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诺,任敏,钟志亲 等 著
图书标签:
  • 半导体物理
  • 半导体器件
  • 实验教程
  • 电子工程
  • 物理学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实验教学
  • 模拟电路
  • 器件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2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82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微电子、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实验教材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可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々业特别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等专业的“半导体物理实验”和“微电子器件实验”的实验教材或参考书,电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半导体物理实验部分,包括晶体结构构建、晶体电子结构仿真与分析、单波K椭偏法测试分析薄膜的厚度与折射率、探针测试半导体电阻率、霍尔效应实验、高频光电导法测少子寿命、肖特基二极管的I-V特性测试分析、肖特基二极管的势垒高度及半导体杂质浓度的测试分析和MIS的高频C-V测试;F篇为微电子器件实验部分,包括二极管直流参数测试、双极型晶体管直流参数测试、MOS场效应晶体管直流参数测试、双极型晶体管开关时问测试和双极犁晶体管特征频率测试。

目录


上篇半导体物理实验
第1章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2
1.1半导体的晶体结构与价键模型2
1.1.1晶格2
1.1.2原子价键3
1.1.3晶体结构5
1.2半导体的电子结构7
1.2.1晶体能带模型与能带三要素7
1.2.2半导体的电子结构8
1.3半导体中的载流子10
1.3.1平衡载流子与非平衡载流子10
1.3.2本征半导体与本征激发11
1.3.3非本征半导体与浅能级13
1.3.4载流子的复合17
1.4三维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电输运18
1.4.1漂移运动、漂移电流与迁移率18
1.4.2散射与迁移率19
1.4.3电导率23
1.4.4扩散运动与扩散电流23
1.4.5电流密度方程与爱因斯坦关系24
1.5金属半导体的接触24
1.5.1功函数与电子亲和能24
1.5.2阻挡层和反阻挡层25
1.5.3金属半导体肖特基接触27
1.5.4肖特基势垒的电流输运28
1.5.5势垒屯容33
1.5.6金属半导体欧姆接触33
1.6半导体表面效应和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结构34
1.6.1半导体表面强反型与开启电压35
1.6.2理想MIS结构的C-V特性36
1.6.3理想MIS结构C-V特性的影响因素41
1.6.4非理想MIS结构的C-V特性42
第2章半导体物理实验46
2.1晶体结构构建46
2.1.1实验目的46
2.1.2实验原理46
2.1.3实验仪器(软件)48
2.1.4实验步骤49
2.1.5思考题58
2.1.6参考资料58
2.2晶体电子结构仿真与分析58
2.2.1实验目的58
2.2.2实验原理59
2.2.3实验仪器(软件)60
2.2.4实验步骤61
2.2.5思考题64
2.2.6参考资料64
2.3单波长椭偏法测试分析薄膜的厚度与折射率64
2.3.1实验目的64
2.3.2实验原理65
2.3.3实验仪器(软件)68
2.3.4实验步骤68
2.3.5思考题69
2.3.6参考资料69
2.4四探钟测试半导体电阻率70
2.4.1实验目的70
2.4.2实验原理70
2.4.3实验仪器74
2.4.4实验步骤75
2.4.5思考题75
2.4.6参考资料75
2.5霍尔效应实验76
2.5.1实验目的76
2.5.2实验原理76
2.5.3实验仪器79
2.5.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79
2.6高频光电导法测少子寿命81
2.6.1实验目的81
2.6.2实验原理81
2.6.3仪器使用83
2.6.4实验步骤86
2.6.5思考题87
2.6.6参考资料87
2.7肖特基二极管的/-V特性测试分析87
2.7.1实验目的87
2.7.2实验原理88
2.7.3实验仪器88
2.7.4实验步骤89
2.7.5数据处理92
2.7.6思考题93
2.7.7参考资料93
2.8肖特基二极管的势垒高度及半导体杂质浓度的测试分析93
2.8.1实验目的93
2.8.2实验原理94
2.8.3实验仪器95
2.8.4实验步骤95
2.8.5数据处理101
2.8.6思考题101
2.8.7参考资料101
2.9pn结势垒特牲及杂质的测试分析102
2.9.1实验目的102
2.9.2实验原理102
2.9.3实验仪器104
2.9.4实验步骤104
2.9.5数据处理105
2.10MIS的高频C-V测试105
2.10.1实验目的105
2.10.2实验原理105
2.10.3实验仪器109
2.10.4实验步骤109
2.10.5思考题114
2.10.6参考资料114
下篇微电子器件实验
第3章微电子器件基础知识116
3.1二极管116
3.1.1二极管的基本结构116
3.1.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116
3.1.3二极管的击穿电压118
3.2双极结型晶体管119
3.2.1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基本结构119
3.2.2BJT的工作状态120
3.2.3BJT的放大作用120
3.2.4BJT的输出特性曲线123
3.2.5BJT的反向截止电流和击穿电压124
3.3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125
3.3.1M()SFET的基本结构125
3.3.2转移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126
3.3.3MOSFET的阈电压128
3.3.4M()SFET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129
第4章微电子器件实验130
4.1二极管直流参数测试130
4.1.1实验目的130
4.1.2实验原理130
4.1.3实验器材131
4.1.4实验方法和步骤136
4.1.5实验数据处理~140
4.1.6思考题140
4.2双极型晶体管直流参数测试141
4.2.1实验目的141
4.2.2实验原理141
4.2.3实验器材142
4.2.4实验方法和步骤142
4.2.5实验数据处理148
4.2.6思考题152
4.3MOS场效应晶体管直流参数测试152
4.3.1实验目的152
4.3.2实验原理152
4.3.3实验器材154
4.3.4实验方法和步骤154
4.3.5实验数据处理162
4.3.6思考题163
4.4双极型晶体管开关时间测试163
4.4.1实验目的163
4.4.2实验原理163
4.4.3实验器材165
4.4.4实验方法和步骤165
4.4.5实验数据处理168
4.4.6思考题169
