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庸 著
图书标签:
  • 易经
  • 周易
  • 习坎
  • 鸭池
  • 哲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 解读
  • 讲座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524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国学大师,历任北大、北师大、中大、浙大、西南联大教授,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书写者。
  七十年来《习坎庸言》就像传说中的《葵花宝典》,而今首度公开面世。

内容简介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是由“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两部分组成。《习坎庸言》是罗庸先生在西南联大习坎斋(取《易》之“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之意)自己寓所作的学术讲座讲稿,主题包孕广博,分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16篇,由学生李觐高根据笔记整理。《鸭池十讲》是罗庸先生在昆明期间另一系统的演讲。收其讲演稿十篇。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名鸭池,“以记地故,因题此名”。十篇文章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谈儒,论诗,谈士,娓娓道来,足见其学识之博,见解之深,更可窥其于国忧家难之即,对民族精神之阐释。

作者简介

  罗庸(1900—1950),字庸中,号习坎,蒙古族,生于北京。著名国学家。原籍江苏江都,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大讲师,女师大、北师大教授。1926年参与创办华北大学。1927年应邀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同年秋,应鲁迅之邀,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讲授《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课程,后兼任中文系主任。1950年病逝于重庆北碚。生前出版的著作极少,只有《鸭池十讲》和《唐陈子昂先生伯玉年谱》等。

精彩书评

  ★众所周知,先生的道德文章属于儒家正宗,其中还融有释老之学,如果生当唐世,近乎谓“三教论衡”。
  ——吴晓铃

  ★在一般人眼中,罗庸只有薄薄一册《鸭池十讲》,作为名教授,未免有点寒碜。但这与罗庸的文学教育观念有关:“文学本来是极活泼的东西,其所寄托在文字,而本身却散在生活的各方面。假如上堂就有国文,下堂就没国文,那就失去了国文的目的。”罗庸因此而提倡“打成一片的国文教学法”,即将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合而为一。如此将全副精力集中在教学中的教授,即便著述无多,依旧值得敬重。
  ——陈平原

  ★先生的人品和学识可并顾炎武和黄宗羲。
  ——齐燕铭

  ★罗先生这本书非常好读,我以为可以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并列,是那种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有生命力的书。罗庸对于中国文化深入了解,也是非常亲近的感情,这一点他很像钱穆,他的这些文章可以说篇篇动人,虽然半个世纪前的演讲,但今天读来还让人心有所动。——著名学者孟繁华
  ★罗庸先生的《鸭池十讲》,讲到为士之道。在罗先生眼中,士大夫“实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所谓王官失守,学在私门,有心的士大夫们以在野之身,积极做文化运动,孔夫子便是一例。战国时,士大夫学商人模样,“挟策求售,曳裾王门”,读书人商业化的结果,造成了游士之风。最好的时期是两汉四百年,特别是东汉,“读书人以居乡教授作处士为荣,东汉的气节,在士的历史上造成了空前的好榜样”。随后,董卓入卫,奸雄当道几百年,“处士一变而为党锢,再变而为文学侍从,三变而为世族的门客。读书人的生活,从居乡教授到运筹决策,再到做劝进表,加九锡文,最后到应诏咏妓,南朝士人的身份降到无可再降”。直至两宋,理学家们于讲学之余,尚能注意到乡村建设,如朱子家礼、吕氏公约之类。而到了明清两代,士子们与胥吏政治相因缘,“出则黩货弄权,处则鱼肉乡里”,士大夫的意义,似甚少有人顾及。
  ——南方周末

目录

习坎庸言
缘起/
规约/
内篇一勉学/
内篇二识仁/
内篇三六艺/
内篇四诸史/
内篇五九流/
内篇六理学/
内篇七经世/
内篇八文章/
外篇一种族/
外篇二文化/
外篇三质文/
外篇四礼乐/
外篇五乡党/
外篇六学校/
外篇七儒侠/
外篇八风俗/
后记/
鸭池十讲
前记/
一我与《论语》/
二儒家的根本精神/
三论为己之学/
四感与思/
五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
六诗人/
七思无邪/
八诗的境界/
九少陵诗论/
十欣遇/

