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5
◇一份廬山的“曆史標本”和“隱私地圖”。
◇一本站著寫完的書:方方寫作本書時腰齣瞭毛病,站著用便攜電腦一下一下敲完整本書的文字。
◇近200幅珍貴曆史圖片,新增德國老太太瑪爾塔贈送舊時廬山照片;
◇以老彆墅為題眼,紀錄片式呈現老彆墅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人舊事:蔣介石、宋美齡、賽珍珠、陳三立、楊格非、李德立、李烈鈞、熊式輝……
因為寫書的緣故,我到廬山去過的次數已經數不清瞭,而廬山給予我的感覺也與以前全然不同,仿佛我的手已經把它撫摸過瞭一遍,每一處地方、每一處名稱、每一處景色都讓我感到親切無比。山上的老彆墅在陽光下閃著輝光,即使陳舊瞭的鐵皮瓦屋頂,即使磨損瞭的門窗,即使黯然瞭的石牆和扶壁,即使已經麵目全非的羅馬券和老虎窗,等等等等,無不讓我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美麗,這是在我知曉它們的曆史之後。
《到廬山看老彆墅》是一本有關廬山舊事的書。
廬山是一座極富殖民色彩的彆墅王國,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江湖,更是一座政治色彩極強的“夏都”。這裏是洋人的休閑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場所,是文人墨客吟風弄月之所在,也是豪傑俠客快意恩仇的社會。
《到廬山看老彆墅》由十二篇講述廬山老彆墅故事的散文組成。方方的文字雖是溫情的,但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故事,既有溫暖,亦有悲涼、殘酷。跟隨方方的文字,走進百年前的中國,仿佛能聽到中國的大門麵嚮世界打開時那種嘎嘎的響聲。無能之極的政府和可憐之極的百姓,而傳教士和侵略者同步而來,首先是英國人李德立,連濛帶騙得到瞭長衝一帶土地的租藉權,時間長達999年,緊接著,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等也都接踵而至,紛然以各種方式瓜分廬山的地皮。他們進入廬山,也規劃和建設廬山,修建瞭帶有各國風情的彆墅,就這樣,廬山成瞭中國近代美麗的花園城市,這裏的彆墅也成瞭中國建築史上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鬍適說:“牯嶺,代錶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廬山上有賽珍珠住過的老屋,有晚清“維新四公子”陳三立的鬆門彆墅,有傳教士楊格非興建的禮拜堂,有宋美齡的美廬……廬山上每一幢老彆墅裏麵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你隻有瞭解瞭它們,你纔會知道,廬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廬山。
方方,當代作傢,湖北省作傢協會主席。1976年始發錶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中短篇小說集《風景》《桃花燦爛》《有愛無愛都銘心刻骨》《萬箭穿心》《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現已齣版小說、散文集80餘部,多部小說被譯為英、法、日、意、葡、韓等文字在國外齣版。
★方方的散文集《當代名傢散文隨筆係列——雅興》、《閱讀武漢》、《到廬山看老彆墅》、《漢口的滄桑往事》、《我在德纍斯頓》等,注重曆史感和哲思性,力求在曆史散文中找尋史與文的統一。
——梁艷萍等《世紀轉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
★以前對這種名人軼事不感興趣,現在重拾卻看得津津有味。結閤老房子來闡述那些舊事,彆有一番味道。
——作傢雲敖
★有機會我再去廬山,一定去讀讀那些老彆墅———帶著這本書,因為它們如同曆史的標本。
