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丛书特点:
1.专业、热销、值得每位父母收藏的家教经典
2.推动西方教育革新,影响全世界几代人成长,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教育精华
3.影响世界教育进程的大家作品与时下父母的教子需求的完美结合
4.让高高在上的教育论著走下神坛,接地气的编译版本
5.每位父母都能读懂、都应该学习的教子法则,培养优秀儿童的必备读物
本书特点:
◎与《理想国》《教育漫话》并称世界三大教育经典
◎西方第一部以小说的形式写成的教育论著
◎用顺应儿童天性的方法,培养0~18岁的孩子
◎与其赋予孩子学习的动力,不如叫他自己引燃学习的热情。
自然在持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通过这些考验,孩子获得了力量,他们的生命也变得更加坚实了。
——让-雅克·卢梭
《家教经典·大师文丛》系列丛书包括:
《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精华本)》
《卡尔·威特的教育》
《爱弥儿(精华本)》
《教育漫话》
《母爱教育》
《阿德勒的儿童性格教育》
《斯托夫人自然教子书》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
《俗物与天才:塞德兹早期教育法》
《爱的教育》
《儿童生活教育》
内容简介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刚生下来是充满勃勃生机。可是,不当的教育,就像一个不熟练的园丁,将这课小树修剪得乱七八糟,从而使他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既然如此,为何不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按照他的成长规律,将其培养成才呢?
孩子有着探索世界、发展各种能力的本能,所以无需我们的干预,他们本身就具有成长的冲动。在孩子自由发展的时候,我们只需给他提供良好的环境、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就能使他的能力均衡地发展。
因此,与其赋予孩子学习的动力,不如叫他自己引燃学习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使他们渴望能够获得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还要通过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他的技能,使他具有谋生的能力。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童年时给别人当过学 徒。由于生活过于困苦,卢梭在16岁那年离开家,开始四处流浪和漂泊的生活。后来,卢梭搬到法国巴黎定居,并在那里开始他的写作生涯。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 力的浪漫主义思想家。他崇尚以顺应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为此,他创作了著名教育理论小说《爱弥儿》。书中,他深化了爱和友谊的情感表现, 让父母的教育思想摆脱陈旧的教育理论观的束缚;他使儿童睁开双眼,观察美丽多彩的大自然;他使自由成为一个儿童成长的目标;他对后来人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着 深远的影响。卢梭还著有《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目录
原序
第一章 顺应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
孩子是需要保护的幼苗
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无拘无束地成长
爱弥儿
认识我们的孩子
父母的引导
第二章 开发儿童的基本能力
孩子能力的发展
能力发展的条件--头脑与身体的配合
开发儿童能力的几点法则
大自然触动孩子的感官
意识的形成
儿童的各种能力
能力均衡发展的爱弥儿
第三章 智力开发与技能培养
用兴趣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
让孩子掌握一门手艺
第四章 性教育与情感培养
保护童贞
儿童情感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培养
爱弥儿的发展
情感的升华
第五章 女孩的教育
女孩教育与男孩教育的不同
苏菲的成长
精彩书摘
孩子是需要保护的幼苗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倘若非要让西瓜地里长芝麻,桃树上结李子,戕害自己的狗、马和奴隶,破坏所有事物的本来面貌,讨厌一切自然生长的东西,那么对人也会是如此:训练人就如训练马场里的马;非得像对待花园里的树木一样,把人弄成自己喜欢的扭曲模样。
