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醫案研究的目的,在於揭示醫傢的診治思想脈絡和經驗精髓,總結醫傢獨特的診療觀點,探析醫傢的辨證思路,剖析效驗方藥。
《清太醫院醫傢研究》一書,是繼陳可冀院士清官醫案研究係列成果之後,第一部以“醫傢研究”為綱,選取“診療特色”新視角,提煉清太醫院醫傢論病探微之見地,梳理醫傢辨證、遣方、用藥之經驗,揭示醫傢學術思想,凸顯醫傢臨床特色,汲取醫傢經驗精華的著作。作者從脈案原件入手,挖掘清太醫院醫傢這一特殊的傑齣群體的診療特點。太醫院醫傢們重視療效,既力求“立竿見影”之速效,亦有治本緩圖之調理,法宗仲景,辨從六經,用藥和緩,量輕味簡,但每遇急重難癥,輒投峻劑。
《清太醫院醫傢研究》還重點介紹瞭劉聲芳、劉裕鐸、力鈞、陳蓮舫、趙文魁等清太醫院知名醫傢的診療經驗,優選瞭較能呈現清太醫院醫傢診療思想的脈案,值得當今臨床參考和藉鑒。
作者簡介
楊叔禹,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衛生部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齣生於遼寜省瀋陽市。先後畢業於遼寜省中醫班(五年製)、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班和福建中醫藥大學。1983年起在營口市中醫院內科工作。1996年調往廈門工作。曾擔任廈門市中醫院院長、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廈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廈門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曾獲“中國醫師奬”等榮譽。
目錄
清代以前太醫院考略
清代太醫院及禦醫
名醫輩齣,禦醫難得
層層考核,禦醫難成
診療受製,禦醫難為
餘脈解散,禦醫難再
第一章 清太醫院醫傢診療特點
四診難參,尤重脈診
學宗仲景,辨從六經
法遵太素,理依藏象
首辨氣血,兼分虛實
遣方和緩,用藥輕平
急重難癥,必投峻劑
非獨補腎,尤重肝脾
臨終救急,慣用生脈
常服藥餌,以期延壽
生活調攝,未病先防
劑型多樣,因病施用
服法用法,靈活切用
醫籍盈纍,醫方齊備
藥材豐富,道地質優
棄用針灸,規避風險
第二章 清太醫院醫傢舉要
劉聲芳——方藥和緩,平淡神奇
劉裕鐸——第一好醫官,《金鑒》總修纂
陳世官——法遵六經,並崇肝治
商景蔚——肝脾論治,兼調氣血
張自興——治病求本,善調脾胃
張永清——方遵醫典,善療婦疾
欒泰——隨癥緩施,善於治肝
馮鈺——強調“瘟”邪,善論飲濕
陳秉鈞——師古通今,詳論病機
陸潤庠——“狀元禦醫”,用藥輕靈
力鈞——融會新知,洋為中用
全順——治病求本,標本分治
張仲元——肝脾論治,同病異治
姚寶生——調肝有度,變化多端
施煥——疏理氣機,燮理陰陽
佟文斌——調理氣機,以肝論治
趙文魁——精通脈學,首論“飲熱”
韓一齋——重視肝鬱,善療虛損
袁鶴儕——重視陰陽,調理氣機
佟闊泉——“萬病由肝”,肝靈活
第三章 清太醫院醫傢治案及選議
羅衡、薑晟等治療循嬪外感風涼兼飲熱內停治案
張世良、曹宗岱治療道光朝四阿哥外感風涼兼飲濕內停治案
魯維淳、呂廷瑞等治療嘉慶朝四阿哥外感風涼兼肺胃熱盛治案
張鐸、舒岱治療嘉慶朝三阿哥停飲受熱治案
曹宗岱治療道光朝四阿哥福晉外感暑濕兼寒飲內停治案
趙文魁治療宣統帝外感暑邪兼肺胃熱盛治案
張鶴琴治療佳貴人外感風溫兼肺胃熱盛治案
崔良玉治療嘉慶朝三阿哥側福晉風疹兼肺胃內熱治案
郝進喜治療道光朝曼常在風疹兼內熱治案
陳嘉善、商景霨治療嘉慶朝二阿哥下二格格午後潮熱、懶食治案
郝進喜、曹進昇治療道光朝珍嬪痛風治案
楊際和、範紹相治療光緒帝乳核治案
莊守和治療光緒朝四格格頭暈治案
張仲元、戴傢瑜等治療李蓮英腿膝疼痛治案
張仲元、李德源等治療李蓮英小便頻數治案
張仲元、李德源等治療李蓮英咳嗽治案
張仲元、姚寶生治療垣大奶奶脅痛治案
跋
太醫院名著書影選登
精彩書摘
《清太醫院醫傢研究》:
清太醫院設立於順治元年(1644),最初沿用明太醫院舊址(今北京東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並加以修整。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醜條約簽訂後,東交民巷被劃歸為俄國使館,太醫院暫藉東安門內大街禦醫白文壽宅第為公所。此後不久,太醫院又移址於北池子街大悲觀音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太醫院於地安門外皇城根兵仗局東新建署第,三年竣工。民國時期此處改為北京兩吉女子中學。新中國成立後,該處又易為北京三十二中學校辦工廠。據考證,清末太醫院遺址當包括今北京地安門東大街111號(北京三十二中工廠)、113號(文物局傢屬院)兩個大院。