精彩书摘

  习坎庸言
  内篇三六艺
  昔人治经,往往拘于门户,致有今古之争、汉宋之争。五四而后,复有对经学发生怀疑,倡为废经之论。而亦有视经为史料,以纯科学态度研究之者,遂与今古之争、汉宋之争并立,成为经学中之四派焉。今就所知稍加论列如次。
  先论六经定名。六经或称六艺(刘歆《七略》有六艺略),孔子时无此称也,《论语》中亦无以六经教弟子之记载,然细按之,则夫子固尝以礼乐教弟子矣。颜回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孔子以礼教也。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击罄于卫,是孔子以乐教也。《论语》论诗之处尤多,而书则少,论及尧日一篇,是否孔子所说,疑未能定。孔子作春秋之事,《论语》无明文,称易之处则有: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其下文曰。不占而已矣。未能剧指此曰孔子尝以易教也。《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由、子夏。孔子之教弟子者,如此而已。
  《庄子·天道篇》:孔子……翻十二经以说。或曰十二经即六经六纬,实则庄子之所谓十二经者,未易知其果何指也。(十二或为六字之讹)礼记经解,絜静精微易教也,恭敬庄俭礼教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良易乐教也,疏迩知远书教也,展辞比事春秋教也。此易、诗、书、礼、乐、春秋次第即为汉志所本,后之《隋书·经籍志》,逮清《四库全书》,莫不放此。《周礼·地官·保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大司徒之职,以师三物教万民……一曰六艺,六艺次第同此)。自汉人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孔门艺,因别称礼乐射御书数为古之六艺焉。《周礼》本为晚出之书,然亦保有不少古代原料,此六艺或即古之六艺(《论语》论射御处甚多,书数为小学之事,故未论及),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之名当起于战国,此证以《论语》而可见者。《论语》凡孔子弟子所记多称子曰,多单句;凡称孔子曰者,则多再传弟子所记,文多成格套(如尊五美,屏四恶,君子有三畏等),《礼记》经解篇已有整齐之六艺理论,是知六经之说或已定于春秋战国之际也。
  至汉而有今古文之分。今文靠口传,重大义;古文靠简册,重训诂(清人尤重训诂)。至宋而又有汉宋之争,汉学重考据,宋学重义理,因之各经显晦亦随时代而不同。
  古之六艺与孔门六艺不同者,六经无射御书数,古六艺无易诗书春秋,一古射御或当有经,由礼大射可以推知)。而礼乐居六艺之首,则其所同者也。吾人在古代文化方面着眼,从孔门教学态度着眼,则六经次第礼应居第一,乐第二,诗第三。诗为乐词(乐言其音调,诗指其篇章);书太史所掌,是书已包之于礼之中;春秋亦太史所掌;易,太卜纀所掌,均应包括于礼;诗亦应为国史所掌,《大雅·生民》《小雅·六月》即是史诗。史诗乃诗的正宗,诗人即史家。卫宏诗序:国史明乎得失之故,云云可证。此章实齐所以有六经皆史之说也。由是论之,诗应居书前,春秋应列书后,易为卜筮之书,实如禅宗之教外别传。以此意排六经次第,则当为礼、乐、诗、书、春秋、易。然经解何以置易于六经之首?盖战国之末,秦汉之初,六经逐渐成系统化、哲学化,故置易于首,其余五经遂与易成为一种有系统的理论,此盖儒家与阴阳家合流之结果也。有一旁证焉,即由荀孟之别亦可得窥六经之次第。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此语不见于孟荀列传,见赵岐《孟子题辞》,观附注),是以法先王,盖长于诗书,未必长于礼乐也。荀子隆礼乐而杀诗书,故法后王。《劝学篇》“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云云,故继之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视礼乐在前,以六经为经世致用之学;孟子以诗书在前,视六经为义理训诂之学。盖荀子深得孔门立教之意,为儒家正宗;孟子实为儒家别派。(汉时荀孟并称,隋唐之后,贬荀尊孟,至宋而极。是以读六经者,只见其训诂名物而不知经世致用也。然由荀子至于韩非李斯,儒家一变而为法家,孔门以六艺设教之意,经数度变迁,原始精神盖不可复观矣。
