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套装上下册)/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

巴黎圣母院(套装上下册)/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维克多·雨果 著,李玉民 译
图书标签:
  • 文学名著
  • 世界文学
  • 经典小说
  • 法国文学
  • 维克多·雨果
  • 巴黎圣母院
  • 名家名译
  • 套装
  • 教育部推荐
  • 课外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9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3098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3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19世纪法国出色的小说之一,入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不朽的文学经典,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盛演不衰。

更多精彩请点击:

内容简介

  《巴黎圣母院(套装上下册)/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是一部显示巨大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作品,因其离奇浪漫、真实尖锐,被改编成歌剧和电影,与小说同时广为流传。作品中出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变幻莫测的奇妙场面,演绎着圣母院墙壁上刻下的那个神秘的希腊词“命运”。
  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的姑娘爱丝美拉达、残疾丑陋而心地善良的卡西魔多、人面兽心又阴险毒辣的宗教鹰犬弗罗洛、失去爱女而隐修的香花歌乐女、手挥长柄大镰横扫羽林军的花子王克洛理……他们的身世与经历都十分奇异,却又像史诗中的人物,就连大教堂也有了灵魂,有了生命……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六十年以上,作品有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等,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大堂 / 002
第二章 彼埃尔·格兰古瓦 / 020
第三章 红衣主教大人 / 031
第四章 雅克·科坡诺勒老板 / 039
第五章 卡希魔多 / 050
第六章 爱丝美拉达姑娘 / 059
第二卷
第一章 从卡里布迪斯漩涡到
希拉礁 / 064
第二章 河滩广场 / 067
第三章 “以吻还击” / 070
第四章 夜晚街头追逐美女的麻烦 / 082
第五章 麻烦续篇 / 088
第六章 摔罐成亲 / 091
第七章 新婚之夜 / 112
第三卷
第一章 圣母院 / 126
第二章 巴黎鸟瞰 / 136
第四卷
第一章 善人 / 162
第二章 克洛德·弗罗洛 / 167
第三章 怪兽群牧人更怪 / 173
第四章 狗和主人 / 181
第五章 克洛德·弗罗洛续篇 / 183
第六章 不得民心 / 190
第五卷
第一章 圣马尔丹修道院院长 / 194
第二章 这个要扼杀那个 / 207
第六卷
第一章 公正看看古代法官 / 226
第二章 老鼠洞 / 238
第三章 玉米饼的故事 / 243
第四章 一滴泪报一滴水 / 266
第五章 玉米饼故事的结局 / 276
第七卷
第一章 山羊泄密的危险 / 280
第二章 教士和哲学家原本是两路人 / 297
第三章 钟 / 308
第四章 命运 / 311
第五章 两个黑衣人 / 327
第六章 户外大骂七声的效果 / 334
第七章 狂教士 / 340
第八章 临河窗户的用场 / 349
第八卷
第一章 银币变成枯叶 / 360
第二章 银币变成枯叶续篇 / 371
第三章 银币变成枯叶终篇 / 377
第四章 抛却一切希望 / 381
第五章 母亲 / 396
第六章 三颗不同的心 / 401
第九卷
第一章 热昏 / 420
第二章 驼背独眼又跛脚 / 432
第三章 失聪 / 437
第四章 陶土瓶和水晶瓶 / 441
第五章 红门钥匙 / 453
第六章 红门钥匙续篇 / 456
第十卷
第一章 格兰古瓦连生妙计 / 462
第二章 你去当乞丐吧 / 475
第三章 快乐万岁 / 478
第四章 坏事的朋友 / 488
第五章 法王路易的祈祷室 / 508
第六章 火焰剑闲逛 / 542
第七章 夏多佩驰援 / 544
第十一卷
第一章 小鞋 / 548
第二章 白衣美人 / 584
第三章 浮比斯成亲 / 592
第四章 卡希魔多成亲 / 594
雨果生平和创作年表 / 597

