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一代有位大師——太虛法師,當年我們認為他不大對的,後來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國佛教,你們這些青年僧眾所改變的,都是從他手裏改變的。
——南懷瑾
弘一大師:誰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質生活,此大多數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學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數。三曰靈魂生活,即宗教也 ,得其真諦者極少數耳,弘一法師則安步閱此三層樓颱也。事母孝,待妻愛,精深藝術,精研佛法。實最完美一人也。
¬——豐子愷
虛雲大師: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如果你什麼境界都不會動搖,風吹草動也無所謂瞭,鬼叫也不怕,老虎來瞭也不怕,但誰做得到呢?——老和尚做得到。
——佛源法師
印光大師:一切風波皆是茶壺中的宇宙
古德弘法,皆覷破時節因緣,應機調伏眾生。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啓超
內容簡介
你要學習佛法,可以跟太虛大師學習,
你要學戒律,可以跟弘一法師學習;
你要學禪,可以嚮虛雲老和尚學習;
你要學淨土,可以嚮印光大師學習
太虛、弘一、虛雲、印光四大高僧嚴謹端正,各擅勝場,功德巍巍。他們在佛教界地位崇高,閤稱民國四大高僧,四人修行法門各有特色,或偏重於念佛,或偏重於持戒、或偏重於坐禪,涵蓋瞭學佛的方方麵麵,然而又殊途同歸,都以啓迪大眾思維,喚醒世人迷夢為己任,主張以齣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通過佛理指導人們更好地生活。這本書是四位大師的學佛精華,值得好好咀嚼參悟。
作者簡介
太虛大師(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虛,十六歲去蘇州小九華寺禮士達上人為師,師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間,士達上人攜大師往鎮海拜見師祖奘年和尚,和尚為其取法號太虛。太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傢和實踐傢。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瞭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著名音樂傢、美術教育傢、書法傢、戲劇活動傢,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虛雲大師(1840~1959):世壽一百二十歲,戒臘一百零一。為近代禪門泰鬥,其主要為佛教界所做齣的貢獻有恢復重興寺院,為後世禪宗復興而培養儲備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門下嗣祖沙門比丘較為著名的有十餘人,其中釋一誠、釋傳印兩位大德高僧先後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印光大師(1861~1940):法名聖量,字印光,號常慚愧僧。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大師應劫而生,遍參南北叢林,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念佛法門。
精彩書評
★這一代有位大師——太虛法師,當年我們認為他不大對的,後來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國佛教,你們這些青年僧眾所改變的,都是從他手裏改變的。
——南懷瑾 ★弘一大師:誰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質生活,此大多數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學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數。三曰靈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諦者極少數耳,弘一法師則安步閱此三層樓颱也。事母孝,待妻愛,精深藝術,精研佛法。實最完美一人也。
-——豐子愷 ★虛雲大師:禪是細微處的光明
如果你什麼境界都不會動搖,風吹草動也無所謂瞭,鬼叫也不怕,老虎來瞭也不怕,但誰做得到呢?——老和尚做得到。
——佛源法師 ★印光大師:一切風波皆是茶壺中的宇宙
古德弘法,皆覷破時節因緣,應機調伏眾生。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啓超
目錄
誰道佛身韆萬身/太虛
——跟太虛大師學佛
釋尊略傳
人生問題之解決
學佛先從做人起
佛學即慧學
佛理要略
萬有緣從因緣所生
我的宗教經驗
佛法原理與做人
佛教與人生
人生佛教開題
佛七開示錄
誰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弘一
——跟弘一大師學戒律
我齣傢之因緣
我在西湖齣傢的經過
餘弘律之因緣
弘律願文
改習慣
改過實驗談
律學要略
南閩十年之夢影
悲智頌
臨滅二偈
晚晴集
禪是細微處的光明/虛雲
——跟虛雲大師學禪
略談佛學大義
參禪與念佛是一迴事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法要
禪堂開示
參禪警語
修與不修
老實念佛
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
成佛之道
一切風波皆是茶壺中的宇宙/印光
——跟印光大師學淨土
印光大師自述
淨土法門說要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眾生佛性本具,修德方顯
念佛隨筆
開示五則
德育啓濛
傢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臨終三大要
念佛攝心偈
精彩書摘
我初齣傢,雖然有很多復雜的因緣,而最主要的還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齣傢。所以受戒、讀經、參禪,都是想得神通。當齣傢的最初一年,是在這樣莫名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經讀熟瞭《法華經》,每日可背誦五六部。第二年夏天聽講《法華經》,始知佛與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禪堂參禪,要得開悟的心很切,一方讀《楞嚴經》,一方看語錄及《高僧傳》等。第三年又聽講瞭楞嚴經,對於天颱教觀已有大體的瞭解。並旁研及賢首五教儀、相宗八要等。而參究話頭的悶葫蘆,仍掛在心上。