要是不这么做,结果可能更糟。人类总是不愿意接受不完整的教育。今后,一个没有人教的孩子,可能不会有什么出息。偏见、威严、索求、经验和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社会制度,都将抹杀他的本性,不会再增添任何东西。孩子的本性就如一棵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小树,被路人来回冲撞,扭扭折折,很快就会奄奄一息。
我请求你,仁慈而富有远见的母亲,不要把小树放到大路上,用心呵护这棵正在生长的小树,让它免受人类各种言论的影响!要好好地培养这棵小树,常常浇水,让它免于死亡。有一天,当它结出果实,你会欣喜若狂。尽早给孩子的灵魂修筑围墙,别人可以只画出围墙的范围,而你应该亲手安上围栏。
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教育的本质
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如果一个人天生高大威猛,在没有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体力时,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说不定还会有什么危险,因为别人一看到他的体格和力量,就不会再想要帮助他。最后,他孤独一人,还没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就凄惨地死去。我们总是怜惜小小的婴儿,然而我们不太懂得,如果人类不是从婴儿开始的话,可能很早之前就灭绝了。
教育会给我们刚出生时没有的东西,但长大后会需要的东西。这种教育,我们或者从自然中获得,或者从他人身上学到,抑或是从事物中得到。我们的才华和各个器官的发育,都是自然的教育;如何使用这种才华和发育,这是他人的教育;从影响我们的事物上学习到的经验,这便是事物的教育。
因此,我们人类都是由上述这三个老师培育起来的。一个孩子,倘若这三个老师的教育在他身上互相矛盾,他所受的教育肯定不会好,并且总不能契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孩子,倘若这三个老师的教育目的一样,相辅相成,他就会完成目标,生活会契合他的心意。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控制自然的教育,只能部分决定事物的教育,真正能完全控制的教育就是他人的教育。虽然如此,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试想怎么能把一个孩子周围所有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控制起来呢?
要使这三种教育互相配合,我们就得使其他两种教育与无法控制的那种教育相协调。可能自然这个词过于笼统,所以我要先明确它的含义。
有的人说,自然就是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总有一些即便养成习惯也难以磨灭的天性吗?打个比方说,有一些被我们阻止笔直生长的植物,它们就有这样的天性。自由自在生长的植物,尽管被人类阻扰它向自然的方向发育,但是它们的本质还是朝向变原有的方向,所以一旦这种植物继续生长,它又会笔直地向上了。人的天性也是这样。当人类处于同等的环境下,他能保持自己养成的习惯,即便这些习惯不大自然;可是,只要环境一有变化,习惯就会自然消失,天性就会显露出来。说到底,教育也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不是有一些人总是忘记了他们接受的教育,而另一些人则保留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要是自然这个词只适用于习惯,那我就可以不多费口舌了。
人类生来是有感觉的,所以我们自从出生后,就以各种方式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这么说吧,我们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感觉时,便会产生或追求或逃避这些感觉的想法。我们会先判断这些感觉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然后会看它们对我们是否方便适合,最后再看它们是否符合理智带给我们的幸福圆满的定义。当我们的感觉愈发清晰,视野愈发开阔,我们事先就愈会进行判断。不过,因为受到我们不同习惯的干扰,这些判断会随着我们想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变化发生之前,这些判断就是我所谓的人类内在的自然。
所以,要把一切教育都归功于人类原始的判断。倘若我们接受的上述三种教育只是来源不一样,这是可以的;可是,如果三种教育互相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培养一个人,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别人,那又该如何处理呢?此时再说三种教育要互相配合,就不可能了。
