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上海话(第二版)

学说上海话(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迪蒙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话
  • 方言
  • 语言学
  • 文化
  • 上海
  • 沪语
  • 第二版
  • 教材
  • 学习
  • 语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4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558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字数:23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说上海话(第二版)》以作者创设的“丁氏上海话音标”为上海话注音,学习者只需掌握其中的四个特殊语言,就可以开口说上海话,与人交流。《学说上海话(第二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上海话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上海话会话。第二部分按场景对话编排,对话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均为市民的口头语言,生动而不乏幽默,好学好记。在书的附录中辑选了30首上海儿歌。

目录

绪言上海话很简单
第一部分 学说上海话的基础
一、上海话声、韵、调概说
二、唇音bbpmfy
三、舌尖中音ddfnI
四、舌根音ggknghh
五、单韵母“哎”
六、单韵母“安”
七、单韵母“凹”
八、单韵母“欧”
九、舌面音jjqxx
十、舌尖前音zcss
十一、韵母eninang0ng
十二、入声韵母akokjkuek
十三、零声母音节
十四、“低底”——上海话声调(一)
十五、“第”——上海话声调(二)
十六、“滴笛”——上海话声调(三)

第二部分 上海话会话
一、介绍认识
(附:家族称谓词语)
二、家族成员称谓
(附:各类商店词语)
三、在公交车上
(附:交通工具、颜色词语)
四、聊天(1)
(附:蔬菜、豆制品类词语)
五、有关衣物
(附:衣服鞋帽类词语)
六、付各种费用
(附:水果类词语)
七、吃饭
(附:厨房、首饰词语)
八、谈论健康
(附:有关动词)
九、接朋友
(附:粮食、饮料类词语)
十、过节
(附:有关形容词)
十一、聊天(2)
(附:有关点心店、证件类词语)
十二、生病
(附:医院、病症类词语)
十三、休闲娱乐
(附:体育、江河类词语)
十四、谈论天气
(附:气象类词语)
十五、家居生活
(附:房间、橱柜、卫生类词语)
十六、谈论电影戏剧
(附:娱乐类词语)
十七、讨价还价
(附:鱼肉类词语)
十八、美容
(附:姓氏、省地名)
十九、谈论股票
(附:市地名)
二十、学校教育
(附:有关学校用语)
二十一、买房子
(附:有关浙江、江苏地名)
二十二、电脑、上网
(附:有关区县、路名)
二十三、洗头
(附:日用品类词语)
二十四、住饭店
(附:点心类词语1)
二十五、爱情对话
(附:点心类词语2)
二十六、何时再来
(附:有关国家名称)
二十七、游玩大上海
(附:有关五官、身体类词语)
二十八、小菜涨价了
(附:有关花草树木词语)
二十九、方言避讳
(附:有关禽兽类词语)
三十、我会说上海话了
(附:有关昆虫类词语)

附录 上海儿歌辑选
1.鸡鸡斗
2.新剃头
3.背背驼
4.冬瓜皮
5.捉蜻蜓
6.赖学精
7.敲洋钉
8.落雨喽
9.哭烛包
10.香乌笋
11.排排坐,吃果果
12.金锁银锁
13.拉拉小辫子
14.上楼梯
15.小螺蛳
16.新年到
17.好宝宝
18.讨小狗
19.一到十
20.上海小吃
21.嘟嘟飞
22.尾巴
23.称呼
24.抽中指
25.摇到外婆桥
26.本来要打千千万万记
27.骑马到松江
28.数数歌
29.小皮球
30.十二月歌

精彩书摘

  《学说上海话(第二版)》:
  上海话有5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这里说的上海话声调都是单音节上的,也就是读单字时的调子。在语句中,上海话声调会因连读而产生各种变调,这些变调只有在说习惯了上海话以后才能用熟。事实上,有不少上海人说话时声调也时常说错,可能祖籍不是上海。但在说话时一般都能理解,最多被人认为不是正宗上海人罢了。就好像国人说普通话,其实都并不标准,各种方音习惯都会带入普通话,但都不会影响互相之间的交际;也如同外国入学习现代汉语,声调常会说错,甚至完全没有声调,但在特定的语境里人们也大致能清楚他在说什么话一样,对句意的理解影响不大。
  上海话声调是很容易辨别的。这里先看阴平声和阴去声。
  (1)阴平声的特点
  上海话的阴平声除部分原就是入声之外,和普通话的阴平声(第一声)一样,都是清辅音。调值在听感上有点像普通话中的去声。比如“天、机、非、东、金、方、低、批、加、开、翻、该”。
  (2)阴去声的特点
  凡普通话属于上声或去声的,上海话除原先是入声的一部分外,也都归在此。这里也都是清辅音声母。和普通话的上声单念不同,在听感上也有点带拐。比如“舔、几、费、懂、紧、放、底、屁、假、凯、反、改”。
  ……