  今依新次分论之:
  一、礼。《说文》:礼,复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古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国之大事也。今所见者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仪礼为礼经,今存十七篇,汉人称之为士礼(所谓推士礼以至于天下),实属记录节文之书。如《聘礼》《燕礼》所记,盖一礼节单子而已。就今所见之十七篇而论,知仪礼来源甚古。仪礼形式多仿自周人,至春秋仍通行,然士丧祀,祝有夏祝、商祝、周祝,夏祝商祝即夏商仪礼之残留,可知其源甚古也(惟夏祝商祝于丧礼中执事殊少)。《士昏礼》《士丧礼》篇后皆有义,此即礼记,约为老儒解短经,弟子笔记,本与礼经有别也。
  今之社会学家读仪礼,目亲迎礼之为掠夺婚姻;新史学家读仪礼,目之为变性的遗留者。细按仪礼概非无故,《士昏礼》后之《昏义》,若与《礼记·昏义》相比,则知礼记曲解处多,然则墨守经传欺,抑从社会学者与新史学者之说欺,此孔门教学态度所宜先知,否则必生无所适从之苦。欲识孔门教学态度,必先识仁,仁者大用流行之谓(宋人曰天理流行),完全看重自己的生命,亦即全人类生命之谓,把人生看成活的,动的,向前进的,以人为主,以物为偿,不仅不随物转,且不容身外之物停留不进,因如此则有累有遗。此为孔门讲学主旨所在,足以对于历史上的遗产,可用者用之,其不可用者革之,可以存在者因之,其不应存在者去之,一切外物均须顺我的条理,我不能就它的范围(如茶杯本用以饮茶,若以饮酒即可目为酒杯),孔子于此认识极为透彻。故礼已由野蛮入与文明,孔子乃利用之使之更文明,且追而使人忘其野蛮之一面。人的地位高,一切皆我的注脚,一切皆为我所用也。仪礼原由野蛮而来,然至孔子面目已为之一新,盖孔子学有根源,故能贯之以道。不明乎此,扬甲抑乙,要为不通之论耳。(《五礼通考》为读礼必读之书)
  戴记,仅有少数篇目真为礼记(如冠义、昏义皆有仪礼为经),其他各篇凡七十子后学所记均收入,实为儒家一大业书,由汉晋至唐,学者多注意昏义丧义,甚少理会乐记、学记、仲尼燕居各篇,犹存古意。宋人反是。此为讲学态度之转变。今欲分析礼记内容,则殊不易,韩非显学所称之八儒恐皆包有之。《王制》《月令投壶》《深衣》所记皆为礼学专篇,既非释经之传,亦不得称为儒学。大戴记多曾子语,若合二戴记以分析儒之派别,则讲《论语》可无笼统浮泛之病,然则此非本篇所论者矣(清人除朱彬《礼记训纂》,孙衣言《礼记集解》外,尚无佳疏,仍待重作)。
  《周礼》本周官经(以别于《尚书》之周官)。冬官亡佚,汉人补入《考工记》。古文家尊《周礼》,今文家则斥为刘歆伪造。《周礼》中盖有丛杂不全的古史料甚多,曾经刘歆整理,然亦不可一概斥之为汉人伪造也(如周礼论诗六义之次第,曰风赋比兴雅颂,甚有根据,盖得古之遗意)。《考工记》为晚出之书甚易见(由地理考之似为晋人之书),记中以燕秦胡并举,是则战国时之说也。后人以《周礼》配《仪礼》《礼记》,称曰三礼,所包至广。盖儒者以礼为本,荀子隆礼,其意深远。欲治六经必先自治礼始,此大本大原也。(礼之用《礼乐篇》再详论之)