两种教育
我们总得同自然或社会制度做斗争,所以一定要做出选择,是要把人先培养成一个人还是一个公民,因为我们不可能同时培养这两种人。
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而活,这时他是数的单位,是完全的个体,只跟自己和家人发生联系。而公民是一个分数的单位,依赖分母而存在,它的价值是他和整体即社会的联系。
因此,总想在社会关系中把自然的感情排在第一位的人,是不清楚自己的需要的。假如常常处于自我冲突的环境下,经常难以选择自己的需求和应尽的责任,那么他是不会成为一个人的,也不会成为一个公民。对自己、对别人,他都一无是处。
要取得成就,要变成独立自主、持之以恒的人,就一定要言而有信,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下去,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下去。
人与公民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的和共同的,一种是个人的和家庭的。
公众教育
要是想了解公众教育的话,请去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这并不是一本只凭书名判断就认定是讲政治的书。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最好的教育论文,从来没有人写过像这样的论文。
谈到那些好笑的、所谓的“学院”的教育机构,我没有把它们当成一种公众的教育而加以研究。我也没把现在普通人的教育当成公众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既没有将孩子教育成人,也没有教育成公民。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阴险狡诈的小人,这些人总假装为别人着想,结果受益的却是他自己。不过,大家都这么假装,到头来谁也骗不了谁,只是费尽心思罢了。
我们自身感受到的矛盾,就产生于这些矛盾之中。因为被自然和社会放到了相反的道路上,在这些不同的助力间总会形成各种分歧,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不过这个方法会让我们达不到任何一个目的。在整个人生中,我们总是这样迟疑,还没有完成我们的意愿,还没来得及帮助自己和别人,生命就已然结束了。
家庭教育
现在我们谈一谈家庭教育或者说自然教育。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接受教育,那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想要达到的两种目的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目的,因为消除了矛盾,他就跨过了通往幸福生活的一个阻碍。要对这个人下结论,就得看他长大后的样子;得在观察他的倾向、他的发展以及他要走的道路之后,才能做出判断。我确信,当人们看完本书后,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会有所收获。
要培养出一位出类拔萃的人,要如何做呢?毫无疑问,需要做的工作肯定有很多,但千万别无所作为,那只会一无所成。
在自然的体系中,人人生来平等,他们共同的天性便是获得人品。无论是谁,只要在此方面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就不会少了跟他相配的品性。别人让我的学生当士兵、牧师或者律师,我没有任何意见。在继承他父母的职业之前,自然已经教给了他什么是人生。我要教他的技能,就是生活本身。我门下的学生,我知道既不会是文官,也不会是武将,更不是僧侣;首先他得是一个人。他清楚如何做人,在危急时刻,对所有人他都能尽到做人的责任。
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是人的自然本质。我们之中,最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幸福和挫折的人,我认为是接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口头的训导,而是实际的行为。从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便是我们的保姆。“教育”一词,在古时候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养育”,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再用这个意思了。瓦罗曾说过:“助产士接生,乳母哺育,塾师启蒙,教师教育。”因而,哺育、启蒙和教育是三件事,其目的也像保姆、塾师和教师一样,不尽相同。所以,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是不应该只跟随一个导师的。
