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为什么有些事是对的,有些是错的?
一本日常生活中所有道德问题的大百科
我们都想做个好人,但在实际中……
没有道德,生活将是多么费力,而有了道德,生活的烦恼就会更少一些吗?
一本用思辨的方式和你探讨自私、谎言、尊重、家庭和友谊、消费和金钱……
当你打算很快地从商店买些东西,最快大概只停留20秒,你是否需要锁自行车呢?
当你在火车上想去洗手间,你会把所有行李以及帽子和大衣一起带去吗?
当亲人得了绝症,你会马上让他得知真相吗?
如果没有爱,对婚姻的维持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吗?
不包容他人的人有权利得到包容吗?
名誉消失后会去哪里?
当你为自己着想时,道德不会说你是个坏人,当你只为自己着想时,道德才会说你是个坏人。
追求自身利益在道德上首先是中性的,只有当其他负面因素出现时才会产生问题。
最常发生的谎言就是出于礼貌。在德国,人们礼貌的时候就是在说谎。
如果所有人不具备相同的前提条件,那么对所有人提出完全相同的要求是不公平的。
如果人们认为坦诚是绝对的,那么人们就是在错误地使用它,坦诚就不再是好事,只是冷冰冰的、致命的、令人厌恶的真相。
我们都想要当好人,我们也应该知道要怎么做,但是当问题变得具体时,可能我们就变得没有预想的那么道德。当售票员不在,我可以逃票吗?当情况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撒谎吗?我的钱有必要做公益事业吗?对他人为什么不能坦诚?……
《生活中的道德怪圈》将生活中大大小小遇到的选择问题,用道德哲学为基础帮你一一剖析,用易于理解且具娱乐性的言语论证、探讨其解决方式。告诉你,道德让我们如何活得更好,避免过得更糟。
莱纳·艾尔林格(Rainer Erlinger),1965年出生,道德问题专家以及专栏作家,是医学和法学博士。他做过科学工作和医生,之后主要在医疗法和伦理学领域当律师和时事评论员。他因在专栏“良心问题”而为人所知。艾尔林格了解所有会引起我们思考的具体道德问题,他每周对读者大大小小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他在此期间的言论和回答深得读者喜爱,在德国掀起了一股“思考道德”的风潮。
第一部分>>基本原则
1. 自私
圣母特里莎、垃圾分类和“我马上就来”
2. 谎言
新发型、总统和女实习生区
3. 包容
伊斯兰尖塔、波比车和牙膏管
4. 伦理学的理论
责任、益处、德行和无知
5. 法律和道德
骑车者、汽车司机和其他犯罪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
6. 礼貌和礼仪
领带、宫廷侍臣和有力的握手
7. 性和伴侣关系
乐趣、私密和外遇
8. 消费和金钱
一次性瓶子、核电站和反坦克地雷
9. 社会
财富、饥饿和税收
10. 公共财产
来自草场、诺贝尔奖和楼梯间
11. 家庭和友谊
总统夫人、黑手党和孩子
12. 动物、环境和自然
有机童子鸡、素食者和树林中的冰箱
第三部分>>当代道德的ABC
13. 尊重
人类、冷酷不仁的人和消失的名誉
14. 理解
受虐狂、大蒜和跑车
15. 体谅
坐火车、散步的人和预见性
有趣的读物、逃税和生活方式
在前段时间我们可以在《花花公子》上看到些有趣的内容。很抱歉,我没能忍住用这句可能令人惊讶的话作为本书的开篇。这句话我之后还会谈到。说令人惊讶,可能是由于人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色情或性的话题不道德,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这还可能是由于色情杂志在今天尽管不会在性这个话题上被批判,但会在性别讨论这个角度上被批判,因为杂志中会传达特定的女性形象。由这一思考我们就谈到了本书的核心话题:当代的道德。没错,这本书是关于道德的,但我会用像开篇第一句那样的语言来着手讨论,因为道德并没有局限于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局限于《圣经》和法律、过失和罪孽、责任和义务。道德不仅是周日在教堂布道坛前祈祷,道德是我们每一天都会遇到的内容,因为我们在遵守它或违背它,他人也在遵守它或违背它。道德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基础,没有道德我们不能生活,即使可以维生,也不会是人们想要的样子。
