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證據法學(第2版)

刑事證據法學(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廣三 編
圖書標籤:
  • 刑事證據
  • 證據法學
  • 法學教材
  • 法學
  • 刑事訴訟
  • 證據規則
  • 法考
  • 司法考試
  • 法律碩士
  • 刑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98231
版次:2
商品編碼:116047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現代刑事法學係列教材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刑事證據法學(第2版)》分為三編,分彆為總論、刑事證據論、刑事證明論,全書共十四章,對刑事證據的基礎理論,實務問題都進行瞭論述。本書在研究的深度、創新性和反映學術前沿的動態方麵,具有較為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本書分為三編,分彆為總論、刑事證據論、刑事證明論,全書共十四章。本書在研究的深度、創新性和反映學術前沿的動態方麵,具有較為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此次修訂,對於第一版齣版之後新修訂和頒布的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的新內容予以吸收,大幅度刪改瞭相關內容。本書不僅能夠為法學院校開設刑事證據法學提供教科書,也能為司法實踐提供學術的參考。

作者簡介

  劉廣三,男,1967年10月齣生於安徽省懷寜縣。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學係,1989年畢業獲法學學士後到煙颱大學法學院執教至2002年6月。1993年至1995年參加北京大學在職研究生班學習,1996年4月被北京大學授予法學碩士學位。在煙颱大學工作期間先後給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主講《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監獄法學》、《刑事證據學》 等課程。1996年10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9年10月破格晉升為教授, 曆任煙颱大學法律係副主任、法學院副院長。2002年7月調至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2003年9月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為訴訟法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2004年1月任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2005年12月調至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2006年7月被北京大學授予法學博 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證據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部客座教授(北戴河培訓中心),北京杜衡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齣版個人專著三部,閤著十餘部,主編全國統編教材兩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期刊上發錶論文一百餘篇,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十餘項,科研成果多次獲省部級以上奬勵。

目錄

第一編 總 論
第一章 刑事證據法學概述 3
第一節 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 3
一、從證據學到證據法學 3
二、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 5
第二節 刑事證據法學的體係 8
一、刑事證據法學體係的概念 8
二、本書的體係安排 9
第三節 刑事證據法學與相鄰學科的關係 10
一、與民事證據法學、行政證據法學的關係 10
二、與刑事訴訟法學的關係 10
三、與刑事偵查學、法醫學的關係 11
第四節 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方法 11
一、比較與藉鑒相結閤 12
二、理論思辨與實證研究相結閤 12
三、刑事證據立法研究與司法實踐相結閤 13

第二章 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15
第一節 人類社會早期的神示證據製度 15
一、神示證據製度的概念及其産生的社會曆史條件 15
二、神示證據製度的證明方法 16
三、對神示證據製度的評價 18
第二節 大陸法係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19
一、法定證據製度 19
二、自由心證證據製度 22
第三節 英美法係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24
一、英美法係證據規則的産生 24
二、英美法係證據規則的內容 25
三、對英美法係證據製度的評價 26
第四節 中國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27
一、中國古代證據製度 27
二、中國近現代證據製度 31
三、新中國證據製度 33

第三章 刑事證據製度的理論基礎 38
第一節 刑事證據製度的認識論基礎 39
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證據法 39
二、作為證據製度理論基礎的認識論的特殊性 42
第二節 刑事證據製度的價值論基礎 45
一、秩序 45
二、自由 46
三、效益 47
第三節 刑事證據製度的程序正義論基礎 48
一、保證案件當事人充分參與,實現訴訟雙方的平等對抗 49
二、法官保持中立 50
三、判決說明理由 51
第四節 刑事證據製度不同理論基礎間體現的價值選擇與權衡 52
一、刑事證據製度不同理論基礎之間的關係 52
二、不同證據理論基礎中所體現價值取嚮的衝突與平衡 53

第四章 刑事證據製度的基本原則 58
第一節 證據裁判原則 59
一、證據裁判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59
二、證據裁判原則的內容 60
三、證據裁判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適用 63
第二節 自由心證原則 64
一、自由心證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64
二、自由心證原則的內容 66
三、對自由心證原則的保障和製約 67
三、我國刑事訴訟中對自由心證原則的探討 68
第三節 直接言詞原則 70
一、直接言詞原則概念和意義 70
二、直接言詞原則與傳聞證據規則的關係 72
三、直接言詞原則的適用 74
四、直接言詞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貫徹 76

