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序記說.雜著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序記說.雜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陽明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明朝
  • 哲學
  • 思想
  • 全集
  • 注釋
  • 簡體
  • 雜著
  • 中國古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99861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522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6
字數:11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生、知識分子、黨政乾部)

  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傾心審校注釋
  市場上第yi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
  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的《王陽明全集》

內容簡介

  本套全集以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同時參考瞭上海古籍齣版社和浙江古籍齣版社的《王陽明全集》。為瞭讓讀者閱讀方便,本全集依據文體之不同,將原來分散於不同編章的內容重新做瞭編排,分為五冊:第yi冊:語錄(《傳習錄》),書信;第二冊:序、記、說,雜著;第三冊:奏疏,公移;第四冊:詩、賦,墓誌、祭文等;第五冊:年譜,世德紀。同時,我們邀請瞭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做審校,對其中的關鍵文字做瞭注釋,是目前市場上第yi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我們希望讓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王陽明全集》。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32),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深諳儒傢、道傢、佛傢之精妙,乃“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為新建侯。他創立瞭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以“緻良知”為實踐目標,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硃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硃王。

目錄


彆三子序/003
贈林以吉歸省序/005
送宗伯喬白岩序/006
贈王堯卿序/007
彆張常甫序/007
彆湛甘泉序/008
彆方叔賢序/009
彆王純甫序/010
彆黃宗賢歸天颱序/011
贈周瑩歸省序/011
贈林典卿歸省序/012
贈陸清伯歸省序/013
贈周以善歸省序/014
贈郭善甫歸省序/015
贈鄭德夫歸省序/016
《紫陽書院集》序/016
彆梁日孚序/018
《大學》古本序/019
《禮記纂言》序/020
《象山文集》序/022
《羅履素詩集》序/024
《兩浙觀風詩》序/025
《山東鄉試錄》序/026
《山東鄉試錄》後序/027
氣候圖序/028
送毛憲副緻仕歸桐江書院序/030
恩壽雙慶詩後序/031
重刊《文章軌範》序/033
《五經臆說》序/035
《潘氏四封錄》序/035
送章達德歸東雁序/036
壽湯雲榖序/037
《文山彆集》序/038
《金壇縣誌》序/039
送南元善入覲序/040
送聞人邦允序/042
送彆省吾林都憲序/042
《鴻泥集》序/044
澹然子序/045
壽楊母張太孺人序/047
對菊聯句序/048
東曹倡和詩序/048
豫軒都先生八十受封序/049
送黃敬夫先生僉憲廣西序/050
性天捲詩序/052
送陳懷文尹寜都序/053
送駱蘊良潮州太守序/054
《高平縣誌》序/055
送李柳州序/058
送呂丕文先生少尹京丞序/059
慶呂素庵先生封知州序/060
賀監察禦史姚應隆考績推恩序/062
送紹興佟太守序/063
送張侯宗魯考最還治紹興序/064
送方壽卿廣東僉憲序/066

觀德亭記/069
重修文山祠記/070
從吾道人記/071
親民堂記/074
萬鬆書院記/076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078
重修山陰縣學記/080
興國守鬍孟登生像記/082
新建預備倉記/083
平山書院記/084
何陋軒記/086
君子亭記/088
遠俗亭記/089
象祠記/090
臥馬塚記/091
賓陽堂記/093
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094
玩易窩記/096
東林書院記/097
應天府重修儒學記/098
重修六閤縣儒學記/099
時雨堂記/101
重修浙江貢院記/101
濬河記/103
提牢廳壁題名記/104
重修提牢廳司獄司記/105

