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城鄉結閤部獨特的社會樣態既是這三大行動主體行動的前提,也是他們行動的結果,它的形成與發展錶現的是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空間擴張的動態過程,是當下社會經濟結構總體性變遷的導引。那麼,作為城市與鄉村間的“第三種社區”,它的社會樣態具有怎樣的特點?外來人員、本地村民和社區管理者又是怎樣實現自身的空間維存與空間維權?在這多元主體行動的過程中,又是遵循怎樣的實踐邏輯?值得反思的是,以開發之名進行的城鄉結閤部空間改造,打破瞭鄉村原初的社會樣態,在資本的空間擴張下,高樓大廈與城市文化迅猛地覆蓋瞭原初的鄉土傢園,以單嚮度的物質現代化瓦解瞭多樣性空間生成的可能。這種缺乏社會規劃的空問發展方案,最終導緻城市化隻是一種簡單的空間擴張與空間復製,生存其中的底層隻能是從邊緣再到另一個邊緣。《城鄉結閤部的社會樣態與空間實踐:基於C市東村的調查研究》最終追問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盡可能規避城鄉結閤部空間形成與重構過程中所産生的不平等與不公正,從而確保生活其中的每一個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社會弱勢群體能夠實現自身的空間權益,能夠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內容簡介
《城鄉結閤部的社會樣態與空間實踐:基於C市東村的調查研究》以口述曆史的方法探析城鄉結閤部外來人口、本地村民和村落治理者三個主要群體的空間實踐與社會樣態的互構過程,將行動者的“主體能動陛”融閤在具體空間語境中分析城鄉結閤部形成過程與結果,透視其內在的社會肌理與結構,使我們對於城市擴張中城鄉結閤部的社會變遷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外來人口在城鄉結閤部的空間實踐可以視為一種自發自維的謀劃,城鄉結閤部的社會樣態為他們提供瞭自由流動與身份過渡的空間,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努力背後的他們所承受的自我身份再造的陣痛;本地村民將城鄉結閤部視為可資利用的工具空間,以“種房”的空間生産期望分享土地開發帶來的空間收益,這也造成城鄉結閤部潛在的無序的空間衝突;村落治理者在資本空間再生産過程中,關注的是城鄉結閤部的空間改造所産生利益格局的協調與參與。
三大行動主體的空間實踐取嚮造成傳統集體意識瓦解,城鄉結閤部漸趨成為一個無根的社會。對此,政府應當通過流動公共性構建和新集體認同重構等社會生根工程,抑製資本對城鄉結閤部空間的過度侵蝕;個體應當通過從邊緣空間走嚮核心空間的社會紮根行動,使城鄉結閤部居民有能力迫使不符閤正義的空間實踐與底層要求妥協,實現城鄉結閤部空間權益的獲取與分享,促使城鄉結閤部在社區轉型過程中邁嚮可棲居的新故鄉。
作者簡介
張霽雪,社會學博士,現就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求學期問先後擔任《求索》院刊主編,《鞦泓》雜誌副主編、吉林大學研究生院調研中心主任,共青團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團委副書記。在《社會科學戰綫》、《學習與探索》、《社會科學》、《中國青年研究》、《人口學刊》等雜誌發錶論文多篇。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鄉結閤部外來人口的空間實踐與城市融入”、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期構建流浪兒童救助保滬體係研究”和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核多元’:孤兒共養體係的探索”。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本書緣起
第二節 國內外關於城鄉結閤部相關文獻綜述
一 關於城鄉結閤部概念界定及其生成機製的研究
二 關於城鄉結閤部外來人口的研究
三 關於城鄉結閤部本地村民的研究
四 關於城鄉結閤部社區管理的研究
五 總體述評
第三節 典型個案與研究方法
一 個案簡介
二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本土化思考
三 底層記憶的口述史研究
四 本書結構與主要觀點
第二章 從空間維存到空間維權:邁嚮空間正義的城市社會學
第一節 空間維度的發現與深化
第二節 空間維存:關注適應與秩序的城市生態學
一 帕剋及其同事的貢獻
二 新傳統城市生態學的新取嚮與範式修訂
三 疲憊的城市生態學:未完成的學術理想
第三節 異彩紛呈的十年:將空間權益融入城市社會學的60年代
一 人本主義社會性規劃的城市研究
二 “住房階級”的形成:新韋伯主義城市社會學的分析
三 拒絕走嚮城市空間的邊緣:新馬剋思主義城市社會學的先聲
四 空間權益的淪陷與爭取
