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日本近代公园史研究第一人”白幡洋三郎代表作获日本造园学会奖,为造园、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必读经典。
援引、介绍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原始图纸、老照片、地图、欧洲与日本相关专著、旧报刊、政府历史文献等;史实细腻入微,梳理丝丝入扣,视野宏阔,写作极为严谨扎实,堪称史述典范。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白幡洋三郎,1949年生于日本大阪府,京都大学农学博士。曾任京都大学副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现任中部大学人文学部特任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历任日本环境省中央环境审议会委员、日本国土交通省社会资本整备审议会委员、国际交流基金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协力委员等。
研究对象为庭园和都市公园,研究领域涵盖比较文化、产业技术史及日本的生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植物标本采集者:欧洲的植物热潮与日本》、《大名庭园:江户的飨宴》、《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彩色都城名胜图会——江户时代的京都游览》、《读解日本庭园:京都古寺多名庭》等。另有编著、合著、翻译作品多部。
对(城市)设计者来说,历史是灵感的源泉。如果有引领我们读懂历史的先贤,历史将成为雄辩的教师。
——樋渡达也(战后东京都市规划和公园建设事业领军人物)
绪论 都市公园中欧化的源流
第一章 西洋公园的诞生:以19世纪的德国为中心
第一节 启蒙性的绿色设施
一、 德国都市公园的建立
二、德国都市公园的发展
第二节 19世纪的德国都市与公园
一、都市城墙的拆除:德国都市公园诞生的基盘
二、汉堡的绿地和公园
三、19世纪的科隆:城墙的存在和民众园
四、柏林:首都的膨胀与公园建设
第三节 德国的都市公园与造园家
一、希尔施菲尔德的造园论
二、 宫廷造园家彼得·约瑟夫·伦内和公园
三、19世纪中叶的造园界和古斯塔夫·迈耶的公园论
四、埃尔文·巴尔特和柏林的公园
第二章 近代化中的公园:日本的公园受纳
第一节 日本公园制度的诞生与海外情报
一、幕末、明治初年的海外见闻和公园
二、 来自居留地的外国人对公园的要求
三、太政官布告中的公园条款
第二节 日比谷公园建立前史
一、 日比谷官厅街计划及市区改造与日比谷公园
二、日比谷公园的设计和欧美公园意象
第三节 日比谷公园的诞生
一、本多静六与洋风公园的设计手法
二、 日比谷公园的诞生和公园财政
第四节 日比谷公园的开园及其社会功能
一、 媒体中的洋风公园
二、 欧美意象的设施
三、近代化中的公园:其后的发展
第五节 公园思想的受纳
一、 关口锳太郎的欧美留学
二、德国的民众公园思想和日本对其之理解
三、造园中的外来思想及对其之消化
第三章 初期公园中所显之欧化诸相
第一节 造园的洋魂和才
一、横滨外国居留民对设立公园的要求
二、创设横滨公园的交涉
三、营造横滨公园的具体方案
四、横滨公园的最终实施方案
第二节 欧化的树木
一、街路树理论和街路树的起源
二、都市计划与街路树
三、文明开化的街路树
四、街路树理论的源流:寄托于都市计划中的梦想
后记
译者后记
图版出处一览
绪论 都市公园中欧化的源流
开国之后的日本致力于都市的改造,这场都市改造,与其说它们是以日本都市所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为出发点的,不如说它们是瞩目于西方都市在构造上的优点,并着眼于西方都市与日本都市之间的差异。这是一种“欠缺”意识,认为日本的都市缺少了许多要素,同时,这种意识也使日本产生了劣于西方都市的“落后”意识。正是这些欠缺意识或是落后意识成为后来日本都市改革的起因。这种意识其实没有经过彻底的分析,也还没有总结出冷静的方案,可以说还是一种“热情”。然而,正是这种热情推动并造就了日本都市改造初期“近代主义”特征的形成。
着手进行都市“近代化”的人们,如同嗅觉灵敏的动物能在一瞬间判断出强大的天敌一样,他们通过直觉感受到了日本与西方在文明上的巨大落差。如果说,在他们消除文明落差时所表现出的强硬果断的整体特征中,也包含着“欠缺意识”抑或“自卑感”等心理因素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比起“近代化”或“西洋化”等不包含感情成分的说法,“欧化”这个词更加恰当。
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都市欧化的程度。尽管如此,开国以后的以都市改造为主题的日本近代都市计划史中,公园从未被正式研究过。从日本都市“近代化”的观点出发,来探讨公园的设计、
建造,以及公园制度和思想导入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至今还未出现过。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诞生的新型都市装置。而如今,在世界 各地,
已经找不出没有公园的都市了。公园在西方产生之后,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之内就普及到了世界的各个都市。仅从这一点来看,公园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都市装置。
本书将首先叙述和探讨后来成为普遍性都市装置的公园在西洋