第五章 刑事證據規則 79
第一節 刑事證據規則概述 79
一、刑事證據規則的含義 79
二、刑事證據規則的分類 80
三、刑事證據規則的功能 82
第二節 國外主要證據規則 84
一、關聯性規則 84
二、可采性規則 86
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88
四、自白任意性規則 94
五、傳聞證據規則 97
六、意見證據規則 105
七、最佳證據規則 107
八、補強規則 109
第三節 我國刑事證據規則 110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111
二、自白任意性規則 120
三、補強證據規則 121
四、證人等作證規則 122
五、意見證據規則 124
六、原始證據優先規則 124

第二編 刑事證據論

第六章 刑事證據概述 129
第一節 刑事證據的概念 129
一、證據概念的相關學說 129
二、我國立法對於刑事證據的界定 131
三、作為定案根據的刑事證據 133
第二節 作為定案根據的刑事證據的基本特徵 134
一、刑事證據基本特徵概述 134
二、刑事證據的客觀性 134
三、刑事證據的關聯性 137
四、刑事證據的閤法性 138
五、客觀性、關聯性和閤法性之間的關係 140
第三節 刑事證據的證明力與證據能力 142
一、證明力與證據能力概述 142
二、刑事證據的證明力 143
三、刑事證據的證據能力 144
四、行政執法證據轉化 146
第四節 刑事證據的主要功能 148
一、法律功能 148
二、社會功能 149

第七章 刑事證據的法定種類 151
第一節 刑事證據的法定種類概述 152
第二節 物 證 152
一、物證的概念和特點 152
二、物證的分類 154
三、物證的意義 155
四、對物證的審查和判斷 155
第三節 書 證 156
一、書證的概念和特點 156
二、書證的分類 157
三、書證的意義 158
四、對書證的審查和判斷 159
第四節 證人證言 159
一、證人的概念與證人資格 159
二、證人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 162
三、證人證言的概念和特徵 165
四、證人證言的形成過程和構成要素 166
五、證人證言的意義 167
六、對證人證言的審查和判斷 168
第五節 被害人陳述 168
一、被害人陳述的概念 168
二、被害人陳述的特點 169
三、被害人陳述的意義 170
第六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與辯解 171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概念 171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特點 173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意義 174
四、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審查與判斷 175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 176
第七節 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179
一、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概念 179
二、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特點 180
三、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種類 181
四、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作用 182
五、對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審查與判斷 182
第八節 鑒定意見 183
一、鑒定的概念和種類 183
二、鑒定人的條件及特點 184
三、鑒定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186
四、鑒定意見的概念和特點 186
五、鑒定意見的作用 187
六、對鑒定意見的審查與判斷 188
第九節 視聽資料 189
一、視聽資料的概念 189
二、視聽資料的特點 190
三、視聽資料的種類 191
四、對視聽資料的審查與判斷 192
第十節 電子數據 193
一、電子數據的概念 193
二、電子數據的法律地位 194
三、電子數據的特點和意義 195
四、對電子數據的審查與判斷 196
第十一節 其他證據種類探討 196
一、測謊結論 196
二、社會調查報告 198

第八章 刑事證據的理論分類 201
第一節 刑事證據的理論分類概述 201
一、刑事證據理論分類的概念和意義 201
二、對刑事證據進行理論分類應當遵循的原則 202
三、刑事證據的理論分類和法定種類的關係 202
第二節 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 203
一、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的分類標準及其具體劃分 203
二、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的特點 204
三、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的運用規則 205
第三節 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206
一、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劃分標準及具體劃分 206
二、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特點 207
三、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運用規則 208
第四節 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209
一、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劃分的標準及其具體劃分 209
二、傳來證據和傳聞證據的區彆 209
三、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的特點及劃分意義 210
四、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的運用規則 211
第五節 不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與有利於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證據 212
一、不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與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
劃分的標準及具體劃分 212
二、不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與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
的運用規則 213
第六節 刑事證據的其他理論分類 214
一、主證據與補強證據 214
二、實體證據和程序證據 215
三、定罪證據和量刑證據 216

第三編 刑事證明論

第九章 刑事證明概述 221
第一節 刑事證明的概念與特徵 221
一、證明與釋明 222
二、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 223
三、“大證明”與“小證明” 223
第二節 刑事證明的理念 226
一、相對真實理念 226
二、正當程序理念 227
三、價值權衡理念 228
第三節 刑事證明的體係 228
一、證明主體 229
二、證明對象 229
三、證明責任 230
四、證明標準 230
五、證明環節 230
六、證明方法 230

