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性能否经受住战争的残酷考验?枪炮面前法律是否真的无声?
人道观念与正义观念是齐头并进还是水火不容?
战争越猛烈,对人类越仁慈;
这是一个无情的报复性守则,是使人要么成为恶魔,要么成为绅士的许可证。
内容简介
美国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国家,从殖民地时期的生存之战,到革命时期的独立之战,直至今天的海外反恐战争,美国几乎是十年一小战,五十年一大战。在这所有的战争中,对美国人影响较大的一次,莫过于1860年代的南北战争,这场内战的伤亡人数,超过此后第1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伤亡人数的总和。内战解放了黑人奴隶,黑人奴隶参与战争后,完全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也冲击了既有的战争法则。为了应对这种新情况,林肯麾下的将领们授权弗朗西斯利伯起草了一部战争守则,是为林肯守则。约翰维特教授的这部精彩绝伦之作,正是围绕着利伯及其守则的诞生过程,再现了波澜起伏、争议不断的美国战争法律史。
战争法是近代文明国家之间的战争准则,美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背后都隐约浮现着战争法的影子。《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以生动而深刻的历史故事,揭开了战争背后隐藏的法律规则。
作者简介
约翰·法比安·维特(John Fabian Witt),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律史讲席教授,古根海姆研究基金获得者,美国文艺与科学院院士,具有法律博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并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任教或访问。维特的文章发表于《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学杂志》《美国历史评论》等各种学术期刊,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大报纸。他的《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田雷译,上海三联书店)曾荣获多种奖项。《林肯守则》更是荣获美国历史学会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美国律师协会最高奖银锤奖、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威拉德·赫斯特奖等奖项,以及《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等各种书评类奖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林肯守则》是一部内容丰富、细节曲折、真实可读的佳作,揭示了战争法对美国历史的深层影响。全书新见迭出,令人应接不暇,我从中获益良多,而且每次阅读都有新收获。这绝对是一部杰作,将会传之后世。
——美国司法部部长助理、哈佛法学教授杰克·戈德史密斯(Jack Goldsmith)
★《林肯守则》扣人心弦地讲述了残酷的战争时期维系荣誉、尊严与人性的斗争故事,涉及独立战争、美国内战与菲律宾战争。约翰·维特关注的重点是林肯在内战期间艰难的日子里颁布的战争行为守则;这部守则严厉而无情,完全从现实需要出发,严格禁止酷刑、虐待战俘、叛变、故意伤害平民。对于林肯这位伟大、复杂的国家领袖而言,本书为其历史地位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国知名法学家、法官、总检察长、哈佛法学教授查尔斯·弗雷德(Charles Fried)
★维特将历史和法律完美地融为一体,分析透辟,展现了战争时期美国在正义与人道问题上的持续争议。本书历史背景丰富,而且与今天的时代主题遥相呼应。作者生动记录了众多哲人、法学家的精彩论述、法官的判决和政治家的动机,以及战地指挥官的困境,他们都必须面对战争法所带来的制约。全书精彩纷呈,完全体现了一个法学教授的高水准,而且词句优美,百读不厌。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美国人一直在争论该如何对待国际法律规则,约翰·维特为我们提供了理智客观的历史视角、极富洞见的事实依据。维特从一开始就提出,美国人动用军事力量时会借助道德准则,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性,在美国内战中完全展现出来。正是在内战期间,弗朗西斯·利伯起草了世界上的第一部战争法。维特的这本书研究细致入微、文笔流畅优美,是一部帮助美国人知往鉴来的佳作。
——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莫因(Samuel Moyn)
★这是一部极其出色、非常耐读的著作,约翰·维特为我们展示了自建国之父到亚伯拉罕·林肯时代,美国人在动用武装力量捍卫国家利益时,所面临的法律制约和人道困境,以及两者之前模糊不清、难以把握的边界争议。这部原创性的综合研究,将有助于解释我们国家的道德和政治基础,并为我们理解当代的战争法提供背景知识。
——美国知名内战史、军事史学家克雷奇·西蒙兹(Craig L. Symonds)