精彩书摘

  第一卷
  第一章 大堂
  话说距今三百四十八年零六个月十九天前,那日巴黎万钟齐鸣,响彻老城、大学城和新城三重城垣[
  老城今称城岛,在塞纳河中,是巴黎城的发祥地,东侧有巴黎圣母院和司法宫。大学城位于塞纳河左岸即南岸。新城则指塞纳河右岸即北岸巴黎城的一部分。中世纪的巴黎三重城垣,本书第三卷第二章《巴黎鸟瞰》中有详尽描述。
  惊醒了全体市民。
  其实,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那天,并不是史册记载的纪念日。一清早全城钟声轰鸣,市民惊动,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庇卡底人或勃艮第[庇卡底位于法国北部地区,勃艮第位于法国西部地区,两地都曾建立过强大的封建王国。
  ]人进犯,也不是抬着圣骨盒的宗教列队仪式;既不是拉阿斯城[拉阿斯城:大学城的旧称。
  ]学生造反,也不是“我们尊称威震天下圣主国王陛下”摆驾入城;甚至不是在司法宫广场吊死男女扒手的热闹场景,更不是十五世纪常见的羽饰盛装的某国使臣莅临到任。就在两天前,还有这样一队人马,即佛兰德使团奉命前来,为缔结法国王太子[
  王太子:即路易十一的儿子,1483年继位,称查理八世。他与玛格丽特公主并未结婚。玛格丽特称为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公主,原是勃艮第大公弗朗索瓦一世之女,作为未来的王妃在法兰西宫廷长大,后因太子娶了布列塔尼的安娜而另嫁。
  ]和佛兰德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约。为此,波旁红衣主教不胜其烦,但是他为了讨好国王不得不满脸堆笑,迎接佛兰德市政官那帮土里土气的外国佬,还在波旁公爵府款待他们,为他们演出一场“特别精彩的寓意剧、滑稽剧和闹剧”。不料天公不作美,一场滂沱大雨将府门挂的精美华丽的帷幔淋得一塌糊涂。
  一月六日那天,是约翰·德·特洛伊所说的“全巴黎欢腾”的双重节庆,即远古以来就有的主显节和狂人节[
  主显节:又译显圣节。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三次显圣,故天主教称为“三王来朝节”,定为1月6日。狂人节:是中世纪民间的狂欢节日。
  ]。
  这一天,照例要在河滩广场[
  河滩广场:塞纳河边的广场,是无业游民聚集、民间节庆和处决犯人的地方。1806年更名为市府广场。
  ]燃起篝火,在布拉克小教堂那里植五月树,在司法宫演出圣迹剧。就在前一天,府尹大人已派衙役通告全城。他们身穿神气的紫红毛纺衬甲衣,胸前缀着白色大十字,到大街小巷的路口吹号并高声宣告。
  一大清早,住家和店铺都关门闭户,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拥向三处指定的场所。去看篝火,赏五月树还是观圣迹剧,要随个人的兴趣而定。这里应当赞扬一句巴黎看热闹的人,他们有古人的那种见识,绝大多数都去看篝火,因为这正合时令,或者去观圣迹剧,因为是在司法宫大厅演出,那里能遮风避雨。大家仿佛串通一气,谁也不去布拉克小教堂墓地,让那棵花还不繁茂的可怜的五月树,孤零零地在一月的天空下瑟瑟战栗。
  市民大多拥进通往司法宫的街道,他们知道两天前到达的佛兰德使团要前来看戏,并观看在同一大厅举行的推举丑大王的活动场面。
  司法宫大厅虽然号称世界之最(须知索瓦尔[亨利·索瓦尔(1623—1676):法国历史学家,著有《巴黎史》等。
  ]那时尚未丈量过孟塔吉城堡的大厅),这一天要挤进去谈何容易。通向司法宫广场的五六条街道犹如河口,不断拥出一股股人流,从住户的窗口望过去,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流的汹涌波涛越来越扩大,冲击着楼房的墙角,而那些墙角又像岬角,突进围成如不规则状大水池的广场。司法宫高大的哥特式[
  “哥特式”一词,通常用得完全不恰当,但又完全约定俗成了,我们只好沿用,按照大家理解的那样,用来标示中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风格,其基调为尖拱,是前半期以半圆拱为主的建造风格发展而成的。(作者原注)
  ]门面正中一道大台阶,上下人流交汇在一起,又在接下来的台阶分成两股,从两侧斜坡倾泻到人海浪涛中。这道大台阶就是一条水道,不断向广场注入,犹如瀑布泻入湖泊中。成千上万人呼喊、嬉笑、走动,简直甚嚣尘上,沸反盈天。这种喧嚣,这种鼓噪,有时还变本加厉,有增无减。拥向大台阶的人流受阻,折回头来,乱作一团,形成了漩涡。原来是府尹衙门的一名弓箭手在推搡,或者一名警官策马冲撞,以便维持秩序。这种传统实在值得称道,是由府尹衙门传给总督府,又由总督府传给骑警队,再传给我们今天的巴黎保安队的。