第十章 刑事證明主體 232
第一節 刑事證明主體概述 232
一、刑事證明主體的概念 232
二、刑事證明主體的特徵 233
三、刑事證明主體與刑事證明責任 234
第二節 刑事證明主體的範圍 235
一、刑事證明責任主體 235
二、其他刑事證明主體 238

第十一章 刑事證明對象 240
第一節 刑事證明對象概述 240
一、刑事證明對象的概念 240
二、刑事證明對象的特徵 241
第二節 刑事證明對象的範圍 241
一、程序法事實與證明對象 242
二、證據事實與證明對象 243
三、爭議事實與證明對象 244
第三節 作為刑事證明對象的實體法事實 245
一、有關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 245
二、有關量刑情節的事實 246
三、有關排除行為違法性、可罰性或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 247
第四節 作為刑事證明對象的程序法事實 248
一、有關管轄、迴避的事實 248
二、有關采取強製措施的事實 248
三、有關訴訟期限的事實 249
四、有關證據閤法性的事實 249
五、一審程序閤法性的事實 249
六、其他有關程序閤法性的事實 250

第十二章 推定與司法認知 251
第一節 推 定 251
一、推定的概述 251
二、推定的分類 254
第二節 司法認知 257
一、司法認知的概述 257
二、司法認知的對象 258
三、司法認知的種類 261
四、司法認知的效力 261
五、司法認知的程序 262
六、我國的司法認知規則的立法及完善 263

第十三章 刑事證明責任 265
第一節 刑事證明責任的含義與性質 265
一、刑事證明責任的含義 265
二、刑事證明責任的性質 269
第二節 刑事證明責任的分配 270
一、刑事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 270
二、刑事證明責任分配的特殊規則 273
第三節 兩大法係刑事證明責任 277
一、英美法係刑事證明責任 277
二、大陸法係刑事證明責任 280
三、兩大法係刑事證明責任之比較 282
第四節 我國刑事證明責任 282
一、控方的刑事證明責任 282
二、被告人的刑事證明責任 284
三、偵查機關和人民法院是否承擔證明責任 284

第十四章 刑事證明標準 287
第一節 證明標準的概念 287
一、證明標準的概念 287
二、證明標準與證明責任的關係 289
三、證明標準的特點 289
第二節 曆史上存在過的幾種證據製度的證明標準 290
一、神示證據製度下的證明標準 290
二、法定證據製度下的證明標準 291
三、自由心證證據製度下的證明標準 291
第三節 關於證明標準性質的理論探討 291
一、與案件事實相關的哲學範疇 291
二、關於證明標準性質的理論觀點 293
第四節 訴訟證明標準的多元化 294
一、不同種類訴訟證明標準的差異 295
二、不同種類案件證明標準的差異 296
三、訴訟不同階段證明標準的差異 297
四、不同證明主體證明標準的差異 298
五、不同證明對象證明標準的差異 298
第五節 英美法係國傢的刑事證明標準 298
第六節 大陸法係國傢的刑事證明標準 301
第七節 我國的刑事證明標準 303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303
二、“兩個基本”原則 307
三、結論的唯一性 308
四、我國刑事證明標準的改革 309

第十五章 刑事證明環節 312
第一節 證明的準備 312
一、取證的概念 312
二、取證的主體 313
三、取證的步驟 314
四、取證的原則 315
五、取證的方法 316
第二節 舉 證 333
一、舉證的概念 333
二、舉證的順序 333
三、舉證的方法 335
四、庭前會議製度 337
第三節 質 證 339
一、質證的概念 339
二、質證的模式 340
三、質證的主體 341
四、質證的對象 342
五、質證的內容 344
六、質證的原則 345
七、質證的順序 348
八、質證的方式 349
九、質證的基本方法:交叉詢問 350
第四節 認 證 354
一、認證的概念 354
二、認證的主體 355
三、認證的對象 356
四、認證的內容 356
五、認證的階段 357
六、認證的方式 358
七、認證的方法 361
八、認證的標準 362
九、認證公開和認證說理 364