因此,我们需要笼统地观察问题,把我们的孩子看成抽象的人,看成总是被人生偶然事件干扰的人。倘若一个人生来就被圈养在一方土地上,倘若四季没有变化,倘若每一个人都听从命运的安排,然后永远都不改变,那么在某些方面,现在的教育方式还不错。一个孩子为了取得他的地位而接受教育,如果他不摆脱自己的地位,可能永远也不会遇上其他地位的烦恼。然而,人生在世变化莫测,只要想一下,还有什么比把孩子圈养在家里、每每出门就有人贴身跟随这种方式更荒唐的吗?这个可怜的孩子走出保护圈一步,一旦遇上挫折,他便会被毁灭了。倒不是说要让他去经历一些痛苦,只是说要让他知道有这些痛苦。
人们只是想如何保护孩子,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教会他长大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会他经受挫折,教会他不要把繁华和贫穷看在眼里,教会他在冰岛天寒地冻的雪地里,或者在马耳他烈日炎炎的岩石上,都能生活下去。你费尽心思想让他避开死亡,这是不可能的,人终归要一死。那个时候,尽管他的死亡并不是因为你的照料而造成的,可是你费心让他锻炼身体,却可能会引发他人的误解。因此,问题不在于如何教他避免死亡,而是教他如何去生活。
自然的法则
遵循着自然法则,跟随它指示的路前进。它会不断地磨炼孩子,用形形色色的经验来打磨他们的品性,教会孩子从小跟烦恼和痛苦相处的方式。当孩子出牙时,他就会发热;肠腹绞痛时,身体就会痉挛;剧烈咳嗽时,就会喘不过来气;肠虫经常作怪;败血症毁坏他们的血液;不同的酵素在他们血液中发酵,引发危险的斑疹。从小他们就在跟疾病和各种危险做斗争。通过这些关卡,孩子们获得了力量。当他们可以掌握命运时,生命的本质就更加厚重。
为什么要违背自然的法则呢?你想改变它,结果却是把孩子毁了,阻碍了自然给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带来的功效,这么说,你还不明白吗?在室外,孩子接受了自然的磨炼,你认为这是危险的,可恰恰相反,这是在降低危险、分散危险。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娇弱的孩子死亡率比其他的孩子都高。只要让他们力所能及地使用他们的能力,就比因爱惜他们的能力而不让他们去使用的危害,要小得多。为了让他们将来禁得起打击,就要训练他们,磨炼他们的体格,让他们能够忍受残酷的季节、天气和风暴,能够耐住疲惫和饥渴。在身体没养成习惯之前,你可以随意让他们养成你喜欢的习惯;然而,当他们养成了固定的习惯时,再作任何改变,就会有危险。因为孩子的性情柔软可塑,他们可以忍受我们大人不能承受的变化,无需花费气力就能变成我们给他塑造的类型;反观大人,性格都比较固执,只有用粗暴的方式才能做出改变。所以,在能够保证孩子的生命和健康的条件下,我们能够把他培养得非常健硕,即便遇上什么危险,也不必担心。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危险,为什么不在一生中危险伤害最轻时扼杀它们呢?
随着年纪的增加,孩子愈发宝贵。因为除了他自己的价值,还有别人为了抚养他而花去的精力;除了失去他的生命,还有我们因他死亡产生的悲伤。所以,在用心呵护他的同时,我们还得考虑他的未来。要想对抗长大后的灾祸,就必须在遇上灾祸前为孩子做好准备,因为在他能够支配自己的人生之前,生命的价值是一直在增加的。假如年少时为他避免了一些灾祸,然而等他长大时却遇到了更多的痛苦,这样做是不是太愚蠢了?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教育吗?
刚出生时,婴儿都会啼哭。孩子的整个婴儿时期就是在苦恼中度过的:有的时候,大人为了安抚他,会轻轻摇一摇,夸奖几句;有的时候,大人为了让他安静,会吓唬他、打他;再或者,孩子喜欢怎么样我们就随他;抑或,我们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摆布他。总之,要么我们乖乖地屈服于他的奇怪想法,要么就强迫他屈服于我们的奇怪想法——没有中庸之道,不是他战胜我们,就是我们战胜他。因此,他最开始接触的做法,就是权威和压迫。在不会说话前,他就开始支配别人了;在不会走路前,他就听别人的摆布了;有的时候,大人们惩罚他,可他认识不到自己犯下的错,准确地说,他还没有犯错的能力。就这样,在他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把这些情绪浇铸到他幼小的心灵上,到了后来却推说那是天性。花费巨力把孩子教坏了,却抱怨他怎么变成了那样。
一个孩子要这样跟妇女们生活六七年,然后就变成了和妇女们一样任性乖张的牺牲品。她们用各种方式“教育”他,在他脑子里植入一些他听不懂的话或者无益他成长的事,用她们的诸多情绪扼杀他的天性,之后就把这样一个虚伪的人交给教师,继续发展他已经养成的人为的病态。教师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他,就是没教给他认识自我,没教给他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教给他如何生活以及追求自己的幸福。当这个集暴君和奴隶于一身的孩子,这个学识渊博但缺乏理性、身心脆弱的孩子,走上社会,露出自己愚蠢、傲慢等种种陋习后,大家会对人类的痛苦和邪恶感到悲恸。这个孩子是我们根据自己奇怪的想法养大的,你们肯定搞错了,自然生长的人不会是这样的。
