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曆史建築保護工程學:同濟城鄉建築遺産學科領域研究與教育探索》是國內第一部以城鄉建築遺産保存與再生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實踐和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綜閤性專業著作。書中以國際前沿的視野和中外比較的視角,通過大量典型生動的案例分析,係統闡述瞭曆史建築保護工程學作為新興學科方嚮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對妥善解決城鄉改造和城鎮化中的保護與發展關係問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目錄
序
序二
導言
上捲 科科探索
第一章 城鄉建築遺産研究
第一節 理論範疇與中外思考
對建築遺産基本問題的認知
曆史保護與真實性的睏惑
走嚮“生活世界”的建構——建築遺産價值觀的轉變與建築遺産再生
第二節 在地觀察與案例探析
上海的建築文化遺産保護及其反思
探索與突破——上海市衡山路-復興路曆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綜述
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與閤理發展
大城小事——對上海步高裏一戶居民生活空間演變的分析
第三節 遺産未來與傳承構想
在曆史中再創造——當代法國曆史建築再利用的趨嚮
探索前行中的文化景觀
從風土觀看地方傳統在城鄉改造中的延承——風土建築譜係研究綱領
第四節 法律身份與底綫守護
中國文化遺産保護法製建設史迴眸
第二章 保護與再生工程實踐
第一節 外灘曆史空間保護與再生
外灘源概念規劃及劃船俱樂部整閤設計
外灘輪船招商總局大摟修復工程設計
外灘“鑲牙”:公共服務中心設計
第二節 風土聚落保護與再生
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規劃設計
紹興書聖故裏曆史街區尚德當鋪保護修復設計
烏鎮東柵翰林第保護修復設計
颱州北新椒街(海門老街)保護與再生設計
海口騎樓老街保護與再生設計
寜波月湖西區再生設計
西藏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修復及再生設計
第三節 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上海武康路保護規劃與整治實施
上海思南路47-48街坊保護與更新規劃
上海徐匯區風貌保護道路規劃
山西平遙古城保護規劃
廣東湛江雷州占城保護規劃
第四節 現代建築遺産保護與再生
同濟大禮堂保護性改建
南市發電廠保留與改造
第五節 保護技術研究與應用
跨學科保護技術係統
信息采集技術
材料及病害勘察技術
材料修復技術
曆史建築保護實驗中心
修復技術典型案例
平遙城牆夯土麵層病害及其保護試驗研究
天安門金水橋橋麵漢白玉修復材料性能設計
海口中山路騎樓立麵修繕整治
香港牛棚藝術村牆麵修復工程
下捲 專業教育
第三章 教學體係與核心課程
第一節 迴眸與檢視
曆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述評
第二節 培養方案
專業培養的方法論及準則
第三節 保護核心課程
“曆史建築保護概論”教學初探
“材料病理學”教學初探
“保護技術”教學探索
“保護設計”教學初探
第四節 相關核心課程
為什麼要在建築係開設“藝術史”必修課程
“中國藝術史”教學初探
魯班匠藝的傳承——“中國曆史建築形製與工藝”課程建設探索
裝飾意匠的解讀——論中國古代建築裝飾題材及其文化意義
探索一種研討型教學模式——“西方曆史建築形製與工藝”課程建設思考
附:古羅馬萬神廟形式與建造技術探究——“西方曆史建築形製與工藝”課程案例研究
對“丈博專題”課程建設的思考
“共時”與共生——中國傳統雕塑史視角的“文博專題”講授維度
第五節 保護實踐課程
從曆史樣式測繪到現狀信息采集——針對曆史建築保護專業的“曆史環境實錄”課程改革初探
曆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研究
第六節 學生作業精選
保護設計作業
上海銅仁路333號原吳同文住宅保護設計
上海鐵閤金廠舊廠房保護與再利用設計
曆史環境實錄測繪
上海豫園
上海和平飯店
上海總會
晉中風土建築
第四章 保護教育的國際視野
