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苜蓿栽培與加工利用》介紹瞭紫花苜蓿在農牧業中的地位與用途、形態與生長特性、品種特性,各生態氣候區苜蓿的栽培和利用技術,苜蓿收獲、加工、貯存和運輸及苜蓿間作混作輪作技術等。以科學實用、通俗易懂為基本定位,主要麵嚮種草戶、養殖戶、基層草業技術推廣工作者,也可供農業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和參考。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苜蓿的形態特徵
一、根
二、莖
三、葉
四、花
五、莢果
六、種子
第二節 苜蓿的生長特性
一、種子的萌發和齣苗
二、營養生長
三、生殖生長
四、再生生長
第三節 苜蓿的生産能力
一、葉莖比
二、株高
三、生長速度
四、再生性能
五、光閤能力
第四節 苜蓿的利用價值
一、飼用價值
(一)粗蛋白質
(二)碳水化閤物
(三)維生素
(四)礦物質
(五)功能成分
(六)能量
二、生態價值
三、食用價值
第二章 苜蓿品種及適應區域
第一節 品種概述
一、地方品種
(一)滄州紫花苜蓿
(二)新疆大葉紫花苜蓿
(三)隴東紫花苜蓿
(四)肇東紫花苜蓿
(五)敖漢紫花苜蓿
二、育成品種
(一)特點
(二)分類
(三)常用品種
三、引進品種
(一)WL323ML紫花苜蓿
(二)三得利紫花苜蓿
(三)阿爾岡金雜花苜蓿
(四)遊客紫花苜蓿
四、野生栽培馴化品種
(一)阿勒泰雜花苜蓿
(二)呼倫貝爾黃花苜蓿
(三)清水紫花苜蓿
(四)隴東天藍苜蓿
第二節 苜蓿抗逆性
一、抗旱性
(一)抗旱形態學
(二)抗旱性與生産性能
(三)抗旱生理
二、抗寒性
(一)形態特徵與抗寒性
(二)抗寒生理
(三)鞦眠性與抗寒性
三、耐鹽性
(一)耐鹽品種
(二)耐鹽生理
四、抗病蟲性
第三節 苜蓿栽培區劃
第三章 苜蓿草地建植
第一節 苜蓿與環境
一、溫度
二、水分
三、光照
四、土壤
第二節 整地與播種
一、整地
(一)翻耕
(二)碎土耙平
(三)鎮壓
二、播種
(一)品種選擇
(二)種子處理
(三)根瘤菌接種
(四)播種期選擇
(五)播種方式
(六)播種量
(七)播種深度
(八)播後鎮壓
第三節 水肥管理
一、灌溉
(一)耗水量與需水量
(二)灌溉需要量
(三)灌溉定額
(四)灌水深度
(五)灌水定額
(六)灌水時期
(七)灌水次數
(八)灌水強度
(九)灌水方法
二、施肥
(一)確定施肥需要
(二)施肥量
(三)施肥方法
第四節 病蟲草害防治
一、苜蓿病害防治
(一)苜蓿病害的分布及危害
(二)苜蓿病害
二、苜蓿蟲害防治
(一)苜蓿蟲害
(二)苜蓿蟲害的綜閤防治
三、苜蓿雜草防治
(一)雜草對苜蓿的危害
(二)苜蓿雜草的種類
(三)雜草綜閤防治
四、苜蓿草地的利用年限
……
第四章 苜蓿的收獲利用與加工調製
第五章 不同生態氣候區苜蓿栽培與利用
第六章 苜蓿間作、混作與輪作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苜蓿栽培與加工利用》:
(4)苜蓿褐斑病
①分布苜蓿褐斑病屬世界性病害,我國普遍分布,發病時盡管不造成植株死亡,但葉片脫落會造成長勢變弱,産量損失可達40%以上,質量嚴重下降,已成為苜蓿常發性、危害性最大的病害。
②癥狀首先從植株下部葉片發病,在感病葉片正麵齣現褐色至黑色、直徑0.3~3毫米的圓形小病斑,病斑互相不閤並,邊緣整齊,後期病斑中央形成直徑1毫米左右的淺褐色盤狀增厚,葉片變黃,提前脫落。
③發生規律主要發生在苜蓿生長季中後期,鞦季陰涼潮濕條件下利於其發生,尤其是降水結露促進其發生。通常5月下旬可見發病,對第一茬苜蓿基本上不造成危害,6~7月份高溫乾燥天氣褐斑病發展較為緩慢,8月上中旬病情迅速上升,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入高峰期。病原菌在病株殘茬和落在地錶的殘葉上越鼕,特彆是濕度適宜時,病菌孢子隨風雨彈射在下部葉片上進行侵染,在田間可以發生多次再侵染。
④防治選擇抗褐斑病的苜蓿品種;加強田間病害監測,開始發病盡快提前刈割;不能提前刈割的,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噴霧。
(5)苜蓿花葉病
①分布苜蓿花葉病分布在我國新疆、寜夏、甘肅、河北等地區。
②癥狀葉片黃色斑駁,植株矮縮,葉柄扭麯,生長勢嚴重下降。
……
苜蓿栽培與加工利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