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015年第5期)

随笔(2015年第5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志成,杜书瀛,徐贲,钱满素 等 著
图书标签:
  • 随笔
  • 文学
  • 散文
  • 期刊
  • 2015年
  • 第五期
  • 中国期刊
  • 学术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7100079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17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笔》是中国文艺界、思想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致力于在思想文化界的突破,更多地关注深层次的历史、思想、文化的挖掘;关注现实,提倡理性的、建设性的表达。

内容简介

  翟志成《圆亭忆往录》:
  写新亚研究所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三位老先生对作者的言传身教。
  徐贲《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的政治与人性》:
  深刻剖析莎士比亚《凯撒》一剧中主角布鲁斯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剧作赏析。
  钱满素《Saki》:
  介绍一位杰出的美国学者的生平和学术成果,通过这位学者的研究简要叙述了美国思想的一些本质性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彭小莲《〈波兰当代电影〉印象》:
  探究波兰电影的哲学意韵,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导演的波兰电影的特色和追求,反映其深刻的民族性和不同的精神世界与商业片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文化传统延续的思考。
  孙歌《工人的自尊(外一篇)》:
  《工人的自尊》描写了城市变化中一位老工人的精神坚守,让人对普通的老百姓心生尊敬;

作者简介

  翟志成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哲学博士(历史学),曾任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着有《中共文艺政策研究论文集》、《当代新儒学史论》、《冯友兰学思生命前传》、《五论冯友兰》等八本专书以及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彭小莲,1953年6月出生,湖南茶陵人,中国电影导演。彭小莲曾在江西插队九年,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彭小莲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她注重于女性在新时期个性的释放的表达,特别是能细腻入微地传达女性的内心情感变化,又能触及到与此相关的社会根源性问题。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一定深度,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目录

翟志成 圆亭忆往录
杜书瀛 悼“四万斋主”刘扬忠
徐 贲 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的政治与人性
钱满素 Saki
彭小莲 《波兰当代电影》印象
张大威 记忆魅影
孙 歌 工人的自尊(外一篇)
袁晞 宽恕还是不宽恕
朱仲南 小人不打易反客为主(外一篇)
周 实 英雄·狗熊·废人
朱 正 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证词
邵燕祥 梅益:大历史中留下的足迹和背影
毕星星 三尺走路,百年沧桑
——乡村档案之三
张 鸣 同治大婚的铁路赠礼
王学泰 笑话作为一种文体
宗仁发 靖康耻与宋高宗的心
《随笔》(2015年第5期):一份关于生活、思考与时代的精神读本 2015年第5期《随笔》杂志,如同往常一样,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份精心策划、内容丰富的精神食粮。本期杂志集结了一众知名学者、作家及评论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共同探讨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象、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审视。 深度人文关怀,体察时代脉搏 本期《随笔》延续了其一贯的深度人文关怀,着力于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刻反思。多篇文章聚焦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背后的人文代价,探讨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精神如何保持独立与自由,社会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人文关怀的生态。作者们以敏锐的触角捕捉社会热点,挖掘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问题,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例如,一篇关于城市化进程的文章,并未简单罗列数字和成就,而是深入到城市扩张中的个体命运,描绘了在巨变浪潮中,人们的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以及价值观的重塑。另一篇则从科技伦理的角度出发,审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个体隐私带来的挑战,引发读者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层忧虑与前瞻性思考。 多元思想碰撞,激荡智慧火花 《随笔》杂志一向以其思想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著称,本期杂志更是汇聚了来自不同学派、不同领域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碰撞交融,激荡出智慧的火花。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对西方思潮的批判性借鉴,以及对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的创新性挖掘。 本期有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现代语境下重新解读的力作,作者通过新的视角,发掘出古老文本中蕴含的与当代人息息相关的情感和哲学命题。同时,也有对当前文化现象进行犀利评论的文章,作者们毫不避讳地指出社会文化中的浮躁与浅薄,呼唤更具深度和内涵的文化追求。 在历史研究方面,本期杂志也呈现了新的视角。一些文章尝试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从被忽视的边缘群体、被遗忘的事件入手,重新审视历史的真实面貌,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这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的拓展。 个体生命叙事,温暖而有力 除了宏大的社会与思想议题,《随笔》(2015年第5期)同样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几篇散文和人物报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个体在生活中的挣扎、喜悦、失落与成长。这些生命叙事,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有作者记录了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凡的瞬间,展现了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有的是对人生旅途中某个重要时刻的回顾与反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还有的则通过描绘特定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变迁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影响,展现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 这些个体化的叙事,与宏观的社会思考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本期杂志丰富而立体的精神图景。它们提醒我们,在关注大趋势的同时,不应忽略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价值和生命尊严。 审美情趣与思想深度并重 《随笔》杂志在追求思想深度之余,同样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本期杂志的选文,无论是从语言的锤炼,还是从叙事的结构,都力求达到高水准。优美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灵;深刻的思想,则如同巍峨的山峦,启迪着读者的智慧。 读者在阅读本期杂志时,不仅能获得思想的启迪,更能享受到艺术的愉悦。杂志的排版设计也颇具匠心,简洁大方,留白适宜,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总而言之,《随笔》(2015年第5期)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精神读本。它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多元的视角和温暖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认识自我、理解时代的独特窗口。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解读,还是对个体生命的细腻体察,抑或是对思想文化的多元探索,本期杂志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必将为每一位认真阅读的读者带来收获与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能读到《随笔》(2015年第5期)!自从它上架以来,我就一直心心念念。我一直是个忠实的读者,特别喜欢它那种不落俗套的文字风格,总是能直击人心。这一期,我最期待的就是几位我一直很欣赏的作者的新作品,他们的思想总是那么深刻,又那么富有洞察力,读起来就像和一位老朋友在深夜促膝长谈,虽然他们说的道理我可能早就听过,但他们总能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让我豁然开朗,仿佛醍醐灌顶。尤其是那篇关于“时间的洪流”的评论,简直把我震住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常常忽略的“时间”概念,描绘得如此具象,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自己是如何在岁月中蹉跎,又该如何抓住每一个当下。此外,我一直对那些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报道和随笔情有独钟,《随笔》这一期也一如既往地没有让我失望。那些鲜活的故事,那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总的来说,这一期《随笔》的内容就像一道精心烹制的盛宴,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惊喜,每一口都回味无穷,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思考、热爱文字的你们!

