对佛学五蕴说的认识显 然前进了一步。
关于六通三明说。《世说新语·文学》载录了竺法汰的一句话:“‘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意思说,“六通”与“三明”的内容是交叉的,说法不一,宗旨不二。但奇怪的是,竺法汰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有哪些人在场,文献中没有任何相关信息。但《世说新语·赏誉》记载说:“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军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可以推断,竺法汰这段话是在名士的场合讲的,但问题是,当时的名士们对六通三明之说根本摸不着头脑,所以没有作出什么反应。刘孝标《世说新语·文学》注引佛经说:“六通者,三乘之功德也。一曰天眼通,见远方之色;二曰天耳通,闻障外之声;三曰身通,飞行隐显;四曰它心通,水镜万虑;五曰宿命通,神知已往;六曰漏尽通,慧解累世。三明者,解脱在心,朗照三世者也。”在对六通三明的内容作了引述后,他进一步解释说:“然则天眼、天耳、身通、它心、漏尽此五者,皆见在心之明也。宿命则过去心之明也。因天眼发未来之智,则未来心之明也。同归异名,义在斯矣。”可以看出,到南朝早期,士人们对六通三明才有大致的了解。
此外,还有一位康僧渊也善于讲佛学义理,情形与竺法汰相似。《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说:“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粗举,一往参诣。由是知之。”刘孝标的注也提到:“尚书令沈约撰《晋书》,亦称其有义学。”至于具体是怎样的义理、义学,没有详细记载,从前面竺法汰的例子分析,可能是因为佛学的玄秘,难以引起名士的共鸣和兴趣。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的部分士人,淡出儒学热衷道学,最后涉足佛学,一步步远离政治靠近宗教,反映了当时士人精神的总体趋向。就他们摆脱儒学的束缚而言,是思想的解放;就他们走向宗教而言,则是思想的宗教化。当时发生的所谓“三教之争”,正是思想转型中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隋唐思想承袭北朝主流,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了“三教”现象,宋代理学产生,标志着冲突和融合过程的基本完成。