这听上去是很大胆的说法,但要证明它只需思考一条尽人皆知的基本原则:杀人是不好的吗?这在一方面来说是种法律规定——谁没有正当理由(如自卫)杀人,就要被判刑;但另一方面这又是道德上的戒律:不应杀人。这里这些空洞的套话是什么意思呢?人们可以设想一下没有这一基本原则的生活,只能有一种可能:生命苦短。人们不能信任任何人,只能带着武器成群结队地出门,这也只有在对群体内其他人足够信任或以某种方式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成行;而法律禁止杀人的规定也只在法律能够实施的地方才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是个不恰当的例子。那好吧,让我们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即使会有些无聊:每个骑自行车的人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如果人们只打算很快地从商店里买些东西,比如一份报纸或一包香烟,就在商店停留20秒,那需要锁自行车吗?这可能取决于在什么地方,在大城市里锁上自行车绝对是明智的,但每次都是既费事又麻烦的。还有一个例子:人们在火车上去洗手间时,不可能把所有行李以及帽子和大衣一起带上,人们还是得相信,在包厢或车厢里的其他乘客出于某种原因不会想要什么就拿走什么,而且如果人们请求邻座的乘客帮忙暂时照看行李,人们也希望邻座乘客不会把看到的新手提箱或笔记本电脑当成免费抽取的奖品拿走。这两个例子中都体现出一个问题:生活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人没有抛开道德戒律,而是在遵守道德戒律。如果人们对其他未有定论的方面存有疑问,比如性的一些特殊形式是否不道德,或者吸食毒品是否不道德,人们还可以进行讨论,但道德的基本原则却是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的。
那么我为什么会写一本关于当代道德的书呢?因为现在道德的缺失?看一下当前有关这一话题的出版物就会产生这种怀疑。人们在说着“价值的损失”,说着“没有道德的市场”,说着“对价值的渴望”,有人呼吁着“在变革时代的价值”,有人预测由于“乐趣结束”而造成“欢乐社会的终结”。只有少数人在信仰之外还在坚守着传统,而纪律将作为解决办法被人赞扬。
当今社会真的道德沦丧了吗?
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吗?不仅图书市场上的情况让我们这样猜测,而且经常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明星要么曝出新的丑闻,要么就是出现了新的道德深渊:逃税、贿赂、经理人奖金奇高、金融危机肆虐……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实际上人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怀疑:道德再也不起作用,再也不受任何人重视了。在他人不遵守道德原则时,那些“大领导”和“小人物”都不认为自己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根据艾姆尼德研究所(德国联邦政府资助的民意调查机构)的一项调查,26%的人曾经有过坐车不买票的经历,显然是种“不会损害名誉的过失”。这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德国刑法典中将这种情况称为“运输诈骗”,并会判处最高一年的徒刑,也就是超过1/4的德国人曾承认,他们做过有可能会最多被判处一年徒刑的事情。这一量刑尺度展示的是最高上限,事实上人们很少会因此判刑,如果判了刑,那肯定就不是初犯,但这在刑法典中的犯法确认和人类的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人们必须要问为何会有这样的矛盾。是刑法典过时了,在用大炮打蚊子?还是我们——这里指的是普通人——实际上已经不讲道德了?或者说坐车逃票实际上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所谓的第十一戒律 :不能被逮到?