  面孔和善的市民,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站在门口、窗口,爬上天窗、屋顶,安安静静,老老实实,注视着司法宫,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而且时至今日,巴黎还有许多人,喜欢围观看热闹的人所形成的场面,只要猜想人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就已经觉得很有意思了。
  今天我们一八三○年的人,假如在想象中能有机会混杂在十五世纪的这群巴黎人中间,同他们一起前呼后拥、摩肩接踵、跌跌撞撞地挤进原本十分宽敞,而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天却显得特别窄小的司法宫大厅,所见的景象不无兴趣,也不无吸引力,周围本来全是古旧的东西,我们看起来反有全新的感觉。
  如果读者愿意,我们就力图想象,读者和我们一同跨进这座大厅,跻身于这群短衣短袄打扮的嘈杂的平民中间,会产生什么印象。
  先是耳朵一片嗡鸣,眼花缭乱。我们头顶是双合圆拱尖顶,雕花镶木,绘成天蓝色、衬着金黄色的百合花图案,脚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几步远处有一根巨大的圆柱,接着一根又一根,总共七根,沿中轴线一字排列,支撑双圆拱顶的交汇点。前面四根柱子周围摆了几个小摊,卖些闪闪发亮的玻璃和金属饰片制品。里面的三根柱子周围安有几条橡木长椅,天长日久已经磨损,被诉讼人的裤子和讼师的袍子磨得油光锃亮。沿着大厅四面高高的墙壁,在门和门之间,窗户和窗户之间,边柱和边柱之间,不见尽头地排列着自法腊蒙[法腊蒙:传说中法兰克人的君主,生活在公元五世纪。
  ]以下法国历代君主的雕像。无所事事的国王耷拉着双臂,低垂着眼睛;勇武好战的国王则昂首挺胸,双手直指天空。此外,一扇扇尖拱长窗上的彩绘玻璃五光十色,宽宽的出入口所安的门扉都精工细雕、富丽堂皇。总之,拱顶、圆柱、墙壁、长窗、镶板、宽门、雕像,所有的这一切,从上到下,绘成天蓝和金黄两色,一望过去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不过,在我们看见的时候,大厅的色彩已略显黯淡,到了公元一五四九年,尽管杜·勃勒尔还沿袭传统赞美过它,而事实上它已经几乎完全消失,只剩下厚厚的灰尘和密密的蛛网了。
  在一月份的一天,这座长方形的宽敞大厅里,射进苍白的天光,拥进衣饰花枝招展并吵吵嚷嚷的人群,只见他们溜着墙根闲逛,绕着七根圆柱回旋。现在我们想象出了这些,那么对整幅图景就有了个大致的印象,下面只需略微详细地描述其有趣的方面。
  假如拉瓦亚克没有刺杀亨利四世[亨利四世(1553—1610):法国国王,1610年5月14日被弗朗索瓦·拉瓦亚克刺杀。
  ],那么,司法宫档案室也就不会存放凶手的案卷,他的同谋也就不会考虑自身利害,非把此案卷宗销毁不可,而纵火犯也就不会别无良策,只好一把火将档案室烧掉,要烧掉档案室,又只好一把火将司法宫烧掉。由此可见,没有弑君一案,也就不会有一六一八年那场大火了。从而,古老的司法宫及其大厅,也就会依然屹立,我也就可以对读者说:“请亲眼看看去吧!”我们双方都省事。我省得像上面那样描绘一番,读者也省得阅读这一段。——这情况证明了这样一条新的真理:重大事件必有难以估量的后果。
  首先,拉瓦亚克很可能没有同谋;其次,即便有同谋,他们也很可能同一六一八年那场大火毫无干系。其实,还有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其一,三月七日后半夜,一颗宽一尺、长约一臂的燃烧的大陨星自天而降,落到了司法宫。其二,有特奥菲尔这四行诗为证:
  一场游戏多悲惨,
  只缘案桌嘴太贪,
  司法女神镇巴黎,
  眼看宫殿火冲天。
  一六一八年司法宫大火的起因,有政治的、自然的和诗意的三种解释,不管我们的看法如何,不幸的那场大火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座法兰西最早的王宫,如今已经所剩无几,这自然要归功于那场大火,更要归功于后来历次的修复工程。这座王宫堪称罗浮宫的长兄,在美男子菲利浦王[美男子菲利浦王(1268—1314):即菲利浦四世,1285年至1314年在位。
