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十一篇經典談話,管窺文學巨擘博爾赫斯的心靈堂奧——作為享譽世界的詩人、文學傢、翻譯傢,博爾赫斯對當代寫作影響深遠。本書為其晚年兩次美國之行中接受訪談的記錄結集,涉及他對時代、宗教、哲學、文學和寫作的諸多觀點,是瞭解博爾赫斯生平與創作不可多得的精彩讀本。
博爾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詩人一次跨越時空和語言的詩藝閤作——博爾赫斯中年失明,此後口授詩歌、寓言和故事,但越來越多藉助“談話”這一媒介以分享他未成文的文字;博爾赫斯忘年摯交、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奬獲奬詩人威利斯·巴恩斯通,記錄下博氏耄耋之年爐火純青的思想,錄下他“驚人的坦率、睏惑和睿智”;中國著名詩人西川,自1980年代開始譯介博爾赫斯,二十年後重校精譯,修訂新版。
三十年後新作“後記”,編者巴恩斯通重新評價博爾赫斯的“口頭文學”——巴恩斯通認為,博爾赫斯在其後半生所有的航行和所有的閑談中,“發展齣一種特殊的口頭文學”,他的聽眾無所不在,從身份不明的記者、門童,到作傢、侍應生;作為那個時代重要的發言人,博爾赫斯的談話與寫作彼此驗證,他作為談話者和作為作傢的身份始終統一,兩者共同造就瞭一個文學奇跡。
內容簡介
美洲西語文學的最重要開創者、現代文學具感染力的經典作傢之一。博爾赫斯的談話,與他的作品一樣深邃智慧,曆久不衰。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譽世界的阿根廷詩人、作傢、翻譯傢,西語美洲文學之父。創作風格深邃博學,獨樹一幟,尤以融現實於虛構而臻於神秘的迷宮式構思著稱,對世界當代文學創作及文藝批評均有深遠的影響。
1976年,博爾赫斯在印第安納大學參加瞭一係列有關他的生平與創作的對話活動。1980年春,他作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納,度過瞭一個月的時光。他還訪問瞭芝加哥、紐約和波士頓,一路上邊走邊談。本書為這兩次美國之行中接受訪談的記錄結集,共十一篇對話,涉及博爾赫斯對時代、宗教、哲學、文學和寫作的諸多觀點。
博爾赫斯的性格與談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樣意味深長,富於機智。在生命的最後幾十年,他遊走四方,口授詩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閑談中,他發展齣一種特殊的口頭文學。他作品中無處不在的主題,交織閃耀在這十一篇談話中,使人得以一窺這位文學巨擘的心靈堂奧。
本書為博爾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詩人一次跨越時空和語言的詩藝閤作。西川自1980年代開始譯介博爾赫斯,二十年後重校精譯,修訂新版。編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後新作“後記”,重新評價博爾赫斯的文學遺産。
作者簡介
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Barnstone),詩人、學者、翻譯傢,1927年生於緬因州劉易斯頓,先後就讀於鮑都因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退休前為印第安納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曾於1975–1976年執教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1984–1985年作為富布萊特教授執教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齣版著作四十餘種,曾獲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奬、古根海姆基金會奬修金,兩次獲普利策奬提名。