  二、乐:乐无经,诗三百篇即《乐经》(《乐记》二十一篇,戴记合为一篇)。汉文得乐人宝公善说乐,然亦只记其铿锵鼓舞而已。是以《汉书·艺文志》曰:“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云云。大约古乐无谱,仅赖口耳相传而已。《尔雅》:“大版谓之业。”《左传》:“臣属肄业及亡。”后人乃误以案属乐谱,盖不然也。《汉志·诗赋略》著录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称之曰曲曰折,推想汉乐谱盖宇旁尽有曲折也(汉人乐谱已不可见,唐乐谱宇旁有曲折,《大藏经》《点山集》及道藏中有之,约略可以推见汉乐谱之大概,至歌态舞容,征之故记亦尚零星可见。然晋唐而后,学者聚讼,唯在吹律旋宫,乐学日益湮毁矣。(乐之用《礼乐篇》详之)
  三、诗:诗即乐章。今人所聚讼者为诗系孔子手订抑系民谣问题。余意论诗有必须注意者二:读诗不能忘记音乐,一切解释均不能离开音乐,根据音乐解释,则可知二南何以编排在前,周颂何以在后。旧说以诗经按照年代编排,由音乐见地论之,此说甚谬。诗之内容代表周代文化面目,不必多牵涉孔子与先王之泽,而比较各地风诗之异同,则甚重要。就篇章字句而言,以音乐为之纲领;就诗的内容而言,以周文化作为纲领,由此读诗距诗意必不太远。《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理,可以群,可以怨,为读诗最重要见解,名物训诂抑其次也。
  讲诗不必从毛,亦不必从三家,将古书中讲话之处连缀来讲,则必多所通解,如此则汉儒拘泥可以打破。盖三家与毛不同,宜汇通不宜墨守也。朱子从白文观诗之大义,其方法甚为可取,惟拘于三体三用之说,其极必言美剌,是朱说大病。近之说诗者,悉能打破旧说,惟多忘记诗乃代表周文化的面目,以是多浮浅不切之病。诗教不如是之卑也。(此节未尽之意《文章篇》详之)
  四、书:今古之手可置勿论,仅就二十八篇言之,则书之面目已非固有,其中必多改动之处,如盘庚用语与用字是否为商代的即颇有问题也。书之内容颇为丛杂,如牧誓、大诰、酒诰仅为命令,顾命则多陈丧礼,与尚书之体不合。吕刑为中国最古法律条文,禹贡与礼王制性质为近,如此顾命并入仪礼,禹贡并入礼记,始与《尚书》记言之体相合。《洪范》一篇所托,或为阴阳家言,或为礼官之语,盖为后人连缀而成。而于行文之前加武王胜殷,杀纣,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的帽子而已。设将书中各篇归类整理之,则知《尚书》材料极不整齐,盖残缺亡佚者多矣。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民国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也是一个学者辈出的时代。特别是八年抗战中最为艰苦的西南联合大学,更是聚集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大师。一些学者或因其倜傥风流,或因其著作等身,或因其特殊的符号意义,至今仍为人所乐道;也有一些学者,虽然同样学富五车,却因英年早逝或惜墨如金,而几至无闻。罗庸先生即是后者之一员。
  罗庸先生(1900—1950)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字膺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出生于北京。17岁进入北大文科国文门学习。后又进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进修研究生。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是同事。又先后任教于北大、女师大、北师大、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1932年回到北京大学,任国文系教授。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于1938年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罗庸先生即在此任教授、文科研究所导师、中文系主任,讲授《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等课程。