鞦天去住藏經閣看藏經,那時喜歡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詩文集與經論等。如此經過瞭幾個月,同看藏經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訴我說:“看藏經不可東翻西找,要從頭依次地看到尾。”當時我因找不到閱藏頭路,就依他的話,從《大藏經》最前的《大般若經》看起。
看瞭幾個月,身心漸漸地安定瞭。四百捲的《大般若經》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地頓空,但並沒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刹那空覺中,沒有我和萬物的世界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種境界,經過一兩點鍾。起座後仍覺到身心非常輕快、恬適。在二三十天中間,都是如此。
《大般若經》閱後改看華嚴經,覺到華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靈活潑;從前所參的禪話,所記的教理,都融化無痕瞭。我從前的記憶力很強,隻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誦。但從此後變成理解力強而沒有記性瞭。
我原沒有好好地讀過書,但從那一迴以後,我每天寫齣的非詩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筆墨的辯纔,均達到瞭非常的敏銳鋒利。同看經的有後做金山的方丈靜觀和尚等,他們疑我得瞭憨山大師所說一般的禪病,但我自心中實很安定。
我現在想起來,當時如從這種定慧心繼續下去,三乘的聖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當時就改瞭途徑,因為遇到瞭一位華山法師,他那時就在杭州辦僧學校,暫來藏經閣休息。大傢說起我的神慧,他與我談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常識;並攜示《天演論》、康有為《大同書》、譚嗣同《仁學》、章太炎文集、梁啓超飲冰室文集等書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為我讀過的書,隻是中國古來的經史詩文與佛教經籍。當時與他辯論瞭十幾天,積數十萬言。後來覺他頗有道理,對於譚嗣同的仁學,尤極為欽佩。由此轉變生起瞭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國救民的悲願心。
當時以為就可憑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實些新知識,便能救世。次年乃從八指頭陀辦僧教育會,鼕天又同去參加鎮江所開的江蘇僧教育會,繼又參加楊仁山居士預備復興印度佛教的祇園精捨。
自此以後,就沒有依以前的禪定去修,這樣從光緒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國三年。一戰爆發,對於西洋的學說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發生懷疑,覺到如此荒棄光陰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閉關。
閉關二三個月後,有一次晚上靜坐,在心漸靜時,聞到前寺的打鍾聲,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斷瞭,冥然罔覺,沒有意識,一直到第二天早鍾時,纔生起覺心。最初,隻覺到光明音聲遍滿虛空,虛空、光明、聲音渾然一片,沒有物我內外。嗣即生起分彆心,而漸次恢復瞭平凡心境。自此,我對於起信、楞嚴的意義,像是自己所見到的,所以我當時就開始著成瞭《楞嚴攝論》。
經過這次後,繼續看經、著書、坐禪。這一年中專看法相唯識書。當時其他的經論雖亦參看,但很注意看《唯識述記》。述記中釋“假智詮不得自相”一段,反復看瞭好多次,有一次又入瞭定心現觀。這與前兩次不同,見到因緣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條理,秩然絲毫不亂。這一種心境,以後每一靜心觀察,就能再現。
從此,思想文字等都有改變,從前是空靈活潑的,以後則轉入條理深細堅密的一途;在此時所寫齣的文章不同,亦看得齣。
上述經過定境三次,都因後來事緣紛集的時間太多,緻不能有長時的深造成就。自從經過第一次後,我的記憶力便沒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頭發已變白,眼已近視,但後來頭發轉青瞭,眼睛到現在未變。經過第二次後,起信、楞嚴的由覺而不覺的緣起相,得瞭證明。第三次現觀唯識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謂不昧因果,實在一一皆有條理、秩然而不紊亂。
經過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變,並曾偶然有過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徵兆;六通可能,則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業果流轉相續亦決可信。因為悲願心太重,未能嚮禪定去繼續深進。這裏是佛說金剛般若經的捨衛國,我所以把自己的定心境界,從前沒有對人講過的,也同佛與須菩提談傢常一般,因昨晚高文大的請說禪定,專嚮自傢人談一點。
餘弘律之因緣
初齣傢時,即讀《梵網閤注》。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願。
受戒時,隨時參讀《傳戒正範》及《毗尼事義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請得古版南山、靈芝三大部,計八十餘冊。
辛酉之春,始編《戒相錶記》。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訖。以後屢經修改,手抄數次。
是年閱藏,得見義淨三藏所譯《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法傳》,深為贊嘆,謂較舊律為善。故《四分戒相錶記》第一、二次草稿中,屢引義淨之說,以糾正南山。其後自悟輕謗古德,有所未可,遂塗抹之。經多次刪改,乃成最後之定本。
以後雖未敢謗毀南山,但於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窮研。故即專習《有部律》。二年之中,編《有部犯相摘記》一捲、《自行鈔》一捲。
其時徐蔚如居士創刻經處於天津,專刻南山宗律書,費資數萬金,曆時十餘年,乃漸次完成。徐居士始聞餘宗有部而輕南山,嘗規勸之。以為吾國韆餘年來秉承南山一宗,今欲弘律,宜仍其舊貫,未可更張。餘因是乃有兼學南山之意。爾後此意漸次增進。至辛未二月十五日,乃於佛前發願,棄捨有部,專學南山。並隨力弘揚,以贖昔年輕謗之罪。昔佛滅後九百年,北天竺有無著、天親等兄弟三人。天親先學小乘而謗大乘,後聞長兄無著示誨,懺悔執小之非,欲斷舌謝其罪。無著雲:“汝既以舌誹謗大乘,更以此舌贊大乘可也。”於是天親遂造五百部大乘論。餘今亦爾,願盡力專學南山律宗,弘揚贊嘆,以贖往失。此餘由新律傢而變為舊律傢之因緣,亦即餘發願弘南山宗之因緣也。
……
前言/序言
世間一切苦樂,都隻是一步之遙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