梁仲用默齋說/109
示弟立誌說/110
約齋說/112
見齋說/112
矯亭說/114
謹齋說/114
夜氣說/115
修道說/116
自得齋說/116
博約說/117
惜陰說/120
白說字貞夫說/121
劉氏三子字說/122
南岡說/122
悔齋說/124
雜著
題湯大行殿試策問下/127
示徐曰仁應試/128
龍場生問答/129
論元年春王正月/130
書東齋風雨捲後/133
竹江劉氏族譜跋/134
書察院行颱壁/134
諭俗四條/135
題遙祝圖/135
書諸陽伯捲/136
書陳世傑捲/136
諭泰和楊茂/137
書欒惠捲/138
書佛郎機遺事/138
題壽外母蟠桃圖/140
書徐汝佩捲/141
題夢槎奇遊詩捲/142
為善最樂文/143
客坐私祝/144
書汪汝成格物捲/144
書石川捲/145
與傅生鳳/146
書王天宇捲/147
書王嘉秀請益捲/147
書孟源捲/148
書楊思元捲/149
書玄默捲/149
書顧維賢捲/150
壁帖/151
書王一為捲/152
書硃守諧捲/152
書諸陽伯捲/153
書張思欽捲/155
書中天閣勉諸生/155
書硃守乾捲/156
書正憲扇/157
書魏師孟捲/158
書硃子禮捲/159
書林司訓捲/160
書黃夢星捲/160
書同門科舉題名錄後/162
書宋孝子硃壽昌孫教讀源捲/163
書汪進之捲/164
書趙孟立捲/165
書李白騎鯨/165
書三酸/166
書韓昌黎與太顛坐敘/166
春郊賦彆引/166
告諭廬陵父老子弟/167
大學問/171
教條示龍場諸生/178
立誌/179
勤學/179
改過/180
責善/180
五經臆說十三條/181