  时值抗战,物价飞涨,教授们大都生活困顿,教学之余,不得不各展所长,补贴家用。王力先生开始写小品文换稿费;闻一多会刻图章,每天忙个不休;潘光旦教务长曾张夹设笼捕鼠,由夫人做成菜。罗庸擅长诗词骈文,据说著名的西南联大校歌即出于他手;罗庸书法也佳,由冯友兰先生拟稿、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堪称双璧。但罗庸却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者。1942年春,一场大火把他的家当烧个精光,他不以为意,还把联大中文系的几位教师和研究生召集到一起,“共约讲习之会”,“旨在温故知新,克己复礼,以免独学无友”。讲课历时四个月,主题包孕广博,分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16篇,由学生李觐高根据笔记整理,是为《习坎庸言》。
  罗庸先生在昆明期间另一系统的演讲后来也被整理成书,这就是《鸭池十讲》。收其讲演稿十篇。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名鸭池,“以记地故,因题此名”。十篇文章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谈儒,论诗,谈士,娓娓道来,足见其学识之博,见解之深,更可窥其于国忧家难之即,对民族精神之阐释。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北归时,罗先生却决定留在昆明组建师范学院,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赴重庆,在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于重庆北碚。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中回忆说:当年在西南联大,“还有一堂叫座的课是罗庸讲杜诗。罗先生上课,不带片纸。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罗庸讲课声音洪亮,引人入胜,又富于风趣,自身陶醉其中,学生更为之神往。有一次讲《楚辞》中的《九歌》,海报一出,连住在昆明城东的联大工学院的同学也跑到城西来听讲。一间可容百人的教室,坐满了听众,窗外还站着人。罗先生一气讲了两三个小时,夜深才结束。一位听过罗庸讲课的学生回忆,罗先生讲杜诗,“自己仿佛就是杜甫,把诗人在长安慈恩寺塔上所见所闻所感深沉地一一传达出来;用声音,用眼神,用手势,把在高塔向东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见的远近景物仔细重新描绘出来。他先站在讲台上讲,忽然走下来靠近木格子的窗口,用右手遮着眉毛作外眺状,凝神,一会儿说:‘你们看,那远处就是长安,就是终南山……’”
  《习坎庸言》记录者李觐高先生弥留之时,“神游抗战艰苦时期西南联大讲师时代,断断续续,长达数日”,醒后言及《习坎庸言》已为孤本,嘱其子“必予刊印,以续绝学”。李安国先生遵父嘱,“即予研读,先求断句,再究连贯”,终于成书。本社此次重新出版,对原书仍取“不加一字取舍”的原则,但广泛参阅古籍,对引文重新查证标点,以期更符合罗庸先生原意。罗先生一生超然物外,志趣高雅,潜心学问,温文儒雅,佛学、儒学造诣精深,至今已难觅能出其右者,却英年早逝,只有《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两本薄薄的专著。今将两书合为一书,以飨读者,可更全面地了解罗庸先生对文化学术之深悟,缅怀当年西南联大名师之风采,更希望于此对读者了解和领悟中国之文化及民族之精神有所裨益。
  本书编者
  2015年3月
 