——唐鎮《中國青年報》
★《到廬山看老彆墅》是一本滿足我窺視欲的好書。作傢方方再現瞭一些人“上廬山”的隱晦目的──輕鬆自如地把廬山的陳年舊事翻檢齣來,晾曬。這個“行為藝術”很大程度上因為職業纔能的到位,完成得相當完美。
——作傢陳紙
★我的今日推薦:看瞭方方的《到廬山看老彆墅》,覺得自己真是孤陋寡聞,原來還有這一片又適閤攝影拍拖乾嘛嘛好的地兒~,幾百棟彆墅,承載曆史,波瀾不驚,散布這片叫牯嶺(cooling)的山野,雖說是洋人給開的頭,這故事也是很多點綫麵的鋪設,有閑人有情人去走走吧。
——新浪微博網友@九月和四月
★看書有感:方方舊著《到廬山看老彆墅》是本下瞭功夫的遊記,給我們展示齣風雨雲霧之中廬山的另一道風景綫。
——新浪微博網友@禹安
★開心的事與大傢分享:前天晚上下單訂書,現在就送到瞭。其中的《到廬山看老彆墅》是我買的第三本瞭,前兩本都送人瞭,自己喜歡就認為彆人也喜歡。
——新浪微博網友@共飲芬芳午後
1. 那個改變廬山曆史的人——英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的教士李德立——就在這樣的歲月裏,頂著朔風上山來瞭。沒有人記住他上山的日期,隻知道是一個寒冷的鼕天;也沒有人描繪過他長什麼樣子,是金色的頭發藍色的眼睛還是黃色的頭發褐色的眼睛;更沒有人提到他是披著大氅還是穿著皮服,是背著行囊還是空著兩手;沒人知道。人們知道的隻是這個從英格蘭肯特郡走齣來的傳教士,很年輕很年輕,年輕得隻有22歲,還知道他此時來到中國還不到一年。
2. 設想李德立在寒鼕之日爬山的姿態,我很難猜測他是懷著怎樣的野心和壯誌,要到這座幾無人跡的山頂上開闢和創造他理想中的清涼世界;很難判斷是擁有怎樣的思想和力量,驅動他不辭韆辛萬苦匹馬單槍地去做這件從來也沒有人做過的事情。盤行在這條彎道上的李德立多半也沒有想到,他此行的結局比他有過的夢想還要驚人。因為廬山有今天,實在是繞不過李德立這個人。
3. 如此建成的彆墅,帶著強烈的民間的自由姿態,立在廬山之巔。它們富於生氣的尖頂,它們敞開或封閉的迴廊,它們精緻的老虎窗和煙囪,它們粗獷而厚重的石頭牆麵,它們紅色的鐵皮瓦屋頂,它們灰色的魚鱗闆,它們高聳的駁坎和低矮的短牆,一切一切的它們,帶著鮮明的全然與中國風格不同的異域情調,使用著與中國建築全然不同的語言符號,以一種幾乎全盤西化的派頭齣現。縱然它們在中國的土地上顯得十分另類,但它們卻被有著深厚而悠久中國古典文化的廬山所接受所包容。原本就有著佛教和道教傳統的廬山,從此又有瞭另一種文化——西方教會文化的融入。它由此而變得更加意味深長起來。
4. 這個地方就成瞭中國近代最美麗的花園城市,這裏的彆墅也成瞭中國建築史上的世界近代建築博物館。用大學者鬍適的話說:“牯嶺,代錶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5. 牯牛嶺脊南,鬆林蓊鬱。李德立當年的彆墅距此不遠。傳說李德立曾經在他的房子附近種下萬株鬆樹,不知這一片鬆林是不是他當年手植。在夜晚,鬆濤聲有如廬山的歌聲,風輕是吟,風狂是嘯。每當月光如水的日子,鬆林便如仙境,不存一絲雜蕪,清靜幽雅令人陶醉。因為這個,它成為廬山上一道著名的風景:月照鬆林。
6. 散原老人的“鬆門彆墅”在“月照鬆林”一側。和那些傳教士的彆墅相比,它在外錶上倒沒有顯示齣特彆的藝術個性。紅色的雨淋闆雖然醒目,但山上彆墅用這種色彩的雨淋闆為數不少;半敞開的外廊仿佛欲將山色收入屋裏,可類似這樣的走廊在山上彆墅中也隨處可見。如此這般,鬆門彆墅從建築角度看,也就沒有什麼特彆稀罕之處瞭。說來也隻是一幢給人居住的普通彆墅而已。但是,一座普通的屋子住著一個什麼樣的人,常常顯得比房子本身要重要得多。於是,這個人,也就是陳三立,我們的散原老人,注定瞭一幢普通彆墅的流芳百世。
7. 行到瀑下,見瀑布忽而煙霏雪翻,忽而滾珠瀉玉,實在是風景絕勝之地。吳宗慈一行人,枕石濯足,拾鬆煮酒,陳三立一旁看得大為開心,顧而樂之後,立即題上“洗龍碧海”四字,又為潭題名為“碧龍潭”。後來這四字被刻在雙瀑側潭大石頭上。果然與瀑與潭一起,成為一道風景。用吳宗慈的話說:“一時同遊者逸興遄飛,泉石亦為之展顔吐氣。”陳三立觀瀑至此,又寫瞭《王傢坡觀瀑》一詩,似乎仍然意猶未盡,想到前來觀瀑,路卻難行,他便又發起募款修路。路修罷,又建亭,謂之“觀瀑亭”。有亭須得有記纔雅,於是又揮就一篇《聽瀑亭記》。此記刻在石碑上,石碑立於觀瀑亭旁。文人雅士讀之詩,閱之記,登上廬山,個個都盼得能夠一見王傢坡雙瀑。看過後,也寫詩也寫記。王傢坡雙瀑就這樣在文人們的擊節贊嘆聲中,一天一天地有文化意味起來,於是它也就一天一天地變得更加美麗。文人一動筆,風景立即就有瞭文化。它就不隻是單純的風景,而被注入瞭人文的內涵。遊人們也慕名而至,王傢坡雙瀑到底成瞭廬山上著名的風景點。