  ]在位时期,年岁就相当大了,有人甚至依照埃加杜斯所描述的、由罗伯尔王[罗伯尔王(970—1031):即虔诚者罗伯尔二世,996年至1031年在位。
  ]兴建的宏伟楼阁,去寻找遗迹,但几乎荡然无存了。圣路易[
  圣路易(1214—1270):即法王路易九世,1226年至1270年在位,他于1234年娶普罗旺斯伯爵之女玛格丽特为王后。
  ]“完婚”的那间枢密处室如今安在?他“身穿驼毛布上衣、棉毛混纺的马甲和紫檀色长外套,同若安微[约翰·若安微(1224—1317):法国历史学家,圣路易的近臣。
  ]一起,席地躺在毛毯上”。审理案件的花园又在何处?西格蒙德皇帝[西格蒙德皇帝(1368—1437):日耳曼皇帝,1411年至1437年在位。
  ]的寝宫今在哪里?查理四世、无采邑的约翰王[
  约翰王(1167—1216):英国国王。他同法国国王联合反对他的父王,又因过错被法国国王夺回了采邑,故称无采邑的约翰王。
  ]的寝宫又在哪里?查理六世[查理六世(1368—1422):法兰西国王,查理五世之子,于1380年至1422年在位。
  ]颁发大赦谕的那座楼梯何处寻觅?马塞尔[
  艾蒂安·马塞尔(1315—1358):法国政治家,巴黎商会会长,他伙同全国三级会议中的资产阶级领袖,把改革的法令强加给王太子,又于1358年发动巴黎人革命,冲进王宫,杀害王太子的两名辅臣。
  ]当着王太子[
  王太子:即查理五世,1364年至1380年在位。他镇压了艾蒂安·马塞尔发动的巴黎和雅克团暴动,收复了大部分英国占领的国土。
  ]的面,杀害罗伯尔·德·克莱蒙和德·香槟元帅时,所踏的那块石板地又何处寻觅?还有那条狭廊——撕毁伪教皇训谕的地方,而传谕使者身穿法袍,头戴法冠,一身可笑的打扮,从那里出发游遍巴黎全城以示谢罪——如今在何处?还有那座大厅及其镀金的装饰、天蓝色的彩绘、尖拱长窗、一尊尊雕像、一根根圆柱、布满雕刻图案的高大拱顶,如今又在何处?还有那金碧辉煌的寝宫呢?还有那守门的石狮,如同所罗门座前的所有狮子那样,低垂脑袋,夹着尾巴,一副暴力服从公理的恭顺模样的石狮,究竟在哪里?还有那一扇扇精美的房门、一扇扇绚丽的彩绘玻璃窗,究竟在哪里?还有那令比科奈特也甘拜下风的镂花铁包角、杜·昂西制作的精细木器,究竟在哪里呢?……岁月和人事,如何摧残了那些巧夺天工的杰作?用什么取代了那一切呢?用什么取代了整个高卢的历史、整个哥特式艺术呢?无非是设计圣热尔维教堂大门道的那个笨拙的建筑师德·勃罗斯先生,建造的低矮笨重的穹隆,用以冒充艺术。至于历史,就只有关于粗柱子的喋喋不休的回忆录,帕特律之流的摇唇鼓舌之声,至今还回荡不已。
  不过,这些都无足挂齿。——还是扯回话题,谈谈名副其实的古老司法宫那名副其实的大堂吧。
  那座长方形的大堂无比宽敞,两端各有用场。一端安放着著名的大理石案,极长极宽极厚,无与伦比,正如古代土地赋税簿中说的那样,“世上找不出同样的那么大块”——这种说法准能让卡冈都亚[
  卡冈都亚:法国著名作家拉伯雷小说《巨人传》中的主人公,食量惊人,故听说大块便会食欲倍增。
  ]食欲倍增。另一端辟为小教堂,路易十一命人雕塑他的跪像,放在圣母像前面,他还命人把查理大帝和圣路易的雕像移进来,全然不顾外面一长排历代国王雕像中间留下了两个空空的壁龛。显而易见,他认为这两位圣君,作为法兰西国王上天言事最有分量。小教堂刚建六年,还是崭新的。建筑精美,雕刻奇妙,镂刻也细腻精微,这种整体的美妙的建筑艺术品格,标示着哥特时代在我国进入末期的特征,并延续到十六世纪中叶,焕发出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仙国幻境般的奇思异想。门楣上方那扇花瓣格子的透亮小圆窗,那么精巧秀丽,宛如饰以花边的星星,尤其堪称精品。
  对着正门的大堂中央,靠墙有一个铺了金线织锦的看台,其专用入口,就是那间金碧辉煌的寝室的窗户,特为接待应邀观看圣迹剧的佛兰德特使和其他大人物。
  圣迹剧照例要在那张大理石案上演出。为此,一清早就把石案布置妥当,大案面已被司法宫书记们的鞋跟划得满是道道,上边搭了一个相当高的木架笼子,顶板充做舞台,整个大堂的人都看得见,木笼四周围着帷幕,里面充当演员的更衣室。外面赤裸裸地竖起一架梯子,连接更衣室和舞台,演员上下场就登着硬硬的横牚。不管多么出乎意料的人物、多么曲折的故事,也不管多么突变的情节,无不是从这架梯子安排上场的。戏剧艺术和舞台设计的童年,是多么天真而可敬啊!
  司法宫典吏手下的四名警官守住大理石案的四角,每逢节庆或行刑的日子,他们总要被派往现场,监视民众的娱乐活动。
