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至武為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論稿》一書,用以錶達一個愛好者心目中的傳統武術,並以此嚮各位先進方傢請教。主要內容是對傳統武術技術操作結構、社會應用功能和基本文化屬性的理論分析。書中研究思路分彆涉及傳統武術的技術思想、活動歸屬和觀念反思三大層麵。
內容簡介
武術說到底是個文化活動、文化現象和文化載體、文化形態,是具有中國文化係統質的一個全息元,它集中體現瞭中國人的價值取嚮、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行為定勢,是中國人生存方式的典型文化符號。
藉助係統科學成果對傳統武術進行分析探究,可以為人們認識復雜事物提供一個認知框架的範例。阮紀正編著的這本《至武為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論稿》主要內容是對傳統武術技術操作結構、社會應用功能和基本文化屬性的理論分析,希望能為當今武術學的建立提供思考素材和研究參照。書中突齣有關分析的方法論意義,力圖弄清某些命題背後的真實內涵,並努力尋找一個能夠全麵把握傳統武術真諦的認知框架;論述著力於傳統武術的哲學概括、曆史對照、文化比較種技術分析,反對不著邊際的跟風從眾和牽強附會的想當然,整個探究深入中國社會曆史演化洪流當中,但又跟當下流行時尚話語保持明顯距離。
《至武為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論稿》涉及傳統武術的技術思想、活動歸屬和觀念反思三大層麵,於此深入辨明其肢體應對的技術本質、江湖草莽的文化本性和以弱對強的生命智慧,並努力挖掘其在當代環境應對的實用價值、把握對象的認識價值和發展研究的藉鑒價值。其中第一輯從技術操作層麵分析武術的基本結構,並藉助傳統哲學範疇對此給予理論說明;第二輯從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角度討論武術的主要特點,探討其背後的曆史和邏輯聯係;第一輯就當下武術理淪進行全麵反思,對當前武術異化現象進行頗具個性的理論反撥。
作者簡介
阮紀正,廣東省政府參事。男,1944年生,廣東中山人。從幼自學習武,為民間知名業餘太極拳師。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曾長期在部隊農場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勞動鍛煉,1980年底調迴廣東,曾兼職廣州武術館教練、廣州精武體育會太極拳總教練等;後調廣東省社科院從事理論研究工作,任哲學原理研究室主任並聘為哲學研究員,是中國武術學會第二屆委員,兼廣東省哲學學會理事等二十餘個社會文化團體職務,退休後又曾受聘為廣州體育學院武術係教授。1985年來發錶各類論文140餘篇,齣版著作9本(其中個人專著2本)。曾獲廣州武術協會五十周年武術成就奬,十餘項各種類型的國傢及省、市級優秀論文奬,還有全國性的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優秀奬。現列名廣東省社科院老專傢工作室研究員、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武術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和廣州武術協會顧問、廣州體育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並兼體育史分會顧問、廣東省華文國學研究院副院長等多個社會學術職務。
目錄
序一:《至武為文》,一個時代的課題
序二:武術,中華文化的一枝奇葩
序三:厚德載武
代前言:試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研究
第一輯 肢體應對技術:狹義武術的操作結構
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
(一)形態特徵
(二)係統建構
(三)練功過程
(四)文化內涵
太極拳係統文化論綱
(一)太極拳的曆史形成
(二)太極拳的層次結構
(三)太極拳的建構過程
(四)太極拳的整閤機理
(五)太極拳的文化特徵
匯集百傢——中國武術的學理淵源
(一)三大支柱:起於易、附於兵、成於醫
(二)道傢取嚮:道本論、用反論、歸真論
(三)博取眾長:融百傢、匯於理、納新知
招式動作——中國武術“器”的層麵
(一)形態:動靜開閤
(二)操作:形神體用
(三)機理:一氣流行
勁路應對——中國武術“技”的層麵
(一)著法:攻守進退
(二)勁法:虛實剛柔
(三)心法:得機得勢
文化氣質——中國武術“道”的層麵
(一)天道:陰陽有無
(二)人道:性情誌趣
(三)造化:神妙萬物
循序建構——中國武術的練功進階
(一)見招拆式:“著熟”練體
(二)勁路問答:“懂勁”應對
(三)意念運行:“神明”逍遙
……
第二輯 身體文化活動:廣義武術的社會歸屬
第三輯 武術理論反思:曆史身份的自我認同
主要參考文獻
代後記:我的武術情緣
作者業餘武術著述一覽錶
精彩書摘
《至武為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論稿》:
氣已至焉;氣之所函,精亦至焉。皆相依相濟,以成自然之用”,由此“神全則氣旺,氣旺則精足”。於是人們“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通過機體意識引導的自我平衡機製去提高生命質量、挖掘人體潛能、發揮身上功效,涵養性情誌趣。
有道是“情誌要和、陰陽要平”。這裏的基本機理在於,身體內精、氣、神及其綜閤錶現的情與誌,不但互相分陰陽,而且各自也都有陰陽。《內經·素問》日:“生之本,本於陰陽。”這一方麵是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陰精”與“陽神”的矛盾運動。這裏的“陰精”指人體的物質基礎,如精、血、津、液等;而“陽神”則指這些構成人體的生理功能,兩者之間互相依存、密切相關。另一方麵,它又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一切組織結構均可劃分為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當然,這些劃分又具有某種相對的性質。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武術功理於是形成瞭煉形、惜精、養氣、凝神四大觀念和對應於陰陽、虛實、錶裏、寒熱“八綱辨證”的自我平衡操作應對方式。據此內傢拳類在自身鬆、穩、慢、圓、勻、柔的身體活動中,跟氣功一樣,特彆講究調身、調息、調心。它吸取瞭“存思”和“內丹”的基本經驗,在操作上突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那養氣調神和斂氣凝神的“意氣運動”,並且強調活動中對立雙方的相濟協調;以至被認為是區彆於一般體育運動的一種獨特心理體操,充分發揮人體身心雙嚮調節的良性互動,讓精、氣、神三個方麵的陰陽平衡,在自我修煉中都得到充實和提高。這是一種生命信息運動“自組織”的“穩態效應”,講究自然秩序和動態平衡。其理論基礎明顯區彆於建立在解剖學和生理學基礎上的近代西方醫學那機械的實體還原理論,並可跟現代科學係統理論的發展在精神上相通。筆者以為,中醫學說給內傢拳類提供的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養生技術,而且還是一種待人接物、經世處事、應對環境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技巧。
……
前言/序言
至武為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論稿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