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优势理念主要是通过经典著作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的,经典中不仅荟萃了精妙绝伦的医药知识,还蕴含着哲学、术数、天文、地理等百科知识,至今对养生、防病、治病有着现实的指导价值。在中医学界强调回归传统,反思传承的今天,经典著作的学习运用是还原中医学术本质,促进中医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 《
中医四小经典注释本》以古为今用为目的,以深入浅出为要求,以阐明内涵为根本,对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四小经典——《药性赋》《濒湖脉诀》《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进行了全面研究、系统阐述、朴素解读,旨在揭示其哲学思想、医学内涵和临床意义。 目录
药性赋寒性热性温性平性濒湖脉学七言诀浮(阳)沉(阴)迟(阴)数(阳)滑(阳中阴)涩(阴)虚(阴)实(阳)长(阳)短(阴)洪(阳)微(阴)紧(阳)缓(阴)芤(阳中阴)弦(阳中阴)革(阴)牢(阴中阳)濡(阴,即软字)弱(阴)散(阴)细(阴)伏(阴)动(阳)促(阳)结(阴)代(阴)四言诀汤头歌诀汤头歌诀原序汤头歌诀凡例汤头歌诀正集一、补益之剂十首附方七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一黄芪鳖甲散一秦艽鳖甲散一秦艽扶赢汤一紫菀汤百合固金汤一补肺阿胶散一小建中汤益气聪明汤一二、发表之剂十四首附方八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升麻葛根汤九味羌活汤十神汤神术散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败毒散再造散麻黄人参芍药汤神白散三、攻里之剂七首附方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温脾汤蜜煎导法四、涌吐之剂二首附方六瓜蒂散稀涎散五、和解之剂九首附方五小柴胡汤四逆散黄连汤黄芩汤逍遥散藿香正气散六和汤清脾饮……
精彩书摘
七言诀 浮(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小结】 轻取为举,重取为按。在诊察脉象时,如果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这就是浮脉。打个比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像微风吹动鸟背上的羽毛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像摸到轻柔的榆钱一般;又像感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像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如果在秋天见到浮脉,那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久病见到浮脉,就要引起警惕,有可能是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正常的浮脉,有如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轻缓地飘动着。如果浮而显大,稍重按却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叫芤脉;如果脉浮而拍拍地搏动有力,叫洪脉。洪脉,在触手的时候(来时)虽然感觉有劲,但当它下落(去)的时候,却又慢慢地减弱了。正常的浮脉,比较轻缓而平和,有如捻着葱管,劲不太大。假使脉浮而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的,叫虚脉;假使脉浮而柔弱细小,叫软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不明,好像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这是散脉。浮脉是人体阳气亢奋的征象,最常见于外感而病在体表的时候。但它往往不是单纯地出现,浮而兼迟兼紧,多为风寒;浮而兼数,多为风热。风热病的脉浮,常见浮而有力;如果脉搏动无力,属于血虚。寸、关、尺三部,可以诊察上、中、下三焦的病变。所以风邪在上而见头痛、目眩,以及风热痰浊聚积在胸膈上焦的疾病,寸脉多见浮;脾气虚弱、肝气旺盛等中焦的疾病,关部脉多见浮;大小便不通利等下焦的疾病,尺脉多见浮。 、兀(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日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问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
前言/序言
中医四小经典注释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