  要等到中午,司法宫的大钟敲十二响,戏才能开场。演一场戏,这当然太晚了,不过,总得迁就一点儿外国使团的时间啊。
  观众熙熙攘攘,一清早就赶来了,现在只好等待。这些赶热闹的老实人,许多人天刚亮就来到了司法宫大台阶前,被冻得瑟瑟发抖。还有几个人甚至声称,他们在大门洞里守了个通宵,好抢着头一批冲进去。人越聚越多,仿佛水超过界线而外溢,开始漫上墙壁,淹了圆柱,一直涨到柱顶、墙檐和窗台上,涨到这座建筑物的所有突出部位和所有凸起的浮雕上。这么多人关在大堂里,一个挨一个,你拥我挤,有的被踩伤,简直透不过气来,一片喧噪怨艾之声。而外国使团迟迟未到,大家等累了,等烦了,觉得苦不堪言,何况这一天可以随意胡闹,可以撒泼耍赖,因此,谁的臂肘捅了一下,谁的打了铁掌的鞋踩了一脚,正好找碴儿争吵打架。抱怨和咒骂响成一片,骂佛兰德人、骂府尹、骂波旁红衣主教、骂司法宫典吏、骂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公主、骂执法的警官,有骂天气冷的、有骂天气热的、有骂天气坏的、还骂巴黎主教、骂丑大王、骂大圆柱、骂雕像、还骂那关闭的大门、骂那敞开的窗户,统统骂了个遍。而混杂在人群中的一伙伙学生和仆役听着特别开心,他们还不断挖苦嘲弄,可以说是火上浇油,更加激发了大家的火气和急躁情绪。
  这些促狭鬼,有一伙闹得最凶,他们打烂了一扇玻璃窗,大胆地坐在上面,居高临下,忽而瞧瞧里边,忽而看看外边,既嘲弄大堂里的群众,也嘲笑广场上的群众。他们同大堂另一端的伙伴遥相呼应,相互调笑,模仿别人的动作,大笑不止。显而易见,这些年轻学生不像其他观众那样,他们丝毫也不感到烦闷和疲倦,他们想从眼前的景物中导演出一场戏来,自得其乐,耐心地等待另一场戏的开演。他们当中的一个人嚷道:
  “别跑,准是你,不愧叫磨坊约翰·弗罗洛,瞧你那两条胳膊两条腿,就跟迎风旋转的风车一样。你来了多长时间啦?”
  那个绰号叫“磨坊”的小淘气鬼,有一头金发、一张俊秀而调皮的面孔,此刻他正钩在一根柱子的饰叶上。他回答说:
  “仁慈的魔鬼啊!来了有四个钟头啦!但愿这四个钟头没白过,从我在炼狱净罪的时间里扣除。我来的时候,正赶上在圣小教堂做七点钟的大弥撒,听见西西里王那八名童子唱圣歌的头一节。”
  “那些唱圣歌的童子真棒,”另一个又说道,“嗓门比他们脑袋上的帽子还尖!给圣约翰先生举行弥撒之前,国王陛下应当打听打听,用普罗旺斯地方口音唱拉丁文的颂诗,人家圣约翰先生喜欢不喜欢。”
  “哦,搞这次弥撒,原来是为了雇用西西里王那些该死的圣歌童子啊!”一个老太婆在窗户底下的人群中尖声尖气地嚷道,“你们说说看!一场弥撒要花一千巴黎利弗尔!还不是从巴黎菜市场海鲜税中出的钱!”
  “住嘴,老太婆!”一个表情严肃又很神气的胖子接口说,他紧挨着卖鱼婆,不得不捂住鼻子,“就该举行一场弥撒,你总不会希望国王又病倒吧?”
  “说得好,吉勒·勒角奴[勒角奴:法文意为“长了角的”,还引申为“戴绿帽子”。
  ]阁下,专给王室办皮货的大老板!”钩在柱顶雕饰上的那个小个子学生嚷道。
  王室皮货商竟有这样倒霉的姓氏,学生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勒角奴!吉勒·勒角奴!”有些人嚷道。
  “长了角,生满毛。原文为拉丁文。”另一个人也接着喊道。
  “嘿!那还用说,”钩在柱顶的那个小鬼头继续说,“有什么好笑的?吉勒·勒角奴可是个人物,内廷总管约翰·勒角奴先生的胞弟,万森树林[万森树林:位于巴黎东郊。
  ]首席护林官马伊埃·勒角奴的公子!他们个个都是巴黎的好市民,父子相传,全都正式结了婚!”
  欢乐的情绪顿时倍增。目光从四面八方射过来,胖子皮货商不敢应声,拼命挣扎想躲起来,累得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然而无济于事。他就像一只楔子卡在木头里,越用劲就咬得越紧,结果他的脑袋便更加牢实地夹在前后左右的肩膀中间。他又气又恼,那张充血的大脸盘涨成了猪肝色。
  终于有人来救驾了,此公跟他相貌一样,又矮又胖,是个道貌岸然的主儿。
  “坏透啦!学生竟敢这样对市民讲话!想当年有这种情况,就要用劈柴棒子狠揍,再用那些劈柴活活烧死他们。”
  那帮学生哄堂大笑。
  “赫——啦——嘿!谁唱得这么好听啊?是不是夜猫子号丧呢?”
  “咦,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安德里·穆尼埃老板啊。”一名学生说道。
  “是认得,咱们大学四名宣过誓的书商[
  按照中世纪法律,必须举行宣誓仪式,才能取得某项经营的特许,誓词内容主要是遵守宗教信条。
  他是其中之一嘛。”另一名学生也说道。
  ……