前言/序言

  證據法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興起,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在此之前,雖然法律上有一些零星的證據規則,也有人寫過證據法的散論,但 是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英國學者吉爾伯特(Gilbert)在1754年 齣版的《證據法》( The Law of Evidence)被認為是第一本關於證據法 學的專著,標誌著英美證據法學專門化研究的開端。嚴格來說,吉爾伯 特的《證據法》摻雜瞭很多證據學的內容,但其影響力卻持續瞭幾乎半 個世紀。直到1827年邊沁(Bentham)齣版的《司法證據的理論基礎》 ( Rational of Judicial Evidence)一書,纔可以說是真正把證據法學從 “基於司法實踐而務實地發展齣來的淩亂的技術性證據規則”上升到理論 高度的著作,它為後來的證據法研究奠定瞭基礎。從此,證據法學開始 從證據學中逐步獨立齣來。
  19世紀以來,證據法學獲得瞭重要的發展並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 以斯蒂芬(Stephen)、賽耶(Thayer)和威格摩爾(Wigmore)為代錶 的一大批著名學者對證據法學進行瞭更為深入的研究。斯蒂芬在《證據 法摘要》( A Digest of Evidence Law)一書中,排除瞭先前證據法學者 討論的證明對象、推定等內容,而關於證人齣庭、證據保全、詢問證人 等問題更是被認為屬於程序法而非證據法的範疇。賽耶在《普通法證據 導論》( A Preliminary Treatise on Evidence at the Common Law)一書 中,繼續斯蒂芬的努力,對證據法的內容體係作瞭更簡練的概括。他從 證據法教材中剔除瞭大量“雖然與證據相關但卻與證據法關”的案例。 賽耶的努力明確瞭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把證據法的結構建立在相關性 和可采性研究的基礎上。威格摩爾在其代錶作《普通法審判中的英美證 據法專論》一書中,將英美證據法闡述為一個由原則和規則組成的體係, 非常詳盡而有深度地探討瞭主要證據規則的曆史和理論基礎,並著力梳 理互相衝突著的司法判例,使之形成由原則和規則組成的一緻性成果。 與賽耶一脈相承的是,威格摩爾明確將那些屬於實體法或程序法方麵的 內容排除在外,繼續為捍衛證據法的獨立性作齣貢獻。在威格摩爾所處的時代,證據法已經正式成為法學院一門獨立的課程,並開始與傳統的實體法、程序 法並駕齊驅。
  從這段曆史可以看齣,證據學與證據法學在最初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是曆代 證據法學傢們的努力促成瞭證據法學與證據學的分野。這個過程是伴隨著社會分工而 産生,隨著學科領域分化而發展的。證據學的研究涉及很多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領 域,不僅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而且包括心理學、 社會學、法學以及哲學的知識。可以說,自威格摩爾以後幾乎再人嘗試全麵研究證 據學並以此統攝證據法學。相應地,研究證據問題的學者分化為兩派,一部分學者熱 衷於研究證據規則,甚至以成文化的證據法律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越 來越傾嚮於關注證明的過程,充分運用邏輯、數學的工具研究如何證明的科學,並形 成瞭所謂的“新證據學派”(New Evidence Scholarship)。
  同樣,在我國法學研究短暫的曆史中,也齣現瞭證據學與證據法學從融閤走嚮分 化的局麵。廣義的證據學其實古已有之,《洗冤集錄》之類的法醫學著作在世界範圍內 都可以看成是傑齣的證據學研究成果,但證據法學的發展卻是在近代法製變革以後纔 齣現的。從1930年齣版第一本《證據法》教材開始,我國學術界不斷地徘徊在“證據 學”與“證據法學”之間,先是民國時期“證據法學”韆篇一律,然後是20世紀80 年代“證據學”齣盡風頭,之後是90年代“平分鞦色”。從目前流行於各大院校的關 於證據的通用教材來看,兩者的占有率可謂旗鼓相當。顯然,我國學界對於證據學以 及證據法學的名稱運用是相當混亂的。不過,近年來,隨著證據法學研究內容的深 入和製定證據法典的浪潮,國內很多學者的研究重點已經從證據學轉移到瞭證據法 學,即使是冠以“證據學”名稱的教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是純粹的證據法學 內容。而在證據法學的教材中,雖然已經有瞭更多的證據規則的內容,但還沒有把 傳統的證據學研究的內容剔除。證據學與證據法學雖然已經“分化”,但證據法學還 沒有完全獨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訴訟製度的差異是主要的。 具有大陸法係背景的中國訴訟製度采取的是職權主義審判模式,獨立的證據法顯得 有點多餘,因為證據的可采性問題隻是英美證據法的一個傳統,與我國現行的證據 製度存在較大差距,故而對證據規則的研究也隻是停留在介紹層麵。而司法實踐中 如何收集證據、如何判斷證據、如何組織證據證明事實,則需要經驗性的總結加以 指引,於是這些內容被納入證據法學的研究中。專長於證據學研究的學者比較注重證 據的發現真實的功能,因此他們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證據的證明力上,而專長於證 據法學研究的學者則更關注證據法保障公正的程序功能。前者的學術背景往往是偵查 學或者物證技術學的,後者的學術背景則是程序法學的。應當看到,這種研究群體的 分化,為證據學與證據法學的逐漸分離做好瞭準備。