《习坎庸言:鸭池十讲》 一、 概述 《习坎庸言:鸭池十讲》并非一本寻常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哲学沉思,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本书以“习坎”为名,借用了《周易》中卦象“坎”的意象——水,象征着变幻、潜藏、以及在看似平静之下蕴藏的巨大力量。而“庸言”二字,则呼应了中国古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准则,强调了语言作为思想载体,应当承载的道义与智慧。书名中的“鸭池”,更是点睛之笔,它既是具体的地名,也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精神空间,是作者沉潜思想、观照现实的独特场域。全书由“十讲”构成,暗示着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论述结构,带领读者穿越十个主题,抵达思想的深处。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以知识的堆砌为目的,也不是为了呈现某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反,它更侧重于激发读者内在的思考,唤醒沉睡的智慧,并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真理。作者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笔触,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相结合,提供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观照方式。 二、 内容探索(非具体内容,而是基于书名和常见哲学书籍的风格推演) 第一讲:潜德之微,静水流深 本讲可能围绕“习坎”卦的初爻展开,探讨“潜龙勿用”的智慧。它或许会从“潜藏”这个概念切入,解释为何在某些时刻,积蓄力量、静默观察比急于行动更为重要。作者可能会引用古代的圣贤之言,讲述那些在默默耕耘中成就大业的典范,并引导读者反思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如何把握“潜”与“显”的时机,如何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打磨自己的品格与能力。这里的“静水流深”,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一种内在的积累和观照,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第二讲:知水行舟,辨势而动 紧接着,本讲可能深入探讨“坎”卦的流动性与适应性。水能够适应各种形状的容器,随方就圆,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作者可能会探讨如何像水一样,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保持灵活,不固执于某种僵化的模式。这其中可能涉及对“势”的理解,懂得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上。作者或许会通过历史事件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那些能够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讲:心安之境,方寸之间 “庸言”二字暗示着对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追求。本讲很可能触及“心安”这个主题。在信息爆炸、诱惑丛生的现代社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变得尤为困难。作者可能会从儒家“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理念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内不愧于心,外不怍于人”的境界。这种心安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纷繁复杂中找到自己的定力,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笃定与安然。 第四讲:言为何物,道的载体 “庸言”的“言”,并非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承载思想、传播真理的载体。本讲可能会深入探讨语言的本质及其在传播文化、塑造认知中的作用。作者或许会反思语言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审慎的言语,避免误解与伤害。同时,也会强调真诚、有智慧的语言所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它能够启迪人心,凝聚共识,甚至改变世界。在这里,“言”的“庸”,即是说言语应当符合道义,应当是为了传播善意与真理。 第五讲:鸭池之思,乡愁与根 “鸭池”这个意象在这里开始显现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可能代表着作者的故乡,一个承载着童年记忆、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本讲或许会从乡愁的角度出发,探讨个体与故土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对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作者可能借由对“鸭池”的描绘,引发读者对“根”的思考,即我们在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以及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回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第六讲:十年寒窗,磨砺之苦 “十讲”本身就暗示着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学习过程。本讲可能聚焦于“苦”的价值,尤其是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磨砺。作者或许会讲述那些“十年磨一剑”的故事,强调只有经过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与成就。这种“苦”并非无谓的折磨,而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必经之路,是淬炼灵魂、升华品格的熔炉。 第七讲:待人之道,君子之风 “庸言”的“庸”也包含了“平常”、“普遍”的含义,引申到人际交往,便是要遵循普适的道德准则。本讲可能探讨待人接物的智慧,如何做到真诚、尊重、宽厚。作者或许会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出发,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以君子之风处世,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 第八讲:物我两忘,超然之境 在“习坎”的深邃与“庸言”的道义之间,本讲可能指向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物我两忘”。当一个人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摆脱个人名利的羁绊,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时,他便能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从容地面对人生。