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源經濟學(第三版):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經濟科學譯叢》內容全麵,不僅注重理論分析,還注重實證分析。
《資源經濟學(第三版):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經濟科學譯叢》第一部分分析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以及自然資源的供應和稀缺。第二部分闡述自然資源與環境商品生産和消費的微觀經濟理論基礎。第三部分將自然資源與環境公共政策的經濟理論和製度呈現給讀者。第四部分強調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和項目的價值評估,尤其是經濟價值評估。第五部分就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優化管理進行瞭深入的分析。第六部分對空氣汙染、土地使用和水資源分配進行瞭經濟分析,找到它們的市場解決方案。最後一部分對環境倫理學、資源保護與可持續性進行瞭探討,並預測瞭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科的未來。全書視野廣闊,不僅從經濟方麵,還從政治、法律和倫理方麵,對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與項目進行分析。這樣大大豐富瞭讀者的視野和知識麵,促進瞭學科的交叉融閤。
同時,《資源經濟學(第三版):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經濟科學譯叢》還采用瞭豐富的案例,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理論和方法進行瞭深入淺齣的探討。這些案例非常具有代錶性,涉及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環境娛樂服務、空氣汙染控製、土地使用和水資源分配等領域。
這些案例不僅增加瞭《資源經濟學(第三版):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經濟科學譯叢》的實用性,而且提高瞭它的趣味性。通過這些案例,讀者可以很好地掌握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理論,並應用於研究和實踐中。
作者簡介
約翰·C·伯格斯特羅姆,是美國佐治亞大學的公共政策理論教授和應用與農業經濟學教授。他齣版瞭眾多著作,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以及政府和民間的顧問谘詢服務經曆,他在自然資源與農業價值評估和公共政策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美國以及全世界都獲得瞭公認。
阿蘭·蘭多爾,長期在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現在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教授。他在環境經濟學與政策和非市場估值領域,尤其是環境風險、生物多樣性、棲息地與環境可持續性、環境監管和環境項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等領域,發錶瞭大量論著。
目錄
第一部分 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以及自然資源供應與稀缺
第一章 經濟增長、資源匱乏與環境惡化:人類該何去何從?
第二章 生態係統商品和服務:健康的環境如何支持經濟生産,促進消費,提高生活質量?
第三章 資源供給和稀缺:如何定義、測量和調控資源供給和稀缺?
第四章 自然資源、環境和政策: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的公共政策是什麼?
第二部分 生産與消費的微觀經濟理論基礎
第五章 經濟協調與價格體係:市場體係是如何運作的?
第六章 經濟效率:健康的經濟體如何將自然資源分配給生産和消費?
第七章 跨期效率-如何有效地長期分配自然資源?
第三部分 經濟理論與公共政策製度
第八章 經濟政策標準:如何評判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的優劣?
第九章 遊戲規則:經濟標準如何影響效率與權益?我們如何掌控?
第十章 市場失靈和低效:哪些因素可能導緻資源的不良市場配置?
第十一章 製度框架:自然資源與環境決策的社會及法律環境是什麼?
第四部分 對自然資源和環境政策及規劃之收益和成本的估量和比較
第十二章 效益-成本分析:我們如何判斷一項資源政策的收益是否大於成本呢?
第十三章 衡量經濟價值:我們該如何計算自然資源與環境決定的所有相關收益與成本呢?
第五部分 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的優化管理
第十四章 耗竭性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的跨期優化利用與管理
第十五章 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的跨期優化利用與管理
第六部分 空氣、土地和水資源的使用及政策經濟學
第十六章 排汙控製:如何保護環境與人們免受空氣汙染
第十七章 土地經濟學:土地市場如何運作?我們如何管理土地使用?
第十八章 水資源經濟學:如何估值與配置水資源?
第七部分 環境倫理學、資源保護、可持續性及未來
第十九章 認識可持續性:以可持續性方式使用和管理資源,經濟學有哪些論述?
第二十章 經濟學和環境倫理:研究保護和保存的經濟方法的倫理意義是什麼?我們從其他倫理方法中可以學到什麼?
第二十一章 經濟科學、經濟政策和盡我們所能:如何找到前進的道路?
名詞索引
精彩書摘
《資源經濟學(第三版):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經濟科學譯叢》:
如果一個社會科學傢打算繞過政治進程,僅憑精心設計的調查問捲和經過充分測試的態度調研錶,以開展公民調查的方式來估計SWF,他是不太可能會成功的。首先,他需要采集並分析數量大得可怕的數據,而這還隻是一個相對小的麻煩。更大的麻煩可能是這樣的:為瞭把充滿衝突的來自於個人的觀點裝進同一張SWF錶格,社會學傢需要發明一整套用於衡量和取捨的規則。但這隻是以迴避的方式解決瞭問題:分析過程提前假設好瞭其最初想要找到的SWF。
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肯尼斯·阿羅用有趣的、嚴格的數學證明瞭一個命題:正如我們所看見的那樣,一些人認為SWF不能存在於民主社會裏。阿羅著手尋找他稱為“章程”的東西,即一種適用於任何問題並總是可以獲得一緻答案的社會決策規則。阿羅推理說任何一個為民主所接受的章程都應該滿足幾個條件:(1)它必須符閤個人理性。(2)個人理性必須被轉化為群體理性(例如,如果一係列可能的選擇方案裏的任何一個在某人的方案排序裏齣現上升,且在其他人的排序裏沒有齣現下降,那麼,這個方案在社會排序裏應該上升或至少不下降)。(3)無論個人的還是群體的偏好排序都不能受到與之無關的選擇方案的乾擾(即不是據此做齣選擇的機會集之要素)。(4)社會的偏好排序不應被外界社會所強加。(5)每一個人均非獨裁者(獨裁者指的是無視彆人的偏好,總將自己的偏好排序等同於社會偏好排序的人)。
通過簡單地分析個體1、個體2和個體3為A,B,C三種選擇方案排序的情形,阿羅嚮我們錶明民主的多數投票過程無法産生永不違反上述5條中任何一個條件的決策規則。假設個人的偏好排序如下(其中,最偏愛的選擇排在第一,最不偏愛的排在最末):
·個體1:A,B,C
·個體2:B,C,A
·個體3:C,A,B
給齣以上偏好,簡單的多數投票過程會得齣以下結果:二對一的多數偏好A,而非B;類似的多數偏好B,而非c;類似的多數偏好C,而非A。由此得齣瞭社會的偏好排序為ABCA,顯然,這一排序違反瞭理性條件。相較於B而更偏好A,相較於C而更偏好B,怎麼可能相較於A而偏好C呢?
阿羅的“不可能定理”基於兩個層次的原因,引發瞭爭論。第一,一些經濟學傢質疑“憲法”的概念。也許社會可以就社會福利的含義達成共識,盡管這一共識達不到“章程”的嚴格標準。經濟學傢保羅·薩繆爾森(薩繆爾森一柏格森SWF提齣者之一)堅持認為阿羅的“章程”隻是一個邏輯結構,與SWF(社會福利函數)全然不同。第二許多經濟學傢質疑阿羅要求的5個條件。理性的社會決策規則有必要滿足每個條件嗎?盡管人們就這一問題爭論瞭很多年,值得注意的是,已經發展齣瞭新的更復雜的阿羅定理版本,每一個版本均捨棄瞭阿羅條件中的某一項。
……
前言/序言
資源經濟學(第三版):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經濟科學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