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評論是新聞媒體的旗幟。改革開放30多年是中國新聞事業發生巨變的時期,也是新聞評論變化最為突齣、最為彰顯的時期。進入新世紀的十餘年間,中國社會發生瞭一係列的變化,反映時代變化的新聞評論本身也發生瞭較大變化。《人民日報學術文庫:新聞評論研究》以新世紀中國新聞評論的發展現狀為研究齣發點,比較係統地探討瞭新聞評論的信息傳播功能與作用、評論與受眾、新聞評論的專業理念,以及新傳播語境下新聞評論的發展等問題。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熱言時代的到來
一、媒體進入觀點信息競爭時代
二、多媒體形態存在的新聞評論
三、評論形式的豐富多樣
四、新聞評論的傳播者隊伍超越職業界限
第二章 新聞評論的信息傳播功能與作用
一、傳播信息
二、進行宣傳、引導社會輿論
三、實施輿論監督
四、【個案研究】新聞評論的信息淨化功能
第三章 新聞評論與受眾
一、受眾觀念的流變
二、受眾需要與接受決定著新聞評論的傳播價值
三、受眾心理對新聞評論的影響
四、新聞評論如何體現受眾觀念
第四章 新聞評論的專業主義理念
一、關於新聞專業主義
二、西方媒體新聞評論規範與製度的確立
三、中國新聞評論專業主義理念的精神傳承
四、【個案研究】理性與責任的堅守——南方周末、鳳凰網年度評論盤點印象
第五章 報紙評論版:多種聲音傳播的平颱
一、報紙專欄評論普遍興起
二、報紙評論版成為潮流
三、【個案研究】“大眾視點”——報紙公共新聞評論領域印象
四、【個案研究】民族地區黨報構建主流媒體輿論場的策略
第六章 新傳播語境下的新聞評論
一、新聞評論的多元化拓展
二、新聞評論傳播載體的變化
三、新聞評論傳播觀念的變化
四、新聞評論生産流程的變化
五、評論資源利用與開發的變化
六、【個案研究】網絡惡搞——意見錶達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1.異地媒體能夠衝破當地政府及其官員對新聞采訪權、批評權、評論權②及發錶權的管製
在我國,媒體屬於公有製,它的報道監督範圍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區域的劃分而處於一種條塊分割的狀態,加之當地媒體與政府之間是一種上下級隸屬關係,所以媒體在管理自己、決定自身命運的上級部門麵前,處於軟弱無力的狀態。同級新聞媒體監督同級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顧慮多,阻力大,睏難重重;下級媒體要監督上級政府幾乎成為不可能。而異地媒體因為不受此類限製,所以它的采訪權、批評權、評論權及發錶權能得到較好的實現。
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情結”也是導緻本地監督缺失的一個原因。異地報道多為負麵報道,而這種負麵性事件往往與官員的失職有著密切的關係,即使不涉及違法犯罪或者官員腐敗,也必然會影響地方官員的政績形象,而政績是中國官員升遷的一個重要的證明,許多官員難以擺脫政績情結,因此長期以來地方官員在負麵事件報道中的一個本能反應就是“捂住”,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媒體即使知情也不可能有所作為。
2.對“以正麵宣傳為主”方針的片麵理解導緻瞭本地輿論監督的“無能”
媒介作為大眾傳播工具,在任何國傢、任何意識形態下,它的理念與規範具有相當程度的共通性,比如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但因處於不同的媒介生態環境蔔,其基本的行業規範、理念與運作方麵就有很大差異,比如就新聞價值的認知——發展中國傢的媒介多以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國傢發展為己任,因此認為“好消息”具有較大的新聞價值,報道多以正麵肯定為主;而發達國傢認為輿論監督是媒介的重要職能,由此報道多反映社會衝突與變化,“壞消息”的新聞價值就被凸顯齣來。
“以正麵宣傳為主”是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方針之一,這本無可爭議。可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新聞媒體,包括一些新聞輿論的領導機關,片麵理解和貫徹這一方針:片麵追求正麵宣傳的比例,規定正麵宣傳的時間和版麵,一味排斥輿論監督和批評,以為強調正麵宣傳就是不要負麵報道、不要輿論監督。如果有記者報道瞭負麵新聞就認為是“捅婁子”,就是擾亂社會穩定和人民團結。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新聞媒體養成瞭“報喜不報憂”的作風習慣。真正的“堅持正麵宣傳為主”是要求新聞媒體寫齣大量高質量、高水平的報道和評論來,而不是一味地高唱贊歌,使存在的問題在隱瞞中越積越大,最終不堪解決。
同時,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社會蔓延著一種“泛政治化”的思維,媒體一直被認為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所以媒體“不搞經營,專事宣傳”成瞭半個多世紀的基本運營模式,新聞宣傳而非新聞報道是媒體的基本功能。媒體作為黨的耳目喉舌,關於負麵報道的範圍、報道時間和報道方式基本上由中央和各地宣傳部門把握,而宣傳部門的規定更多體現的“長宮意誌”——各級黨政領導通過宣傳部門嚮自己主管的媒體直接下指令,主導負麵報道的方嚮。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作為人民的喉舌和給人民以“知情權”的屬性就受到瞭壓抑,很難擔負起替公眾“監督環境”的功能。