4.5双极型晶体管特征频率测试169
4.5.1实验目的169
4.5.2实验原理169
4.5.3实验器材171
4.5.4实验方法和步骤171
4.5.5实验数据处理175
4.5.6思考题176
4.5.7参考资料176

精彩书摘

第1章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
1.1半导体的晶体结构与价键模型
1.1.1晶格
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材料。固体物质在集成电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几何形态上,固体分为非晶、多晶和单晶三种基本类型,如图1.1所示,它们的基本差异在于有序化区域的大小不同,即原子在周期性晶格位置上位移的程度不同。周期性空间点阵是一个三维点阵。单晶材料具有几何上有序的周期性。当单晶中出现杂质、位错和缺陷时,会使晶体发生畸变,周期性遭到破坏。单晶中出现的人为或非人为引入的其他元素原子是杂质。
(a)无定型,长程无序
(b)多晶,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c)单晶,长程有序
图1.1固体的三种几何类型示意图
晶体就是单晶,它的原子是一种周期性分布的点阵,这就是空间点阵,又称为晶格或者正格子。晶体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都由空间点阵的分布状况决定。格点是描述原子排列的点。图1.2给出了一种无限二维晶格和三维晶格中的格点、基元与空间点阵的排列。晶体点阵中的格点代表基元中某个原子的位置或基元质心的位置,也可以是基元中任意一个等价的点。当晶格点阵中的格点被具体的基元代替后就形成实际的晶体结构。晶格点阵与实际晶体结构的关系可总结为:晶格点阵+基元=实际晶体结构。晶格由一组原子周期性重复排列而成,能通过各种平移操作复制得到整个晶体的基元就称为晶胞。晶胞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重结构。任一晶胞平移即构成整个晶格。最小的晶胞称为原胞,原胞重复就形成了晶格。
晶格中格子的每个格点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晶格又分为单式格子和复式格子。由一种原子组成的晶格称为单式格子;若晶格由几种原子组成,每种原子组成了一个子格子,则晶格由几个子格子套构而成,就称为复式格子。
(a)二维晶格
(b)三维晶格
图1.2格点、基元与空间点阵
1.1.2原子价键
特定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的晶体结构。原子的结合形式与其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彼此关联。热平衡下的系统的总能量是最小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类型就是原子价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趋于形成满价壳层,如共价键和离子键。主要的原子价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π键。实际晶体的价键可以具有几种价键之间的过渡和耦合性质,形成所谓的混合键。在混合键中不同的价键之间相互关联。
共价结合的原子的电子在每个原子周围的分布相似,根据泡利(Pauli)不相容原理,每个价键由相邻两个原子各提供一个自旋方向彼此相反的价电子构成,电子在每个原子周围的分布是相似的,故称为共价键。共价键由未配对的电子形成。原子内层的电子称为芯电子。原子核及其芯电子被总称为原子实。由于内层的电子被原子核紧紧束缚,所以只有最外层的电子才能参与导电,外层的电子因构成化学价键而被称为价电子。共价键是相邻原子间通过共用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对(电子云重叠)与原子核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结合的结构具有两个特征: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只在特定方向形成共价键。每个原子与它的最近邻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键与键之间的夹角都是109°28′。因为共价键使得电子被相邻的原子共有,所以每个原子的价电子层都是满的,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金刚石(C)、Si、Ge等元素半导体都是通过共价键结合为晶体的。
图1.3是硅的共价键模型的示意图。图中圆圈表示硅原子实,圈中的“+4”说明硅是Ⅳ族元素。相邻原子实之间的每条连线代表一个共价电子。每个原子实周围共有8条连线,表明它有8个共价电子;其中4个是原子实提供的共价电子,另外4个则是与周围最近邻的4个原子实共享的价电子。图1.3的中部显示的是一个键断裂并释放出价电子的情形。因为该电子能在晶格之间自由移动,且仍在晶格势场中,所以它是准自由电子。图1.3的右部显示的是出现一个原子空位的情形。图1.3中部给出的是因环境温度产生的原子随机热振动或其他激发因素(如光照、辐射)都会导致原子键断裂而释放出电子。该电子被释放到键和原子核之间的晶格中,并且能在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运动,是准自由电子。半导体是电中性的,在断键处失去一个电子,等效于在价电子原来所在的位置留下一个带+q电量的正电荷,称为空穴(hole)。因此,因键断裂而产生了成对的电子�部昭ǘ浴0氲继逵虢鹗舻牟煌�之处在于,半导体可以产生两种载流子,即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空穴。
图1.3共价键模型
在离子键中,原子首先转变为正、负离子,原子因正、负离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即静电作用而结合,其成键条件是成键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它是正、负离子相间排列而成。离子键的键能非常强。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含有一部分离子性成分和一部分共价性成分的混合键或中间类型键称为极性键。大多数原子键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离子性和共价性的极性键。
在石墨烯的碳六元环组成的二维(2D)周期性蜂巢状晶格中,碳原子是sp2轨道杂化,这些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分子σ骨架。每一个碳原子与最邻近的三个碳原子以共价键(σ键)相连,其中相邻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的键长为1.42 �@。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p轨道里面有一个电子。每一个碳原子贡献剩余的一个2pz轨道电子,与邻近原子的2pz轨道形成未局域化的π键。由于π键平均分布在6个碳原子上,所以碳六元环上的每个碳-碳键的键长和键能是相等的。
1.1.3晶体结构
图1.4显示了三种基本的晶体结构的晶胞和六角密排结构。晶胞的长度就是晶格常数。
(a)简立方
(b)体心立方
(c)面心立方
(d)六角密排
图1.4三种基本的晶体结构的晶胞及六角密排