前言/序言


《魏晋风骨:士人心灵的史诗》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精神世界与思想变迁的学术著作。它并非一部宏观的政治史叙述,也非对所有思想流派的百科式梳理,而是以一种更为精细和深入的视角,探寻在那动荡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士人阶层是如何在政治剧变的漩涡中,重塑自我认知,寻找精神寄托,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而影响深远的“魏晋风骨”的。 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抽象的“政治思想”,而是具体到生活在那段历史中的“人”,尤其是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士人。我们将目光从宏大的政治制度转移,深入到士人的内心世界,考察他们面对权力倾轧、生命无常时的哲学思考、情感体验以及价值判断。 内容概述: 本书的叙述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线索展开,力求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心灵的跌宕起伏与思想的嬗变轨迹: 1. 从“身”到“心”的转向: 魏晋士人,尤其是曹魏时期,在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政治动荡后,对传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士人如何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转向对个体生命价值、精神自由的关注。这种转向并非是对政治的彻底放弃,而是在复杂的政治现实下,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注重个体精神修为的生存智慧的体现。我们将分析“竹林七贤”等代表性人物,如何通过放浪形骸、玄言清谈来表达对世俗价值的疏离,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2. 名教与自然: 魏晋时期,传统儒家的“名教”伦理与道家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深入剖析士人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艰难的调适与融合。我们不会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尝试揭示士人如何在现实政治的压迫下,运用玄学的方式来解读儒家思想,从而为自身在混乱时代中的行为寻找到辩护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个体精神的解放提供某种可能。例如,我们将考察“损己利他”式的政治参与,以及“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如何体现了这种调和的思想。 3. 生死之辩与个体价值: 战争频仍、政治黑暗,使得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成为魏晋士人普遍的焦虑。本书将深入探讨他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从对“死生契阔”的感伤,到对“乐死恶生”的哲学辩驳,再到对“不死之药”的追求,这些都反映了士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们将重点考察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思想发生碰撞,并为士人提供了新的关于轮回、解脱的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并丰富了他们对个体价值的理解。 4. 文学的觉醒与精神的抒发: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领域。本书将把文学创作视为士人心灵状态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分析当时流行的诗歌题材、艺术风格,以及文学批评的发展,如何反映了士人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以及玄言诗的清淡玄妙,都将是本书分析的重点。文学不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士人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的投射与回应。 5. “君子”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君子”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型。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君子”形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士人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重新定义“君子”的内涵,以及他们如何在个人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之间寻求平衡。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意、被边缘化,却依然坚守内心原则的士人,他们的坚韧与孤寂,同样构成了“魏晋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家族、门阀与士人的命运: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家族的荣辱与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本书将考察士人在家族观念、门阀政治中的角色,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思想选择和人生轨迹。我们也会审视那些试图超越门阀限制,以个人才华赢得声誉的士人,他们的努力与挣扎,揭示了那个时代个体自由与家族责任之间的深刻矛盾。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避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解读,对人物故事的深入挖掘,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韵味,理解“魏晋风骨”并非简单的标签,而是士人面对严峻现实,在精神上不断探索、挣扎、超越的生动写照。本书致力于还原一个鲜活的历史现场,让读者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光芒与人性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在阅读之前,我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印象只停留在“乱世”二字。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的火花和探索。它不是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将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逻辑一一呈现。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将当时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哲学著作,与他们的政治实践联系起来。比如,他们是如何通过“竹林七贤”的言行,来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以及他们对个人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追求,这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反思,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三曹”政治思想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在乱世之中,政治家如何试图在权谋与理想之间寻找平衡。此外,书中对于“门阀制度”下,政治权力如何运作,以及士族阶层如何构建其政治思想体系,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让我意识到,政治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之中。这本书的阅读,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逐渐看到了各个思想火炬的光芒,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迷雾。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轨迹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学术视角。它并非仅仅是对前代政治思想的沿袭或反思,而是展现了一个在分裂与融合、传统与革新交织的时代,政治思想如何发生深刻的蜕变。书中对曹魏时期“以法为教”政策的政治哲学解读,以及对西晋时期“清谈”与政治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逻辑有了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九品中正制”时,不仅仅关注其制度本身,更深入挖掘了与之相伴的政治思想,例如对“门阀”观念的论述,以及士族如何构建一套维护其政治特权的意识形态。此外,书中对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在吸纳和改造汉族政治思想方面的努力,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走向,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语言也富有感染力,让我能够沉浸其中,去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交融非常感兴趣的读者,《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往往是思想的载体,而这本书恰恰是将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闪耀的思想光芒,通过政治的维度进行解读。书中对“建安文学”与曹氏政治思想的关系,对“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与他们对政治态度的联系,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如何描绘那个时代士人如何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寻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而这种追求,又如何体现在他们对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批判之中。书中对“清谈”的政治解读,不再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消极避世,而是将其看作是士族阶层在政治权力真空期,一种变相的政治表达和策略。同时,书中对南朝士族如何在政治上寻求“雅正”之道,以及北朝如何融合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思想,形成独特的政治文化,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的多元和活力。这本书的阅读,让我看到了文学与政治思想并非是割裂的,它们是相互滋养、相互影响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权力运作机制,尤其是权力与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充满好奇的读者,《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次深入的洞察。它不再是简单地将政治思想作为独立的学术领域来研究,而是将其紧密地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权力结构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对曹操建立政权过程中,如何运用和改造了传统的政治思想,以巩固其统治,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魏晋时期士族政治是如何形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玄学、清谈等思想来构建一种维护自身政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不再将士族政治视为一种简单的“门阀主义”,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复杂的思想根源和政治策略。此外,书中对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如何在权力斗争中,不断调整和塑造其政治思想,以争取民心和政治合法性,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本书的阅读,让我看到了思想并非是被动地反映政治,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的建构和演变之中,成为影响权力格局的重要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社会结构与政治权力运作模式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那个时代政治思想变迁的著作。《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无疑满足了我这一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政治思想的发展紧密地置于那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书中对从曹操时期“以法为教”的政治理念,到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构建自身政治合法性方面的努力,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门阀政治”和“寒门崛起”的政治思想演变过程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社会阶层的变动,更是关乎政治权力来源、人才选拔机制以及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深刻变革。书中对“九品中正制”的兴衰及其背后思想根源的探究,让我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原过程中,如何借鉴汉族政治思想,以及反过来,汉族文化又如何受到少数民族思想的影响,这种文化交融中的政治智慧,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的孕育、发展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关于“民本”思想的演变,一直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将“民本”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来讨论,而是将其置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考察其思想的变迁和实践的困境。书中对东汉末年以来,士族对“民本”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政治秩序,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特别被书中对“五胡乱华”时期,各个政权在统治理念上的探索所吸引。它们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试图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法性,以及这种寻找如何影响了“民本”思想的内涵。例如,书中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过程中的“恩泽”思想的强调,以及南方士族对“君臣之义”的重申,都展现了“民本”思想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不同表现。这本书的阅读,让我看到了“民本”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并与具体的政治实践相结合。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变非常关注,《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绝佳机会。书中并没有仅仅关注法律条文的变动,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个政治思想的转型期,法律观念是如何受到哲学、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曹魏时期“以法为教”的政治理念,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书中对西晋时期,法律与礼制、名教之间的关系,以及士族在法律解释和适用中的特殊地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借鉴和改革前代法律制度方面的努力,以及这种改革如何受到当时政治思想的影响。例如,书中对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法律制度的调整,以及这种调整背后的政治考量,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那个时期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法律思想的演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环境紧密相连。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流派深感兴趣的学生,《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为那个时期思想的活跃和多元感到惊叹,但常常苦于难以将这些零散的哲学思潮与当时的政治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本书,则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精妙的论证,为我打通了这条脉络。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王弼、何晏、嵇康、阮籍等人的玄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政治实践中,如何影响了士族阶层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模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清谈”这一政治现象的解读,它不再是被简单地视为士族消极避世的产物,而是被置于当时政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语境下进行剖析,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文化意涵。此外,书中对于佛教传入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塑造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从早期译经与本土政治观念的融合,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变化,都展现了佛教思想如何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力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作者的叙述流畅而富有逻辑,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亲身感受到了思想与政治的激烈碰撞。

