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明] 王陽明 著,思履 編
圖書標籤:
  • 傳習錄
  • 彩繪
  • 全注
  • 全譯
  • 全解
  • 傳統文化
  • 經學
  • 程硃理學
  • 明代文獻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371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686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字數:7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閤中國人的身心智慧,成大事就大業的必讀書
  領略“心學”精妙,修煉強大內心,活齣聖人境界
  《傳習錄》作為記錄王陽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響瞭中國一百多年,而且享譽海外。本書不僅對原著進行瞭準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還詳細介紹瞭王陽明傳奇的一生。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子弟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瞭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係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最基本的著作。本書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齣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瞭王陽明在立誌、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麵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王陽明生平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功高遭忌,迴鄉講學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王陽明的學說
源頭之水,學宗孔孟
反對程硃理學,強調從內心中尋求真理
秉承陸九淵心學,世稱陸王學派
王陽明學說對於明、清兩代及近代中國的影響
陽明心學對於世界的影響
王陽明的文學與書法造詣
上篇 大儒王陽明
第一章 乘雲降生——明朝齣瞭個王陽明
有子生於彩雲中
書香門第,承繼香火
少年得誌
鋒芒乍現
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另類齣走,試馬居庸關
第二章 求學生涯——吾當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嚮
苦心追求心學的境界
落第的苦悶
組建龍泉山詩社
為聖路上兩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鬥虎,遭人陷害
刑部裏的名士
主持山東鄉試
言事下獄
依賴心理化險為夷
貶為驛丞,北風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貶謫貴州——龍場悟道,成為一代心學大師
偶得“陽明小洞天”
何陋軒與君子亭
龍場悟道,吾性自足
貴州講學,提倡知行閤一
韆古奇文《瘞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轉機——守得雲開見月明
西辭龍場東歸去
安民於廬陵
劉瑾伏誅,仕途齣現轉機
傳道於京師
打通硃陸
原來這纔是《大學》
第六章 巡撫新命——文攻武衛,屢建戰功
在滁州的歲月
槳聲燈影,布道金陵
任南贛汀漳禦史巡撫
漳南戰役
提督南贛軍務
用兵橫水、桶岡
智取三浰
設平和、崇義、和平三縣
舉鄉約,辦社學,衙門成瞭書院
第七章 皇城鬧劇——自古英雄多磨難
寜王挑起瞭反旗
與寜王交戰
決戰寜王硃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爭奪寜王硃宸濠
讓功給皇帝
不給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滿天下
第八章 最後行程——此心光明,韆古毀譽隨風散
京中爭論大禮議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證道
立馬橫刀平亂
襲破斷藤峽、八寨
最後一程
此心光明,何復其言
韆古毀譽,聽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學”影響——傳薪有人,經久不衰
心學的流傳
心學對中國的影響
心學對日本及其他國傢的影響
中篇 王陽明的人生智慧
第一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欲修身,先養心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讓生活迴歸簡單
第二章 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真心著眼,敦本尚實
樸實的人生態度
清水芙蓉,純然初心
至誠勝於至巧
第三章 立誌由心,量力而行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
君子如玉亦如鐵
養一身浩然正氣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傢,以敬持傢
孝順在當下
孝是一種生存品質
時刻念父母生養之恩
有誠心,纔能讓父母寬心
第六章 減一分人欲,得一分輕快
身外物不奢戀
“財”是靜心的攔路虎
榮辱毀譽皆泰然
安貧樂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
財富是外形,心是快樂的根
幸福在於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要活得輕快灑脫
第八章 知行閤一,言行一緻
慎思之,篤行之
成功不在難易,在於身體力行去做
大膽嘗試,實踐齣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緻
第九章 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
事事精細成就百事,時時精細成就一生
把握現在,認真做每一件事
勤於求知,細於做事
第十章 與逆境共處,吃苦如吃補
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
耐住等待,纔能苦盡甘來
忍得一時方能成就偉業
寂寞是最大的考驗
第十一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自省是滌蕩心靈的清泉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閉關,舌頭收箭
少妄言,多好話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處讓人一步
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宰相之肚,納難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讓內斂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彆人就是善待自己
愛齣者愛進,福往者福來
愛人者人愛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顯不露中齣頭
聰明不如糊塗,糊塗不如裝糊塗
隨時隨地,隨遇而安
抱樸守拙,藏行不露
點一盞光而不耀的心燈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爭纔是最大的爭
上梁正,則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圓處世,左右逢源事事順
第十七章 成事在謀,謀事在斷
勇而無謀是大忌
應時而變,兵貴在“活”
製勝戰術應變化多端
以誠心製權術
第十八章 暢達時不張狂,挫摺時不消沉
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我
不動心,不煩惱
靜坐靜思,不被外物所擾
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齣世心做人
隨性生活,順其自然
以齣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三分能力,七分責任
前生不要怕,後生不要悔
繁華過後總是空
下篇 《傳習錄》
捲上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捲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一)
答陸原靜書(二)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捲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附記
黃以方錄
輾轉刊行錢德洪跋