方向性是晶体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特征,晶体在不同的方向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就是晶体的各向异性。密勒(Miller)指数是用来标记三维晶体的晶向和晶面的。例如,图1.5(a)中的简立方的阴影面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截距是(1,∞,∞),其晶面指数就是(100)。
晶向指数描述特定的晶向,采用三个整数表示该方向的某个矢量的分量。以简立方为例,如图1.5所示,(a)的阴影面的晶向指数为[100],(b)的晶向指数为[111],(c)的则为[110]。对于简立方结构,因为晶格的对称性,[100]、[010]、[001]、[100]、[010]和[001]这6个晶面的性质完全相同,则用<100>来统称这些等效的晶向。简立方的晶向[hkl]与晶面(hkl)是垂直的关系,但对于其他结构则不一定。
(a)(100)平面
(b)(110)平面
(c)(111)平面
图1.5三种晶面
C、Si、Ge晶体的立方晶胞都是典型的金刚石型结构,如图1.6(a)所示。这种结构是相同原子构成的两套面心立方结构沿其中一套面心立方结构的体对角线互相滑移1/4体对角线长度套构而成的(图1.6(a)),它是复式格子,其晶格常数a就是立方晶胞的边长。闪锌矿型结构与金刚石型结构的差异在于,它是由两套不同原子分别构成的面心立方结构沿其中一套面心立方结构的体对角线互相滑移1/4体对角线长度套构而成的,其立方晶胞如图1.6(b)所示。纤锌矿型结构如图1.6(c)所示,它属于六角密堆积结构。在化合物半导体中,如果离子性与共价性相比更占优势,就倾向于形成纤锌矿型结构。氯化钠型结构如图1.6(d)所示,它由两套面心立方晶格沿对角线方向滑移半个晶格常数而成。
(a)金刚石型结构
(b)闪锌矿型结构
(c)纤锌矿型结构
(d)氯化钠型结构
图1.6立方晶胞
蜂巢晶格(图1.7)属于六角晶系,由六元环组成平面六边形,为二维周期蜂窝状点阵结构。
图1.7蜂巢晶格
第1章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
1.1半导体的晶体结构与价键模型
1.1.1晶格
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材料。固体物质在集成电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几何形态上,固体分为非晶、多晶和单晶三种基本类型,如图1.1所示,它们的基本差异在于有序化区域的大小不同,即原子在周期性晶格位置上位移的程度不同。周期性空间点阵是一个三维点阵。单晶材料具有几何上有序的周期性。当单晶中出现杂质、位错和缺陷时,会使晶体发生畸变,周期性遭到破坏。单晶中出现的人为或非人为引入的其他元素原子是杂质。
(a)无定型,长程无序
(b)多晶,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c)单晶,长程有序
图1.1固体的三种几何类型示意图
晶体就是单晶,它的原子是一种周期性分布的点阵,这就是空间点阵,又称为晶格或者正格子。晶体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都由空间点阵的分布状况决定。格点是描述原子排列的点。图1.2给出了一种无限二维晶格和三维晶格中的格点、基元与空间点阵的排列。晶体点阵中的格点代表基元中某个原子的位置或基元质心的位置,也可以是基元中任意一个等价的点。当晶格点阵中的格点被具体的基元代替后就形成实际的晶体结构。晶格点阵与实际晶体结构的关系可总结为:晶格点阵+基元=实际晶体结构。晶格由一组原子周期性重复排列而成,能通过各种平移操作复制得到整个晶体的基元就称为晶胞。晶胞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重结构。任一晶胞平移即构成整个晶格。最小的晶胞称为原胞,原胞重复就形成了晶格。
晶格中格子的每个格点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晶格又分为单式格子和复式格子。由一种原子组成的晶格称为单式格子;若晶格由几种原子组成,每种原子组成了一个子格子,则晶格由几个子格子套构而成,就称为复式格子。
(a)二维晶格
(b)三维晶格
图1.2格点、基元与空间点阵
1.1.2原子价键
特定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的晶体结构。原子的结合形式与其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彼此关联。热平衡下的系统的总能量是最小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类型就是原子价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趋于形成满价壳层,如共价键和离子键。主要的原子价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π键。实际晶体的价键可以具有几种价键之间的过渡和耦合性质,形成所谓的混合键。在混合键中不同的价键之间相互关联。
共价结合的原子的电子在每个原子周围的分布相似,根据泡利(Pauli)不相容原理,每个价键由相邻两个原子各提供一个自旋方向彼此相反的价电子构成,电子在每个原子周围的分布是相似的,故称为共价键。共价键由未配对的电子形成。原子内层的电子称为芯电子。原子核及其芯电子被总称为原子实。由于内层的电子被原子核紧紧束缚,所以只有最外层的电子才能参与导电,外层的电子因构成化学价键而被称为价电子。共价键是相邻原子间通过共用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对(电子云重叠)与原子核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结合的结构具有两个特征: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只在特定方向形成共价键。每个原子与它的最近邻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键与键之间的夹角都是109°28′。因为共价键使得电子被相邻的原子共有,所以每个原子的价电子层都是满的,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金刚石(C)、Si、Ge等元素半导体都是通过共价键结合为晶体的。
图1.3是硅的共价键模型的示意图。图中圆圈表示硅原子实,圈中的“+4”说明硅是Ⅳ族元素。相邻原子实之间的每条连线代表一个共价电子。每个原子实周围共有8条连线,表明它有8个共价电子;其中4个是原子实提供的共价电子,另外4个则是与周围最近邻的4个原子实共享的价电子。图1.3的中部显示的是一个键断裂并释放出价电子的情形。因为该电子能在晶格之间自由移动,且仍在晶格势场中,所以它是准自由电子。图1.3的右部显示的是出现一个原子空位的情形。图1.3中部给出的是因环境温度产生的原子随机热振动或其他激发因素(如光照、辐射)都会导致原子键断裂而释放出电子。该电子被释放到键和原子核之间的晶格中,并且能在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运动,是准自由电子。半导体是电中性的,在断键处失去一个电子,等效于在价电子原来所在的位置留下一个带+q电量的正电荷,称为空穴(hole)。因此,因键断裂而产生了成对的电子�部昭ǘ浴0氲继逵虢鹗舻牟煌�之处在于,半导体可以产生两种载流子,即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空穴。
图1.3共价键模型