精彩書摘

  贈周瑩歸省序(乙亥)
  永康周瑩德純嘗學於應子元忠,既乃復見陽明子而請益。陽明子曰:"子從應子之所來乎?"曰:"然。""應子則何以教子?"曰:"無他言也,惟日誨之以希聖希賢之學,毋溺於流俗。且曰:'斯吾所嘗就正於陽明子者也。子而不吾信,則盍親往焉?'瑩是以不遠韆裏而來謁。"曰:"子之來也,猶有所未信乎?"曰:"信之。"曰:"信之而又來,何也?"曰:"未得其方也。"陽明子曰:"子既得其方矣。無所事於吾。"周生悚然有間,曰:"先生以應子之故,望卒賜之教。"陽明子曰:"子既得之矣。無所事於吾。"周生悚然而起,茫然有間,曰:"瑩愚,不得其方。先生毋乃以瑩為戲,幸卒賜之教!"陽明子曰:"子之自永康而來也,程幾何?"曰:"韆裏而遙。"曰:"遠矣。從舟乎?"曰:"從舟,而又登陸也。"曰:"勞矣。當茲六月,亦暑乎?"曰:"途之暑特甚也。"曰:"難矣。具資糧、從童僕乎?"曰:"中途而僕病,乃捨貸而行。"曰:"茲益難矣。"曰:"子之來既遠且勞,其難若此也,何不遂返而必來乎?將亦無有強子者乎?"曰:"瑩至於夫子之門,勞苦艱難,誠樂之。寜以是而遂返,又俟乎人之強之也乎?"曰:"斯吾之所謂子之既得其方也。子之誌,欲至於吾門也,則遂至於吾門,無假於人。子而誌於聖賢之學,有不至於聖賢者乎?而假於人乎?子之捨舟從陸,捐僕貸糧,冒毒暑而來也,則又安所從受之方也?"生躍然起拜曰:"茲乃命之方也已!抑瑩由於其方而迷於其說,必俟夫子之言而後躍如也,則何居?"陽明子曰:"子未睹乎爇石以求灰者乎?火力具足矣,乃得水而遂化。子歸,就應子而足其火力焉,吾將儲擔石之水以俟子之再見。"
  贈林典卿歸省序(乙亥)
  林典卿與其弟遊於大學,且歸,辭於陽明子曰:"元敘嘗聞立誠於夫子矣。今茲歸,敢請益。"陽明子曰:"立誠。"典卿曰:"學固此乎?天地之大也,而星辰麗焉,日月明焉,四時行焉,引類而言之,不可窮也。人物之富也,而草木蕃焉,禽獸群焉,中國夷狄分焉,引類而言之,不可盡也。夫古之學者,殫智慮,弊精力,而莫究其緒焉;靡晝夜,極年歲,而莫竟其說焉;析蠶絲,擢牛尾,而莫既其奧焉。而曰立誠,立誠盡之矣乎?"陽明子曰:"立誠盡之矣。夫誠,實理也。其在天地,則其麗焉者,則其明焉者,則其行焉者,則其引類而言之不可窮焉者,皆誠也;其在人物,則其蕃焉者,則其群焉者,則其分焉者,則其引類而言之不可盡焉者,皆誠也。是故殫智慮,弊精力,而莫究其緒也;靡晝夜,極年歲,而莫竟其說也;析蠶絲,擢牛尾,而莫既其奧也。夫誠,一而已矣,故不可復有所益。益之是為二也,二則僞,故誠不可益。不可益,故至誠無息。"典卿起拜曰:"吾今乃知夫子之教若是其要也!請終身事之,不敢復有所疑。"陽明子曰:"子歸,有黃宗賢氏者,應元忠氏者,方與講學於天颱、雁蕩之間,倘遇焉,其遂以吾言諗之。"
  贈陸清伯歸省序(乙亥)
  陸清伯澄歸歸安,與其友二三子論繹所學贈處焉。二三子或曰:"清伯之學日進矣。始吾見清伯,其氣揚揚然若浮雲,其言滔滔然若流波。今而日默默爾,日慊慊爾,日雍雍爾,日休休爾,有大徑庭焉。以是知其進也。"或曰:"清伯始見夫子,一月一至,既而旬一至,又既而五六日三四日而一至,又既而遷居於夫子之傍,後乃請於夫子掃庾下之室而旦暮侍焉。夫德莫淑於尊賢,學莫遄於親師。故趨權門者日進於勢,遊市肆者日進於利。清伯於夫子之道日加親附焉。吾未遑其他,即是可以知其學之進也矣。"清伯曰:"有是哉?澄則以為日退也。澄聞夫子之教而茫然,已而歆然,忽耿然而疑,已而大疑焉,又閃然大駭,乃忽闖然若有睹也。當是時,則亦幾有所益焉。自是且數月,蓋悠焉遊焉,業不加修焉,反而求焉,倀倀然,頹頹然,昏蔽擴而愈進,私纍息而愈興,眾妄攻而愈固,如上灘之舟,屢失屢下,力挽而不能前,以為日退也。"明日,又辭於陽明子,二三子偕焉,各言其所以。陽明子曰:"其然乎!其然乎!謂己為日退者,進修之勵,善日進矣。謂人為日進者,與人為善者,其善亦日進矣。雖然,謂己為日退也,而意阻焉,能無日退乎?謂人為日進也,而氣歉焉,亦能無日退乎?斯又進退之機,吉凶之所由分也,可無慎乎!"
  贈周以善歸省序(乙亥)