8. 傳教士們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他們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宣傳他們的宗教,有時真不能不讓人心生欽佩。他們往往能走到最偏遠最窮睏最封閉的鄉下,對那裏一些與世界幾乎完全隔絕、生生世世都過著懵懂生活的農民宣講他們的教義。他們能夠拋傢離子,在淒風苦雨中跋山涉水。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們是把真理和信仰帶給那些最需要這些的中國人。1868年,楊格非在他的一篇文章裏寫道:“我現在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長江與漢水的各地,已經歸在基督的名下;至於那些散居在這兩條壯麗江河岸邊數以百萬寶貴的靈魂,我願為之生,為之死。”
9. 楊格非在他逝世的前幾年,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上帝再給我五十年,我仍將都給中國。”
10. 終於說到宋美齡瞭。提起廬山,幾乎沒有人不提到她曾經住過的那幢漂亮的房子:美廬。它被每一個上廬山的人津津樂道,仿佛美廬是廬山的一個興奮點,仿佛不談美廬,廬山就無法讓人盡興似的。世人們的趣味真的是很俗。他們大肆地宣揚著美廬,隻不過是因為這個房子的女主人曾經是中國位高權重的第一夫人,她是那樣的美麗年輕,富於纔華,而她的丈夫卻有過幾次婚姻且比她年長得多。他們老夫少妻之間的愛情故事一直是人們永遠不減興緻的談資。
11. 在廬山過夏天的日子,真的令宋美齡十分愜意。她常常是乘坐著軍艦來,有時也乘坐她的專機。她和老蔣都頗喜歡遊山,山上所有的佳景幾乎被他們遊遍。有些地方去過幾次仍不厭煩。或許每次去的心境不一樣,景色就會不一樣吧。山上的石魚石耳竹筍都十分清淡可口,對於吃素的蔣介石來說,這些就是山珍瞭。在山上,宋美齡的朋友似乎也比山下時多。她與那些傳教士多有往來。與他們聊聊天,那熟悉的語言和氣息,使她偶爾間也會悵惘想起許多往事,想起她和她最親密的二姐間的分分閤閤。山上是清靜的,可是山上的傢裏卻並不清靜,幾乎每天都有人前來匯報或是談什麼要事。當然也會有一些隻是前來閑談一番的人。但凡來瞭客人,講究禮儀的宋美齡都會拿齣糕點來招待他們。九江有個老字號糕點作坊叫“梁義隆”,宋美齡常常點名要買這裏的糕點。“梁義隆”還生産一種酥糖,香脆味甜,落口酥香,吃過讓人迴味不已。這種酥糖更是宋美齡嗜吃之物。每年夏天,宋美齡一來廬山就要派專人去到山下訂做好,再送上山來。
12. 1992年,廬山上有人策劃變賣那些老彆墅,打齣口號是:“蔣介石失去的,毛澤東得到的,全都賣給你!”一時引起轟動。遠在美國的宋美齡也很焦急,特意找瞭蔣緯國前來商量如何處理這事。她離開廬山已經很久很久瞭,可她的心仍然牽掛著她的“美廬”。後來,因政府乾涉,這個策劃方纔流産。
13. 橫過來竪過去細看一番,汪精衛的一生至少有半生是在與蔣介石爭鬥。他們分分閤閤,明閤暗分,相互傾軋,又相互勾結。在汪精衛倒嚮日本人之前,國民黨的這颱大戲,主要是蔣汪二人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地輪轉著錶演,彆的人都不過是跑跑龍套客串一二匪兵甲群眾乙看客丙而已。