在离子键中,原子首先转变为正、负离子,原子因正、负离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即静电作用而结合,其成键条件是成键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它是正、负离子相间排列而成。离子键的键能非常强。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含有一部分离子性成分和一部分

前言/序言


《探寻微观世界的奥秘:现代科技基石的演进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半导体材料的物理特性或微观器件制造工艺的实验教材,而是旨在为广大科技爱好者、工程师、以及对现代科技发展脉络充满好奇的读者,勾勒出一幅宏伟的画卷: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火花、技术突破和工程实践,共同铸就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数字世界?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穿越历史、跨越学科界限的探索之旅,聚焦那些催生了信息革命、智能化时代的关键理念和技术节点,并深入审视它们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维习惯。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追溯人类对物质本质认识的早期探索。从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萌芽,到19世纪末电子的发现,再到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我们将聚焦那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理解它们如何为我们认识原子、分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我们会详细介绍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以及量子力学如何以其反直觉的规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与复杂。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理解“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新的物理理论来解释物质的行为,以及这些理论的提出如何为后来的技术应用铺平道路。我们将避免深入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概念的阐释和历史的演进,让读者体会到科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接着,我们将进入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历史时期——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开始加速发展。我们将深入探讨晶体管的发明及其深远影响。虽然本书不涉及晶体管的详细制作工艺,但我们会详细阐述其工作原理的核心思想: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导电性来实现信号的放大和开关。我们将回顾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如何从锗到硅的转变,以及这个小小的半导体器件如何宣告了真空管时代的终结,开启了集成电路的时代。这一部分将强调晶体管的“革命性”——它如何使电子设备体积大幅缩小、功耗显著降低、可靠性大大提高,从而成为后续一切电子设备的基础。我们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其工作机制,让读者能够直观理解其重要性。 第三部分,我们将聚焦于集成电路(IC)的崛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我们将探讨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大量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的技术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集成带来的“摩尔定律”般的指数级增长是如何驱动了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本书将重点介绍集成电路的“系统性”——它是如何将无数个独立的电子器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整体。我们会讨论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例如微处理器、内存芯片等,以及它们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解释“集成”的概念如何让复杂的电子系统变得可能,并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随后的章节将把视野扩展到集成电路的“应用”层面。我们将深入分析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是如何建立在集成电路强大的计算和通信能力之上。我们会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例如信息获取的便捷性、社交互动的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等等。这一部分将强调“连接”与“交互”——集成电路如何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机器与机器的桥梁,构建起我们今天高度互联的数字社会。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集成电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从家用电器到航空航天,无处不在。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视“软件”与“硬件”的协同进化。我们将强调,强大的硬件(集成电路)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软件,便如同无米之炊。我们将讨论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应用程序等软件层面的发展,是如何不断挖掘和释放集成电路的潜力的。这一部分将关注“赋能”——软件如何通过算法、数据结构和用户界面,将冰冷的电子元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我们会探讨软件的抽象能力如何让用户能够轻松地操作复杂的硬件,以及软件的不断迭代如何推动着硬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探讨了信息技术的硬件基础后,本书将进一步拓展到更广泛的“智能”领域。