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産實用投融資分析師認證考試統編教材:財務報錶分析(BOOK2)》對於提高銀行信貸從業人員財務分析技能來說是一本很實用的教材,它和傳統財務分析教材不同之處在於,不是簡單地講解財務概念和比率計算,而是通過大量上市公司實際案例分析,既能幫助讀者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又可用於對非上市公司進行分析,書中介紹的常見財務舞弊識彆方法可供讀者在實際工作中有所藉鑒。
另外,《資産實用投融資分析師認證考試統編教材:財務報錶分析(BOOK2)》中還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分行業的財務數據統計,為銀行做行業分析提供瞭寶貴資料。
精彩書評
★財務報錶分析是研究規範化的基礎,多年來,市場上缺乏貼近實戰、貼近資本市場的財務報錶分析書籍,本書的齣版則填補瞭這一空白。我相信,本書介紹的分析方法及三百多個上市公司精選案例一定會對資本市場研究的正規化起到推動作用。
——徐剛,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董事總經理
★我曾為多傢銀行提供審計及管理谘詢服務,我覺得財務報錶分析對在銀行工作的員工,尤其是對公業務人員來說是一個必要的基礎技能。通過財務報錶分析識彆藉款企業未來發展的機會和風險,是做好對公業務的基本功,也是對公業務人員與企業溝通的重要工具。
——吳衛軍,普華永道北京首席閤夥人
★二十餘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始終與財務報錶打交道,因此,在我看來,讀懂財務報錶,是所有投資人員作齣正確商業判斷和投資決策的基礎。
——葉長青,中信産業基金首席財務官(前普華永道閤夥人)
★財務報錶分析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數十個科目,多年的數據糾纏在一起,如何撥開迷霧看清真相,是每一位工作在信貸條綫的客戶經理和信貸評審人員的重要職責。
——江先周,中國建設銀行(亞洲)執行董事、常務副行長
★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更好地普及財務分析,幫助廣大普通投資者多一雙火眼金睛,在新一輪的互聯網金融浪潮中把握更多的機會,創造財富。
——韓歆毅,螞蟻金服副總裁兼CEO助理
★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和高管如果能更深入地掌握財務報錶分析方法,可以為投資者及股東呈現齣更加實用、易懂的報錶。
——黃偉明,聯想集團CFO
★本書不僅精選瞭大量真實的A股上市公司案例,還選取瞭大量港股、美股等海外市場的案例,相信大量案例的使用,會使讀者在理解關鍵知識點時,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許國慶,誠迅金融培訓公司董事長
目錄
序一 不一樣的財務報錶分析
普華永道 吳衛軍
序二 銀行財務與信貸分析的專業化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 江先周
序三 互聯網時代下的財務分析
螞蟻金服韓歆毅
序四 賣方研究 財報為先
中信證券徐剛
序五 財務報錶是投資人員作齣投資決策的基礎
中信産業基金 葉長青
本書特點(代前言)
誠迅金融培訓 許國慶
第1章 資産負債錶概述
1.1 資産負債錶中的會計等式
1.2 資産負債錶的格式
1.3 資産負債錶的重分類
1.4 資産負債錶關注要點
1.5 科目安排
第2章 貨幣資金
2.1 基本概念
2.2 貨幣資金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2.3 分析要點
第3章 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
3.1 基本概念
3.2 應收款項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3.3 應收款項周轉率的統計
3.4 分析要點
第4章 預付款項
4.1 基本概念
4.2 預付款項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4.3 分析要點
第5章 其他應收款
5.1 基本概念
5.2 其他應收款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5.3 分析要點
第6章 存貨
6.1 基本概念
6.2 存貨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6.3 存貨周轉率的統計
6.4 分析要點
第7章 金融資産和金融負債
7.1 基本概念
7.2 會計處理
7.3 金融資産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7.4 分析要點
第8章 長期應收款
8.1 基本概念
8.2 常見類型
8.3 長期應收款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8.4 長期應收款的迴收風險
第9章 長期股權投資
9.1 基本概念
9.2 會計處理
9.3 長期股權投資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9.4 分析要點
第10章 投資性房地産
10.1 基本概念
10.2 會計處理
10.3 投資性房地産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0.4 分析要點
第11章 固定資産
11.1 基本概念
11.2 固定資産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1.3 固定資産周轉率比例的統計
11.4 分析要點
第12章 在建工程
12.1 基本概念及會計處理
12.2 在建工程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2.3 分析要點
第13章 無形資産
13.1 基本概念
13.2 無形資産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3.3 分析要點
第14章 開發支齣
14.1 基本概念
14.2 開發支齣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4.3 分析要點
第15章 長期待攤費用
15.1 基本概念
15.2 長期待攤費用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5.3 分析要點
第16章 遞延所得稅資産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16.1 基本概念
16.2 産生遞延所得稅資産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常見原因
16.3 遞延所得稅項目的特殊性質
16.4 遞延所得稅資産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6.5 遞延所得稅負債占資産總計比例的統計
16.6 分析要點
附錄1 參考文獻
附錄2 財務與信貸分析的部分公式
附錄3 部分財會術語中英文對照
精彩書摘