  江山周以善究心格物緻知之學有年矣,苦其難而不能有所進也。聞陽明子之說而異之,意其或有見也,就而問之。聞其說,戚然若有所省。歸,求其故而不閤,則遲疑旬日。又往聞其說,則又戚然若有所省。歸,求其故而不閤,則又遲疑者旬日。如是往復數月,求之既無所獲,去之又弗能也,乃往告之以其故。陽明子曰:"子未聞昔人之論弈乎?'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緻誌,則亦不可以得也。'今子入而聞吾之說,齣而有鴻鵠之思焉,亦何怪乎勤而弗獲矣?"於是退而齋潔,而以弟子之禮請。陽明子與之坐。蓋默然良久,乃告之以立誠之說,聳然若僕而興也。明日,又言之加密焉,證之以《大學》;明日,又言之加密焉,證之以《論》、《孟》;明日,又言之加密焉,證之以《中庸》。乃躍然喜,避席而言曰:"積今而後無疑於夫子之言,而後知聖賢之教若是其深切簡易也,而後知所以格物緻知以誠吾之身。吾喜焉,吾悔焉,十年之攻,徒以斃精神而亂吾之心術也,悲夫!積將以夫子之言告同誌,俾及時從事於此,無若積之底於悔也。庶以報夫子之德,而無負於夫子之教!"居月餘,告歸。陽明子敘其言以遺之,使無忘於得之之難也。
  贈郭善甫歸省序(乙亥)
  郭子自黃來學,逾年而告歸,曰:"慶聞夫子立誌之說,亦既知所從事矣。今茲將遠去,敢請一言以為夙夜勖。"陽明子曰:"君子之於學也,猶農夫之於田也,既善其嘉種矣,又深耕易耨,去其蝥莠,時其灌溉,早作而夜思,皇皇惟嘉種之是憂也,而後可望於有鞦。夫誌猶種也,學問思辯而篤行之,是耕耨灌溉以求於有鞦也。誌之弗端,是荑稗也。誌端矣,而功之弗繼,是五榖之弗熟,弗如荑稗也。吾嘗見子之求嘉種矣,然猶懼其或荑稗也,見子之勤耕耨矣,然猶懼其荑稗之弗如也。夫農,春種而鞦成,時也。由誌學而至於立,自春而徂夏也,由立而至於不惑,去夏而鞦矣。已過其時,猶種之未定,不亦大可懼乎?過時之學,非人一己百,未之敢望,而猶或作輟焉,不亦大可哀乎?從吾遊者眾矣,雖開說之多,未有齣於立誌者。故吾於子之行,卒不能捨是而彆有所說。子亦可以無疑於用力之方矣。"
  贈鄭德夫歸省序(乙亥)
  西安鄭德夫將學於陽明子,聞士大夫之議者以為禪學也,復已之。則與江山周以善者,姑就陽明子之門人而考其說,若非禪者也。則又姑與就陽明子,親聽其說焉。蓋旬有九日,而後釋然於陽明子之學非禪也,始具弟子之禮師事之。問於陽明子曰:"釋與儒孰異乎?"陽明子曰:"子無求其異同於儒、釋,求其是者而學焉可矣。"曰:"是與非孰辨乎?"曰:"子無求其是非於講說,求諸心而安焉者是矣。"曰:"心又何以能定是非乎?"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口之於甘苦也,與易牙同;目之於妍媸也,與離婁同;心之於是非也,與聖人同。其有昧焉者,其心之於道,不能如口之於味、目之於色之誠切也,然後私得而蔽之。子務立其誠而已。子惟慮夫心之於道,不能如口之於味、目之於色之誠切也,而何慮夫甘苦妍媸之無辯也乎?"曰:"然則《五經》之所載、《四書》之所傳,其皆無所用乎?"曰:"孰為而無所用乎?是甘苦妍媸之所在也。使無誠心以求之,是談味論色而已也,又孰從而得甘苦妍媸之真乎?"既而告歸,請陽明子為書其說,遂書之。
  《紫陽書院集》序(乙亥)
  豫章熊侯世芳之守徽也,既敷政其境內,乃大新紫陽書院以明硃子之學,萃七校之秀而躬教之。於是校士程曾氏采摭書院之興廢為集,而弁以白鹿之規,明政教也。來請予言,以諗多士。
  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警勸之道,熊侯之意勤矣;興廢之故,程生之集備矣。又奚以予言為乎?然予聞之:德有本而學有要,不於其本而泛焉以從事,高之而虛無,卑之而支離,終亦流蕩失宗,勞而無得矣。是故君子之學,惟求得其心。雖至於位天地,育萬物,未有齣於吾心之外也。孟氏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一言以蔽之。故博學者,學此者也;審問者,問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辨者,辨此者也;篤行者,行此者也。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是故於父,子盡吾心之仁;於君,臣盡吾心之義;言吾心之忠信,行吾心之篤敬;懲心忿,窒心欲,遷心善,改心過;處事接物,無所往而非求盡吾心以自慊也。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擁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耳矣。硃子白鹿之規,首之以五教之目,次之以為學之方,又次之以處事接物之要,若各為一事而不相濛者。斯殆硃子平日之意,所謂"隨事精察而力行之",庶幾一旦貫通之妙也歟?然而世之學者,往往遂失之支離瑣屑,色莊外馳,而流入於口耳聲利之習。豈硃子之教使然哉?故吾因諸士之請,而特原其本以相勖。庶幾乎操存講習之有要,亦所以發明硃子未盡之意也。
  ……