作者或许会从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出发,阐述如何通过内观自省,逐渐消弭我执,最终达到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境界。 第九讲:时间之河,流而不息 “习坎”的“水”象征着时间,它永不停歇地流淌,带走一切,也孕育新生。本讲可能从时间的哲学角度切入,探讨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如何珍惜当下。作者或许会反思人们在时间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但同时也会强调,正是因为时间的流逝,生命才显得尤为珍贵。如何在这条奔腾的时间之河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是本讲可能探讨的核心问题。 第十讲:反哺自然,生生不息 如果说前九讲是在探索内在的智慧与外在的实践,那么最后一讲则可能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或许会呼唤一种“反哺自然”的生态伦理,强调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生生不息的理念,既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也是对生命智慧的最终升华。它可能再次回到“鸭池”的意象,将个人的精神追求与对大地的关怀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宏大而深刻的生命哲学。 三、 写作风格与思想脉络(推测) 《习坎庸言:鸭池十讲》的语言风格,很可能兼具古雅与现代的特质。作者不会刻意卖弄玄虚,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邃的哲理娓娓道来。其论述可能充满譬喻和故事,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文章的结构或许并非严格按照章节顺序,而是如同溪水般自然流淌,前后呼应,层层深入。 在思想脉络上,本书很可能融合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并以一种现代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它既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也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同时,书中也可能流露出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倡导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四、 读者定位与价值 这本书并非为某个特定领域的学者而作,而是面向所有渴望深入思考人生,寻求精神慰藉的读者。它适合那些在喧嚣的时代里,感到迷失与困惑的人。对于希望提升自我修养,领悟生命真谛,或仅仅是想在阅读中获得片刻宁静与启迪的读者而言,《习坎庸言:鸭池十讲》无疑会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它所提供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长远的智慧,一种滋养心灵的力量,一种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 通过“习坎”的坚韧与变通,“庸言”的道义与真诚,以及“鸭池”的根源与情怀,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与生命觉醒。它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活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节奏的错落有致”。有些章节的论述如同急流,观点密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生怕错过了一丝丝的推导过程。然而,紧接着的下一部分,笔锋又忽然转为舒缓,仿佛作者停下来,让你喘口气,去消化刚才的“高强度信息轰炸”。这种张弛有度的行文,极大地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引用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堆砌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日常的案例分析中,使得即便是对某些专业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核心精神。这种对读者心流的体贴入微,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可读性实现了绝佳的平衡。读罢一个章节,我常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是被强行灌输的结果,而是跟随作者的思路,自己“走”到那个结论的体验,这种参与感非常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语言呈现出一种混合的质感,它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与韵味,在描摹意境和表达情感时,那种用词的精准和音律的美感令人叹服;但同时,在阐述观点时,它又保持着一种现代思想的清晰和锐利,逻辑推理毫不含糊,毫不拖泥带水。这种融合,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文采,又不失力度,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文字游戏,也摆脱了枯燥的学术腔调。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关于“自我认知”和“处世哲学”的议题时,作者的洞察力直达人心的幽微之处,常常让我产生一种“作者原来比我自己更懂我”的错觉。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共情能力,通过文字构建了一个安全而又充满挑战的对话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审视。总而言之,这绝非一本可以被快速消费的书,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的“人生指南”,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个人阅历的增长,而发现全新的层次和更深远的意涵,这种长久的价值,才是衡量一本好书的最高标准。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处理,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似乎超越了线性的、钟表式的计量,而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种可塑的、充满韧性的存在。在论及“习坎”之困境时,作者并没有给出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反而强调了“在过程中驻留”的价值。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并非跨越障碍,而是学会与障碍共处,并在这种共处中积蓄力量。这种观点,与当下社会推崇的“快速迭代”和“立即见效”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也颇为考究,并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它们的功能是作为一个参照系,用古人的经验来映照当代的困惑,使得原本抽象的讨论变得有了历史的厚度和参照的深度。我感觉,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敢于挑战那些被约定俗成的“成功学”叙事,转而赞颂那些在困境中默默坚持、不求速成的“庸”者之德。