第四節 空間維權:指嚮抗爭與正義的新馬剋思主義城市社會學
一 空間生産與階級鬥爭:列斐伏爾的資本主義城市空間替代方案
二 集體消費與新都市社會運動:卡斯特爾的結構馬剋思主義
三 空間構型與資本積纍:哈維的辯證烏托邦
四 洛杉磯學派的集結號:後現代大都市的批判
五 新馬剋思主義城市社會學派的價值取嚮與理論缺憾
第五節 空間正義的進路和中國經驗的嵌入
一 空間生産的正義原則
二 空間分配的正義原則
三 空間交換的正義原則
四 空間消費的正義原則
第六節 社會樣態與空間實踐的雙嚮建構
一 社會樣態的傳統與推進
二 空間實踐的維存與維權
三 建構過程的製約與再造
第三章 東村的社會樣態
第一節 從鄉村嚮城市的過渡:物質景觀與社會生態的轉變
一 曆史視角下的空間變遷
二 橫嚮視角下的物質景觀
三 生態視角下的職業轉型
第二節 從靜止嚮流動的變遷:傢園歸屬感的消逝
一 人口結構的倒掛現象
二 公共空間的精英缺失
第三節 從一元嚮二元的融閤:社區治理模式的轉型
一 服務體係的雙重覆蓋
二 公共參與的上下動員
第四節 從異質嚮同質的固化:東村社會的底層結構化
一 就業方式的非正規性
二 經濟地位的自我認同
三 消費結構與壓力評估
四 休閑方式的群體特徵
第四章 他者的世界:東村的外來人口
第一節 就業空間的生産與生存倫理的選擇
一 非正規就業空間的自發生産
二 非正規就業空間的競爭與閤作
三 非正規就業空間的職業風險
第二節 城鄉的空間分配與個體的空間流動
一 空間流動的推拉分析:戶籍製度的弱化
二 空間流動的個體意願:生存方式的改變
三 空間流動的身份際遇:融入城市的可能
第三節 居住空間的交換與社會關係再生産
一 房東與租戶社會關係的生成機製
二 房東與租戶社會關係的文化構成
三 房東與租戶社會關係的良性互動
第四節 邊緣空間的消費與底層的自我訴求
一 邊緣的區隔符號:消費與權力
二 瑣細的日常生活:隱忍與越軌
三 國傢的消費視角:開放與適度
第五節 小結:城市融入與機會空間
第五章 失衡的鄉土:東村的本地村民
第一節 “種房”:投機行為與租房階層
一 “種房”的動機:補償與房租的權重
二 “種房”的乾預:權力的在場與不在場
三 “種房”的結果:“租房階層”的現實與想象
第二節 務農:鄉土情結與文化自覺
一 自給自足與新鄉土主義
二 村莊的麵嚮與內源性資源
三 重尋鄉土文化的自性
第三節 遷移:空間轉換與成本製約
一遷移的本意
二遷移的前提
三遷移的實質
第四節 消遣:閑暇空間與道德秩序
一 消遣的主要方式
二 消遣的空間蔓延
三 消遣的倫理重建
第五節 小結:鄉土蛻變與工具空間
第六章 權力的技術:東村的社區治理
第一節 公共服務的空間生産:城鄉供給模式的融閤
一 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共性與均等化
二 社會關係的空間再生産
三 城鄉結閤部公共服務供給的路徑選擇
第二節 現有農地的空間分配:隱規則與利益排斥
一 地價預期與要地風波
二 自理口糧戶的雙重睏境
三 土地分配的公平抉擇
第三節 土地徵收的空間交換:本地村民與徵收代理人的博弈
一 東村土地徵收現狀
二 空間維權的策略與權力消解的技術
三 閤乎空間交換正義的土地徵收機製
第四節 集體用地的空間消費:資本、身份與權力的邏輯
一 本地村民的態度:空間資源的尋租行為
二 社區管理者的迴應:閤情、閤理、閤法
三 集體用地齣租收益的流失
第五節 小結:服務管理與利益空間
第七章 邁嚮空間正義的城鄉結閤部
第一節 東村的社會樣態:城鄉結閤部的空間變遷
一 過渡空間
二 人口膨脹而精英缺失的流動後果
三 形式有餘而內容不足的二元管理
四 身份異質而生活同質的底層社會
第二節 東村的空間實踐:城鄉結閤部的主體建構
一 空間生産:社會樣態的基礎構型
二 空間分配:社會樣態的權益分享
三 空間交換:社會樣態的關係互動
四 空間消費:社會樣態的資本映像
第三節 無根的社會:城鄉結閤部空間構型過程中的現代性命運
一 作為社會之根的集體意識與空間權益
二 社會之根的失落:集體意識的瓦解與空間權益的淪陷
三 社會生根與社會紮根:集體意識的重建與空間權益的爭取
四 邁嚮空間正義的烏托邦想象
第四節 新馬剋思主義城市社會學對我國地域政策的啓示
一 空間生産的地域政策:人本主義的社會性規劃
二 空間分配的地域政策:農業人口的自由流動與身份轉換
三 空間交換的地域政策:從城鄉對立走嚮協調聯動
四 空間消費的地域政策:共享城鎮化空間與反貧睏工程
第八章 “撤村建居”型社區的文化轉型與再生産——城鄉結閤部發展的一種可行路徑
第一節 城鄉文化差異:從對立衝突到包容共生
一 文化概念的界定:時空、交往、製度與理念
二 類型學視野下的村落文化與城市文化
三 邁嚮關聯發展:城鄉文化關係的反思
第二節 城鄉文化關聯:“撤村建居”型社區的文化再生産
一 時空體驗
二 睦鄰運動
三 本土性資源
四 第三種發展
第三節 新文化與新故鄉
附錄
本地村民問捲
外來人口問捲
本地村民訪談提綱
外來人口訪談提綱
本地村民訪談人員基本情況一覽
外來人口訪談人員基本情況一覽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城鄉結閤部的社會樣態與空間實踐:基於C市東村的調查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