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风湿内科学(第2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翔实、新颖,突出风湿病学领域的新进展、新观点、新成就,注重近年风湿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风湿内科学(第2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写作风格及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系统整合和整体优化原则及生命科学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编者期望能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到指引作用,能为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探索、挖掘新知识的工具与技能。
作者简介
陈顺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和上海市风湿病学研究所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终身教授,上海风湿病学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风湿病学研究所荣誉所长,美国风湿病学院大师,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风湿和免疫专业(上海)主任,澳大利亚风湿病学会荣誉会员以及LUPUS(英国)、Joint、Bone、Spine(法国)、APLAR Journal of Rheumatology、Clinical Rheumatology等英文杂志编委。曾担任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第八届国际红斑狼疮学术会议主席,第11届国际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学术会议(IWAA,2011)主席,美国风湿病著名杂志Arthritis&Rheumatism(中文版)主编、《上海医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和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荣获美国风湿病学院的大师(ACRMaster)称号,成为亚洲首位该荣誉获得者。2005年荣获中华风湿病学会“杰出贡献奖”,2008年获得亚太风湿病学联盟(APLARMaster)大师奖和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十大职工科技创新英才称号。
邹和建,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HIRB)主席、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分子与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硬皮病临床与研究协作网(InSCAR)副主席;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总编辑。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学科新增长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卫生部科研项目、973项目子课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共10项。近5年来发表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研究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担任9部学术专著的主编、副主编。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区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主要从事痛风发病机制及遗传学研究、系统性硬化(硬皮病)发病机制研究,以及调节性T细胞对RA发病的机制研究。2011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风湿病--从基础到临床
第一章 风湿病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和应用展望
第一节 风湿性疾病的遗传学特点
第二节 风湿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策略
第三节 以红斑狼疮为代表的风湿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第四节 遗传学研究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展望
第二章 免疫失调与风湿病
第一节 免疫细胞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
第三节 T、B淋巴细胞异常与风湿病
第四节 免疫调节失常与风湿病
第三章 风湿病自身抗体的解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自身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篇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探索
第三节 从致死性疾病到可治可控制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狼疮治疗现状与未来
第五章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第六章 ANCA相关性血管炎
第七章 白塞病
第一节 口腔阿弗他溃疡为BD常见的早期症状
第二节 从丝绸之路(silkroad)谈BD发病因素
第三节 BD基本病理表现:系统性血管炎
第四节 BD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BD个体化治疗选择
第六节 预后
第八章 累统性硬化症
第一节 系统性硬化症名称演变及对疾病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 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第三节 SSc诊断要点
第四节 SSc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五节 SSc治疗的探索和发展
第九章 干燥综合征
第一节 从诊断分类标准的变迁看干燥综合征
第二节 干燥综合征治疗的展望
第十章 抗磷脂综合征的认识历程
第一节 疾病的发现和认识历程
第二节 从诊断标准的变迁看对疾病的认识历程
第三节 抗磷脂抗体研究的过去和未来
第四节 展望
第十一章 成人斯蒂尔病
第一节 AOSD的演变及认识过程
第二节 AOSD病因及发病机制进展
第三节 AOSD临床表现及特异性指标
第四节 AOSD的临床诊断以及诊断效率
第五节 AOSD治疗方案与选择
第三篇 骨与关节疾病
第十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一节 RA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第二节 RA诊断标准的演变
第三节 RA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 治疗药物和方法
第十三章 脊柱关节病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二节 银屑病关节炎
第三节 炎性肠病性关节炎
第十四章 骨关节炎异质性与系统防治策略
第一节 原发性骨关节炎
第二节 遗传相关性骨关节炎
第三节 骨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四节 骨关节炎系统防治策略
第十五章 痛风
第一节 痛风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 痛风不同阶段治疗的认识和推荐
第四篇 软组织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和纤维肌痛症
第十六章 风湿性多肌痛--一种老年人的疾病
第一节 风湿性多肌痛研究回顾与启示
第二节 风湿性多肌痛的主要临床特点
第三节 辅助检查在风湿性多肌痛中的意义
第四节 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断要点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第五节 风湿性多肌痛的治疗现状及预后
第十七章 纤维肌痛症--一种心理性疾病?
