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历史,像是匆匆的过客,谁都没有办法将它挽留,只有透过笔耕,才能尽力把它留住,哪怕是一鳞半爪,也不能放弃。《狮城老街故事》配上相关的历史照片,做到图文并茂,以加强读者对老街的回忆与印象。
内容简介
百年老街连根拔起,痕迹都找不到,如新加坡牛车水的珍珠街、南京街、福建街与红头巾聚集的豆腐街等,年轻一代与外国人,有几个知道新加坡有过和老移民息息相关的老街呢?《狮城老街的故事》以书写老街的方式,记录新加坡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发展史”,也是外国人了解新加坡的另一个视角。
历史,像是匆匆的过客,谁都没有办法将它挽留,只有透过笔耕,才能尽力把它留住,哪怕是一鳞半爪,也不能放弃。《狮城老街故事》出版了,配上相关的历史照片,做到图文并茂,以加强读者对老街的回忆与印象。
作者简介
王振春,土生土长的新加坡资深作家,老报人。主要著作有一系列的寻根文学,如《寻根集》、《怀旧集》、《和中学生谈历史》与10本《根的系列》等。《根的系列》每本都有一个主线,如《梨园话当年》、《石叻老街》、《喊默迪卡的年代》、《记忆里的小坡》、《话说海南人》,最新的作品是《狮城老街故事》,这些文章,是新加坡的侧面历史,资料翔实,叙事清楚,甚受读者欢迎。除了忙于寻根与笔耕,也常受邀到学校、电视台、电台,讲述与根有关的话题。几十年来,都在方块字的圈子里翻滚,默默耕耘,从不言倦。曾任宗乡总会会刊《源》的主编,现任海南会馆文学会会长、海南省《侨乡文昌报》顾问。
目录
China Town 不等于牛车水/ 1
戏院街变美食街/ 5
余东旋街与新桥路/ 11
福建街早期是马车街/ 16
广西街在哪里/ 20
宝塔街俗称广合源街/ 24
广合源街又叫洋服店街/ 27
毕麒麟街上段昔称大人街/ 30
毕麒麟街的玻璃马打厝/ 35
四排坡还有人叫/ 38
她们的名字叫红头巾/ 41
马真路的戏园子/ 45
画家回忆马真路/ 50
李德街也叫八角厕所/ 53
福南街与振南街/ 59
吉宁街印球衣/ 64
大坡与小坡/ 67
大小坡的日本街/ 73
小坡最短的一条街/ 78
启信街的学生书店/ 82
猛街牛肉粉/ 87
三马路,当年的“小延安”/ 91
三马路,四马路……多好叫/ 95
明古连街,莱佛士也有份/ 98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桥北路
密驼路有八条马路/ 103
勿拉士峇沙路的俗名最多/ 107
曾经风光过的亚美尼亚街/ 112
桂兰街一边空了/ 118
喜见连城街还有中文路牌/ 122
连城街的球友/ 126
何罗卫巷不该叫巷/ 130
海南一街,怎么啦/ 133
海南人的汇兑街/ 137
海南三街的“渴就来”/ 141
回忆海口街/ 145
亚峇街的变化最大/ 148
家在史德林路/ 151
罗敏申路是报馆街/ 155
芽笼十四巷的读书声/ 159
荷兰村地铁通车了/ 164
精彩书摘
戏院街变美食街戏院街早已没有戏院,最近牛车水的父老天天动脑筋,要把它打造成远近驰名的美食街。戏院街当年曾经轰动过,香港最红的老倌(演员)都曾在戏院街做过戏。1908年11月,香港的振天声社来新加坡宣传革命思想,便在戏院街的梨春园演出了粤剧《荆轲》,辛亥革命的几个大将黄兴、胡汉民等还在台上演讲。时过境迁,美食街取代了戏院街,牛车水的父老全力以赴,到处寻访名家,征求打造美食街的良方,希望能把美食街搞得像中国台湾那样,以美食闻名世界。戏院街的时代已成过去,戏院街的风光已成历史,现在是美食街的年代。牛车水,等着美食街的光芒照耀。戏院街也就是现在的史密斯街(SmithStreet)。1887年,这条街上有一家剧院叫梨春园,是当时人们看戏消遣的好去处,“戏院街”的俗名也由此而生。1918年,梨春园经过重新装修后,设备比以前改进了很多,位子也增加到八百多个,每天都有两场广东大戏演出。这时候,邵氏兄弟到新加坡大展拳脚,看中了梨春园的位置,便把这家剧院租下,改名新声戏院。除了放映电影之外,也租给从中国来的歌舞团演出。新声戏院可以说是新加坡最早的电影院之一,当时上映的片子,很多还是默片。早期的史密斯街也是著名的“红灯区”,街上有二十多家秦楼楚馆,街头巷尾都有女人倚门卖笑。一直到1930年,在殖民地政府的大力取缔下,戏院街的青楼才一间间搬迁,从此摆脱了红灯区的污名。