精彩書摘

  王陽明生平
  王守仁(1472~1529),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幼名雲,字伯安;因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後人稱王陽明;謚文成。王守仁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代思想傢、教育傢、文學傢、書法傢、哲學傢,還是軍事傢;精通儒、釋、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曾受封為新建伯,後被追封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日本、朝鮮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傳習錄》:王陽明弟子徐愛和錢德洪將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編輯成冊,首先由另一弟子薛侃以《傳習錄》書名齣版,後經錢德洪編成《傳習續錄》齣版,隆慶六年(1572),謝廷傑將兩個冊子分捲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捲。另亦有單行本。《傳習錄》分上、中、下三捲,上捲記載王守仁講學的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緻良知”,還涉及“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中捲包括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論學書信,以及《社會教條》等。中捲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著重闡述瞭“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理論;下捲除講學語錄外,還有《硃子晚年定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其中,《硃子晚年定論》收錄瞭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硃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傳習錄》全麵涵蓋瞭王陽明的思想,體現瞭他的授課方法和語言藝術,曆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明憲宗成化年間,王陽明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寜波餘姚市),父王華。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華中瞭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明史》載,王陽明齣生時王華為其取名為王雲,但五歲瞭還不會說話。一位高僧要王華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瞭,王陽明這纔說話。王華對兒子傢教極嚴,王陽明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騎、射、兵法日趨精通。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隻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事實上,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明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
  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途中被劉瑾派人追殺,他機智地化險為夷。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地處偏遠地帶,物産並不豐富,苗、僚雜居。王陽明生活在一種寜靜而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曆年來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裏,他忽然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瞭新的領悟,認為人的內心自然包含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聖人的光明品質人人都具備,這個光明品質即是良知,想從外麵的事物尋找良知是錯誤的。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民變範圍迅速擴至方圓近韆裏。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禦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陽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三月,抵達江西蒞任,鎮壓瞭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陽明上奏請求朝廷允準招安,明廷恩準。十月,王陽明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誌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王陽明將去福建剿匪時,剛到豐城,寜王硃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王陽明積極備戰,發齣討賊檄文,公布寜王的罪狀,先用反間計使寜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機做好防守南京的準備。寜王無奈,隻得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陽明調集八萬大軍,對外號稱三十萬,轉而攻剋南昌,再迴擊救援南昌的寜王大軍,設伏兵分割擊敗寜王大軍,寜王潰逃。王陽明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戰,火燒寜王的大船方陣。寜王旗艦擱淺,隻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擒獲。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時間全麵平息寜王之亂,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功高遭忌,迴鄉講學
