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英倫纔子阿蘭·德波頓,一位不乏米蘭·昆德拉的批評深度,深具羅蘭·巴特爾的解構氣質;但,比昆德拉有更立體的愛情思維,比巴特爾更熨貼戀人的愛情神經,激活人們全新的閱讀體驗。 《愛情筆記(阿蘭·德波頓文集)(精)》是一部融閤理性與感性,細膩生動的戀愛過程的全記錄。忠實記下與女友交往中的各個細節,特彆是心理和哲學層麵的思考 ,文字生動,處處機鋒,不僅有極大的閱讀樂趣,閱畢更令人迴味無窮。
內容簡介
《愛情筆記(阿蘭·德波頓文集)(精)》是一部逼使理性與感性、細膩生動的戀愛過程全記錄。
其間,纔子德波頓細述一段情緣中的邂逅、迷戀、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後的倦怠、女友移情彆戀、挽迴無望、自殺、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為過去。他認真思辯自己的感覺,忠實記下與女友交往中的各個細節,特彆是心理和哲學層麵的思考,文字生動、處處機鋒,不僅有極大的閱讀樂趣,閱畢更令人迴味無窮。
來吧,想愛、正在愛、曾經愛過的讀者諸君,來看看“我”談的那場戀愛是怎麼迴事。
《愛情筆記(阿蘭·德波頓文集)(精)》由德波頓編著。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目錄
導讀 德波頓——一個好讀好看的作傢 一 愛情宿命論 二 理想的描述 三 誘惑的潛颱詞 四 真實的自我 五 靈與肉 六 馬剋斯兄弟式思維
前言/序言
德波頓——一個好讀好看的作傢 談瀛洲 一 德波頓小說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像小說。
一個年青的建築設計師,在一次英國航空公司的航班上,結識瞭他的鄰座,一個年青的女平麵設計師(典型的城市白領工作,又帶一點藝術的味道)。當他們在機場的海關齣口處分手的時候,建築師已經愛上瞭平麵設計師! 他約瞭她在國傢美術館一起看畫,然後又約瞭她吃晚飯,然後他們就上瞭床。第二天早晨,剋洛艾(那個女平麵設計師的名字)為他準備瞭豐盛的早餐,而他卻因為沒有他愛吃的草莓醬而與她發生口角。兩人在幾天後重歸於好。
然後,他又因為剋洛艾買瞭一雙他認為非常醜陋的鞋子(“木屐式的坡形鞋底,跟部急劇升到一把匕首那麼高,但寬度又寬似平底鞋的鞋麵。高高的後幫用一根裝飾著蝴蝶結和星星的結實帶子圍攏,有點兒洛可可式的縴巧繁瑣”)而與她發生激烈的爭吵。當然,他們最後又言歸於好。
然後,他們逐漸對對方習以為常,不再注意在對方眼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剋洛艾會躺在床上一邊看書,一邊把手指伸進鼻孔,掏齣點什麼,在指間捏成又乾又硬的小團,然後整個兒吞下去”)。
最後,剋洛艾移情彆戀,愛上瞭建築師(書中始終沒有齣現這位敘事者的名字)的同事——一個有纔華的美國設計師。在從巴黎(他帶剋洛艾去那裏度假,以挽迴剋洛艾正在失去的對他的愛情)迴倫敦的又一次英國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剋洛艾告訴瞭他這個消息。
他經曆瞭一段時間的消沉,期間曾一度試圖自殺,結果誤吞瞭大把的維生素C泡騰片。
在小說結束時,他去參加一次晚會而結識瞭蕾切爾。她接受瞭跟他下周共進晚餐的邀請。
這,便幾乎是《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這部書的全部情節瞭。誰要是告訴我憑這點平庸的材料,就能寫成一部翻成中文有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而且還能夠暢銷,那是打死我也不會信的。
但問題是《愛情筆記》並非一部以敘事的精彩引人入勝的小說,而是一部哲理小說。事件的平庸,結局的可以預料,也許更顯示齣作者用它們來引發齣精妙的哲理思考的功力。比如在英國航空公司的航班上的邂逅(在英國人的生活中,這也許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就引發齣瞭敘事者關於“愛情宿命論”的思考:當我們身陷愛情時,我們都以為自己所愛的對象是如此特殊,以緻我們認為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安排我們的相遇。
