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药撰的《北齐书(共2册)》共五十卷,内 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 ,中经五五○年齐代东魏,到五七七年齐亡为止的王 朝兴亡史。
全书以竖排繁体字形式呈现。
李百药(564年—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深县)人,唐朝史学家、诗人。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李百药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
卷一 帝纪**
卷二 帝纪第二
卷三 帝纪第三
卷四 帝纪第四
卷五 帝纪第五
卷六 帝纪第六
卷七 帝纪第七
卷八 帝纪第八
卷九 列传**
卷十 列传第二
卷十一 列传第三
卷十二 列传第四
卷十三 列传第五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卷十六 列传第八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卷十八 列传第十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六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九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
卷二十九 列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七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八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七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八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九
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
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二
点校后记
作为一名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有长期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史料的钩沉和辨析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引用《北史》或《资治通鉴》的记载,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记录、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以及一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私人笔记的只言片语。这种多维度的考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经济结构乃至民间信仰的认知。比如,书中对北齐佛教的兴衰及其与皇权关系的论述,就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它不再仅仅强调寺庙经济的庞大,更深入探讨了宗教如何被用作巩固统治合法性的工具。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侦探式的探秘,每读完一个章节,都能感受到知识边界被拓宽的愉悦感。对于寻求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系。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非常棒,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古代官职名称和地名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阅读体验极佳。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线装得非常牢固,完全不用担心读久了会散架。我个人对这种坚持传统工艺的出版物格外青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没有过度追求花哨,而是保持了一种古籍的典雅和庄重,留白恰到好处,阅读时让人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历史的叙事之中。翻开扉页,那种墨香混合着新书特有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准备好去探寻那些尘封的往事。这本书拿在手上,分量十足,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史料价值的体现,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具文人雅致,即使是处理极其血腥或政治上极其敏感的内容时,作者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超脱的笔调,这种“不动声色”的描摹,反而更具震撼力。它的语言并非艰涩难懂的古文,而是那种经过精心锤炼、韵律感极强的书面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偶尔蹦出的几个精妙的比喻,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对某次叛乱的形容,作者用了一句“如同风卷残叶,迅疾而无情”,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的混乱局面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品味那些措辞和句式结构,仿佛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长卷。这种对文字本身美感的追求,使得这部历史著作在严肃性之余,又拥有了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读来绝不枯燥乏味,反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相当老辣,作者显然对史料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没有那种现代史著述常见的刻板和说教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北齐王朝从崛起、鼎盛到最终覆灭的全过程。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高欢、高洋,他们的性格侧面、决策背后的深层动机,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绝非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符号。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敏感事件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他既没有盲目地褒扬,也没有过分地贬低,而是将所有的史料证据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这种尊重历史真相的态度,在当代史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一些细节所震撼,那些宫廷斗争的残酷、权臣之间的博弈,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小说,但其根基却牢牢扎在历史的泥土之中,真实得令人心悸。
评分从整体的编排逻辑来看,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它没有将北齐仅仅视为一个短暂的、过渡性的王朝来简单处理,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民族融合与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清晰地梳理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的权力张力如何塑造了北齐的政治生态,并深刻分析了这种内在矛盾如何最终加速了王朝的崩溃。尤其是对北齐后期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分析,论证得非常扎实,揭示了表面上的稳定下潜藏的巨大社会危机。读完合订的这上下两册,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动荡时代有了一种立体而完整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历史碎片,而是一个逻辑自洽的、有因有果的历史长河。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才是优秀史著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