  王陽明屢建奇功,後因功高遭忌,辭官迴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廣收門徒,宣講“王學”。反對硃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緻知”,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纍,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則明“天理”。王陽明經曆過百死韆難中的人生,在五十歲時發錶“緻良知”的宣言:“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韆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隻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良知人人俱有,自聖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傢標準。王陽明死後,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稱為王門七派。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王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歸途中,他經過江西大餘靈岩寺。他在寺中各處遊曆,進入寺中一位祖師圓寂的房間,隻見圓寂老僧的容貌與自己一模一樣,並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字簽:“五十七年王守仁,啓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前言/序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齣的儒傢最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王陽明齣生於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委靡的時代,他懷著成為聖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瞭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運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後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後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麵,他鑽研硃熹“格物緻知”的儒傢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産生瞭疑惑,認為硃子學說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心學”纔能解釋其中的睏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並將其發揚光大。
  綜觀王陽明的生命曆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瞭中國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麵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傢。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傢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傢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傢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麵有著重要地位。王陽明的思想流傳韆古,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有著“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他的經營哲學中無不滲透著王陽明“緻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的思想,大緻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閤一的認識論、緻良知的修養學說。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産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齣瞭知行閤一說,糾正瞭硃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夠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陽明摸索的緻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韆難中得來”,是“韆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緻良知就是讓心迴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通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範自我的行為。緻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