而其實,敘事者用一本正經的概率計算(正是在這種地方,德波頓顯示齣他的冷麵滑稽)證明,售票處的計算機把“他”和剋洛艾安排在這天早晨的同一趟航班上相鄰而坐的概率為5840.82分之一。在小說寫作中引入概率計算,這也是我首次見到。
因此,情人之邂逅,完全齣於偶然,並沒有什麼命定的因素在那裏;可是人總喜歡自欺欺人,認為是命中注定;而當愛情消失時,又把原先有關姻緣注定的種種鬍思亂想忘於腦後。
正因為“愛情宿命論”的毫無根據可言,德波頓的主人公得齣瞭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論斷:我們先有愛的需要,然後再愛一個特定的人”。這對浪漫愛情顯然是一大打擊。
二 我覺得,談論愛情的文字之多,與人類對産生愛情的過程的無知,形成鮮明的對比。或者說,正因為愛情的産生是一件說不清道不明的事,纔會産生如此之多的關於愛情的話語。
愛情的産生,無疑與荷爾濛有無可否認的關係。
也就是說,愛情首先是一種化學現象。兒童也會産生關於愛情的想象(他們關於愛情的觀念,多半是得之於故事、卡通、電影、電視),但隻停留於此,並無付諸實踐的欲望。隻有到瞭青春期,當與性愛有關的荷爾濛開始大量分泌時,人們纔發生愛情的強烈體驗。
但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化學現象,那麼人與動物之間不是沒有區彆瞭嗎?德波頓發現,我們之所以愛上某個特定的人,還因為我們在對方身上發現瞭某種楚楚動人的東西(“她身著藍色襯衫,膝蓋上放著一件卡迪根式的灰色開襟羊毛衫,肩頭瘦削,顯得弱不禁風”;“她經常就是這個樣子,臉上看去永遠淒楚欲淚,眼神中有一種擔憂,似乎有人要告訴她一個不幸的消息”)。
這就牽涉到愛情與美的關係瞭。我們之所以愛某人,是因為她(他)美麗動人。但這美麗動人,是否有客觀標準?換句話說,究竟是某人美麗動人,我們纔愛她(他),還是我們愛某人,所以覺得她(他)美麗動人?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德波頓迴到瞭柏拉圖與康德——在西方的美學傳統中要討論這個問題,似乎不得不迴到這兩位哲學傢那裏去——柏拉圖認為,我們之所以認為一個人美,是因為她(他)在某些地方符閤美的理念。也就是說,在某個地方(盡管我們不知道那是哪裏)存在著美的客觀標準。而康德則認為,“美的判斷是一個‘決定性的基礎隻能是主觀的’判斷”,也就是說,我們看一個人是否覺得美,完全取決於我們看她(他)的主觀方式。
德波頓顯然同意康德的意見。用一句中國的老生常談來說,那就是“情人眼裏齣西施”。這就造成瞭一個“自我確認的循環”:我愛某人,因為我覺得她(他)美;我覺得她(他)美,因為我愛她(他)。這更說明瞭愛情的毫無道理。
讀完這部書,我們發現,也許愛情與哲學並不互相排斥;甚至可以說,哲學即起源於對愛情的思索。
德波頓反復提到的柏拉圖,他的《對話錄》中的《斐德若篇》和《會飲篇》這兩篇最精妙的文字,即是對愛情的討論。理念這個概念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石,它的提齣,可以說正是為瞭解釋愛情這一現象。既然柏拉圖是西方哲學的源頭,也許可以說西方哲學即起源於對愛情的思索吧。其實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陰、陽,又何嘗不是起源於對男女之愛的考察與體認呢? 三 德波頓的這部小說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更多的是思索。他對愛情的各個階段、多個方麵作瞭半認真、半開玩笑的分析。因此,它不是作用於我們的情感,而是作用於我們的智力。因此,德波頓是一個以機智為主的作傢。他是博學的,但並不掉書袋,他以他的聰明與幽默,而不是以他講故事的能力,來娛樂我們。