无拘无束地成长
初生的婴儿需要舒展四肢,活动活动,好让它们不再麻木,因为它们已经蜷缩了许久许久。是的,人们让婴儿的四肢舒展开,可是人们却不让它自由活动,还用头巾包起他的脑袋,仿佛人们害怕看到他活力四射的样子。
如此这般,孩子身体发育时产生的动力,每每在孩子运动时被束缚起来。孩子持续不断地挣扎着,慢慢耗尽了体力,延缓了发育。他被包在襁褓里感觉束缚、痛苦和不安——他生出来还有什么意思。
没有将婴儿包裹住的地方,人人都长得高大魁梧、身材健硕。倒是用襁褓裹着孩子的地方,满目皆是驼背、瘸腿、膝盖弯曲之人,还有得佝偻病、脊骨炎和形形色色畸形的人。人们害怕自由活动让身体畸形,最后却逼着孩子长成了畸形。为了避免孩子成为残疾人,人们却情愿让孩子的关节僵硬。
如此残酷的束缚,怎么能不影响孩子们的品格和脾气呢?他们最初的感觉就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他们觉察到每次想自由活动时都会受到阻挠,他们比那些戴着手铐脚镣的人还悲惨。他们白白地挣扎着,他们气愤,号啕大哭。大家想想,他们最开始发出的声音不就是哭声吗?我觉得的确是哭声,因为一生下来他们的行动就被阻止了。你们给他们最初的礼物便是枷锁,他们得到最初的礼遇就是苦刑。除了声音外,什么都不自由,他们怎么会不用声音来表达他们所受的苦难呢?他们痛诉你们带来的痛苦;如果你们也被这样束缚着,没准哭得比他们更厉害。
这种荒唐的主张从何而来呢?它来自于一种异于常规的习惯。母亲忽视自己的首要责任,不愿意抚养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交给雇来的保姆。而这些保姆觉得自己是在当别人孩子的母亲,从天性上就不亲近,于是就想办法减少麻烦。无拘无束的婴儿需要人守在身边,但是把他们包裹在襁褓里,就可以随便放到角落,任由他们大声哭喊了。只要保姆不露出冷漠的真面目,只要吃奶的孩子没有摔坏胳膊或大腿,就算他们夭折,或者此后变成一个体弱多病的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们顾全了孩子的四肢,却残害了他们的身体。况且,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跟保姆没关系。
也许有的人认为,如果放任孩子无拘无束,他们会形成一些不好的姿势,阻碍四肢美好形态的生长。这种观点是我们错误的知识推理出来的谬论之一,这个谬论从未得到过任何实证。在那些比我们文明通达的民族中,孩子都生长在自由自在的环境里,也没见哪一个受伤和残疾的。他们不会做剧烈活动让自己发生危险,即便采用激烈的姿势,痛苦的感觉也会告知他们需要改变姿势。
人类怎么没想过把小狗小猫包裹在襁褓里,也不曾有人看见,一旦没有了这种关心,它们就遇到了困难?我赞同,婴儿有点儿力量,不过他们也比较软弱。他们刚有活动的能力,怎么会弄伤自己呢?如果你让他们平躺着,他们可能就这样死去,就像乌龟一样,无论如何都翻不过身来。
……
前言/序言
让-雅克·卢梭(1717~177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亦被看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而去世。10岁那年,卢梭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一个政客发生了争执,而被法院下达了缉拿令。父亲感到十分愤慨,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只身一人离开了日内瓦,留下卢梭给别人当学徒。
卢梭虽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却自学成才。他先后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这期间,卢梭通过接触身边各色人等,一面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一面利用各种机会读书。后来,卢梭搬到巴黎,并与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罗结识。狄德罗邀请卢梭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来。起先,卢梭专攻音乐方面,后来在狄德罗的影响下,卢梭也开始接触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并对他日后的思想观点和著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开始紧张,并最终分道扬镳。
1750年,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这使他一举成名,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爱弥儿(精华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