第一节 纤维肌痛症研究回顾与启示
第二节 纤维肌痛症的主要临床特点
第三节 纤维肌痛症可能的辅助检查
第四节 纤维肌痛症的诊断要点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第五节 纤维肌痛症的治疗现状及预后
第五篇 风湿病治疗进展
第十八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风湿病的进展
第十九章 风湿病靶向治疗--从生物制剂向小分子药物的回归
第一节 生物制剂在风湿病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第二节 治疗风湿病的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的问世与前景
第二十章 生物样本库及标准化操作流程
第二十一章 风湿病数据库的发展与挑战
第一节 疾病数据库的概念
第二节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数据库为例看风湿病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以狼疮数据库为例看风湿病数据库的演化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结语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风湿病学的临床实践与前沿进展 本书旨在为临床医师、研究生及相关医务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风湿病学参考书。本书内容涵盖了风湿病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疑难病例的分析与处理,以及近年来风湿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性的风湿病学知识体系,提升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第一部分:风湿病学概论与基础 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切入,为读者构建风湿病学的基础认知框架。 风湿病学的概念与范畴:我们将首先明确风湿病学的定义,阐述其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以及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地位。风湿病学是一门涉及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康复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临床医学分支,其研究对象广泛,涵盖了结缔组织病、骨关节病、血管炎、肌病等多种累及骨骼、关节、肌肉、血管以及相关器官的系统性疾病。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多样性表现。 免疫系统与风湿病:免疫系统的紊乱是绝大多数风湿性疾病发病的核心。本节将详细回顾正常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免疫调节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解析免疫系统异常(如免疫耐受破坏、自身抗原暴露、免疫细胞活化失调、细胞因子异常分泌等)如何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将介绍关键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及其在自身免疫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免疫分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补体系统等)在疾病发病和进展中的角色。 遗传与风湿病:遗传因素在风湿性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节将介绍目前已知的与风湿性疾病相关的遗传标记物,例如HLA基因、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等,并探讨这些基因如何影响个体的免疫反应和疾病风险。我们将回顾基因芯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等现代遗传学技术在风湿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理解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风湿病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风湿性疾病,现代医学发展了多种研究和诊断技术。本节将介绍常用的临床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设计等。同时,我们将重点介绍风湿病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包括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谱、细胞因子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超声、骨密度测定等),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我们将深入讲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局限性以及结果的解读。 第二部分:常见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部分将聚焦于临床实践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风湿性疾病,逐一进行深入剖析。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作为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我们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关节外表现)、诊断标准(ACR/EULAR标准)、影像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的要点。在治疗方面,我们将系统介绍其治疗原则,包括疾病缓解抗风湿药物(DMARDs),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等,以及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6受体抑制剂、JAK抑制剂等)的应用指征、疗效评价与不良反应管理。我们还将讨论RA的联合治疗策略、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作为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节将介绍OA的定义、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其在不同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手关节)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将侧重于影像学证据(X线、MRI)和临床症状的结合。治疗部分将涵盖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辅助器具)和药物治疗(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关节腔注射治疗等)的最新进展。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和时机也将被深入探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SLE是一种典型的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本节将详细介绍SL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标准(ACR/EULAR标准),并重点描述其在皮肤、关节、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心肺系统等不同器官系统的表现。治疗将聚焦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霉酚酸酯)以及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的应用。我们将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多学科协作在SLE管理中的重要性。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节将介绍A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HLA-B27的重要性)、临床表现(腰背痛、关节外表现)以及诊断标准(ASAS标准)。治疗将涵盖非甾体抗炎药、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以及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17A抑制剂)在AS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外分泌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眼干、口干。本节将介绍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标准(ESSDAI/ESSROI)、临床表现(包括全身性表现)以及治疗策略。 血管炎(Vasculitis):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本节将对各种类型的血管炎进行分类介绍,包括大、中、小血管炎,以及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GPA(Wegener's肉芽肿)等。每种血管炎的诊断将强调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和血管活检的重要性。治疗将根据不同血管炎的类型和累及器官,介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应用。 肌炎(Myositis):肌炎是一类以肌肉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包括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本节将介绍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肌无力、皮疹)、诊断标准、肌电图、MRI和肌肉活检的作用。治疗将侧重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第三部分:疑难病例分析与综合管理 本部分将聚焦于风湿病学临床实践中的挑战,提供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风湿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许多风湿性疾病的早期表现相似,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鉴别。本节将通过列举典型案例,讲解如何系统地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准确诊断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的联合治疗与个体化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单一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疗效。本节将探讨多种风湿性疾病联合治疗的原则和策略,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活动度、累及器官、合并症、经济承受能力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风湿性疾病的康复与社会支持:风湿性疾病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本节将强调康复治疗在风湿病学中的重要性,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运动疗法等。同时,也将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重返社会。 特殊人群的风湿病学: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风湿病学具有其独特性。本节将分别讨论这些人群在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和管理上的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风湿病学前沿进展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风湿病学研究的最前沿,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对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靶向治疗药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节将介绍JAK抑制剂、IL-17A抑制剂、IL-23抑制剂、CTLA-4Ig等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精准医学在风湿病学中的应用:精准医学的目标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本节将探讨生物标志物在风湿性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预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实现精准治疗。 人工智能在风湿病学中的潜力: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本节将探讨AI在辅助诊断、影像分析、药物研发以及疾病管理等方面的潜力,展望其对风湿病学未来的影响。 风湿病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本节将回顾近年来风湿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如肠道菌群与风湿性疾病的关系、肠道屏障功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新的免疫调节机制等,并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国内多位资深风湿病学专家组成,他们结合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力求为读者呈现最前沿、最实用的风湿病学知识。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提升我国风湿病学的整体诊疗水平,改善广大风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