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档案史料,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大量披露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尤其一九四九年后二人鲜为人知的心声。
吴学昭,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学衡》与清华国学院时期
(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从北平到蒙自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时期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从复员到解放
(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与反右倾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
第八章 最后的会晤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从社教到“文革”
(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父亲与寅恪伯父相交,是经俞大维先生介绍的。
俞大维先生与寅恪先生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学”:寅恪先生的母亲俞明诗(字麟洲)是俞大维的嫡亲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陈新午是俞大维夫人;俞大维与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
父亲是一九一七年由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派往美国学习的。起初被分配到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学习文学, 插入文科二年级。一九一八年暑假,转入哈佛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从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 。父亲在哈佛大学与俞大维先生相识。据父亲晚年所撰《吴宓自编年谱》( 以下简称《年谱》)一九一九年篇:“宓去秋(笔者按,当指一九一八年秋)到波城(Boston)后,得识初来之自费留学生俞大维(David Yule)君。俞君浙江省山阴县人。其叔父俞恪士先生(名明震)为有名诗人,有诗集名《觚庵诗存》行世。辛亥革命时,任甘肃省提学使。民国四年,在北京任肃政使,与李孟符(岳瑞)世丈为知友。曾弹劾甘肃将军张广建,对营救吾父事颇有助力。俞大维君,毕业圣约翰大学,短小精悍,治学极聪明。其来美国,为专习哲学,然到哈佛研究院不两月,已尽通当时哲学最新颖而为时趋(fashionable)之部门曰数理逻辑学。Lewis 教授亟称许之。然于哲学其他部门,亦精熟,考试成绩均优。故不久即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Ph. D. in Philosophy),并由哈佛大学给与公费送往德国留学进修。哈佛大学本有梵文、印度哲学及佛学一系,且有卓出之教授Lanman先生等,然众多不知,中国留学生自俞大维君始探寻、发见而往受学焉。其后陈寅恪与汤用彤继之。……顾俞大维君识宓后,则多与宓谈中国文学。尝为宓口诵曾广钧所作之《庚子落叶词》十二首,吊珍妃也。君口诵而宓笔录之。今录入《吴宓诗集》卷末160 页者,是也。去秋,又屡偕俞大维君出游并作交际。
“俞大维君又多称道其姑表兄义宁江西省之县名,今改为修水县。陈寅恪君之博学与通识,并述其经历。诗人陈伯严先生(名三立),前夫人罗氏,生长子衡恪(字师曾),诗人,画家。继配夫人俞氏(俞大维之姑母,能诗),生(二、三、四,虚,无)五子隆恪、六子寅恪、七子方恪(宁彦通,能诗,而狂放佻达),八子登恪,留学法国,撰有《留西外史》小说。(宓按,陈寅恪君一八九○庚寅年生。年十一,留学日本。两度游学欧洲,先居巴黎,后居柏林。中间民国三年、四年,在北京为经界局局长蔡锷之秘书。又再赴欧洲,今始到美国。一九二五年,由宓荐,清华聘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月薪四百圆,乃回国。计其在外国留学之时期,凡十八年[与玄奘同]。)宓深为佩仰。
“一九一九年一月底二月初,陈寅恪君由欧洲来到美国。先寓康桥Cambridge 区宓注: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均在此区。康桥之译名,乃中国留学生所定。同一字也,在英国则用旧译之“剑桥”,在美国则用新译之“康桥”,以分别之,使毋混淆,法至善也。之Mt. Auburn 街。由俞大维君介见。以后宓恒往访,聆其谈述。则寅恪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述说至为详切。其历年在中国文学、史学及诗之一道,所启迪、指教宓者,更多不胜记也。(详见《吴宓诗集》及续集稿本)”
据父亲的日记记载,他与寅恪伯父的文字交往是从父亲演讲《红楼梦新谈》开始的。
……
我是吴宓(雨僧)最小的女儿,抗日战争期间,跟随母亲陈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家居住和上学。抗战胜利后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学,父亲没有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复员北平,而去武汉大学教书了。武汉解放前夕,他又到了四川。所以,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触和交谈中,我也深深感到父亲与陈寅恪伯父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两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去世后,我捧读劫后残存的父亲遗稿,以及他与陈寅恪伯父相互写示的诗篇,更加感受到这种友谊的深不可及的内蕴及其悲剧色彩。
一九九○年,为纪念陈寅恪伯父诞辰一百周年,也为纪念父亲吴宓诞辰九十六周年,我根据父亲的日记及遗稿赶写了《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心想或许可为关心两位老人的朋友凭寄哀思,而对研究工作者也有些参考作用。没想到书出版后,竟“像出土文物一般,令人惊喜”,受到读者关注,特别是父亲生前的许多友生,如田德望、王宪钧 、王岷源 、王般 、李赋宁 、何炳棣等先生来信来电,给与鼓励和指正。本书虽先后十多次重印,时隔多年,已经绝版。今应广大读者要求,重新排印增订本,名为增订,实际重写。根据后来陆续寻回的父亲遗稿以及近年收集和积累的有关资料,对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修订。笔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尚希读者提出批评,帮助改正。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评分很好!首先是物流上很准时很快的。其次是京东的包装上每次包装都是很爱护书籍的。再者快递员配送态度给力和气。最后,书籍内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荐买的,有待进一步阅读然后给书友一些参考!
评分 评分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陶渊明集笺注》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焉底本。此书原藏毛氏汲古阁,继归黄氏士礼居,后归杨氏海源阁,杨绍和《楹书隅录》定焉北宋本,其后又归周叔搜。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定焉宋刻递修本。陶集有无自定本,虽不得而知,然自萧统所编《陶渊明文集》之后,版本之源流可考,流传有绪,非明人所辑漠魏六朝别集可比。《陶渊明集笺注》所用底本乃今存陶集最早刻本,所标异文约七百四十处之多,远超出所有其他宋元刻本,为诸善本中之最上者也。
评分这两位学者都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家,注定无法绕开的高峰。
评分非常好,以后打折继续买
评分诗集》十一卷4页),等待他们的只是孤独与寂寞。
评分道教自唐以来兴盛不衰,龙虎正一、阁皂灵宝、茅山上清皆符箓一系传统大派,而正一道更是执掌天下道教之道宗,有宋以来,虽有势微之态,仍是底蕴深厚,不容小觑,此时不同教派纷纷涌现,最具代表的是北方的太一道、真大道与全真道,南方的净明道和清微道,
评分蛮好的^_^@@@@@@@@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