评分

老实说,拿到《随笔》(2015年第5期)的时候,我最想看的还是那些关于文学评论的内容。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有同样优秀的评论来解读,才能让它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随笔》这一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收录了几篇对当下一些热门小说的深刻剖析,作者们不仅指出了小说的优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直面那些不足和争议,并且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特别欣赏那篇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困境”的评论,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有力,逻辑清晰,让我对这个复杂的话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在评价一本书,而是在审视一种文学思潮的走向,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佩服。同时,书中还有一些关于诗歌的赏析,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最考验作者功力的文体,《随笔》的作者们在这方面也展现了不凡的才华。他们能够捕捉到诗歌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和意象,并且用优美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歌的独特魅力。总而言之,这期《随笔》不仅满足了我对文学评论的期待,更在很多方面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刚好抽出时间,一口气读完了《随笔》(2015年第5期)。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奇妙,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有过度的营销和华丽的辞藻,但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悄悄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我尤其喜欢里面那些关于自然和旅行的篇章。作者们用非常朴素的文字,记录下了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刻意营造的浪漫,只有真实的情感流露。比如,那篇描写在山区迷路的经历,虽然充满了惊险,但作者却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道理,这种从困境中升华出的智慧,让我深受感动。而且,书中还有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反思,比如关于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保持初心等等。这些话题虽然很常见,但《随笔》的作者们却能够用他们独特的经历和感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我记得其中有一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曾经因为害怕失败而错失了很多机会,但最终他学会了拥抱不确定性,勇敢地去尝试。这种坦诚的分享,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总的来说,这本《随笔》就像一位温和的朋友,在静静地倾听你的烦恼,然后用他自己的故事,告诉你生活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最近刚好翻阅了《随笔》(2015年第5期),说实话,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我本来是抱着一种休闲的心态去看的,没想到里面的一些篇章,尤其是那几篇关于当代艺术的探讨,简直把我引向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很抽象的东西,但《随笔》的作者们却用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法,拆解得清晰明了。我最喜欢的是那篇分析“解构主义”在摄影中的应用,它让我看到了镜头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意义,不再仅仅是记录,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质疑和重塑。这种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精神,让我倍感振奋。而且,书中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也极其敏锐,比如那篇关于“城市角落的呼吸”的描写,让我第一次注意到自己每天匆匆走过的街道,原来蕴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生命力。我常常在想,我们是不是在追求宏大叙事的时候,反而忽略了身边最真实的生活?《随笔》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瞬间,让我在阅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迷茫,也点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

说实话,《随笔》(2015年第5期)这本书,我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我总觉得“随笔”这个词,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散漫,不够系统。但是,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一期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那几篇关于历史人物的深度解读。我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书本上的叙述总是过于客观和程式化,缺乏一些人性的温度。《随笔》的作者们却不一样,他们能够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挖掘那些被尘封的细节,去揣摩那些历史人物在做出重要决定时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波动。我尤其喜欢关于某个古代军事家那篇传记,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渲染他的辉煌战绩,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信念,如何在权衡利弊中做出艰难抉择,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与那些人物一同呼吸。而且,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哲学思辨的文章,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出身,但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概念,阐释得浅显易懂,引人深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评分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评分

一直用这个牌子,以前从来不去评价的,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京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京豆的价值,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京东,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绞尽脑汁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又能么么哒,哈 哈!!

评分

一直用这个牌子,以前从来不去评价的,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京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京豆的价值,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京东,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绞尽脑汁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又能么么哒,哈 哈!!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