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仪民俗,包括诞生礼俗、成年礼俗、寿诞礼俗、婚嫁礼俗、家庭礼俗和丧葬礼俗,附2015-2050年日历。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行文严谨,对于人们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民俗文化之精华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诞生礼和成人礼一、“洗三”礼二、满月礼·百日礼(一)满月礼(二)百日礼三、抓周礼四、起名礼五、成人礼(一)男子成人礼——冠礼(二)女子成人礼——笄礼第二章寿庆礼俗一、过生日二、做寿(一)择吉龄祝寿1.“做九不做十”的民间择吉寿俗2.“寿关”礼俗(二)寿诞前的礼仪1.送寿帖2.暖寿礼3.祭神灵4.设置寿堂(三)行寿礼仪,拜寿择吉(四)摆寿宴(五)寿礼1.寿桃、寿糕——必不可少的寿礼2.寿庆礼品:荼食、水果、酒类3.茶礼香茗4.寿礼中的衣料5.寿烛6.寿屏7.寿幛8.寿联9.寿图(六)祈寿(七)贫寿穷办(八)男性与女性祝寿的称呼第三章婚姻礼俗一、议亲保亲二、婚姻六礼(一)纳采(二)问名1.自我合婚2.合婚婚龄择吉礼仪3.命馆合婚4.童婚习俗5.择婚禁忌(三)纳吉(四)纳征1.放大定2.纳征礼中的喜庆象征——羊和酒3.送嫁妆4.“添箱”与“攒妆”5.送妆6.订婚纳征禁忌(五)请期择良时1.择年、择季、择月、择日、择时2.五行择吉的由来(六)亲迎1.择吉日布置新房2.旧时的婚礼日程安排3.婚礼司仪4.搭棚、贴囍,准备迎娶5.“囍”的由来6.喜神的传说7.发轿、上轿、下轿三、人洞房四、拜见舅姑五、回门第四章家庭礼俗一、父子之礼——父慈子孝二、夫妻之礼——夫义妇从三、婆媳之礼——以孝为主四、兄弟之礼——兄仁弟悌五、闺媛之礼——男女有别六、言行之礼——尊老爱幼七、穿戴礼仪——整齐洁净第五章丧葬礼俗一、弥留之际——落炕·换床二、衣殓三、报丧、吊唁四、丧服穿戴礼仪五、人殓六、葬期与葬地的择吉七、哭丧八、接三与送三九、下葬十、“做七”附录2015—2050年择吉历
精彩书摘
三、抓周礼抓周,又称“试周”“周啐”“试啐”。啐(zui,音最),是古代对婴儿满百日或周岁的称呼。有关抓周礼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在《红楼梦》第二回里,贾宝玉尚未出场,先通过古董商冷子兴的介绍,来了个奇特的亮相:“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与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这就是《红楼梦》中贾政给儿子宝玉搞的抓周仪式,想以此来预测其性情、志趣或前途。此俗至今犹存。 抓周礼俗在南朝已普遍流行于江南一带了,有人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外传”,将其起源时间向前推至三国时期。 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未久,太子孙登得病而亡,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选太子。此时,有个叫景养的西湖布衣求见孙权,进言立嗣传位乃千秋万代大业,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而且要看皇孙的天赋,并称自己有试别皇孙贤德的办法,孙权遂命景养择一吉日来试。是日,诸皇子各自将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满置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众小儿或抓翡翠,或取犀角。唯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结大臣,明争暗斗,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亮仅在位7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 孙休死后,大臣们均希望推举拥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20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当年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后来,这种考校儿孙未来的方式传人民间,由此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抓周即“试儿”习俗之礼。 也有人认为,抓周习俗的由来可以溯及先秦,其实是楚人崇神巫文化的产物。 抓周“试儿”的风俗礼仪,究竟从何而来,学者们的看法也各有不同。 有人认为这一风俗礼仪,源于原始先民的征兆观念。 原始先民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在其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这本是原始先民因无法解释和把握强大的自然力量与人类自身命运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最终表现为以抓周的愚昧方式来预测人的前途命运。又有人认为,抓周其实就是人的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洗三”礼、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宗旨都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发达的祝吉。还有人认为,抓周并非社会性的风俗礼仪,只是一种在家庭内进行的俗信活动。它的信仰根源还是一种巫术观念,不过它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和期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家庭游戏性质,因此不同于迷信活动,只是一种颇具人伦意味、以合理育儿为信仰追求的风俗礼仪活动。 旧时,小孩周岁的抓周礼,并不讲排场,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只是近亲们都自发地循例前来祝贺,小聚一番。 一般不送大礼,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之类的食物或儿童玩具。凡与小孩初次见面的长辈们,都用一挂白线串起的钱币给小儿套在脖子上,谓之“挂线”。抓周的礼仪一般都在吃中午饭(长寿面)之前举行。首先在床(炕)前陈设大案或方桌,再摆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儒、释、道三教的经书,以及算盘、钱币、账册、印章、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等。如果是女孩抓周,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等炊具和剪子、尺子、绣线、花样子等缝纫用具。一般穷苦人家,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毛笔一支、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抓周时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做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推测孩子的志趣、前途和长大后所从事的职业。