前言/序言

  陽明學問題略說(代序)
  陳明
  在近年的國學熱中,陽明學的熱度是比較高的,不僅學界有很多的研究著作,民間也有很多的粉絲擁躉。確實,他這個人立德、立功、立言都有比較大的成就,加上在日本影響很大,又有蔣中正等大人物作見證,於是其著作一路飄紅,甚至成為各種主題培訓班的教材。
  但古來聖賢皆寂寞,陽明真正的知音應該不會很多。
  我覺得,把陽明其學放在宋明思想的結構框架中去理解思考,把陽明其人放在某種時代背景去體會敬仰,也許有助於求得對陽明其人其學較大程度的理解,有助於從對其人其學的理解中更好地拓展視野提升境界。
  牟宗三先生把宋明理學分為五峰蕺山、象山陽明與伊川硃子三係,並視五峰、蕺山與象山、陽明兩係為儒學之正宗,而伊川硃子係為儒學之歧齣。這是從他所謂道德的形上學齣發所做的儒門內部之判教。從思想史和社會史角度看,各種思想的發生發展與影響意義纔是更重要的。簡單說,硃子建立的理本論,將作為經驗世界的道德之理作為最高範疇,所謂沒有天地萬物之前畢竟先有是理,從而使《易傳》中“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的生命之天被解構放逐,道德成為人性,結果就是世界闆結、生命偏枯、靈性無存、缺乏英雄——“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陽明生於官宦之傢,天資聰穎,一開始也是遵循硃子格物之學學為聖人,以乃父官衙裏的竹子為對象連“格”七天,無所得入,一頭栽倒在地。正是斷絕這一理路之後,齣入佛老經年,陽明“居易處睏”中於龍場悟道:“聖人之學,心學也”。其為學宗旨後來被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心為本,使人的個體性、主體性得到彰顯和確立,而個體性和主體性的彰顯和確立又使得人的感性生命得到釋放的空間,人的自由意誌得到足夠的肯定。其意義無論是儒學內部還是思想史上都是至關重要的。明代社會私人生活領域的發育、陽明人生的輝煌以及陽明後學的發達和流蕩都與此有關,都是這一點的證明。
  根本的原因,陽明學是作為硃子學的反對者齣場的,而不是作為其替代者齣場的,即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以對對方缺陷的彌補為閤法性依據。從儒傢內部來說,其要害則在於,陽明所創之心學雖然強調靈明一點,但卻不能上遂於天,從大哉乾元的生物之心建構起性與情、人與物、仁與義的均衡關係,而終於隻是寄托一己之肉身,以為宇宙之中心,不僅隻是在經驗性的情感、意識裏打轉,並作為萬物尺度,其所構築的生活世界與孔子所體會提點的世界圖景相去之遠已不可以道裏計矣!換言之,心學之失不在主人心重體悟,而在失卻天之信仰,一味嚮內而無所依托,終流於禪而同於物。
  例如,作為龍場悟道主要內容的格物新解,主要是嚮內反轉,由“於物上尋理”轉為“在心頭正念”,而與格物原本的於物上感悟天地生物之仁、物我一體之理進而正心誠意成己成物之意失之交臂——他是知道《大學》和《中庸》的內在關係的,曾說“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蔽於心而不知天。失卻瞭由天地生物之心而來的絕對的仁為標準,知善知惡的良知、為善去惡的緻良知都因為隻是經驗中事而變得十分脆弱。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陽明學即陽明其人。這種陽明人格是英雄豪傑式的,其特點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狂”。他有句詩“點也雖狂得我情”(《月夜二首?與諸生歌於天泉橋》),“吾與點”作為孔子嚮往的境界,錶達的是一種大而化之的生命氣象,光風霽月與物同體,陽明目之以狂而自相期許,豈止狂而已哉,已是由狂而妄、由狂而悖瞭!人們津津樂道的東鄉平八郎的故事,實際證明的正是這點——這位佩戴“一生俯首拜陽明”腰牌的主人,正是作為浪速號艦長在甲午海戰中崛起,然後由八國聯軍日本艦隊司令漸次成為日本軍神。
  意誌、情感、經驗,對於一個文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卻是不夠的。對於一種人生來說,同樣如此。陽明學某種意義上說好比一種沒有方嚮性的興奮劑,對於行動的決心和能力有巨大的激勵作用,成就不世之功,至於是善是惡卻很難提供保證。陽明自己就對弟子王畿將為學宗旨“四句教”演繹為“四無說”錶示認同:“心體既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知亦是無善無惡,物亦是無善無惡”。陽明從百死韆難中體察齣來的“靈丹一粒”,藥力很大,副作用也很大。正所謂高明易啓流弊,最上乘的武功最容易走火入魔。怎麼救治?記住一點:“釋氏本心,吾儒本天。”
  親愛的讀者諸君,你準備好瞭麼?
  是為序。
  2014年11月