评分

这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简直是一扇让我窥探那个动荡而又思想激荡时代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充满兴趣,但总觉得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从曹魏时期对汉制的反思与革新,到西晋短暂统一下的政治架构,再到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政治智慧与困境,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将散落在史料中的政治思想脉络清晰地梳理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政治思潮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物和观点,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文化背景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例如,书中对玄学兴起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以及佛教传入对士族政治观念的冲击,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阐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信息,而是能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所面临的抉择,以及他们所构建的政治蓝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历史,如何去理解政治思想的演变规律。那些关于君权、民本、选官制度、民族融合等方面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对当下的一些政治现象也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制度背后的思想渊源非常感兴趣,但常常觉得很多史料的解读过于片面。《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角和严谨的考证,为我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我尤其被书中对“五胡乱华”背景下,各方政治力量在思想上的博弈所吸引。它不再将这一时期简单视为民族冲突的时代,而是深入分析了在政权林立、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各种政治思想的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书中对“天命论”、“大一统”等传统政治观念在动荡时期的变异,以及新兴的政治思想如何试图为新的政治秩序提供合法性基础,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魏武帝”曹操的政治思想,不再是简单地以“权谋”二字概括,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唯才是举”的选官思想、以及他对汉代政治弊端的批判,这些都为后来的政治思想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书中对南朝士族政治思想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士族如何通过对玄学、清谈等思想的融合,来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那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套丛书是以刘泽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考虑了该书在整个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套丛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精品工程来抓。著者的严谨和专业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相信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评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套丛书是以刘泽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考虑了该书在整个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套丛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精品工程来抓。著者的严谨和专业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相信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评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套丛书是以刘泽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考虑了该书在整个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套丛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精品工程来抓。著者的严谨和专业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相信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评分

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评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套丛书是以刘泽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考虑了该书在整个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套丛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精品工程来抓。著者的严谨和专业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相信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评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套丛书是以刘泽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考虑了该书在整个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套丛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精品工程来抓。著者的严谨和专业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相信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评分

不错,挺有意义的

评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套丛书是以刘泽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考虑了该书在整个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套丛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精品工程来抓。著者的严谨和专业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相信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评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套丛书是以刘泽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考虑了该书在整个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这套丛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精品工程来抓。著者的严谨和专业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相信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新书发布会201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该书共9卷、总字数超过530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