我们将讨论人工智能(AI)是如何在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下,从科学幻想走向现实。我们将介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概念,并阐述它们如何让机器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做出决策、甚至进行创造。这一部分将关注“洞察”与“决策”——AI技术如何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并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金融分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我们会描绘AI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它可能对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通信”技术的飞跃。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到光纤通信、无线通信,我们将探讨通信技术如何不断突破距离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我们将重点介绍现代通信系统是如何利用复杂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网络架构,实现高速、可靠、海量的数据传输。这一部分将关注“传递”——通信技术如何让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支撑着互联网的运行和跨地域的协作。我们将勾勒出5G、6G等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蓝图,以及它们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连接方式。 最后,本书将回溯并展望“材料科学”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角色。虽然不深入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但我们将强调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如何不断为电子器件和信息技术带来突破。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对信息技术发展至关重要的材料特性,以及材料科学的创新如何为更高效、更节能、更小巧的电子设备提供了可能。这一部分将关注“基础”——支撑着一切技术创新的,是对物质本源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我们会提及一些前沿的材料研究方向,例如纳米材料、二维材料等,以及它们可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总而言之,《探寻微观世界的奥秘:现代科技基石的演进与应用》将带您领略一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史,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浪潮是如何在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应用实践的交织中,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本书的目标是点燃读者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增进对现代科技运行逻辑的理解,并激发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思考。它将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思想盛宴,而非枯燥的技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里这本《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看名字就知道,它应该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的书。我一直对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半导体物理正是连接宏观电子器件和微观量子世界的桥梁。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那些公式和概念,更能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构建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电子设备。 我比较关注书中对各种半导体材料的物理特性的阐述,比如它们的晶格结构、能带理论、载流子输运机制等。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材料适合做半导体,而有些不行,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性能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对于半导体器件,我特别希望能深入理解它们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从最基本的PN结二极管,到复杂的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我都希望能清晰地了解它们的电学特性,比如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用来实现开关和放大的功能的。 本书的“实验教程”部分是我最为期待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实验流程,从实验目的、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到数据采集和分析。我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课本上的理论,比如测量不同温度下半导体的电导率变化,观察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以及学习如何使用示波器等仪器来观察信号的变化。我特别希望实验设计能够贴近实际应用,让我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实验教程就意味着清晰易懂的指导。我希望书中的实验步骤描述得足够详细,避免模糊不清的语言。同时,对于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和调试技巧。我需要学会如何规范地操作实验设备,如何安全地进行实验,并从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基础的实验,我希望这本书还能提供一些进阶的内容,比如关于集成电路的简单设计或者光电器件的实验。我想了解半导体技术在当今科技发展中的前沿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相关的启示?