  《傳習錄》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的簡集,包含瞭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儒傢一部具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傳習”一詞源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該書捲上主要闡釋知行閤一、心外無物等觀點,經由王陽明親自審閱。捲中收集瞭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瞭迴答有關知行閤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瞭王學的內容、意義以及宗旨,另還附有兩篇闡釋王陽明教育觀點的短文。捲下主要是說緻良知,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展示瞭他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記載瞭他提齣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繼承瞭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瞭硃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錶現瞭這些立場和觀點,同時還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心學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書共分三個部分。上篇是王陽明的人生傳記,詳細介紹瞭他傳奇的一生。中篇選取瞭二百多條王陽明箴言,並加以解析,從“持純粹心,做至誠人”“立誌由心,量力而行”“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齣世心做人”等十九個方麵闡釋瞭王陽明在立誌、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麵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下篇《傳習錄》在原文的基礎上加瞭注釋和譯文,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一本書,既可以瞭解王陽明頗為傳奇的一生,亦可以瞭解他流傳韆古、響徹中外的心學思想,還可以品讀被奉為儒學經典的名著《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傳薪》 一、 緣起與旨歸 《王陽明心學傳薪》旨在深度梳理、係統闡釋明代大哲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思想精髓,並追溯其流傳演變,探討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現實意義與價值。本書非僅為學術研究之作,更是一份麵嚮廣大讀者,特彆是對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儒學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探索者的入門與進階指南。我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幫助讀者撥開籠罩在陽明心學上的層層迷霧,真正領會“緻良知”、“知行閤一”、“萬物一體”等核心概念的深邃內涵,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應對現代社會中的種種挑戰。 二、 內容概述 本書共分以下幾大部分,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王陽明心學的宏大殿堂: 第一部分:心學之源流——時代背景與思想萌芽 士大夫階層的精神危機與求索: 詳細介紹明代中前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特點,士大夫階層所麵臨的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以及由此引發的精神睏惑和對超越性價值的追尋。我們將探討宋明理學的發展脈絡,特彆是程硃理學在當時麵臨的局限性,為理解陽明心學的齣現提供必要的曆史土壤。 王陽明早年經曆與啓濛: 追溯王陽明先生的生平,重點關注其早年的讀書經曆、遇見的師友,以及他如何從對心性之學的初步探索,到最終悟齣“默坐窮理”的不足,轉而走嚮“事上磨煉”的道路。我們將審視他早期受硃子學影響,而後又為何感到“格物”之道的滯澀,為他最終確立心學本體奠定基礎。 “聖學”之辨與本體的確立: 深入分析王陽明提齣“吾心即是天理”的深刻含義。我們將闡釋為何他認為將心外求理是“認賊作子”,以及“心即理”如何直接將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融為一體,構成心學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心學之核心——“緻良知”的破立 “良知”何在?——人人皆有的天賦性道德直覺: 詳細解釋“良知”的概念,它並非後天習得的知識,而是每個人天生俱有的、能夠辨彆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能力。我們將分析良知如何是“天理之動”,如何與“道心”、“人心”的關係,以及它如何是貫通古今、超越個體的普遍性存在。 “緻良知”的實踐路徑——從“事上磨煉”到“豁然貫通”: 重點闡述“緻良知”並非空談,而是一種積極的、動態的實踐過程。我們將深入剖析“事上磨煉”的意義,即在日常生活的具體事務中,通過實踐檢驗和發揮良知。同時,我們將探討“緻良知”如何能引發“豁然貫通”的頓悟,使人對人生的真諦和宇宙的奧秘獲得整體性的理解。 “發明”與“擴充”——良知之作用與價值: 解釋“發明”良知,即認識並喚醒自己內在的良知;“擴充”良知,即將其推廣並實踐於更廣闊的範圍。我們將探討“緻良知”如何能夠成就個人的道德人格,並進一步影響傢庭、社會乃至國傢。 第三部分:心學之要義——“知行閤一”的辯證統一 “知”與“行”的傳統睏境: 迴顧儒傢思想中關於“知”與“行”關係的傳統爭論,特彆是程硃理學中“知先行後”或“知易行難”的觀點,並指齣其局限性。 陽明心學對“知行閤一”的突破: 詳細闡釋王陽明提齣的“知行閤一”的獨特見解。我們將論證“知”即是“行”,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著“行”的動力和本質;而“行”亦是“知”的完成和檢驗。通過具體事例,說明“知行閤一”如何消除瞭知與行之間的隔閡,強調瞭實踐在道德修養中的核心地位。 “知行閤一”的實踐操作——警惕“私欲”的侵擾: 結閤“緻良知”的理論,闡述如何在實踐中實現“知行閤一”。我們將重點強調“省察剋治”,即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警惕私欲對良知的濛蔽,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使其與良知保持一緻。 第四部分:心學之境界——“萬物一體”的宇宙胸懷 “心外無物”與“天人閤一”: 深入闡釋“心外無物”的觀念,即外在的客觀世界並非獨立於心而存在,而是由心所呈現和建構的。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如何導嚮“天人閤一”的更高境界,即個體的心與宇宙萬物,乃至天地之道,都具有內在的同一性。 “保民而王”與“愛人”的社會倫理: 探討“萬物一體”觀念在社會倫理層麵的具體體現。我們將深入分析“保民而王”的思想,它如何強調君王應以百姓的福祉為重,將百姓視為自身的一部分,從而實現仁政。同時,我們將探討“愛人”的普適性,以及在“萬物一體”的視野下,個體如何能將對萬物的關懷推己及人。 “此心光明”的自在人生: 闡述“萬物一體”的境界所帶來的精神解脫和生命自覺。我們將探討“此心光明”所代錶的,一種不受外物乾擾、內心光明磊落的最高人生境界,以及它如何幫助人們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安寜。 第三部分:心學的流傳與演變——曆史的迴響與當代的啓示 陽明心學在明清的傳播與爭議: 梳理王陽明心學在明清兩代的傳播路徑,介紹對其持不同態度的學派和人物,如公安派、泰州學派等,以及心學在不同地區和文化中的接受與變異。我們將探討心學為何一度受到批評,甚至被扣上“異端”的帽子。 近現代的轉型與重塑: 分析心學在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命運。我們將探討心學如何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相結閤,以及它在不同思想流派(如維新派、革命派、新文化運動等)中的影響與被揚棄。 當代價值的再挖掘: 深入探討王陽明心學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我們將聚焦於如何利用“緻良知”來重塑個體的道德自覺,如何通過“知行閤一”來解決當下的實踐睏境,以及如何藉助“萬物一體”的理念來構建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本書將嘗試迴答:在物質主義、科技至上、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陽明心學是否仍能為我們提供精神滋養和思想指引? 四、 撰寫特色 深度與廣度並重: 本書在深入剖析陽明心學核心概念的同時,也力求展現其思想體係的完整性和曆史演變的復雜性,避免片麵化和簡單化。 脈絡清晰,層層遞進: 采用邏輯嚴謹的結構,將復雜晦澀的哲學概念,按照曆史發展和思想邏輯,由淺入深地呈現給讀者,便於理解和掌握。 語言通俗,力求雅緻: 避免使用過多艱澀的學術術語,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保持一定的學術嚴謹性,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而不失深度,雅緻而不失生動。 案例豐富,貼近生活: 在闡述理論時,適當引用曆史故事、人物傳記以及當代的現實案例,幫助讀者將抽象的哲學理念與具體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 開放性與批判性並存: 在介紹陽明心學的同時,也適當呈現學界對其的不同解讀和批評意見,鼓勵讀者形成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不拘泥於一傢之言。 五、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群體: 對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儒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希望瞭解王陽明生平及其思想體係的求知者。 緻力於個人修養、道德實踐,尋求人生智慧的探索者。 從事曆史、哲學、文化研究的學者及學生。 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感興趣的國內外讀者。 《王陽明心學傳薪》希望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古老的智慧與當代的睏惑,為每一位渴望探尋內心奧秘、實現生命價值的讀者,點燃一盞不滅的心燈。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平時也接觸過不少古籍,但對於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一直覺得門檻很高。《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彩繪”與“全注全譯全解”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那些精美的插圖,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幫助理解原文的關鍵。例如,當讀到關於“緻良知”的某個比喻時,書中配有的插圖就生動地展現瞭那個場景,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注釋和翻譯方麵,這本書做得極其用心。每一處重要的概念、典故,都有詳盡的注釋,讓你在閱讀中不會因為不瞭解背景而産生閱讀障礙。白話翻譯部分,也做到瞭信達雅的統一,既尊重瞭原文的意思,又避免瞭過於生硬的翻譯腔。而“全解”部分,則是我認為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它不是簡單地重復原文,而是對原文的思想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闡釋,將陽明先生的核心思想,如“心即理”、“知行閤一”等,用清晰的邏輯和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並且還聯係瞭相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讓學習過程更加立體和有深度。這本書的編排設計也十分考究,字體大小閤適,閱讀舒適,整體給人一種厚重又不失親和力的感覺。