第一節 法國經典保護教育及中法交流
建築與城鄉遺産保護教學改革初探——以同濟-夏約聯閤教學成果為例
附:夏約學校——法國建築與城市遺産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培訓中心
第二節 意大利的保護教育
意大利曆史建築保護研究與教育述評——以米蘭理工大學為例
第三節 英國的保護教育
英國建築保護教育述要——以劍橋大學為例
第四節 美國的保護教育
文脈:美國曆史建築保護教育的精神
附錄
附錄一 曆史建築保護設計導則(討論稿)
附錄二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遺産領域相關著述
附錄三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遺産領域博士論文
後記
精彩書摘
《曆史建築保護工程學:同濟城鄉建築遺産學科領域研究與教育探索》:
羅小未教授是西方建築曆史與理論研究與教學的開拓者,也是上海近代城鄉建築遺産變遷的重要見證者,特彆是在六十多載的學術生涯中,她是上海城鄉建築遺産確定保護身份、開展調查實錄和完成修復工程的重要引領者和學術顧問。她主編的《西方近現代建築史》是全國建築院係公認的權威教材,所撰寫的《上海建築風格與上海文化》一文是研究上海建築遺産的經典文獻。在羅先生的長期影響下,她的學生在學術研究、工程實踐和城市管理等多個層麵為上海的遺産保護做齣瞭貢獻。如鄭時齡院士主持瞭上海市曆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曆史建築保護委員會;伍江教授主導瞭六載上海市規劃局的城鄉建築保護管理工作;筆者主持的外灘源項目前期研究與概念規劃、外灘9號修復工程等,也是在她的直接顧問下完成的。羅先生對待建築遺産保護既嚴謹求真,又開明務實,將原則性和策略性靈活地運用在不同性質的對象上。她主張建築遺産的價值應以所在城市的曆史記憶和情感所係來判定,而不應照搬西方的“標準”。在外灘等重要曆史地段建築遺産修復工程的評審現場,她對於“存真”問題始終持“強硬”立場,決不退讓。而對“新天地”裏弄石庫門住宅的保留性開發,由於原屬非保護類對象,故她有條件地支持瞭可以嘗試作為特例進行保留更新的方案,使本來可能胎死腹中的這一裏弄石庫門“活化”構想得以實現,從而也有益於非保護類老建築在城市結構和肌理保持方麵發揮價值作用。
在城市規劃學科方麵,董鑒泓教授率先在國內建築院係開設瞭“中國城市建設史”課程,20世紀80年代初齣版瞭同名教材,對該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均有重要影響。此外,他還曾在建築曆史與理論博士點開闢瞭中國城市史研究方嚮,並較早開始關注城鄉遺産保護問題。他的學生阮儀三教授在搶救城鄉遺産方麵已成為國內傢喻戶曉的公眾人物,與再傳的周儉、張鬆、邵甬等教授組成的城鄉遺産保護團隊,在國傢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和城市遺産保護事業上屢建功業,特彆在平遙古城、麗江古城、江南古鎮等保護案例中發揮瞭關鍵作用,齣版瞭大量有關論著,在國內外均引起廣泛關注。
作為同濟建築、規劃、景觀學科的一麵旗幟,馮紀忠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設計理念也影響瞭建築遺産領域。馮先生學貫中西,慧心過人,在方塔園規劃中,率先探索瞭在文物環境中兼顧遺産保護與現代延承的可能性,為曆史語境約束下的現代設計做齣瞭典範,對新舊共處的矛盾給齣瞭睿智的解決途徑。他提齣“繼承傳統主要應該領會其精神實質和揣摩其匠心意境,吸取營養,為我所用”,將設計立意以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縴穠》中“與古為新”的名句概括之,並認為那是指“今”與“古”相和以成“新”,而不是變古為新,因而“與古為新,前提是尊古,尊重古人的東西,要能夠存真,保存原來的東西”。所以方塔園以北宋的興聖教寺塔為景觀中心,閤著其北側的明代城隍廟照壁,次北移建的清代天後宮大殿,構成瞭三朝遺産相互映襯的空間格局。三者均不在一條軸綫上,而曆史變遷所造成的這一空間特質,正閤中國古典園林所崇尚的蕭散意境。在這種“存真”的前提下,馮先生纔將自己設計的新元素作為“今”的存在與之相匹配,足見方塔園設計的創新正是建立在尊古和存真的基礎之上的。
……
前言/序言
曆史建築保護工程學:同濟城鄉建築遺産學科領域研究與教育探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