的形成过程,然后将目光转向日本,阐明公园在西洋形成之后,向 其他地域传播、普及的过程。笔者以19世纪在世界上广泛兴起的 都市近代化的观点,对公园进行考察,并试图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对公园予以定位。与此同时,也试图在近代所追求的都市理想的实现过程中对公园予以定位,即考察公园在都市计划史中的位置,并对公园在都市改造中所起的作用予以考察。
前面讲到公园是一种都市装置,但是,公园并不仅仅是一个装置,它是都市的一种应有的姿态,是实现都市理想的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与道路或街市相比,在考虑公园所需的规模、在都市中的位置等问题时,更需要考虑到制度性的问题。同时,要说明反自然的都市中为什么需要自然(公园)这个问题,也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在适合集中居住的人工性空间——西洋都市的建造过程中,曾经将自然排除在外,特别是以植物性自然为基础的公园。那么,为什么它们又会被需要呢?这其中必定有一个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公园的产生源于它所依据的思想,并且,是在一定的制度下得以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园究竟是一种“文明性装置”还是“文化性装置”便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说通过取得技术知识,可以移植、推行到其他社会的制度或装置被称为“文明”的话,那么,在西洋产生的公园,已经扩展到了整个世界,在这一点上,公园可以称为“文明性装置”。如果把很难向其他社会推行的,某个社会独特的、固有的东西称为“文化”的话,那么,公园移植到其他社会时遇到巨大困难或失败,也可以称作“文化性装置”了。
公园后来被移植推广到了世界上的各个都市,从这个大背景看的话,公园应当被看作一种“文明性装置”。但是,各国都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公园”,这些特色都是各自固有的东西,如果着眼于此的话,公园又似乎应当被称为“文化性装置”。
追溯一下日本的公园史,就会发现在日本早就有建于屋外、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休息设施了,它被称为“名所”。观樱和赏枫的名所从古代就已经存在了。这些设施虽然没有被冠以公园之名,但是已经有了类似公园的功能。虽然如此,近代的明治政府还是认为日本没有公园,于是极力计划建造公园。在明治政府的意识里,日本虽然有作为“文化性装置”的公园,但是没有作为“文明性装置”的公园。他们认为被称为“公园”的都市装置,在日本还并不存在。
虽说公园作为都市的一种设施,从西洋扩展到世界各地,但即使在西洋各国,公园也是各具特色的。换言之,公园也存在着作为 地域性的、独特的“文化”设施的一面。但是,从19世纪中叶开 始接触了西洋文化的日本领导者,以及从事都市计划工作的人士,都认为任何公园皆诞生于同一种理念,而且已经到达了成熟、完美的阶段,即把它看成一种体现“文明”的装置。幕末、明治的海外见闻记中都把公园看作西洋各国共通的,而且发展成熟的都市装置。
但是,事实并非像当时的日本人所认为的那样,西洋的公园在样式上并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其设计理念也并非只有一个,甚至公园的数量也还很少。公园也不像现在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可以自由利用的场所。当时,如果提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场所,
那指的是中世纪以来的广场,而并非公园。 如今我们能联想到的“公园”,其原型是19世纪前半期才出 现的。幕末、明治的日本海外使节团在周游各大都市期间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早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公园。当时公园还没有显现出后来发展到各国、各都市的普遍性和延展性。但尽管如此,当时的日本人从这些少数的新兴都市装置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文明的落差,从而推动了之后日本都市近代化的发展。
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评分当城市扩展和文化分享要求新的定义时,事物的意义和人们的自我认知便需要仁爱之心和较充分的政治参与。伴随城市发展而来的文化生产新样式,共同指向了我们所说的“游戏的文化”……(城市)作为一个物质生活中心的不断扩张,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使之可能通过不断增加的人们地位的变化对这些固定的身份认同提出挑战。……位于“游戏文化”中心的是一种意义系统,这一系统认为,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那些以往建立起来用以引导民众的固定界限和社会认同已经变得越来越靠不住了。那种适应于社会空间和地位分化的新的意义系统,使得大多数早先的社会区分措施失去了效用。通过观察那些居住在城市中的已经取得了多样身份的民众生活,“游戏文化”对这个社会的身份认同形成了威胁。
评分日本人研究欧洲史的水准其实早在中国人之上