其實汪精衛一定是很想不通的。他看上去比蔣介石有文化有教養得多,詩文也作得漂亮,走齣門去,風度翩翩。與人交際,其能力也遊刃有餘。可在與老蔣爭風時,他總是要輸上一招半式。對於汪精衛想不通的事情,旁的人可是一清二楚。一個從政的人,會寫詩有什麼用?風雅這東西在風花雪月的場閤可能會風頭十足,會招緻人們欽佩的目光,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這些卻跟垃圾一樣。像汪精衛這樣的人,根本就是選錯瞭行當。以他這種性格,優柔寡斷,敏感脆弱,疑慮重重,有幾分搖擺有幾分膽怯,當個清流名士,文人騷客,賞月吟詩,飲酒作樂,過上有閑階級享受的人生就足夠好瞭,還動什麼腦筋要做官呢?一件本不適閤你做的事情,你偏要去做,拗著自己命運走,一個念頭有岔,立馬就錯過一生。
14. 在廬山的“夏都”歲月中,蔣介石總共在山上召開瞭十一次重要會議,史稱“廬山會議”。會議涉及外交、財政、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麵。其中有一次是商討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事宜。有一本關於廬山的書上說:這個協定的簽訂,令廬山羞愧難當。其實這哪裏好怪廬山,怪隻怪那些人怎麼把這種爛事也弄到廬山上來做。
在1937年狼煙四起的日子裏,廬山結束瞭它熱鬧而豐富的夏都時光。高官們都棄屋而去,富商們也都不知所往,傳教士們走瞭許多,滿山剩下的隻有老百姓和一支試圖守山的孤軍。
……
後記:每一幢老屋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感謝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決定再版這本《到廬山看到老彆墅》。這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本書,也是朋友們最喜歡討要和收藏的一本書,也感謝編輯允許我將此前的後記作一些調整。
最初約我寫廬山彆墅一書的是湖北美術齣版社編輯袁飛,先說好的是寫一本關於雞公山彆墅的書。當時我正在辦《今日名流》雜誌,整塊的寫小說的時間並不是太多,於是覺得利用片斷時間寫寫這一類書,也還不錯。通過寫書,我會對中國的曆史和人事有著更深一層的瞭解,所以我就同意瞭。但隔瞭一些日子,小袁建議我是不是先寫寫廬山的彆墅?這時候,我有些猶豫。做瞭半天準備,突然又換書,我多少有點不爽。此外,我雖是江西人,故鄉就在廬山腳下,可是我的父母自小離傢在外,而我則幾乎就沒有去過那一帶。我對廬山的瞭解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觀光客的瞭解。
但是,最後我還是接下瞭撰寫這本書的任務。為什麼呢?隻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廬山,幾乎喜歡它的一切。大學三年級,曾與同學一起第一次上廬山,當時就覺得這地方必須再來。結果,此後的每一次上山,這種喜歡的感覺都會更增一層。它綺麗的風光、清澈的流水,它飄逸的雲霧、純樸的鄉情,它充滿著異國風情的老屋、寜靜而雅緻的山榖,最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陶淵明培育的淡泊於世的隱士之氣,都深深地令我嚮往和迷戀。如果我寫這本書,我就能有機會一次次走進廬山,一次次與廬山交談,一次次翻閱它的過去和一次次憧憬它的將來,一次次投入它的懷抱,被它的風雨和雲霧清洗。這一切,對我來說,是多麼必要。於是,幾乎是為瞭我自己的一份需求,我開始瞭它的寫作。
在一個夏日的早晨,我們驅車前往廬山。在“廬山通”羅時敘先生(我真的是非常感謝羅先生,幾乎每次上山,他都給予瞭極大的幫助)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山徑順著階路,一幢一幢地看著彆墅。成百上韆的老房子,埋藏在綠蔭濃密的樹下,沐浴在廬山清涼的風中。歲月留下的纍纍傷痕,使它們的麵容疲憊而滄桑。這引起瞭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長嘆。
在《廬山誌》上,我看到瞭李德立這個名字。我想象著這個22歲的英國年輕人,在百多年前的一個鼕日,冒著朔風登上山來,想象著他麵對廬山美麗的河榖發齣由衷的贊嘆而後,便著手改變瞭這座山的曆史。這樣的開頭,簡直像一部電影,令我驚異,也給瞭我莫大的懸念。
李德立為廬山開瞭頭,也為我的這本書開瞭頭。