戏院街也有一段沧桑岁月。这段岁月里最叫人永志不忘的,便是街上的那间戏院曾被日军投中两枚炸弹,“轰轰”两声巨响,新声戏院被炸得梁断墙倾,尘土飞扬。幸亏那天没有演出,否则不知会有多少人葬身在戏院里,使新加坡又多增加一笔血债。
说到新声戏院被炸事件的历史见证人,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著名艺人白言。他当时以阎伯元的真名参加“星洲职业歌舞团”,在新声戏院演出。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史密斯街,当时被译为士敏街
回忆海口街
那晚在同乡会“讲古”,讲题是《海南街与海口街》。海南街很多人都知道,海口街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年轻时住在海南一街,海口街便在海南一街的对面。为什么叫海口街?因为战前很多海南先辈从海南岛的海口搭船来新加坡,都是从这里上岸,海口街便因此得名。我童年时代的海口街,白天是郑古悦巴士车场,车厂的一些工友放工后常常到附近的华侨俱乐部打牌娱乐;晚上,这条街可热闹了。街的两排摆满一摊摊马来人经营的沙爹摊位,当年先后出任过首席部长的马绍尔与林有福也曾光顾过这些沙爹摊,和一般百姓一样,坐在长凳上,无拘无束地品尝香醇可口的马来沙爹。
那时的沙爹小贩,烧几支沙爹卖给顾客,没有事先算好,等到要收钱时,常常闹出许多笑话。有一次,父亲带我来这里吃沙爹,我吃一支丢一支,自己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支。等到吃完要付钱时,大家都伤脑筋了。父亲说:“你怎么把串沙爹的木枝丢掉呢?人家是凭木枝算钱的啊!”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看着满地的木枝,肯定有一些不是我吃的。如果把这些木枝也算到我的账上,那可多冤枉。幸好,那位沙爹小贩常常在海口街看到我,又原谅我是小孩子,
于是脸带笑容地对父亲说:“算10支的钱好了。”父亲认为他算得太少,不肯让他吃亏,坚持要付20支的钱。就这样,大家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了问题。后来,海口街的沙爹小贩进步了——每次烤沙爹给顾客,都先算好多少支,算账时只要把桌上剩下的沙爹算一算,谁都错不了。
那晚在讲座上,我把这段童年糗事讲出来,全场爆出笑声。海口街的尽头是海,有个渡口,两块破旧的木板斜斜地延伸到海里,方便舢板从深海的大船载人到这里上岸。住在附近的居民,有些在外岛工作的,也在渡口搭舢板到外海改搭大船。那两块延伸到海里的木板,留下了我很多童年时代的脚印。好多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我和几个同伴在木板上看海水、听涛声。意犹未尽,再步行到红灯码头,喝杯印度茶才回家。海口街的一景一物,几十年过去了,还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烈日高照,海口街的渡口常常有一群孩子游泳。海里时时有脏物浮现,又不安全,渡口的海警每次见海里有人游泳都大声呼喊,叫他们上来,但光靠喊叫,治标不治本。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狠招”,把孩子们的衣裤收起来,他们上岸后海口街的斜对面是海南二街找不到衣服,只好光着身体狼狈不堪地走回家,从此不敢再到海口街的渡口游泳了。海口街的斜对面是琼州会馆(现在的海南会馆),从前这一带人称海南公司,海南一街、二街和三街都在这里。现在,海口街早已不见了,但年长的海南人应该都记得海口街,从前他们的先辈从海南岛南来,便是在海口街的渡口上岸。
……
前言/序言
狮城老街的故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