評分

這本《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簡直就是我心目中的寶藏!一直以來,對王陽明先生的心學都心嚮往之,但苦於古文晦澀,各種注解版本又看得眼花繚亂,常常是看瞭後麵忘瞭前麵,理解得斷斷續續。這次拿到這本彩繪本,簡直是驚喜連連。首先,它的“彩繪”二字並非虛設,書中穿插的精美插圖,不僅養眼,更重要的是,它為理解書中的情景和意境提供瞭極大的幫助。很多抽象的哲學概念,通過這些生動的畫麵,一下子就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看到王陽明先生當年論學的場景。其次,“全注全譯全解”幾個字,更是做到瞭極緻。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提供瞭詳細的注釋,語白翻譯也力求貼近原文的精髓,最難得的是“全解”部分,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原文的思想脈絡,將陽明先生的“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闡釋得淋灕盡緻,並且還結閤瞭曆史背景和後世影響,讓我在閱讀中不僅能理解“是什麼”,更能明白“為什麼”和“有什麼用”。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人性化,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紙張質量也很好,閱讀體驗非常愉悅。總而言之,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心學感興趣,又覺得傳統版本難以入門,那麼這本《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首選。

評分

拿到這本《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的時候,我本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全注全譯全解”聽起來很宏大,但實際內容真的給瞭我巨大的震撼。這本書不是那種簡單的古文對照,它更像是一位博學且有耐心的老師,手把手地引導你走進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世界。它的“彩繪”部分,並非是那種浮光掠影式的圖畫,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繪製的,每一幅圖都恰到好處地呼應著文字內容,比如描繪當時的書院景象,或是陽明先生論道的場景,甚至是一些意境的象徵,都通過繪畫得到瞭具象化,這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最讓我驚艷的是它的“全解”部分,它不僅僅是對字詞句的解釋,更側重於思想層麵的梳理和辨析。很多之前讓我感到睏惑的段落,在這本書的解析下,變得豁然開朗。它沒有迴避問題的復雜性,而是用一種非常嚴謹又非常通俗的語言,層層剝繭,讓你理解陽明先生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形成的,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産生的深遠影響。譯文方麵,力求在保留原文神韻的同時,又讓現代讀者能夠順暢閱讀,這一點做得非常齣色。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心學的理解,比之前看瞭無數筆記心得都要深入和係統。

評分

我是一個對傳統經典一直抱著敬畏之心的讀者,但同時,也因為古文的難度而望而卻步。這次有幸接觸到《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這本書的“彩繪”部分,為枯燥的哲學論述增添瞭無限的生命力。每一幅畫都仿佛在講述一個故事,或是在描繪一個哲理,它們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理解原文的絕佳輔助。我常常在閱讀某段艱澀的文字時,目光會不自覺地被旁邊的插圖吸引,而那一刻,文字的意境便豁然開朗。更不用說“全注全譯全解”瞭,這簡直是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注釋細緻入微,避免瞭生僻字詞的睏擾;翻譯力求貼近原文神韻,又保證瞭語言的流暢性;而“全解”部分,則是我認為最能體現本書價值的地方。它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各種觀點,而是將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如“事上磨練”、“虛明”等,用一種極其易於接受的方式解釋清楚,並且還適當地融入瞭一些現代的思考,讓這些幾百年前的智慧,依然能在今天閃耀光芒。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用心,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質感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是一種全方位的享受。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不得不說,《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是我近期閱讀到的最為驚喜的一本書。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文化體驗。書中的“彩繪”部分,絕非點綴,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這些插圖,無論是人物描繪、場景復原,還是意境的傳達,都經過瞭嚴謹的研究和精心的繪製,它們如同一個個精心設計的視覺錨點,幫助讀者在浩瀚的思辨中,找到具體的參照物。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關鍵場景的再現,仿佛能親曆陽明先生當年講學時的那種氛圍。而“全注全譯全解”的組閤,更是體現瞭編者對《傳習錄》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注釋詳盡且富有洞察力,翻譯精準卻不失溫度,最關鍵的是“全解”部分,它跳齣瞭簡單的字麵翻譯,而是深入到文本背後的思想體係,將陽明心學的精髓,如“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的辯證關係,以及“四句教”的演變與爭議,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解讀,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通俗的錶達方式相結閤,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對心學有瞭更為係統和深刻的認知。

評分

還行。。。。。。。。

評分

大師作品,必須好評,我喜歡的!隻是其中的某些注解不正確,建議有國學基礎的人讀。

評分

送貨很快,很方便,沒有外包裝感覺像舊貨

評分

書本包裝精美,字體印刷清晰,準備慢慢觀看。

評分

定價75元京東價23元,雖然書比較大,但是不是很沉,紙張有些米色,對視力比較好。包裝再多一些就好瞭,隻一個塑料袋子,書角破損瞭,自己粘瞭

評分

還不錯,一直購京東,喜歡京東自營的,放心為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和我在書店看的一樣,贊一個,物流很快,感覺很滿意。

評分

經典,能看很多年的

評分

很好,珍藏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