這,是德波頓迄今為止齣版的《愛情筆記》(Essavsin Love,1993)、《愛上浪漫》(The Romantic M0vement 1994)、《親吻與訴說》(Kiss and Tell,1995)這三部小說的共同特點。
《愛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Sex,Shopping and the N0vel)一書在許多方麵和《愛情筆記》很相似,也許太相似瞭。它原來的英文題目直譯的話是《浪漫主義運動》,如果不是它的副題“性,購物與小說”的話,讀者簡直會以為是一部文學史著作。《愛情筆記》一書的英文題目Essays in Love(美國版為On Love)其實也不像小說,而是像一部論著,直譯的話可譯成《論愛情》。從題目來看,德波頓原來寫的就是一種介於小說與非小說之間的東西。
《愛上浪漫》敘述的也是一對城市白領的愛情故事,但故事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德波頓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的分析,在這過程中他旁徵博引,涉及盧梭、笛卡爾、福樓拜、黑格爾、馬剋思、柏拉圖、赫拉剋利特等作傢和哲學傢關於愛情的論述。
《親吻與訴說》則是一部僞裝成傳記的小說,其中有索引,還有傢庭照片,但其實與前麵兩書有許多相同之處:它也是以年輕的城市白領之間的愛情為主題的。它的主要內容也不是情節,而是對人的個性及傳記作傢的任務的思考。在這過程中他涉及文學史上著名的傳記作傢如利頓·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維多利亞女王傳》的作者)、詹姆斯·鮑斯威爾(James Boswell,《約翰生傳》的作者)和喬治·佩因特(George Painter,《普魯斯特傳》的作者)等關於傳記寫作的論述。
這部書是由一個情人來為他的愛人作的傳:這一點並非偶然。德波頓想說明的是:隻有當我們對某人發生瞭情感,我們纔會産生齣瞭解她(他)的興趣。傳主和傳記作傢的關係也是如此:後者總是多少對前者有一些喜好,纔會花費精力去寫作她(他)的傳記。
四 在1997年,德波頓齣版瞭他的第一部非小說作品《擁抱逝水年華》(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其實,小說與非小說的分類,對德波頓而言全無意義。這不過是為瞭方便書店(現在還有網站)把他的作品歸入一個特定的部門而已。他的小說裏麵,本來就有許多“非小說”的寫法;而他的非小說裏麵,又有許多小說的成分。但總的來說,他的小說更像非小說。
他的非小說比小說更成功,當然我說的不僅僅是在銷量上,也包括在藝術上。他的《擁抱逝水年華》一開始就在英、美都是暢銷書;後來的《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Iosophy,2000)和《旅行的藝術》(The Artof Travel)也是。我覺得,在寫作非小說的時候,德波頓顯然更少羈絆,文筆更自由揮灑。
德波頓1969年齣生於一個巨富之傢,父親是一個瑞士的銀行傢。他的名字很古怪,一方麵因為那個“de”而帶有貴族味,另一方麵他的姓“Bottom”又因發音很接近英文裏的“屁股”(bottom)而顯得十分滑稽。他在蘇黎世長大,一直到8歲的時候被送往英國讀書。他進的是英國的貴族學校哈羅公學,大學讀的是劍橋。“他身上有一股歐洲特權階級的臭味,”一個作傢這樣評論他說。(注:見http://www.alaindebotton.com/reviews/proust eveningstarldard.htm) 他現年隻有35歲,卻已寫瞭7部書。他的第一部書《愛情筆記》,是在他23歲時齣版的。能寫而又博學的作傢是不多的,即便在英國也是如此。
德波頓也許並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傢。他太想取悅讀者瞭。但是,他的作品好讀好看,並能給我們以一定啓示,這就夠瞭。
愛情筆記(阿蘭·德波頓文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