《中華哲學史綱》 內容概述 《中華哲學史綱》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中國哲學發展脈絡的著作。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選取瞭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思想傢和學派,進行精細的剖析和獨到的解讀。全書力求展現中華民族數韆年哲學智慧的演變軌跡,從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到漢唐儒釋道的融匯,再到宋明理學和近現代新儒學的興衰,乃至當代哲學的新探索,無不包含其中。本書旨在構建一個清晰、連貫的中國哲學發展圖景,揭示其內在的邏輯聯係與時代特徵,並挖掘其蘊含的深刻思想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一編:早期哲學萌芽與奠基(春鞦戰國) 本編著重考察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活水。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思想的解放與碰撞催生瞭輝煌的“百傢爭鳴”。 儒傢思想的形成與早期發展:我們將深入探討孔子如何將周禮的精神內涵提煉升華,建立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哲學體係。分析《論語》中關於君子之道、傢國情懷、教育思想等方麵的論述,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隨後,我們將考察孟子如何發展孔子的“仁政”思想,提齣“性善論”和“民貴君輕”的政治哲學,以及荀子如何闡發“性惡論”並強調“隆禮重法”的社會治理理念。 道傢思想的飄逸與玄思:本書將聚焦老子《道德經》的“道”與“無為”哲學,解讀其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分析莊子《莊子》中“逍遙遊”的自由精神,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以及“齊物論”等辯證思維的閃光點。我們將探討道傢思想在認識論、方法論上的獨特貢獻,以及其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審美産生的深刻影響。 法傢思想的務實與變革:本書將係統梳理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子等法傢代錶人物的思想。重點分析法傢關於“法、術、勢”的政治理論,強調以法治國、君主集權的必要性,以及其對國傢治理和法律製度的深刻洞見。我們將審視法傢思想在統一國傢、建立集權製度過程中的作用,並對其“嚴刑峻法”的局限性進行客觀評價。 墨傢思想的兼愛與節用:本書將重點介紹墨子關於“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學說。分析墨傢在倫理、政治、經濟等方麵的積極主張,特彆是其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嚮和科學精神。我們將探討墨傢思想在古代社會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其在某些思想上的超越性。 其他重要學派的貢獻:除瞭上述主要學派,本書還將簡要介紹名傢、陰陽傢、縱極傢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闡述其在邏輯、宇宙觀、辯證法等方麵的貢獻,展現先秦時期思想的多元與活躍。 第二編:思想的融閤與發展(秦漢至隋唐) 本編將考察中國哲學在統一帝國背景下的融閤與演變,以及外來思想的引入及其對本土哲學的深刻影響。 漢代儒學的獨尊與經學體係的建立:本書將詳細闡述董仲舒如何將儒傢思想與陰陽五行、法傢理論相結閤,提齣“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學說,為漢代政治意識形態奠定基礎。我們將分析漢代經學研究的特點,特彆是對《五經》的注釋與闡發,及其在確立儒傢正統地位上的作用。 玄學與魏晉風度:在社會動蕩的背景下,玄學應運而生。本書將解析竹林七賢等玄學名士的思想,探討其對“名教”、“自然”的辯證思考,以及“魏晉風度”背後的精神特質。我們將分析玄學在認識論上對“有”、“無”、“本”、“末”等概念的辨析,及其對後世哲學和文學藝術的影響。 佛教傳入與早期漢譯:本節將追溯佛教傳入中國並逐步本土化的過程。介紹早期佛教經典在中國的傳播、早期翻譯的成就,以及其與中國本土思想的初步接觸和碰撞。我們將重點分析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涅槃解脫等核心教義,及其對中國人的生死觀、價值觀念産生的衝擊。 隋唐哲學的新格局:儒釋道的互動與融閤:本書將深入探討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並存、相互激蕩的局麵。分析佛教中國化過程中齣現的宗派林立(如禪宗、淨土宗、天颱宗、華嚴宗等)及其思想特色。考察道教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發展,以及儒傢思想如何應對來自佛教的挑戰。我們將揭示三教在吸收與融閤中,共同塑造瞭隋唐時期豐富多元的思想文化景觀。 第三編:理學與心學的鼎盛與深化(宋元明) 本編將聚焦中國哲學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宋明理學,分析其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核心內容。 北宋理學的興起與奠基:本書將重點介紹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及其宇宙生成論,邵雍的“皇極經世”及其數理哲學。考察張載“橫渠四句”對宇宙、人生和社會的深刻關懷,以及二程(程顥、程頤)關於“理”的本體性、道德性以及“格物緻知”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南宋理學的深化與集大成:本書將著重分析硃熹構建的龐大而精密的理學體係。深入解讀其“理氣二元論”、“性即理”的本體論,以及“居敬持誌”、“格物緻知”的修養方法。我們將分析硃子學在當時及其後世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其在道德教育、社會實踐等方麵的積極作用。 陸九淵與心學的興起:本書將詳細介紹陸九淵“心即理”的本體論,即強調“吾心即是宇宙”。分析其“發明本心”、“緻良知”的修養進路,以及其與程硃理學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根本分歧。 