评分

初捧此书,未及细读,仅凭书名和封面设计,便觉一股古朴而深沉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习坎”二字,让人联想到《易经》中的艰难险阻,而“庸言”则暗示着日常的、平实的智慧。装帧的色调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承载。我期待在这字里行间,能找到面对现实困境时,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至理的言说。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中颇有分量,仿佛沉淀了岁月的智慧,而非浮于表面的喧嚣之作。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署名和引言部分,总感觉一位真正有学养的作者,其文字的起点,必然是对生命根本命题的追问。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阅读和即时满足的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开启和品味的陈酿,让人忍不住想探究,究竟是怎样的“十讲”,才能构成这“鸭池”之地的深刻反思。这种对内容本身的强烈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它构建的世界,去体会那种历经磨砺后沉淀下来的,不事雕琢的真知灼见。这本书的气场很强,让人不敢轻易亵渎,需要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对待。

评分

这书的开篇叙事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直接切入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具象的场景作为引入——那片据说承载了作者多年沉思的“鸭池”。这种地域性的、带有个人情感印记的描述,一下子将读者从书本的抽象概念中拉回到了一个鲜活的、可以想象的物理空间。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描绘着池水的涟漪、岸边的草木,乃至那群鸭子日常的活动。这种看似闲笔的描写,实则暗藏着对自然规律的体察与敬畏,也为后续的“十讲”奠定了某种朴素而坚实的基调。我感觉作者是在用这种环境的描写来“定调”,告诉读者,真正的学问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最细微、最日常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精妙,既不急躁,也不拖沓,让人在享受文字画面感的同时,也隐隐感觉到背后那股蓄势待发的思想张力。这种由景入理的过渡,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哲思表达的独特驾驭能力,绝非一般学院派的刻板论述可比。

评分

论及读史,先生道:“读史亦当由识仁识其归趣(旨趣;宗旨)云。” “欲求今日之文化进步,则必须明了历史之演变。”。在对待后继学人对待理学的态度上,先生说“吾先哲垂世立教,及积厚流光,遗我后人者实深且巨,后死者不可自暴自弃也。”值此存亡之际多难之秋,先生痛心疾首于民族颓靡泄沓,国祚如累卵,面对种种积弱积弊,罗先生并没有失掉民族的自信力。倡导中国文化变文从质,反虚入实,无忧无惧,自强不息。先生讲自动情处,浑然的民族自信心喷薄而出,罗先生言道:“我民族两千年来涵濡于这精神之中,养成一种大国民的风度,这便是寡欲知足、自强不息、爱人如己、敏事慎言的美德。我民族所以出生入死、百折不回,屹立于不败之地,全靠了这一副哲人精神为其自信力”。

评分

《习坎庸言》主题博大而深远,分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16篇,由学生李觐高根据笔记整理,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简史。而先生的演讲有不独是研究中华文化,而其中有寄托了对国家罹难的哀思对国人精神品格的忧愁。

评分

《剑桥哲学史(1870-1945)(套装上下册)》由6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著述。作者以新康德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英国维新主义为起点,追溯了直至20世纪初现象学运动和分析哲学发端的19世纪70年代哲学的辉煌,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讨论了20世纪初叶哲学的进格尔和维也纳学派相关的一些新思想。正如这个系列中的其他卷,作者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于跨哲学范围的专题——从逻辑和形而上学到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哲学专业师生,而且对于像科学史、思想史、神学和社会科学这类相邻学科德学者也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习坎庸言》主题博大而深远,分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16篇,由学生李觐高根据笔记整理,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简史。而先生的演讲有不独是研究中华文化,而其中有寄托了对国家罹难的哀思对国人精神品格的忧愁。

评分

刚刚买,还没读,价格合适

评分

推荐的人太多了,买了下本5

评分

罗庸先生在《习坎庸言 》的《诸史》一文中说:“国人喜言古,而不知保存古迹。”又列举梵蒂冈还存有耶稣殉道晴里尸之毯为一例,说吾国之古物,百无一存。如果老先生经历过那啥革的话,估计他更得痛心疾首。罗庸先生是1950年去世的。这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实乃一本干货书,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国学底子,读起来会比较吃力,因它内容广博,所论及的问题又很深入。但若是硬着头皮读下来,甚或读至二遍三遍,那么绝对极有收获。比市面上那些挂着国学的名,实则煮的是鸡汤的出版物强得多了!

评分

我的书一直都在京东呗,对京东还是非常信赖的。搞活动的时候,价钱非常合适。书也都是正版。

评分

好书,这家出版社不好,文字上问题不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