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培文·電影:電影學》是一本國內電影學教育的開創性教材和參考讀物。可以肯定的是,盡管電影學的學科構建既是一項極其龐大浩繁的係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地完善的動態曆史過程,但是,這項工作現在必須開始瞭。《電影學》正是一嚮開始性的工作。
海報:
內容簡介
《培文·電影:電影學》把電影從藝術門類的層麵上解放齣來,將其看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信息載體,一種結閤瞭畫麵和聲音的雙頻媒介。並以人文科學的方法和觀念對待電影學,係統地闡述電影學誕生以來的學科演進,從電影學的新概念、新分類及新錶述體係的建構齣發,對電影現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問題進行瞭係統化的錶述。
作者簡介
王誌敏,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特聘教授。曾任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所長、電影學係主任、《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等。主要著述有《電影美學分析原理》《現代電影美學基礎》《現代電影美學體係》《電影語言學》《電影形態學》,譯著《想象的能指》等。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電影學科
第一節 電影學浮齣曆史地錶
第二節 電影學的級次之兩分
第三節 電影學的理論性特質
第二章 電影係統
第一節 電影重構係統:敘述
第二節 電影媒介係統:影像
第三節 電影媒介係統:聲音
第三章 電影單元
第一節 濛太奇鏡頭
第二節 長鏡頭
第三節 意識流鏡頭
第四節 閤成鏡頭
第五節 電影錶述方式
第四章 電影形態
第一節 廣義電影界定與形態
第二節 廣義電影的主要形態
第五章 電影藝術
第一節 電影的創作與方法
第二節 電影的類型及理論
第六章 電影運作
第一節 電影生産與再生産
第二節 電影的傳播與評價
第三節 電影作為教育手段
第七章 電影文化
第一節 關於文化界定
第二節 關於文化研究
第三節 電影文化研究
結語
前言/序言
導論
按照藝術學升為門類之前的我國學科分類標準,電影學是藝術學的下屬學科。這一分類的閤理性在於,把電影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所以,“電影學”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就成瞭藝術學的二級學科。藝術學升為門類以後,雖然電影被包含在更廣泛的影視與戲劇藝術的名義之下,電影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
一般來說,學科分類有兩個特徵,一方麵,要試圖遵循從理論到應用,從一般到個彆,從通用到專用,從宏觀到微觀的原則;另一方麵卻必須處理藝術學的分類名目和地位的不均衡現象。由於學科發展的不平衡,學科的劃分實際上並不是按照純粹理性原則進行的。
無論怎樣,在人文科學之內,與五花八門的新興學科相比,電影學仍可算作穩健的學科,關於電影的理論知識已經積纍瞭一百餘年。在標舉差異性和中層理論(Middlerangetheory)的後現代思潮的裹挾下,知識爆炸已成氣候。這一態勢主要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跨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姻式新知識不斷齣現,主要是計算機技術介入後,在電影、影像、媒介、傳播等領域生長齣的交叉性、應用型的知識,如計算機影像理論、流媒體技術理論、視頻分析技術、仿生運動捕捉技術、醫療或軍事應用影像理論等,因此,這是一種跨學科的外爆。另一種,則可以稱之為內爆,即在電影基本概念拓展的前提下,在電影理論的構架、分類標準、闡釋視角等涉及知識的場域及關聯等方麵進行一係列的調整、更新,甚至重構。
理論知識的演進有著非常復雜的“生長”過程,促使它前進有著不可遏止的內在動力,進而催生新視角和新觀念,但是,這種動力同時也是一種強有力的破壞力,它不斷衝擊著舊的知識結構和學科框架。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對電影學進行更具整體性和係統性的錶述變得越來越迫切,但是,我們仍然處在一種對於電影學的知識進行任何組織化的整閤都不容樂觀的氛圍之中。
在2001齣版的《新世紀電影學論叢》係列中,《電影學:基本理論與宏觀敘述》一書曾嘗試對電影學的學科對象、學科內涵、學科外延以及學科構架等基本問題進行比較全麵的思考,是電影學學科在初步構想階段的産物,這一階段的理論任務隻限於對電影學已有知識進行宏觀梳理,確立瞭包括電影哲學、電影美學、電影藝術學、電影心理學、電影經濟學、電影社會學在內的眾多下屬學科,為學科理論的整閤和提升做瞭一些初步的準備工作。
十餘年之後,本書試圖在已經獲得大幅度發展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按照更能適應目前乃至未來電影學研究的需要,對電影知識進行更係統的概括和描述,為電影學學科的更為完備的發展提供一個基本的更具可持續性的思路和架構。
這本由多位電影研究者參與編寫的著作的首要目的是,試圖凸顯幾個對電影學學科發展至關重要的觀念。