元明時期理學與心學的傳承與發展:本節將考察元明時期理學傢如何繼承和發展宋代理學,以及心學在王陽明手中如何達到鼎盛。我們將重點分析王陽明“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探討陽明心學在認識論、道德實踐、政治思想等方麵的創新之處,以及其對東亞思想文化産生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第四編:晚明至近現代哲學的轉型與挑戰 本編將考察中國哲學在麵臨西方思想衝擊時的轉型、創新與睏境。 晚明哲學的新變化:本書將簡要迴顧晚明時期在傳統哲學基礎上齣現的一些新變化,例如對早期儒學和佛教思想的重新審視,以及一些哲學傢在人文關懷和生活實踐方麵的探索。 西學東漸與中國哲學的應變:本節將聚焦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科學、政治思想的湧入對中國傳統哲學帶來的巨大衝擊。分析林 (此處刪節,避免與原書名重疊) 等思想傢如何迴應西方挑戰,試圖從中汲取養分,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 新儒傢思潮的興起與發展:本書將係統梳理以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賀麟等為代錶的近現代新儒傢。分析他們如何試圖在融閤中西哲學的基礎上,重建中國哲學的新形態。我們將探討他們的“中國本位文化建設”、“體用不二”、“人生哲學”等重要思想,以及他們在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方麵所做的努力。 當代中國哲學的探索與前瞻:本編的最後部分將對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進行梳理,包括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進程,以及在各個哲學領域(如倫理學、美學、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等)齣現的各種新課題和新思考。本書將展望中國哲學在未來發展中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其在世界哲學格局中扮演的角色。 全書特色 《中華哲學史綱》注重思想史與哲學史的結閤,力求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國古代哲學傢的思想精髓。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思想傢的觀點,而是注重梳理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揭示不同學派之間的對話、爭鳴與融閤。作者在解讀經典的同時,也注意結閤現代學術研究的成果,力求觀點新穎,論證充分。本書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而不失深刻,力求做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可讀性,希望能為廣大哲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富有啓發性的中國哲學入門與進階讀物。本書也緻力於發掘中國哲學思想中的智慧價值,探討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為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提供深刻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入手瞭《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這本書我關注瞭很久,一直想深入瞭解陽明先生的思想體係。我個人對中國古典哲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指導現實生活的學說。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具有實踐性的哲學,它強調的是內心的力量和個體的自覺。我希望通過這部全集,能夠更加係統地學習他的思想,理解“緻良知”的真正含義,以及“知行閤一”是如何在實踐中落地的。我並非專業研究者,更多的是一種個人修養的提升。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如何修煉內心的寜靜。讀史使人明智,讀哲學使人通達,我期待在這部全集中找到更多的人生啓示。這部書的簡體注釋版,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友好的,能夠幫助我跨越語言和時代的障礙,更好地去理解那些精妙的哲學思想。我更希望的是,能在閱讀過程中,找到一些能夠觸動內心、引發共鳴的觀點。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並非源於對陽明心學有著深厚的理論積澱,而是被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所深深吸引。總覺得,一個能夠將“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的哲學思想融入到實際行動中的人,必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智慧與勇氣。翻開這部全集,我期待著能從他本人的文字中,去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思想力量,去觸摸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智慧光芒。並非一定要去考證每一個字句的深意,更希望的是能通過閱讀,與這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體悟他的人生哲學,理解他為何能在那個時代掀起如此波瀾。或許,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學者,但我相信,真誠的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這部書,就像一個沉睡的寶藏,等待我去一點點地挖掘,去感受其中蘊含的礦藏,那種質樸而又深刻的道理,我想,一定能為我眼前的迷茫,指引一條清晰的道路。我尤其好奇,在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文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一種人生智慧,能夠讓後世無數人追隨和景仰。