前言/序言


《巴黎圣母院》(套装上下册) 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 内容简介 维克多·雨果的史诗巨著《巴黎圣母院》,一部矗立于世界文学殿堂的璀璨明珠,如今以精装套装上下册的形式,携带着名家名译的深厚底蕴,以及教育部新课标推荐的权威肯定,再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并非仅仅是一个发生在古老巴黎的故事,它是一幅宏大壮丽的历史画卷,一曲悲壮凄美的生命颂歌,一次对人性深处复杂情感的深刻探索。 故事的主角,巴黎圣母院本身,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它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时代的缩影,以及命运的交汇点。在这座古老钟楼的阴影下,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如同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戏剧,在此上演,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命运多舛的畸形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纯洁善良、忠诚热烈的心。被世界遗弃的他,唯一的慰藉便是那座养育了他、也囚禁了他的圣母院。他对同样被社会视为异类的吉普赛舞女爱丝美拉达,怀抱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不求回报的爱。这份爱,如同暗夜中的烛火,微弱却执着,是卡西莫多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也成为他悲剧命运的导火索。 而美丽善良的吉普赛舞女爱丝美拉达,则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泉,搅动了巴黎城中各色人等的心湖。她的美貌,她的舞姿,她身上流露出的自由不羁的气息,吸引了无数目光,也招致了无尽的觊觎与迫害。她象征着纯真、自由与生命力,却也注定在那个压抑而黑暗的时代,成为悲剧的牺牲品。 与卡西莫多和爱丝美拉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道貌岸然的大教堂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他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神职人员,却被禁欲的教规与内心难以遏制的欲望所折磨。他对爱丝美拉达的迷恋,从最初的宗教戒律式的占有欲,逐渐演变成一种扭曲而疯狂的占有与毁灭。弗罗洛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虚伪、权力的腐蚀以及人性中潜藏的黑暗与罪恶。他的理性与疯狂,智慧与愚昧的交织,构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复杂心理。 此外,书中还塑造了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英俊却懦弱的卫队长菲比斯·德·查托培尔,他被爱丝美拉达的美貌所吸引,却又沉溺于与其他女子的调情,最终在关键时刻暴露了他虚伪与自私的本性。流浪者之王克洛班,他代表着社会底层被压迫者的生存状态,尽管生活艰辛,却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与社群。还有那位一心想要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的妇人,她的母爱在绝望中闪耀,尽管结局令人心碎。 《巴黎圣母院》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雨果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15世纪末法国社会的众生相。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教会的腐败与虚伪,揭露了贵族阶级的虚荣与冷酷,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疾苦与反抗。圣母院这座宏伟的建筑,在雨果的笔下,既是宗教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承载了无数的信仰与故事,也在不断地风化与剥落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书中对人性的探讨,更是达到了极致。卡西莫多的外在丑陋与内在美好,弗罗洛的理性与疯狂,爱丝美拉达的纯洁与不幸,都在雨果的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深入探究了爱、恨、嫉妒、怜悯、欲望、救赎等复杂情感的纠葛,展现了这些情感如何在人心中滋生、蔓延,并最终导致各种悲剧的发生。雨果认为,真正的美并非源于外表的完美,而是源于内心的善良与高尚。卡西莫多虽然被众人嘲笑为怪物,但他对爱丝美拉达的无私奉献,却让他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形象之一。 《巴黎圣母院》还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卡西莫多象征着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物,爱丝美拉达代表着自由与美好的灵魂,而弗罗洛则象征着被压抑的欲望与宗教的僵化。圣母院本身,则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既承载着辉煌的历史,也暴露着人性的弱点。 雨果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写,尤其是对巴黎城市风貌、圣母院建筑细节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将哥特式的建筑美学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与气息。书中对悲剧的渲染,更是触及灵魂深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也能体验到命运的残酷。 这套《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被列为“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和“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正是因为其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启示。名家名译的译本,以其精准传神的语言,最大程度地还原了雨果原作的艺术魅力,让中国读者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深刻理解原著的精髓。而教育部新课标的推荐,则表明了本书对于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理解历史与社会的重要性。 阅读《巴黎圣母院》,我们不仅是在品读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体味生命的悲欢,感受历史的厚重,并思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去追寻真正的美与善。这套装《巴黎圣母院》,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收获宝贵的人生启迪。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对历史、哲学、人性的探索感兴趣的读者,都将在这部不朽的巨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深刻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便是它对“美”与“丑”的颠覆性解读。在我的认知里,美似乎总是与光鲜亮丽、完美无瑕划上等号,而丑陋则代表着缺陷与不堪。然而,雨果却通过卡西莫多这个角色,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的观念。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至极,被所有正常人所排斥和嘲笑,然而,他的内心却如同一颗金子般闪耀,充满了纯粹的善良、牺牲精神和对美的极致追求。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那样无私,那样伟大,甚至超越了生命本身。他用自己残破的身体,为他所爱的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反观那些外表光鲜,却内心阴暗丑陋的角色,例如副主教克洛德,他的知识和地位并没有让他拥有高尚的灵魂,反而被欲望和偏见所吞噬,做出种种令人发指的行径。雨果借此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在于心灵的纯洁与高尚,而真正的丑陋,则源于内心的贪婪、虚伪与残忍。这种对美的深刻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周围的一切,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读完《巴黎圣母院》,我最大的感悟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却似乎永远不会改变。愚昧、偏见、贪婪、以及对美的向往,对爱的渴望,这些都贯穿始终。雨果借由19世纪的巴黎,借由圣母院这个古老的建筑,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然而,我分明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类似的困境和冲突。人们依然容易被外表所迷惑,依然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依然有披着“理性”外衣的虚伪与伪善。卡西莫多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所有被社会不公对待的人们的写照。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则警示着我们,纯洁与善良,在黑暗的世界里,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珍贵。雨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记录历史,更是在用历史来反思当下,来引导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启迪,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更加努力地去拥抱爱与善良。