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预示着长大以后官运亨通;如果小孩先抓了文具,则预示其长大以后好学,必能写出好文章;如果小孩先抓算盘,则预示其将来长大以后善于经商理财;如果女孩子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预示其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如果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则预示其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善于“及时行乐”。 除了抓周,“试鞋”也是周岁的一种礼俗。一岁以内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长抱着的,很少下地。一岁以后开始学走路,学走路必须要穿鞋,于是,“试鞋”就成了小儿周岁的一种礼俗。孩子周岁试穿的第一双鞋,须是虎头鞋或猫头鞋,一般要用黄布精心制作,还要在虎头鞋或猫头鞋上缝制动物的眉、眼、耳、鼻、口,其形象要采用夸张的手法:眉毛要粗,眼睛要大,鼻子要短,口要张开,双耳长且斜竖。在虎头眉上正中绣一个“王”字,更显得虎气十足。民间百姓认为,虎乃百兽之王,孩子穿上虎头鞋可以壮胆辟邪,走路快,穿此鞋还有祝福孩子长命百岁之意。 抓周和“试鞋”的礼俗,至今在许多地方仍有流行,但不同的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只是把这种礼仪当作一种游戏,为育儿增添喜庆气氛,提高趣味性。 ……
前言/序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进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 “礼”最初是指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扩展到人事,泛指古代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祭祀、丧葬、相见、战争、婚嫁、宴乐等场合奉行的仪式规范。而这些仪式规范,并非民间风俗,而是以统治者或朝廷名义制定的,是古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礼仪是天子权力的象征,《礼记·中庸》记载:“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孔子所称的“夏礼”“殷礼”和“周礼”就是夏、商、周三代由官方制定的礼仪,而且早在春秋之前就已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了。 西周时期,“礼”只是贵族社会的专利,是贵族绅士的标志(官俗),要具有“士”以上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学习礼仪、奉行礼仪、参加典礼等,所以古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 春秋以后,传统的等级制度被打破,儒家开始以新系统总结古代的礼制,从周礼中总结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名目,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礼制。 吉礼,是指祭祀天地、祖宗的宗教礼仪,亦称祭礼,包括斋戒、祭品、礼品三部分。斋戒是指古人在参加吉礼之前要先做整洁身心的准备。“斋”是清心洁身,如沐浴更衣、凝神静虑(排除杂念);“戒”是禁欲去乐、不饮酒食辛、不与妻同房、停止娱乐活动等。祭品是指祭祀所用的供品,如五谷、蔬果、动物、酒等。礼器是指祭祀用的器具,包括:鼎、俎等食器,爵、尊等酒器,鼓、钟、磬、铙等乐器,还有各种玉器。 凶礼,指哀悯吊唁死亡、饥荒、战败、祸乱等天灾人祸的礼仪,分为荒、吊、袷(gui,音柜)、恤、丧五种。 荒礼是指遇到荒年饥饿或瘟疫流行时,帝王与王臣采取减膳、节约等措施,表示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吊礼是指他国或他人遭受火、旱、风、震等自然灾害后,帝王或王臣派遣使者前往慰问的礼仪。袷礼是指某国遭受敌国侵犯而城乡残破后,同盟诸侯等集财物给予援助的礼仪。恤礼是指邻国遇到寇乱后,帝王或诸侯派遣使者前去慰问,以示同情关怀的礼仪。丧礼是指对各种人物的死亡,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程度的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军礼,指军旅操演、征伐的礼仪。《周礼》所举有五种:①大师之礼,即出征之礼,用于征伐行动,以显王者之威。 “师”指军队,“大师”是指王者的军队。②大田之礼,是用于田猎活动即狩猎的礼仪。古代天子诸侯狩猎,不单是娱乐,而主要是以此形式来训练检阅武力,类似现代军事演习。③大均之礼,是用于户口普查和赋税调整时的礼仪。普查户口是为了保证兵源,赋税调整是为了保证财源。大均之礼就是为了防止各地征兵、征赋不均而采取的措施。 ④大役之礼,是用于修建城邑宫殿、水利时的仪式。 ⑤大封之礼,是用于诸侯之间封疆划界的仪式。此外,军礼还包括了亲征、遣将、受降、奏凯、献俘、阅兵、论功行赏等。 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之间互相拜访时的礼仪,后代也指官员之间、士庶之间的相见礼。 嘉礼,是喜庆典礼,主要包括冠、婚、燕、飨、射等活动中的礼仪,也涵盖了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礼仪。其中,冠礼和婚礼是天子与庶人共有的礼仪,其他则是帝王独有的典礼或朝廷礼仪。冠礼是指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婚礼是指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及其礼仪。 “婚”字古代写为“昏”,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后加“女”字旁,改为“婚”。燕礼是指君臣燕饮(即“宴饮”)之礼,又称饮酒燕乐。燕礼分四等:一是宴请王事之劳的卿大夫,二是宴请四方来使,三是宴请归国的使臣,四是君王无事自饮。飨礼是指君王设酒宴以飨宾,其排场比燕饮要大(类似现代国宴),故称“大飨”,例如天子在宗庙大宴以飨诸侯。射礼是指射箭比赛的典礼,“大射”是指演习礼仪的盛大活动。 “五礼”应该属于传统礼仪中的“官俗”。在中华传统礼仪民俗中,有些是官俗民承,有些是民俗官用,总的来讲,是民俗与官俗合二为一,形成了中华传统礼仪民俗的完整体系。 在中华传统礼仪民俗中,礼仪包括了礼节、礼貌。一般情况下,它们被视为一体,但礼貌和礼节还是有区别的。 礼貌是指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它表现了人的品德和修养。礼节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形成礼节。 更具体地讲,中华传统礼仪民俗的分类中,又包括了诞生礼俗、寿庆礼俗、婚姻礼俗、家庭礼俗、丧葬礼俗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理应将好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