3.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也是媒體輿論監督重心“異地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整個社會係統中,文化係統對媒介的影響作用也不可小覷。“一套共同的價值模式與成員人格的內化需要——性格的結構整閤是社會係統動力學的核心現象。除瞭稍縱即逝的互動過程外,任何社會係統的穩定都取決於這類整閤的程度。”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認為,提供這一共同價值觀念的正是社會係統中的文化係統。
……
前言/序言
評論是媒體的旗幟,也是一傢媒體“活的靈魂”。我國新聞評論自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業已經曆瞭150多年的演變、革新與發展。期間,發錶在新聞媒體上的評論文章,在各個時代和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麵産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瞭“文人論政”、“言論報國”的文化傳統和新聞理想。改革開放30多年來是中國社會和中國新聞事業發生巨變的時期,也是中國新聞評論變化最為突齣、最為彰顯的時期。特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聞評論在內容與形式上體現高起點,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展,評論在新聞媒體中的地位得以強化,評論的現實影響力大大增強。
中國新聞評論的研究,起步於20世紀30年代,徐鑄成、陳布雷、張友漁、郭步陶、於右任、程仲文等人為新聞評論的研究做齣瞭很大貢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聞評論研究進入瞭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不少研究成果陸續問世。在這些成果中,不同的研究者分彆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中國新聞評論,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聞評論進行瞭全麵和深入的探討。細讀瞭謝明輝老師《新聞評論研究》書稿後,我認為這本書是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對近十餘年間中國新聞評論現狀的一個考察與思考。
首先,書稿專門闢齣一個章節來談“新聞評論的專業主義理念”問題,作者認為:新聞評論應該充分體現核心價值觀,要求新聞媒體和評論記者要具有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在這旦,作者梳理瞭新聞專業主義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介紹瞭西方媒體新聞評論規範與製度確立的曆史,闡述瞭中國新聞評論“言論報國”的媒體精神文化傳統。指齣:新聞媒體必須遵循真實、全麵、客觀、公正的原則,以服務公眾為宗旨,從國傢利益和公眾利益的角度觀察社會,承擔社會守望者的責任。
書稿的第三章,作者從新聞媒體的受眾觀念流變談起,探討的是新聞評論的受眾觀念問題。這個研究點的最早提齣是2000年,也是由書稿的作者謝明輝老師最先提齣並進行思考的,成果最終發錶在新聞核心期刊《新聞大學》2000年第四期上。這之後,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這個問題,在他們的專著、論文或教材中對謝老師論文的觀點予以引用和藉鑒。我注意到此次書稿中,作者又根據近幾年新聞評論的最新發展,有瞭新的思考,補充瞭新的內容。特彆是她注意到瞭這樣一個問題:媒介融閤時代受眾身份和地位的變化。認為媒介融閤時代的受眾已經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被新技術賦予瞭“信息發布者”“、新聞傳播者”的能力。因此,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一傢獨大、引領受眾思維的格局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受眾成為觀點信息的傳播者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者。
書稿的最後一章,作者用瞭較長的篇幅探討瞭新傳播語境中的新聞評論。作者認為,由傳統媒體傳播、新媒體傳播和媒介融閤構建瞭當代中國新聞傳播的多元化特點。和其他報道文體一樣,新聞評論也得到瞭多元化拓展,在傳播載體、傳播觀念、生産流程,以及評論資源利用與開發等方麵都發生瞭變化。新傳播語境下的新聞評論,是在全方位的技術運用和所有形態的媒介介質基礎上整閤評論資源,生産齣能滿足各層次受眾不同需求的觀點信息産品。大眾傳媒在媒介融閤過程中實施“全媒體戰略”的精髓在於以渠道和終端為手段,實現新聞評論的影響力。因此,在“人人都有麥剋風”的言說時代,傳媒評論的生産與傳播應該尊奉的仍然是“內容為王,觀點製勝”的宗旨。
通讀整個書稿,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還有一點:就是根據內容分布於各章節的“個案研究”。比如,在第二章附綴的“新聞評論的信息淨化功能”。這個論題是作者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做訪問學者時的研究課題之一。當時作為導師,我和謝明輝老師還就這個問題有過幾次交流,謝老師撰寫瞭上萬字的論文經由幾次修改,發錶在核心期刊中。現在擺在我麵前的這篇個案研究,顯然是以原論文為基礎,對已有內容的重新審視、修改和補充,品質上有瞭很大的提升。
……
人民日報學術文庫:新聞評論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