前言/序言


上海话,这座城市的脉搏与温度 上海,一座永不眠的都市,她的故事,她的风情,她的韵味,都深深地烙印在那些地道的上海话里。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这座城市千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以及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与蓬勃生命力的具象载体。 第一章:溯源与演变——沪语的根脉与新生 上海话,学名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上海这座城市的崛起,虽然相对年轻,但她吸纳了周边区域的方言特色,又在近代以来与五湖四海的移民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派吴语。 古吴语的余韵: 上海话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特征,例如齿音、舌边音等,这些都是吴语与其他汉语方言显著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老的词汇和发音中,窥见古代吴越人的生活印记。 移民的交响曲: 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上海开埠之后,大量来自苏南、徽州、宁波等地的移民涌入,他们的方言特点在与本地语音的碰撞与融合中,为上海话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这种包容与融合,造就了上海话独特的声调与词汇。 近代化的烙印: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上海话,外来语词汇的吸收,新词的创造,都使得上海话紧随时代的步伐,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章:语音的魅力——沪语的音韵与辨识 上海话的语音系统,是其区别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显著特征。掌握这些语音特点,是理解和学习上海话的关键。 声母的“七十二变”: 上海话拥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声母系统,特别是“j”、“q”、“x”在许多词语中与普通话的发音不同,例如“去”读作“qi-h-qiu”,而非普通话的“qù”。同时,声母“zh”、“ch”、“sh”在上海话中往往读作平舌音“z”、“c”、“s”。 韵母的“吴侬软语”: 上海话的韵母同样极具特色,例如鼻韵母“en”、“eng”的发音,以及一些特殊的介音和韵尾,都赋予了上海话特有的婉转与绵柔。尤其是“a”母和“o”母的发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声调的“抑扬顿挫”: 上海话有八个声调,比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更加丰富。这些声调的细微变化,构成了上海话独特的抑扬顿挫之美,也使得上海话听起来更加生动活泼。理解这些声调的转换规律,是准确发音的重中之重。 入声字的遗存: 尽管普通话已经取消了入声,但上海话仍然保留了部分入声字。这些入声字的调值和发音方式,是古汉语语音的重要遗存,也使得上海话听起来更具古朴韵味。 第三章:词汇的宝库——沪语的精妙与生动 上海话的词汇,是其生命力最直观的体现。它们或源自古老传承,或因时代发展而新生,或吸纳外来文化,无不闪耀着智慧与趣味。 生活化的表达: 上海话中充满了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化词汇,这些词汇直接反映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人情世故。例如,“搿”表示“这个”,“阿拉”表示“我们”,“勿要”表示“不要”。 情态词的丰富: 对于情绪、状态的描述,上海话有着极其丰富且细腻的词汇。例如,形容一个人聪明伶俐可以用“灵光”,形容一个人糊涂可以用“拎不清”,形容一个人很舒服可以用“适意”。 量词的巧妙运用: 上海话的量词系统也别具一格,常常能够传达出更丰富的语境和情感。例如,用“只”来形容小动物,用“桩”来形容事情,用“条”来形容道理,都显得非常贴切。 外来语的融合: 作为近代中国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上海话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大量外来语,特别是英语词汇,这些词汇经过上海话的“上海化”处理,已经成为上海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咖啡”的“咖”(ga),“巴士”的“Bashi”。 儿化音的妙用: 上海话也存在儿化音,但与北方方言的儿化音有所不同,上海话的儿化音更能增添亲切感和昵称感。 第四章:语法与习语——沪语的逻辑与韵味 上海话的语法结构,虽然与普通话大体一致,但其在词序、助词、惯用语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词序的灵活性: 有些形容词或状语在上海话中可以置于被修饰词之前或之后,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独特的助词和语气词: 上海话中运用大量的助词和语气词,这些词语在句末或句中,能够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conveying a specific tone or emotion. 例如,“嘞”、“呀”、“哉”、“哦”等。 谚语与歇后语的智慧: 上海话的谚语和歇后语,是上海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往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幽默的社会现象。例如,“七十二家房客”、“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惯用句与表达习惯: 上海话的许多惯用句,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含义和情感色彩,掌握这些表达习惯,能够让你的上海话更加地道。 第五章:地域与文化——沪语的认同与传承 上海话,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上海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上海话,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城市的名片: 熟悉的上海话,是外地游客感知上海城市魅力的窗口。一部《情深深雨濛濛》,让多少人记住了上海话的温柔与婉转;一次简单的“侬好”,便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 情感的纽带: 对于身在异乡的上海人而言,一句乡音,便能唤醒浓浓的乡愁。它连接着过去的回忆,维系着彼此的情感。 文化的载体: 上海的文学、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上海话的滋养。那些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对话,那些蕴含江南水乡风情的腔调,都是上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上海话的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和学习上海话,他们通过各种平台,让这门语言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语: 上海话,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它,你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品味到人生的百味。它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一种根植于上海这座城市血脉中的独特印记。学习上海话,就是与这座城市进行一次最亲密的对话,感受她的温度,理解她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偏爱视觉辅助的学习者,我原本对纯文字的书籍抱有疑虑,但《学说上海话(第二版)》用它的结构证明了文字的力量。它的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基本上遵循了“基础语音→常用句型→生活场景→文化拓展”这样一个递进的路线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量词”的处理方式。上海话的量词系统和普通话差异很大,如果单纯死记硬背很容易混淆。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将常用名词和对应的量词放在一起,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列出,比如“一搭(dā)番茄”、“一爿(bán)桌子”,并且在例句中反复出现,保证了学习的有效重复。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在脑海里建立起了一套新的量词“地图”。而且,这本书的“第二版”改进得非常到位,我听说第一版有些地方的语音标注不够精确,但这一版在细节上做了大量的修正和补充,看得出来编纂团队是下了大功夫的,不是敷衍了事地换个封面就拿出来卖。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更加信任。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老派”魅力,但又处处透着现代学习的需求。它不像某些官方教材那样刻板,也不像网络上的“速成班”那样浮夸。我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小测验”和“应用挑战”,这些挑战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要求你用刚学到的知识去“重构”一个生活场景,比如“如何在弄堂口跟邻居打招呼并询问天气”。这种主动输出的练习方式,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反应速度。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都很不错,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我甚至会把它放在咖啡桌上,而不是塞进书架角落里,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提醒我要坚持下去。对我而言,学习上海话不只是为了沟通,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和人情往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系统又充满温度的学习载体,让我感觉自己每翻一页,都在离“像个本地人一样生活”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评分