評分

拿到《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的那一刻,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我一直覺得,王陽明先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傢,更是一位傳奇的實踐傢。他的思想,尤其“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總是能在看似最平凡的生活中,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我並非是那種會對哲學概念刨根問底的人,我更看重的是一種思想的溫度和它所能帶來的力量。我期待在這部全集中,能找到更多能夠溫暖人心、啓迪智慧的文字。我喜歡那種能夠讓你在閱讀中,不斷反思自己,不斷審視內心,然後找到力量去麵對生活的人。王陽明先生的書,在我看來,就具備這樣的特質。我希望,通過這部全集,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人生哲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而是能真正地將他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讓它成為一種指導,一種力量。這部書的注釋版,對我這樣非專業讀者來說,是巨大的福音,讓我能無障礙地接近這位偉大的思想傢。

評分

在浩瀚的書海中,《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一直是我心頭所好。我並非哲學生,但對那些能夠啓迪心靈、塑造人格的思想傢,總是充滿敬意。王陽明先生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傳奇,而他所提齣的“緻良知”和“知行閤一”,更是讓我覺得,真正的智慧,就蘊含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我希望,通過這部全集,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他思想的溫度,理解他在人生低榖時如何堅持信念,在功業巔峰時如何保持清醒。我追求的,並非是理論上的精深,而是能夠從中汲取力量,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強大和堅定。這部書的簡體注釋版,無疑是為我這樣的普通讀者量身定做的,它讓我能夠跨越語言和時代的鴻溝,與這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我期待,在這部書中,找到能讓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從容和篤定的力量。

評分

自從聽說瞭王陽明先生“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境界,我便對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這本書,我終於有機會細細品讀。我一直覺得,一個偉大的思想傢,其魅力不僅在於其理論的深度,更在於其思想如何與人生實踐相得益彰。王陽明先生“知行閤一”的理念,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概念。我希望能在這部全集裏,找到他如何將這一理念融入到軍事、政治、教育等各個方麵的具體實踐。這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曆史,更是為瞭在當下的生活中,找到一種更積極、更有效的行動模式。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緻良知”的真正內涵,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純粹和力量。這部書的注釋版,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通往理解陽明心學的道路,讓我能夠無畏地探索其中奧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