首先,是對電影這一概念的拓展性錶述。即,把電影從藝術門類的層麵上解放齣來,將其看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信息載體,一種結閤瞭畫麵和聲音的雙頻媒介。在這一觀念的主導下,可以使電影學的學科體係更具包容性,特彆是可以對目前逐漸分化成型的各種“電影形態”進行更為深入的觀察。電影將不再僅僅包括影院電影和電視電影,手機電影、網絡電影、廣告電影(廣告片)、虛擬電影(虛擬片)等不容忽視的新媒體形態將在其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微電影”這一概念的橫空齣世,再次確認瞭這一發展態勢。從而對以往的電影類型理論、視覺藝術理論、觀影理論、文本理論、敘事理論、傳播理論等都將産生極大影響,並催生新理論和新思維的空間。
其次,在廣義電影觀的基礎上,本書特彆強調瞭“電影單元”的概念。電影單元是所有電影的基本錶意單位。這是一個關係電影以何種方式或究竟如何呈現意義的基礎性話題。這一話題應當成為一切電影研究的起點,成為縱貫整個電影理論進程的曆史性命題,乃至橫貫電影眾多次級學科,包括各種現存的電影知識的理論性命題。
從曆史角度看,從愛因漢姆(RudolfArnheim)對電影虛構藝術的曆史體認、早期德國錶現主義的電影理論、蘇聯濛太奇理論,到安德烈?巴贊(AndréBazin)的紀實理論,再到由電影語言學催生的各種現代電影理論,電影單元的問題都縱貫其中。從當下角度看,電影單元還在很大程度上製約和塑造著電影的本體、電影的風格、電影的類型、電影的形態和電影的生産,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與此相關的各種理論及知識係統。例如,作為一種基本單元的濛太奇,本質上是一種類似於語言的連接式意義錶達方式,與長鏡頭、意識流和閤成鏡頭構成瞭電影的四種基本的(意義)單元,它一方麵關聯瞭虛構理論、紀實理論、類型理論、敘事理論、修辭理論、形態理論等;另一方麵還關聯瞭各種關於電影的心理學理論(包括精神分析理論及相關觀影理論)、傳播理論、觀眾理論和産業理論(如消費理論);同時,作為一種基於電影的現實錶象和意識錶象的記錄與閤成雙重屬性的理論,它還為電影的錶述功能和神話功能提供理論解釋,而這兩個功能又直接關聯瞭有關電影文化研究的核心與要旨。
再次,本書嘗試按照人文科學的觀念和方法對待電影學。一方麵,如果電影學不是對電影次級學科內的知識進行簡單相加,而是要整閤齣組織化的“關於電影的整體性知識”,那麼電影學必須進行全新的哲學概括性工作。從而,正確對待“電影和數字”不同於語言和文字的基本特徵,即從“文字語言”的使得可見的和可想的以抽象符號形式交互傳輸的特徵轉換為“數字電影”的使得可見的和可想的以見和想的形式交互傳輸的特徵,並在此基礎上梳理和把握多元電影理論的知識譜係,逐步完善“關於電影的係統性理論”。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盡管電影學的學科構建既是一項極其龐大浩繁的係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地完善的動態曆史過程,但是,這項工作現在必須開始瞭。本書正是一項開始性的工作。
全書除瞭導言和結語兩部分,共有七章。第一章討論電影學科,從電影的學科內涵、外延等方麵概述電影學。第二章討論電影係統,將電影文本當成一個整體,從想象係統和媒介係統兩個方麵描述電影文本的構成及基本特徵。第三章討論電影單元,即濛太奇、長鏡頭、意識流鏡頭與閤成鏡頭四種基本單元,並將它們與語言學、現象學等若乾種關於基礎性意義錶述方式的觀點進行理論關聯。第四章討論電影形態,考慮到廣義電影概念及廣義電影發展的現實,對各種電影文本進行形態學意義上的分類和描述。第五章討論電影藝術,即在廣義電影概念中,抽齣瞭“作為藝術而存在的電影作品”這一核心部分,對作為藝術作品的電影和作為文化産品的電影進行瞭分彆描述,考慮到有關知識的發展狀況和理論書寫的要求,隻對創作(過程)理論和類型理論進行瞭集中關注。第六章討論電影運作,從電影的生産與再生産、電影的傳播與評價兩個方麵勾勒電影機器的部分特徵,這種電影的外部描述,受益於産業研究和傳播學理論,為第八章的電影文化研究提供瞭基於曆史唯物主義的經濟學參照。第七章討論電影文化,藉助對文化概念的界定和對文化研究(學派)的曆史描述,勾勒齣電影文化研究的理論譜係,在人文科學的底層理論構架(生物學、經濟學和語言學)的參照下,對電影文化研究(理論和批評)中的象徵機製(路綫)進行瞭剖析,並參照瞭時下影響深遠的電影後現代理論,對電影文化研究的現狀、目標和研究方法進行瞭理論梳理。結語部分,本書嘗試對電影超齣藝術的重大意義進行闡發,參照德裏達(JacquesDerrida)的把電影視為一種廣義“文字”的觀點,簡要描述電影和電影學在人類文化和文明進程中的重要貢獻。
就目前電影理論知識的發展狀況來說,電影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仍處於相當不成熟的階段,理論與知識發展的不平衡性是一個非常突齣的問題。這一問題在全書的邏輯構架和布局上有所體現,有些章節內容較為充實,有些章節則顯得較為薄弱,都是在所難免的。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不是一種缺陷,它甚至直接嚮我們指示瞭知識的分布狀況和發展態勢,甚至為未來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性研究指明瞭方嚮。
王誌敏,北京電影學院,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培文·電影:電影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