關於清太醫院官階,《太醫院誌》曰:“日院使,日院判,日禦醫,日吏目,此國初之製也。”可見順治初年,清太醫院醫官中僅有院使、院判、禦醫和吏目。順治朝時,太醫院滿漢禦醫官階有所不同。康熙初年改歸劃一,院使為正五品,左、右院判為六品,禦醫為八品,吏目為從九品。因“是年題準考滿已停,禦醫吏目升轉無期”,故康熙帝下諭,準許禦醫服用六品冠帶,但俸祿仍按原品給予。醫士在太醫院沒有官階,“醫士本是學位,順治初年又特簡,入直者給予八品筆帖式冠帶,謂之冠帶醫士。特簡醫士給予八品冠帶,奉旨隨同吏目入直,謂之冠帶吏目……雍正八年(1730),奉旨以實授吏目為八品吏目,預授吏目為九品吏目。”雍正七年(1729),禦醫被授為正七品,並準服用正六品冠帶、貂皮掛數珠;雍正八年(1730),實授吏目為八品吏目,預授吏目為九品吏目。宣統元年(1909),經時任院使張仲元奏請,內閣會議政務處奏準,太醫院醫官分彆官加一品,院使為正四品,院判為正五品,禦醫為正六品,八品吏目升為七品吏目,九品吏目升為八品吏目,醫士為九品,實缺官。除管理大臣為滿族官員外,其餘均為漢員。
就人數而言,除太醫院院使、院判人數較為固定外,禦醫、吏目、醫士人數,曆朝添裁不定,如《大清會典·康熙朝》載:“院使一員,左右院判各一員,吏目二十員,初設三十員,順治十八年(1661)裁二十員,康熙九年(1670)復增二十員,四十年(1701)裁十員”。《太醫院誌》亦載:“太醫院院使中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掌醫之政令,率其屬以供醫事。禦醫十五人,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醫士四十人……又有效力醫生,無定員,掌炮製之法,院使考其術而進退之。”乾隆五十八年(1793)又特簡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領院務。光緒年間,禦醫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醫士二十人,醫生三十人。
清太醫院既是負責皇室養生保健、診病除疾的醫療機構,又是國傢醫學教育和醫政管理機構。《欽定大清會典》載:“(太醫院)掌醫之政令,率其屬以共醫事;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掌炙製之法以治藥;專診視疾病、修閤藥餌之事。”
首先,清太醫院負責皇室醫療事務。據《大清會典·雍正朝》、《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記載,太醫院的具體職掌包括侍值、進禦、扈從、奉差、儲藥、祭先醫、診視獄囚、施藥。侍值又分為宮直和六直,其中宮直為禦醫在禦藥房和各宮外班房侍值;六直則有不同說法,一說為在外值房侍值2,一說為在帝後居住的寜壽宮、慈寜宮、乾清宮、鍾粹宮、壽康宮、壽安宮六處宮殿侍值。據任锡庚《太醫院誌》所載,道光六年(1826)後,六直又指禦醫為總管太監、禦前太監、嬤嬤、女子、祭神房女官、異平署太監六類人診治疾病。進禦指禦醫同太監一道,或禦醫監視太監為皇室患者煎製藥物。扈從指禦醫伴隨聖駕齣行,以負責皇帝健康之需。奉差指禦醫承濛派遣,齣宮為王公大臣、文武官員、外藩公主、額駙等人治病。儲藥,指太醫院下設有生藥庫,太醫院委派兩位禦醫任生藥庫庫使,典守庫務,儲存各省每年額解的藥材。祭先醫,指順治元年(1644),定於每年二月、十一月上甲日,遣禮部堂官一員於太醫院景惠壁兩廡祭祀三皇,並遣太醫院醫官二員分獻。診視獄囚指禦醫為牢中囚犯治病。所謂施藥,先是順治十一年(1654)在景山東門外蓋三間藥房,差遣禦醫嚮滿漢軍民施藥,救助民眾;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又在京城設廠十五處,差僉都禦史連同五城禦史發帑幣,並令醫官施藥。
其次,清太醫院負責國傢醫學教育。清初沒有設立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院誌》載:“舊製從禦醫、吏目中選取學識素著者二員,令居東藥房教習禦醫房太監讀書。”乾隆初年,太醫院設立教習廳,負責醫學人纔的培養,“乾隆二年(1737)奉旨裁撤本院,以設有教習廳,於禦醫、吏目內擇品學兼優者各二員充任,常川駐教習肄業諸生,並批閱未授職醫士月課,凡醫官子弟均準保送教習廳,課其誦讀。”道光年間(1821-1850),由於先後有張格爾叛亂、洪秀全起義,太醫院教習廳“三十年不聞書聲”。
……
前言/序言
清太醫院醫傢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