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史料学》是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撰写的一部唐史史料学教材,对唐史研究的基本文献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唐史史料学》将唐史史料分为纪传、编年、典章制度、职官、仪注、法令、诏令、地理、谱牒、杂史杂说小说、诗文、类书、金石、书目以及敦煌吐鲁番文书十五类,结合自己的治史心得,有重点地介绍了这些史料的源流、价值和使用方法,为唐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精当而实用的入门读物。
黄永年(1925年10月-2007年1月),江苏江阴人。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至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6年随迁校至西安,1978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晋升为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2001年退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委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学术著作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树新义室笔谈》《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教材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史部要籍概述》《子部要籍概述》.古籍整理有《类编长安志》《雍录》《西游证道书》等。
自序
纪传类
编年类
典章制度类
职官类
仪注类
法令类
诏令类
地理类
谱牒及职官姓名类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唐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人大开眼界。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租庸调制分析上,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土地买卖契约和户籍档案进行量化研究。作者非常细致地考察了“均田制”瓦解过程中,地方豪强是如何通过隐匿土地、兼并庄园等方式,悄悄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书中对唐代中后期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着精辟的论述,比如对外来手工业技术的吸收和本土化过程,以及城市行会组织的演变,这些细节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经济脉搏的鲜活跳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对历史进行一次精密的手术解剖,每一刀都精准地切中了关键的结构性问题,让人对唐朝的“盛世”之下的深层肌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唐代宗教思想史的论文集,里面的几篇文章对佛教在唐朝的传播与本土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其中一篇聚焦于禅宗的兴起,它如何通过对经典阐释的创新,以及与士大夫阶层的紧密结合,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这本书详尽地分析了这种“本土化”的政治和文化动因。另一篇则对比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和摩尼教在唐朝的生存境遇,揭示了唐廷对不同外来宗教的容忍底线和管理策略,这背后折射出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包容度,是值得深思的。整本书的论证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佛教语录、碑铭以及官方文献,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唐代精神世界景观,让我领略到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激烈与精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挺吸引人的,但我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中原王朝对外关系史的著作,那本着重于探讨唐代与周边民族,特别是吐蕃、回鹘等势力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互动。作者在那本书里对边疆地区的史料运用非常独到,比如他引用了大量的敦煌文书和突厥文的碑刻材料,将原本相对零散的史料碎片重新组织起来,勾勒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唐朝边疆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天可汗”体系的解构,不再是简单地肯定其正面意义,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体系内部的张力与矛盾,以及它在不同时期对不同部族的影响。读完之后,我对唐朝的“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微妙平衡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对那段历史的认识立体了很多。
评分我最近偶然发现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唐代法律与刑罚制度演变的书。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唐律疏议》的内容,而是通过大量的唐代判例和司法文书,来探讨法律条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灵活性和地方差异。特别是书中对“情理”与“律法”之间博弈的分析,非常引人入胜。比如,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案件时,唐朝法官是如何运用“因俗而治”的原则,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央的立法导向。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唐代律令制度对后世东亚国家的深远影响,这种穿透历史时空的比较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对唐朝的制度文明有了更具动态性的理解。
评分手里正捧着一本关于唐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专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将唐诗的审美范式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作者没有简单地梳理流派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风骨”、“气象”、“神韵”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书中对初唐的宫廷诗风、盛唐的边塞叙事以及中晚唐的个人化抒情进行了精妙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人际遇来阐释诗歌风格的形成。尤为出色的是,作者引用了大量唐人自己的诗话和笔记,让我们得以窥见彼时文人自我审视和互相品评的生动场景,感觉就像是直接参与了那场审美的大讨论,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张力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评分双十一大促销,不错,抢券太难了,书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
评分研究唐史绕不开的发作
评分想不明白這本書為什麼定價58元?
评分席勒文集(套装1-6卷)
评分商品很好很满意棒棒哒
评分浙派篆刻又称“浙江印派”,历史上著名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今杭州)开创。“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其後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他们均系杭州人故又派‘西泠八家’。後凡篆刻艺术上宗此风格者均称之为‘浙派’。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百多年,影响深远。”
评分趁着减免买得,还没开始看
评分不错
评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从开始出版,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上距一九七八年《宋史》出版,点校工作完成,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整理出版工作,由於受到当时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整理出版过程历时绵长,时间跨度大,参与点校者时有变动,点校体例未能统一,或底本选择不够精当,或校勘过於简略,或标点间有失误,各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爲适应新时代学术发展和读者使用的需求,亟需予以全面修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