★“这本书恰逢其时,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关于使用军事法庭、扣押和询问手段、正当程序和公民权利等问题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歇。这部构思精巧、笔法出色的美国战争法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路标,方便我们理解和准备当下以及未来的法律和军事行动”。
——美国荣休法官、军事法专家弗兰克·威廉斯(Frank J. Williams)
★太精彩了……《林肯守则》既轻快地讲述了美国的立法简史,也沉重地记录了美国战时的残暴景象……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立足于大量的档案研究,书中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论述,能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美国。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Review)
★令人爱不释手……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具有深切的道德关怀,语言和情感流畅而丰富,出类拔萃。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棒极了,非常有吸引力……此书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战争中人道与正义之间的边界变动,无论是在美国内战还是在今天的反恐战争中,我们的政治领导人都在力图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评论杂志》(Commentary Magazine)
★全面论述了美国人对待战争的观念:残酷的战争应该受到人道规则的制约。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是一部出色的大作……维特提出并论证了一种极具挑战性的主张:战争法体现了两种相互竞争的基本美国观念——人道和正义。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林肯守则》论述详实周密,内容真实可信,文字跌宕起伏、恣意汪洋,是一部关于优秀人物的优秀历史。作者维特考察了美国内战前军事行动所具有的倾向和特征,并追溯了利伯守则对此后一个多世纪的世界事务所造成的影响,这两段历史都证明,利伯、林肯及其战争团队的革命性创举,已经跨越了一时的战争冲突,试图清理战时的混乱无序,为战争引入人道制约。
——“每月读书会推荐历史读物”(History Book-of-the MonthClub)
★《林肯守则》深受内战迷、法律史与军事史学家和国际法律师喜爱。维特研究了利伯与其他主要人物的书信、手稿和相关材料,其研究令人钦佩,其写作清晰明了,持论公允周全,引导读者反思回味。
——《时评杂志》(Slate)
★秘闻轶事鲜活有趣……,维特希望政治家和学者都来探寻“正义”战争的真正性质。
——《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 Law Review)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你将我带到了地狱!
第1章 人道主义之权利
华盛顿和战争的道德逻辑
杰斐逊的野蛮教化
富兰克林和革命的神话
第2章 文明战争之规则
中立的艺术
通往战争之路
美国的战争,美国的奴隶制
第3章 假慈悲之情
律师、士兵和海员
剥头皮之神
安德鲁·杰克逊与民兵的传统
第4章 错误的战争法则
加拿大
墨西哥
巴黎
第二部分 一些野蛮或残酷的手段
第5章 我们不做国际法业务
奇怪的不一致
自相残杀
一时之英雄
第6章 鲜血乃历史之雨露
唯愿我还能战斗
纽约的克劳塞维茨
密苏里游击战
第7章 正义之举
比野蛮人更凶残
基督教文明的最高准则
避免采取任何暴力手段
第8章 拯救国家
奴隶也是人
对上帝负责
不分肤色
第9章 一直杀向海边
最庄严的职责
霍尔特手下那些出色的年轻人
哪一方可以获胜
第10章 士兵和绅士
刺杀每一个人
一位印第安纳州的公民
公开战争中的战斗人员
第三部分哀嚎的荒原
第11章 格伦分队
手下留情
前言/序言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战争故事。具体来讲,这是一个有关战争思想的故事,美国人孕育了这一思想但却经常轻视它。这一思想是:战争行为应该受到法律限制。
在这场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战争中,有一个画面捕捉到了故事中心的迷思。那是1862年的圣诞节,背景是华盛顿特区一所公寓里的一个小房间,公寓后面是未竣工的国会大厦。在点燃着煤油灯的小桌子上,一位年迈的教授工作至深夜。自远处看,此人如泥泞中平静的绿洲,而在这个冬天,华盛顿正处于战乱之中。但如果我们凑近一点看,平静的幻觉就会让位于心绪不宁。浓密的银发下,老人的眼神深邃。他满脸愁容,白色的高衣领和黑色的丝绸领带,也无法掩盖战争在其脖子上留下的旧伤疤。他的举止暴露出更新一些的、不那么明显的伤疤。上一周,他得到可怕的消息,他的一个儿子在弗吉尼亚为南部邦联军队作战时牺牲了,第二个儿子在被占领的新奥尔良为联邦军而战,第三个儿子则在这一年早些时候失去了右臂。
如果再凑近一点观察,就可以看到,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在痴迷的工作。他带着强烈的感情写作,将其对战争的愤怒之情诉诸笔端,好似用强劲之笔为牺牲的孩子们昭雪沉冤。应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的亲密军事顾问要求,他正在起草一部守则。
