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共分三篇,即總論、抗感染藥各論和抗感染藥臨床應用,第一篇中包括臨床微生物和抗菌藥物的臨床藥理概要,抗感染藥的閤理應用原則以及特殊生理、病理情況下抗感染藥的應用等。第二篇主要介紹各類常用抗感染藥的藥效學和藥動學特點、適應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及注意事項。第三篇敘述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中抗感染藥的應用。本書撰寫力求達到內容新穎、簡明實用。
作者簡介
汪復,女,1931年5月20日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53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係本科。現就職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1980年4月至10月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皇後醫學中心進修抗生素臨床藥理。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Johns Hopkins醫院臨床藥理科及哈佛醫學院傳染病科參觀學習6個月。1986~1997年任上海醫科大學抗生素研究所所長,現任抗生素研究所名譽所長、科技部抗感染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感染與化療學會主任,顧問,任《中國抗感染化療雜誌》主編。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抗菌藥物的臨床藥理研究、臨床應用以及細菌耐藥性研究。已發錶論文200餘篇。作為主編或副主編撰寫瞭《實用抗菌藥物學》等專著7部,參加編寫《實用內科學》、《現代臨床藥理學》等專著10餘部。曆年共獲國傢級、部局級科技成果奬十餘項。1992年國務院授予“為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作齣突齣貢獻者”證書及特殊津貼。 張嬰元,女,1939年11月25日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2年7月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係本科。1984年獲世界衛生組織奬學金並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屬醫院進修臨床藥理。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長、衛生部抗生素臨床藥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十年來主要從事感染性疾病診斷和治療、抗感染藥臨床評價及臨床藥理學研究和細菌耐藥性防治研究等。擅長於細菌性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診治,包括疑難重危感染者的診治和救治。承擔並完成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包括國傢科技攻關、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國傢教育部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等。近10餘年來,作為第一完成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奬4項,1996年以來先後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感染化療學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中國抗感染化療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雜誌》、《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中國抗生素雜誌》等8本醫學和藥學雜誌編委。數十年來從事醫學本科生、研究生等的教學工作,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近20名,主編或編寫大型參考書10本,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錶論著80餘篇。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臨床微生物學概論
第一節 人體正常菌群和臨床常見病原菌
第二節 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第三節 與抗菌藥物治療有關的實驗室檢查
一、藥物敏感性試驗
二、耐藥菌的檢測
三、血清殺菌滴度
第二章 抗菌藥物作用機製和細菌耐藥性
第一節 抗菌藥物的作用機製
一、乾擾細菌細胞壁的閤成
二、損傷細胞膜
三、影響細菌蛋白質的閤成
四、抑製細菌核酸的閤成
五、其他
第二節 細菌耐藥性和耐藥機製
一、耐藥性的分子遺傳學基礎
二、耐藥性的發生機製
三、一些重要緻病茵的耐藥機製
第三節 細菌耐藥性變遷及其防治
第三章 抗菌藥物的臨床藥理
……
第二篇 抗感染藥各論
第三篇 抗感染藥的臨床應用
附錄
精彩書摘
B.內酰胺類藥物引起凝血機製異常的原因,可能與該類藥物可抑製腸道內産生維生素K的菌群,而維生素K是肝細胞微粒體羧化酶必需的輔助因子,參與凝血酶原前體中榖氨酸的y羧化反應,維生素K缺乏將使凝血酶原的閤成減少和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等的水平降低。拉氧頭孢、頭孢呱酮、頭孢孟多等的結構中尚含有N一甲基硫化四氮唑,後者與榖氨酸的結構相似,因而可乾擾維生素K所參與的羧化反應。 另一種引起凝血機製異常的原因可能與血小闆的凝聚功能障礙有關,因為腺苷二磷酸(ADP)是誘導血小闆凝聚的重要激動因子,現已發現多種B一內酰胺類抗生素可阻斷這一作用,劑量增大時尤其如此。現已證實,拉氧頭孢、青黴素、羧苄西林等能非特異地與血小闆膜結閤,從而阻斷ADP與特異性受體的結閤,使血小闆的凝聚功能發生障礙。 (五)胃腸道 多數抗菌藥物口服或注射後膽汁中濃度較高者可引起惡心、腹脹、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化學性刺激是産生胃腸道反應的主要原因,但也可是腸道菌群失調的後果,或二者兼而有之。四環素類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最為常見,尤其多西環素較重。近年來新上市的米諾環素的衍生物替加環素,其常見的不良反應也以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不良反應最常見。大環內酯類中以紅黴素(堿)口服後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為最多見,其他如乙酰麥迪黴素、羅他黴素、羅紅黴素、阿奇黴素、剋拉黴素等的胃腸道反應較少而輕微。氯黴素、氨基糖苷類(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磺胺藥等口服後也易發生胃腸道反應,但程度一般較四環素類為輕。目前用於臨床的硝基咪唑類藥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奧硝唑,不良反應也以消化道最常見,長程治療者消化道反應發生率可高達15%。 除菌群交替性腹瀉外,很多抗菌藥物(不僅是林可黴素類)可引起假膜性腸炎,後者的發病機製、臨床錶現及防治見本章第三節。 (六)局部 許多抗菌藥物肌注、靜注或氣溶吸入後可引起局部反應。肌注後發生局部疼痛者相當多見,可有硬結形成,青黴素鉀鹽的情況尤為突齣,應用後訴局部劇痛者達20%。靜注或靜滴抗菌藥物後,如濃度過高或速度過快常可導緻血栓性靜脈炎,伴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靜脈變硬,這一情況尤易發生於靜滴紅黴素乳糖酸鹽以及兩性黴素B後。近年來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注射劑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靜滴速度過快常可導緻血栓性靜脈炎,發生率約5%以上。夫西地酸靜脈應用較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局部疼痛,血栓性靜脈炎、靜脈痙攣。常用的氣溶吸人藥物為氨基糖苷類、兩性黴素B等,如吸入的濃度過高,易齣現咽痛、嗆咳等上呼吸道刺激癥狀。 (七)其他 其他毒性反應尚有乳齒黃染及牙釉質發育不全、灰嬰綜閤徵、顱內壓升高、心髒損害、不純製劑引起的發熱反應、內毒素導緻的治療休剋等。 1.對牙齒的影響四環素類可沉積在牙齒及骨質內。牙與骨不同,牙組織缺乏礦物質的活躍轉換,故給藥後藥物可持久地滯留於牙釉質及其下的鈣化區,對乳齒的影響尤大。新生兒短期應用四環素類即可引起乳齒的色素沉著,染成黃或棕黃色。兒童服藥次數較多者則除乳齒黃染外,並可導緻牙釉質的發育不全,從而易促成齲齒和使恒齒失去光澤而呈暗灰色。 ……
前言/序言
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