《資産實用投融資分析師認證考試統編教材:財務報錶分析(BOOK2)》:
16.1基本概念産生遞延所得稅資産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原因是稅務與會計在確認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産生的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暫時陛差異。我國現行所得稅會計采用資産負債錶債務法,該方法要求將此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稅項。具體來說,該方法要求企業從資産負債錶齣發,通過比較資産負債錶中列示的資産、負債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賬麵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異(若為暫時性的)可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分彆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産,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錶中的所得稅費用。
16.1.1計稅基礎通俗地講,計稅基礎指相關資産和負債在稅法中的計量。資産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迴收資産賬麵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某一項資産在未來期間計稅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麵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比如長江電力(600900.SH)2008年有一筆約35076萬元的財政規費(水費)應交未交,計入其他應付款。按照稅法的規定,該筆未交的財政規費在2008年無法稅前抵扣,形成的負債在未來清償時可抵扣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35076萬元。所以在2008年末這一負債的計稅基礎為0元(賬麵價值35076萬元一未來可抵扣金額35076萬元)。
16.1.2暫時性差異暫時|生差異是指資産或負債的賬麵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某些交易或事項發生以後,因為不符閤資産、負債的確認條件而未體現為資産負債錶中的資産或負債,但按照稅法規定能夠確定其計稅基礎的,其賬麵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也構成暫時性差異。此類差異應是暫時性,會在未來期間轉迴。按照暫時|生差異對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接上麵長江電力的例子,2008年末的財政規費的賬麵價值為35076萬元,而其計稅基礎為0元,所以這裏形成暫時性差異35076萬元。
16.1.3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暫時陛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迴資産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緻産生應稅金額的暫時|生差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通常産生於以下兩種情形:一是資産的賬麵價值大於其計稅基礎;二是負債的賬麵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除準則明確規定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外,應納稅暫時|生差異産生遞延所得稅負債。比如韶鋼鬆山(000717.SZ)2013年末持有的1傢上市公司股票計入可供齣售金融資産,初始投資成本12775萬元,期末公允價值15645萬元。由於2870萬元的浮盈在未賣齣實現之前在稅法上不用交稅,即該資産的計稅基礎仍為購買成本12775萬元,而賬麵價值為公允價值,所以産生暫時性差異約2870萬元。在未來收迴該資産時,如公允價值仍為15645萬元,則需要對該項投資的收益繳納所得稅,所以此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這一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形成瞭430.5萬元(應納稅暫時性差異2870萬元×該公司所得稅率15%)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16.1.4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迴資産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緻産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通常産生於以下兩種情形:一是資産的賬麵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二是負債的賬麵價值大於其計稅基礎。對於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結轉以後年度的未彌補虧損和稅款抵減,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處理。符閤資産確認條件時,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産。
……
資産實用投融資分析師認證考試統編教材:財務報錶分析(BOOK2)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
評分
☆☆☆☆☆
挺好的 買的滿意 賣傢物流快 服務好
評分
☆☆☆☆☆
★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和高管如果能更深入地掌握財務報錶分析方法,可以為投資者及股東呈現齣更加實用、易懂的報錶,
評分
☆☆☆☆☆
很不錯,就還是一些關鍵點沒有說的很清楚,是初學者的工具書
評分
☆☆☆☆☆
以前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京豆,自從京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纔知道京豆的重要。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復製到哪,即能賺京豆,還非常省事;特彆是不用認真的評論瞭,又健康快樂能麼麼噠!!!!!!
評分
☆☆☆☆☆
粗略翻瞭翻,感覺薄瞭一些
評分
☆☆☆☆☆
很好很實用,應該是我見過最好的教材!!!
評分
☆☆☆☆☆
序二 銀行財務與信貸分析的專業化
評分
☆☆☆☆☆
普華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