《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图书简介 一、本书的宏大视角与核心主题 本书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梳理了美国历史上战争法(Laws of War)的发展脉络与其实质性影响,而非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罗列。它将战争法置于美国政治、军事、社会与伦理的交叉点上进行审视。作者并未将战争法视为一个孤立的法律分支,而是将其视为理解美国国家构建、宪政演变以及其全球角色定位的关键透镜。 全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在一个以自由和人权立国的国家中,战争这一必然的暴力行为如何与其立国原则相调和?以及在极端压力之下,国家权力扩张的边界应如何界定? 二、结构与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的叙事结构极为精巧,它没有采取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历史“断裂点”和概念上的转折进行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立国初期的矛盾与试验 这部分内容详尽考察了美国建国初期,特别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美国在与原住民冲突、墨西哥战争以及内战前夕,对国际法原则(特别是海权法和交战规则)的采纳与摒弃。书中详细分析了美国早期对《巴黎和约》和《万国公法》的理解,揭示了在面对国内叛乱或非对称冲突时,如何试图将欧洲大陆的军事习惯法与美国本土的法律传统进行融合或冲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早期美国海事法庭判例的深入挖掘,展示了在私掠船问题和战时财产没收上的复杂法律操作。 第二部分:内战的熔炉——战争的“本土化”与规范的重塑 内战(Civil War)被本书视为美国战争法史上最关键的熔炉。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林肯政府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国内冲突时,如何创造性地解释和应用战争法。这不仅仅是关于《解放奴隶宣言》的法律基础,更是关于“军事必要性”原则在美国法律体系中的确立与扩展。 书中详尽考察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对《夏姆伯斯法典》(The Lieber Code)的详尽解读与影响: 深入分析了这部由弗朗西斯·李伯起草的法典,如何成为美国陆军战时行为的第一份成文规范,及其对后世《海牙公约》产生的先导性影响。 2. 战时行政权力的边界: 对林肯总统在战时暂停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的决定进行了细致的法律辩论分析,探讨了最高法院在这一问题上的摇摆与最终的默许,揭示了“战争状态”如何暂时悬置普通法原则的实践。 3. 经济战与封锁政策的法律辩护: 对联邦政府实施的海上封锁,特别是对“中立国贸易权”的限制,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展示了战争如何驱动了美国对国际贸易法的重新定义。 第三部分:从列强崛起看国际规范的吸收与输出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前夜,以及冷战时期的冲突。这部分重点在于: 1. 从“遵守”到“塑造”: 分析了美国如何从一个主要遵守既有国际战争法(如海牙和日内瓦体系)的国家,逐步转变为一个积极的规则制定者和推广者。重点剖析了美国在1906年《陆军条例》修订,以及战后对纽伦堡审判原则的推动过程。 2. 技术的挑战与法律的滞后: 深入探讨了20世纪初航空技术、化学武器的使用,以及随后的“绝对军事必要性”与“比例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作者考察了美国在这些新技术应用上的早期军事政策文件,展现了法律适应技术变革的艰难过程。 3. 反恐战争时代的张力(对冷战后期及以后冲突的法律反思): 虽然聚焦于历史,但本书的结论部分对冷战后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对传统战争法构成的挑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预判。它探讨了如何在没有明确交战国界限的冲突中,仍然坚持《日内瓦公约》的精神。 三、学术价值与写作风格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对一手史料的广泛引用,包括国会记录、军法部门的备忘录、高级将领的私人信函以及最高法院的判决书的细致梳理。作者的行文风格严谨而不失文学性,擅长在复杂的法律论证中穿插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得原本枯燥的法律史变得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法律史、政治史和军事思想史融为一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美国国家暴力行使逻辑的深度框架。它不是一本标准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具有批判精神的学术专著,旨在揭示法律在战争机器中的实用性、局限性与道德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