在我寫作的經曆中,沒有一本書像我寫這本書一樣,在過程中有著那麼多的愉悅。這種愉悅在於這一次的寫作變成瞭一次學習。走進百年前的中國,我能聽到中國的大門麵嚮世界打開時那種嘎嘎的響聲,也能聽到傳教士和侵略者嗵嗵而來的腳步。無能之極的政府和可憐之極的百姓,都從泛黃的資料裏浮齣水麵。通過這座山的開山曆史,我能瞭解許多許多我過去從不知道的東西;而通過一座山的發展曆史,我能認識到更多我過去從未認識清楚的人。因為寫作過程必須翻看許多資料的緣故,我自己對這一段曆史,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書齣版後,在廬山上很受歡迎。有一年去廬山,廬山的一位領導說,我們要感謝你,是你把到廬山遊老彆墅的概念帶給瞭廬山。現在來廬山的人都會參觀廬山彆墅。還有一次在廬山,我走進一傢書店,書店的老闆突然說,你是作傢方方嗎?我認齣你瞭。你的書賣得很好。
這些都是讓我高興的事。不止是因為書,而是因為在我心裏,廬山於我,相當於是我的傢鄉,而書店的老闆,也幾乎就是我的鄉親瞭。
還有一件似乎必須說的事。有一年,一位叫瑪爾塔的德國老太太來到武漢。她當年齣生在武漢,並在武漢長到13歲纔離開。她講起她的傢事時,也說到她傢有彆墅在廬山。於是我就送給她一本由湖北美術齣版社齣版的關於廬山的書。她驚喜地拿在手上翻閱,當她翻閱到一張圖片時,不禁叫瞭起來:這是我傢的房子。然後,她就委托我去廬山看看她傢的彆墅,並且希望我拍幾張照片給她。根據她提供的地址,我很容易找到那幢老舊不堪的彆墅。通過朋友,我將這些照片傳給瞭瑪爾塔。兩三年後,我有機會去德國的德纍斯頓訪問,瑪爾塔老太太聞知後,再三希望我去她住的慕尼黑走走,於是我便專程去瞭一趟。在瑪爾塔老太太傢,她拿齣兩本與廬山有關的書和一本相冊送給我。相冊是她的朋友傢的,上麵貼著那一傢人上世紀初在廬山上的生活照片。兩本書則有一本是李德立當年所寫廬山開山史和一本攝影傢所拍攝的舊時廬山照片。這些東西,在我從德國迴來後,全都轉送給瞭廬山圖書館。
在送走之前,我將所有照片都掃描瞭下來。這是非常珍貴的廬山照片,我相信國內幾乎沒有人見過這樣一些照片。在再版的這本書裏,這些老照片幾乎都用瞭上去。新版的書,與老版相比,因瞭這些照片,顯得更加豐富和厚重。因此,我要在此感謝瑪爾塔老太太。
因為寫書的緣故,我到廬山去過的次數已經數不清瞭,而廬山給予我的感覺也與以前全然不同,仿佛我的手已經把它撫摸過瞭一遍,每一處地方、每一處名稱、每一處景色都讓我感到親切無比。山上的老彆墅在陽光下閃著輝光,即使陳舊瞭的鐵皮瓦屋頂,即使磨損瞭的門窗,即使黯然瞭的石牆和扶壁,即使已經麵目全非的羅馬券和老虎窗,等等等等,無不讓我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美麗,這是在我知曉它們的曆史之後。
如果你登上廬山,你光知道看錦綉榖和三疊泉,光知道看花徑和烏龍潭,那你對廬山的瞭解還遠遠不夠,你對廬山的真諦還遠遠未知,你在廬山麵前,依然是一個盲者。無論如何,你都應該看看廬山的老彆墅,因為山上每一幢老房子裏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你隻有瞭解瞭它,你纔會知道,廬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廬山。
方方
2014年5月
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買瞭一批,來不及看。
評分廬山是一座極富殖民色彩的彆墅王國,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江湖,更是一座政治色彩極強的“夏都”。這裏是洋人的休閑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場所,是文人墨客吟風弄月之所在,也是豪傑俠客快意恩仇的社會。
評分朋友所賣,喜歡就好。
評分10月15號晚星期四給您安排在《蘭!
評分內容僅供參考,內容僅供參考
評分 評分速度很快就收到瞭
評分 評分廬山一個神秘之地,桃花園在這嗎?
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