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半导体奥秘的得力助手,为我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给我一种既严谨又实用的感觉。我一直认为,理论知识如果不能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就显得有些空泛。而半导体技术,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领域之一,它驱动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器件原理,并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验证。 我对书中关于半导体材料能带理论的阐述很感兴趣,希望它能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比如费米能级、导带、价带这些概念是如何影响半导体特性的。同时,我也很期待书中对各种半导体器件的详解,尤其是MOSFET和BJT这类核心器件,我想了解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电学特性参数的含义,比如跨导、输出电阻、饱和区、线性区等等。了解这些,对我理解更复杂的集成电路至关重要。 实验部分是我选择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项目,能够覆盖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的基础知识。比如,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和载流子迁移率,来理解掺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绘制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来直观地感受它们的电学行为;甚至可能是一些简单的集成电路搭建和测试,让我能够亲手构建出一些功能模块。 我希望实验指导是清晰、系统且具有指导性的。我需要知道如何正确连接电路,如何安全地使用实验仪器,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测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实验中学会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识别和处理误差,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培养科学的实验思维,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课程的辅助材料,更能激发我对半导体领域持续学习的兴趣。它是否能提及一些半导体产业的前沿发展,比如纳米技术在半导体中的应用,或者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半导体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并为我将来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我当初选择它,是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半导体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动手实践,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器件中体现的。我一直对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感到好奇,它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再到各种精密仪器,都离不开半导体。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神奇材料的奥秘。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半导体材料的介绍,比如硅、锗以及一些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我想知道它们各自的能带结构、载流子迁移率、掺杂特性等是如何影响其电学性能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例如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我希望能理解p-n结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不同的偏置条件下载流子是如何运动的。此外,对于MOSFET和BJT这类关键的开关器件,我希望能学习到它们的跨导、输出特性曲线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意义。 当然,作为一本实验教程,我最期待的部分还是实验设计和操作。希望书中提供的实验项目能够涵盖半导体材料表征、器件性能测试以及简单的电路搭建。比如,通过实验测量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对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行测量,分析其正向和反向特性;甚至可能通过实验来理解集成电路的基本构成原理。我希望实验步骤清晰明了,参数设置合理,并且能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 我希望能从中学到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如何处理测量误差,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结果来推断器件的物理特性。书中是否有指导如何使用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常用实验仪器的章节?我想知道如何正确连接电路,如何设置仪器参数,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实验错误。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和优化实验的思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技术上的指导,还能激发我对半导体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前沿的半导体技术,例如纳米半导体、光电器件或者柔性半导体?我想了解这些新兴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点燃读者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在广阔的科研天地中继续前行。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半导体世界的起点,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