西川,詩人、散文和隨筆作傢、翻譯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學教授。曾短期任教於美國紐約大學東亞係(2007)、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寫作係(2009)。齣版有六部詩集、兩部隨筆集、兩部評著、一部詩劇。此外還譯有龐德、博爾赫斯、米沃什、蓋瑞?施奈德等人的作品。曾獲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阿奇伯格奬修金(1997年)、魯迅文學奬(2001年)、上海《東方早報》“文化中國十年人物大奬(2001-2011)”等。其詩歌和隨筆被收入多種選本並被廣泛譯介,發錶於二十多個國傢的報刊雜誌。紐約新方嚮齣版社於2012年齣版英譯《蚊子誌:西川詩選》,該書入圍2013年度美國翻譯圖書奬並獲該年度美國盧西恩?斯泰剋亞洲翻譯奬。
目錄
原序
1.神秘的島嶼
2.當我醒來
3.它像夏日的黃昏徐徐降臨
4.我隻代錶我自己
5.人群是一個幻覺
6.但我更偏愛做夢
7.作傢等待著他的作品
8.時間是根本之謎
9.我總是把樂園想象為一座圖書館
10.噩夢,這夢之虎
11.麵對鏡子我始終心懷恐懼
譯後記:天言智者/威利斯·巴恩
精彩書摘
所有這一切,錯誤的女人、錯誤的行為、錯誤的事件,所有這一切都是詩人的工具。一個詩人應當把所有的東西,甚至包括不幸,視為對他的饋贈。不幸、挫摺、恥辱、失敗,這都是我們的工具。
與其說靈魂尋找通嚮地獄或天堂之路,不如說靈魂把自己變成地獄或天堂。
我認為詩歌應當是匿名之作。比如說,如果我能選擇,我會樂於讓他人加工、重寫我的一行詩、一篇小說,以便讓它們流傳下去,我希望我個人的名字會被忘掉,正如在適當的時候會是這樣。所有作傢都麵臨這個問題。
我認為對於一位作者來講,最好是他能成為傳統的一部分、語言的一部分,因為語言將使用下去而書籍會被遺忘。也許每一個時代都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寫同樣的書,隻是改變或加入一些細節。或許永恒之書皆相同。我們總是在重寫古人寫過的東西,而這就證明足夠瞭。
我認為一個人總在死亡。每一次我們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發現,而隻能機械地重復什麼的時刻,就是死亡的時刻。生命也會隨時到來。如果你單獨拿某一天看看,你就會發現這一天裏有許多次死亡,依我看,也有許多次誕生。但是我不想做一個行屍走肉。我盡量保持對事物的興趣。我始終在接受著各種經驗。這些經驗會變成詩,變成短篇小說,變成寓言故事。我始終在接受它們,盡管我知道很多事情我隻是機械地去做,去說,這意味著,與其說它們屬於生命,不如說它們屬於死亡。
每一次我們重讀一本書,這本書就與從前稍有不同,而我們自己也與從前稍有不同。
這是我的命運,我命中注定要思考一切事物、一切經驗,好像這一切的齣現就是為瞭讓我去運用它們來製造美。我知道我失敗瞭,我還要一直失敗下去,但這依然是我生存的惟一正當理由。繼續體驗事物,繼續快樂,悲傷,茫然,睏惑—我總是為事物所睏惑,然後努力運用這些經驗來創作詩歌。而在許許多多的經驗中,最令我快樂的是閱讀。啊,還有比閱讀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讀,深入到作品去中,豐富它,因為你已經讀過它。我要勸大傢少讀些新書但要更多地重讀。
當一首詩是真正的詩時,它迫使讀者大聲朗誦。這是對詩歌的檢驗。在閱讀一首詩,或一部長篇小說,或一個小故事時,如果你覺得並不非得把它大聲朗誦齣來,那麼這作品一定齣瞭什麼毛病。我多次注意到,盡管文字或許應當齣諸筆端,但從本質上說它屬於口頭。既然它始於口頭,它就不該脫離口頭。
因為閱讀畢竟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正如經驗也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我每讀到什麼,什麼就有所改變。我每寫齣什麼,什麼就一直被每一位讀者改變著。每一種新經驗都豐富瞭書本。你們能看到—我想到的是《聖經》—你們能看到它是怎樣被一代代人所豐富起來的。
我很清楚,當但丁做他的地獄之夢、煉獄之夢時,他在想象事物,而彌爾頓則是在詞句而不是在意象上下功夫。你也許會說,對一個詩人來講,這種思維是允許的。是允許,但這就不像但丁那樣能打動我。彌爾頓給我留下瞭印象,但僅僅是印象而已。而說到但丁,我便感到他的每一個詞都卓爾不凡。我覺得他的每一個意象都本該如此。你不必去證明他詩行的閤理性。你不必用中世紀的眼光去看待他。每個詞都是完美的,每個詞都得其所哉。你覺得但丁的詩句不需要任何人加工。而彌爾頓的很多詩句,至少在我看來,頗為拙劣。
……
前言/序言
博爾赫斯談話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