评分

终于捧着这套《巴黎圣母院》上下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作为一本被誉为“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且被纳入“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的书籍,它在我心中早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精神上的朝圣。初次翻开,那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和浓郁的哥特式浪漫主义便将我深深吸引。雨果的文字,如同巴黎圣母院宏伟的石砌建筑一般,层层叠叠,精雕细琢,又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角色,无论是善良纯真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还是被遗忘在钟楼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抑或是阴险狡诈的副主教克洛德,都栩栩如生,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我尤其沉醉于雨果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描绘,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绘制一幅时代的画卷。塞纳河的静谧,狭窄巷道的拥挤,以及圣母院高耸的尖顶在夜空中划出的剪影,都被他描摹得如此真切,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那个时代的空气,感受着那份古老而又迷人的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引人深思。

评分

阅读《巴黎圣母院》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情感的洗礼。这本书中的情感纠葛,错综复杂,却又真实得令人心碎。我最先被触动的是卡西莫多那份纯粹而炽热的爱。这份爱,没有丝毫的功利和杂念,仅仅是因为爱而存在。他甘愿承受一切的误解和嘲讽,只为能守护他心中的女神。他的爱,卑微到尘埃里,却又伟岸到足以支撑起一座宏伟的建筑。而爱斯梅拉达,她虽然身处风尘,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她对生命的珍惜,对穷苦人的同情,以及她最终所表现出的勇气,都让我对她充满了敬意。她也曾爱过,但她的爱,却因为身份的悬殊和命运的捉弄,注定是一场悲剧。最让我感到恐惧和不适的是克洛德副主教的爱,那是一种病态的、占有欲极强的爱,它将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这种爱,不是给予,而是掠夺;不是滋养,而是毁灭。雨果用他那精湛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情感一一展现,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痛苦挣扎,他们的绝望嘶吼。每一次读到令人心痛的情节,我都会放慢速度,反复咀嚼,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与无奈。