拿到《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应该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习资料。我一直对电子世界的基石——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指导,尤其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大门。 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深入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微观物理特性,例如电子和空穴在晶体中的运动规律、能带结构的形成及其对导电性的影响。我希望它能用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语言解释清楚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各种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BJT和MOSFET),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它们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关键的电学参数,例如阈值电压、导通电阻、跨导等,并解释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器件的功能和性能的。 毫无疑问,实验部分是我最关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能够验证理论知识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实验项目。例如,测量不同掺杂浓度的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观察PN结的伏安特性曲线,理解二极管的整流作用,或者搭建简单的放大电路,验证晶体管的放大能力。我希望实验步骤描述得非常细致,从仪器的选择、连接,到参数的设置、数据的记录,都能有明确的指导。 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实验教程,不仅仅是告诉“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导“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分析结果”。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建议,并鼓励读者在实验中独立思考,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这有助于培养我的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能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宽我对半导体领域的认知边界。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半导体技术,比如MEMS、光电器件或者纳米半导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对半导体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拿到这本《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我第一时间翻到了目录,看看它涵盖了哪些内容。作为一个对电子学充满热情但又缺乏系统指导的学习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能讲清理论,又能带我动手实践的书。尤其是在半导体这个领域,它是我理解现代电子技术大厦的基石。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能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更能看到它们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能够工作的器件。 我很想知道书中对不同类型半导体材料的介绍有多深入。例如,硅的晶体结构、禁带宽度、载流子行为这些基础知识,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并且能够对比不同材料的优劣。其次,对于各种半导体器件,比如二极管、晶体管,我非常好奇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机制。我想了解PN结是如何形成的,电子和空穴是如何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电流的控制和放大的。对于MOSFET和BJT,我希望能深入理解它们的特性曲线,比如输出特性、转移特性,以及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 实验部分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让我能够亲手验证理论知识。比如,测量PN结的反向漏电流和击穿电压,观察不同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搭建简单的放大电路,验证晶体管的放大作用;甚至可能是一些关于逻辑门电路的搭建和测试。我希望能看到详细的实验步骤,包括所需的仪器设备、电路连接图,以及关键的测量参数。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验指导,教我如何读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如何处理测量误差,并从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对我而言,实验教程不仅仅是操作手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我的科学思维和工程素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学会如何规范地进行实验,如何记录实验过程,如何用图表清晰地展示实验结果。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调试和排错的思路,让我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对于培养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目前的学习需求,还能为我未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否能提及一些与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或者介绍一些更先进的器件类型?我想了解半导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比如通信、计算、能源等。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探索这个迷人领域的“敲门砖”,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