评分本文发表后,遭到了吴钩老师的批评,他认为宋代的许多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是对公众开放的,所以宋代已经有了公园,但我觉得私家园林对公众开放也还是不能等同于近代西方的“公园”概念。“私园”对公众开放就能算是“公园”了吗?他们可以选择开放,当然也能选择不开放,而”公园“的设计则是一开始就是为了公众活动需要而设计的,其出发点和规划与”私园“完全不同。更何况近代公园还有城市规划方面的特征,这应该是宋代的园林没有考虑到的吧? 这本书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在国内,一方面对于迷幻了的历史的荣耀执念不放,让我们常常分不清楚公园和园林的概念,另一方面生来的麻木让我们缺失了白幡洋三郎先生所珍视的批判与反思之渴望。因此中国这个庞大的对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依然缺乏严谨的关于公园的学术体系。当朱启玲前辈1914年推开社稷坛的大门之时,我们并没有落后世界太久,现在呢?这本书是白幡洋三郎先生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翻译到国内也用了四年时间,园林的瑰宝和公园体系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化的盲目造成的巨大空白依然不见填补的迹象。虽说本书成文比较散,却有明确的研究思路,值得所有执着于公园研究的学者和从业人员重视,值得我们从久远的历史荣耀中暂时脱离出来,承认自己在公园方面早已落后太多了。这本书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在国内,一方面对于迷幻了的历史的荣耀执念不放,让我们常常分不清楚公园和园林的概念,另一方面生来的麻木让我们缺失了白幡洋三郎先生所珍视的批判与反思之渴望。因此中国这个庞大的对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依然缺乏严谨的关于公园的学术体系。当朱启玲前辈1914年推开社稷坛的大门之时,我们并没有落后世界太久,现在呢?这本书是白幡洋三郎先生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翻译到国内也用了四年时间,园林的瑰宝和公园体系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化的盲目造成的巨大空白依然不见填补的迹象。虽说本书成文比较散,却有明确的研究思路,值得所有执着于公园研究的学者和从业人员重视,值得我们从久远的历史荣耀中暂时脱离出来,承认自己在公园方面早已落后太多了。公园是放之四海皆合用的文明装置还是只限于特定环境的文化装置?白幡洋三郎对我们现在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该有、该是那个样子的公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考察了公园的源起即西方近代公园发展史,也考察了日本接受西方公园理念开始兴建公园的历史。在他看来,这是日本近代怀着自卑和热情努力欧化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是不是有必要去检视那些急迫接受下来认为那样就是好的东西?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化的表达背后隐藏了心痛。公园是放之四海皆合用的文明装置还是只限于特定环境的文化装置?白幡洋三郎对我们现在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该有、该是那个样子的公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考察了公园的源起即西方近代公园发展史,也考察了日本接受西方公园理念开始兴建公园的历史。在他看来,这是日本近代怀着自卑和热情努力欧化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是不是有必要去检视那些急迫接受下来认为那样就是好的东西?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化的表达背后隐藏了心痛。
评分浑身解数觉得今年代扣代缴的
评分嗯好非常好我特别喜欢喔
评分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文明的装置”。中国也好,日本也罢,历史上虽然有过很多大型的园林,但基本上都是为了专供王室、贵族或者达官贵人享用的“私园”而非“公园”,直到进入近代社会,中国帝制被推翻,皇家园林颐和园等被开放供大众游览休憩,才有类似公园的概念出现。而崇尚精致和具有“缩小”意识的日本则喜欢构筑私人的小庭院,大型园林极为罕见,更谈不上什么“公园”。但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此书作者认为“公园并不仅仅是一个装置,它是都市的一种应有的姿态,是实现都市理想的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在19世纪德国最早出现的“公园”,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公园具有启蒙和教育下层民众,培养公民意识和爱国心的功能。而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因此作者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条分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院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贝叶文)
评分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值得阅读的一本书,很喜欢
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