评分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次深刻的艺术熏陶。雨果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的叙事手法,他的语言驾驭能力,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善于运用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得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深意。他对细节的描绘,尤其是在描写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时,更是达到了极致。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在雨果的笔下,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它沉默地注视着人间百态,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教堂的雕塑、彩色玻璃窗、尖顶、钟楼,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的构件,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故事的灵魂。我沉醉于他那富有画面感的文字,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巴黎街头,感受着古老城市的脉搏。这种艺术上的感染力,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兴趣,也让我对“名家名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用文字雕刻出的艺术品。

评分

在这套《巴黎圣母院》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沉浸在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之中。雨果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的故事,他更是将整个19世纪的法国社会风貌,甚至是欧洲的历史变迁,都巧妙地融入到字里行间。从宏伟的巴黎圣母院建筑本身,到它所代表的宗教、艺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一切都仿佛展现在眼前。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感受到教会的权威,感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也感受到正在萌发的对自由和人性的渴望。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赋予了这座建筑以生命,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石头结构,更是故事的灵魂,是历史的见证者。教堂的钟声,石像的表情,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通过对圣母院的描绘,雨果也完成了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将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巴黎圣母院》具有了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评分

说实话,在读《巴黎圣母院》之前,我对“世界文学名著”这几个字多少有些敬畏,总觉得它们高高在上,不易亲近。然而,这套“名家名译”的版本,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翻译的流畅性,以及在保留原著韵味的同时,又将故事的张力完美地呈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我并非语言学家,但能清晰地感受到译者在字斟句酌上的用心。每一个词汇的选择,每一个句式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雨果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读到精彩之处,我甚至能想象出译者在翻译时,如同在创作一般,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这种翻译上的精益求精,使得《巴黎圣母院》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跃动的生命。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的情感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深沉而卑微的爱,还是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扭曲而病态的占有欲,抑或是皮埃尔·甘果兰的虚伪与残忍,都通过文字的力量,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这种强大的代入感,是优秀翻译的功劳,也是原著本身不可估量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巴黎圣母院》的某些部分时,我曾感到一丝压抑和沉重。雨果笔下的现实,是那样残酷,那样令人窒息。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宗教的虚伪,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不安的画面。尤其是当看到爱斯梅拉达最终的命运时,我几乎无法呼吸。她的纯真、她的善良,却换来了无情的绞刑,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对命运的残酷有了切肤之痛的感受。然而,正是这种沉重,才更显出雨果笔下人性的闪光点。卡西莫多的悲情守护,皮埃尔·甘果兰的阴谋诡计,克洛德副主教的绝望忏悔,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充满了张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雨果并没有回避现实的黑暗,反而将它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来唤醒人们的良知。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着的人性之光,才是《巴黎圣母院》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依然存在着希望的光芒。

评分

《巴黎圣母院》在我心中的分量,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人文关怀。雨果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始终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投向那些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人群。他用他的笔,为这些人们发声,为他们争取尊严。卡西莫多,这个被社会遗弃的“怪物”,在雨果的笔下,却成为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的善良和牺牲精神,是对当时社会冷漠和歧视的有力控诉。爱斯梅拉达,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吉普赛少女,她以其纯洁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对抗着社会的黑暗和压迫。雨果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深刻同情和细腻描摹,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本书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是对生命尊严的肯定,是对人权平等的呼唤。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善良与高尚。

评分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读完《巴黎圣母院》时,内心是五味杂陈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所带来的悲剧色彩,更是因为作者雨果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他笔下的角色,绝大多数都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卡西莫多,这个被世人视为丑陋、畸形却内心无比纯洁善良的敲钟人,他的存在本身就对当时社会的审丑标准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他渴望爱,渴望被接纳,他的孤独与绝望,让人心痛不已。而爱斯梅拉达,那个如同圣洁百合般绽放的吉普赛少女,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那颗纯净的心灵。她对生命的顽强热爱,对弱者的同情,以及最终为了守护尊严而付出的代价,都让我为之动容。副主教克洛德,这个被知识和禁欲所扭曲的灵魂,他的内心挣扎和最终的堕落,是对人性阴暗面最淋漓尽致的刻画。雨果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偏见以及宗教的虚伪,让我不得不去反思,在那个时代,又或者在任何时代,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善良,而那些被冠以“文明”和“理性”外衣下的伪善又是何其可怕。

评分

这个书自己没读过,买来给孩子放假的时候看的,不知道读三年级的学生能不能看懂!

评分

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歌曲,老人与海,歌曲里面唱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故事里面的人哦,想来这么有名的名著应该有人唱吧。说的质量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评分

很好的一个系列,不过有的是缩印本,买时还是需要注意。

评分

挺不错,字清晰,没气味,很满意。。。。

评分

一直在京东上买书,送货快,服务好,一直支持京东!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一直在京东上买书,送货快,服务好,一直支持京东!

评分

书皮特好看,包装也挺好。内容也挺不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