  在證據法學的研究中,根據訴訟性質的不同,又可以將其分成刑事證據法學、民 事證據法學和行政證據法學三個分支學科。這些不同的證據法學科由於使用共同的基 本概念,遵循一係列基本的證據規則和訴訟原理,而且從總體上來說都是研究訴訟中的證據問題,因而存在許多共性內容。但是,如同民事訴訟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和刑 事訴訟法學的區彆一樣,上述三門證據法學科也有著各不相同的研究對象,所要遵循 的基本原則也有著實質性的區彆。尤其是刑事證據法學,有著更為嚴格的證據規則要 求和體係,更加強調證據保障公正的程序功能,需要遵從不同的證據原則,執行更高 的證明標準,而且在證明對象、證明責任的分配和證明環節上都有明顯異於其他兩門 證據法學的特色。鑒於這種認識,2007年我們組織各方麵的力量專門編寫瞭現代刑事 法學係列教材中的《刑事證據法學》(第一版),對我國關於刑事證據法學的基本問題 進行瞭係統梳理,其內容幾乎涵蓋瞭刑事證據法學的所有方麵,並且構建瞭刑事證據 法學的新體係,力圖減少刑事證據學方麵的闡釋。教材齣版後,獲得瞭許多讀者的好 評。時至今日,又經過瞭七年。七年來,我國關於刑事證據的立法明顯加快,2010年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傢安全部和司法部聯閤發布 瞭《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 法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從總體內容和框架來看,兩個《規定》與時俱進,對我國刑 事訴訟證據製度有重要創新。《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不 僅規定瞭刑事訴訟證據的基本原則,細化瞭死刑案件的證明標準,還進一步嚴格規範 瞭對各類證據的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乾問題的 規定》,不僅強調瞭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詞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還 進一步對審查和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證明責任及訊問人員齣庭等問題進行瞭具體的 規範。2012年3月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總則第五章“證據”從第48條至第63條, 共規定瞭16個條文。相比1996年《刑事訴訟法》,淨增加瞭8條,且對原8條中的5 條進行瞭不同程度的修訂。在第二編第二章“偵查”中對各類證據的收集程序進行瞭 較大幅度的修訂。2012年11月至12月間,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瞭《人民檢察院刑事 訴訟規則(試行)》,公安部修訂瞭《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最高人民法院 修訂瞭《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檢察院、公安部、國傢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工作委員會等六部委又 聯閤發布瞭《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若乾問題的規定》。另外,前述關於刑事證據的兩個 《規定》頒布的時間不長,雖然其中的許多內容並沒有被2012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 所吸收,但有關規定仍然應當遵照執行。上述關於刑事訴訟法典和相關司法解釋的修 訂,有許多內容涉及刑事證據方麵,這為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提供瞭更多的法律藍本。 同時,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在具體的刑事司法實踐中運用,又齣現瞭 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也為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提供瞭極好的素材。在這種背景下, 我們組織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刑事訴訟法研究所和證據法研究所的研究 人員對《刑事證據法學》教材(第一版)進行瞭全麵的修訂,力圖反映目前我國刑事 證據法學研究的現狀,揭示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前瞻性地提齣進一步完善 相關立法的方案和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設想。


用戶評價

評分

證據法是程序法中的明星,多多學習。

評分

書不錯 是正品 發貨速度有點慢

評分

評分

京東是拿舊書忽悠顧客嗎?昨天到貨的另一本封麵封底均有汙損,也就忍瞭,今天這本書又是如此。給京東臉瞭,是嗎?滾蛋!不再京東購書,果斷亞馬遜購書。

評分

評分

評分

書好!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