这本《学说上海话(第二版)》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一个刚搬来上海不久的“新上海人”,光是听着街坊邻里间那种特有的语调和词汇,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首外语歌。之前试着找过一些零散的资料和APP,但总是感觉抓不住重点,要么太注重理论,看得我昏昏欲睡,要么就是太碎片化,学到的都是些皮毛。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它没有一上来就给我抛出一堆复杂的语法规则,而是像一个和蔼可亲的上海阿姨,手把手地教你从最基本的问候开始。我特别欣赏它对语境的把握,很多时候,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下意思会大相径庭,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场景对话来展示这些细微的差别,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一门语言,而是在“融入”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关于“打小旗儿”(意指开玩笑)这个说法,书里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配了当时的文化背景,让我一下子就get到了那种轻松幽默的感觉。学完前几章,我已经在菜市场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询问了,虽然还不能流利对答,但那种进步带来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学习资料都无法比拟的。这种由浅入深、注重实用的结构,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让我快速“炫技”的教材,能学几句“黑话”在朋友面前露一手,但这本书给我的体验,远远超出了那种肤浅的目的。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上海城市文化肌理的窗户。作者在讲解一些特殊词汇时,总会穿插一些关于上海历史变迁的小故事,比如某些词汇是如何随着殖民历史、商业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我记得有一课是讲“汏衣裳”和“搓麻将”的,书中不仅教你怎么说,还提到了过去上海家庭的洗衣场景和麻将在特定阶层中的流行程度,这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词汇,更是在了解“老上海”人的生活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这门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渊博的知识,文字里流露出的那种热爱,能感染到每一个学习者。我甚至开始主动去留意那些老电影里的台词,试图在书里找到对应的解释,这种探索的乐趣,是冷冰冰的软件无法给予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的语言学习资料动辄就喜欢搞得花里胡哨,又是二维码又是配套APP的,结果内容却空洞得厉害。然而,《学说上海话(第二版)》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回归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扎实的文本和地道的表达。我最喜欢它的对比和解析部分,尤其是在处理普通话和上海话之间的语音转换时,作者并没有用一堆晦涩的国际音标来折磨读者,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汉字标注和口型图示来辅助理解,这对于我们这些“死记硬背”型选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上海话里的很多发音,尤其是声调的起伏和一些鼻音的运用,是让“外地口音”难以消除的关键。这本书把这些“难点”单独拎出来,用小小的版块进行集中突破,效果出奇地好。我花了两个晚上专门攻克了几个我一直发不准的音节,现在再去模仿录音带里的标准发音,明显感觉到更接近那个调子了。这本书的厚度虽然不算薄,但每一页的信息密度都很高,而且排版清晰,阅读起来不觉得累,这在学习工具书中是难能可贵的。它是一本真正沉下心来做内容的诚意之作。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看不懂哦,基本上就不去看了

评分

好评!

评分

有点难,需要配合光盘听着才有点效果

评分

买回来还没有空认真学习呢,但是觉得很有用

评分

一般 看不懂

评分

非常好的书 值得好好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