2010年2月全德国上下在议论着一张CD,主要是与其相关的道德问题。这里不是有关唱暴力饶舌歌、极右歌词或盗版问题,而是关于
1 500个德国人的纳税资料,这些人把钱匿名地转移到了瑞士,以便向德国税务局隐瞒收入。这些人的资料又被瑞士银行非法复制,然后向德国税务局出售:要价250万欧元。联邦政府接受了这一价格,不仅因为他们想得到几百万欧元的补交税款,更是因为反对党理解了民众的呼声并要求买下这些信息。人们对于窃取资料是否合法讨论了一段时间,但最终都停止了。没有人真正因这种情况而感到吃惊,因为近几年,人们估算,大概有4亿多欧元从德国非法转移到国外,税务局每年因逃税漏税而损失的金额在3 000万到1亿欧元之间。在两年之前,来自列支敦士登的数据激起了人们对逃税者的极大愤慨,这些人将存款非法转移到瑞士,由此逃避向国家缴纳几百万的税款。
而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被调查者认为逃税漏税根本不是糟糕的事情,或者没那么糟糕。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的被调查者承认曾向税务局隐瞒收入,有19%的被调查者承认曾打过黑工。
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吗?或者这两个例子仅仅是道德沦丧的征兆和
这里是相对《圣经》中的“十诫”而言。根据《圣经》记载,上帝耶和华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了律法中首要的10条规定,这大概是公元前1500年的事情,本书在之后的正文中也会提到。——译者注结果?
有些情况发展得令人震惊,即便只是特例,但实在让人无法理解。2009年9月12日,两名青年在慕尼黑的快轨站上将一名50岁的男人殴打致死,因为这位50岁的男人想要帮助4名小学生。这恰恰发生在慕尼黑,一个人们认为高尚的地方!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之后还继续发生着类似的事件,在公共场所毫无理由地滥用暴力似乎变得越来越频繁。此外校园的血腥惨案也使公众震惊,例如,2002年在弗赖辛和爱尔福特,2006年在埃姆斯代滕,2009年在安斯巴赫和温嫩登。凶手闯到学校,在大多数情况下毫无目标地朝着自己周围的人射击,杀死学生和老师,还造成多人重伤,这些事件中最使人惊讶的是凶手杀人时没有任何顾忌。
这些事件被归为特例,人们会思考凶手的动机,并质问这是否属于病态心理,但更需要人们思考的是另外一条报告,即便它也“仅仅”在用数字说话:2006年艾姆尼德研究所为《花花公子》杂志对十诫的意义做了调查。这样我们又回到了开篇的句子,因为这确实是人们在《花花公子》上可以读到的有趣内容。调查的结果是,11%的德国人不再认为“不应杀人”是合乎时代的,也就是有超过1/10的德国人认为这一基本戒律——即便不是最基本的——不符合我们的时代。这是人们不敢相信的数字。它暗示着一种恐惧,即这一结果对应着近来在快轨站的残忍谋杀或校园血腥事件。那么在科罗拉多州、爱尔福特和温嫩登的事件是否只是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开始?
道德进步还是后退?
但人们也可以反问:为什么报道都在集中关注逃税漏税、错误计算的公里数、令人愤怒的政客度假之旅以及类似新闻,然后这些便成了媒体的热点话题?回答是:因为人们觉得这些事情是丑闻,但这些在总体上还不会使社会道德沦丧。
那么人们没有在一些事件下感觉到一些变化吗?大型集团如西门子公司因贿赂行为坐上了道德的被告席,在几年前人们还可以接受这些贿赂是正式从税收中扣除的这一事实,但现在人们的态度已经彻底改变,如今人们经常会讨论公平交易、碳平衡和购买有机产品。在几年前人们还喝着啤酒炫耀自己如何骗了税务局,而在列支敦士登逃税事件被曝光后,逃税漏税突然成了骂人的词语。税务局长几乎因为与那些“逃税天堂”进行斗争而成了英雄,社会集体精神焕然一新,然而11%的德国人却觉得不应杀人这条戒律不再符合时代。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人们必须为此做些什么吗?如果是的话,那要如何做呢?
为了幸福生活,21世纪我们需要哪些道德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就坚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必须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与前几个世纪不同,这种复杂性在今天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扩展了。现在几乎没有人会按照父辈的生活方式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生活方式已经没有了参照的榜样。生活方式是全新的,好比拼图进行了重新组合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变和扩展。对于父辈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乎完全没有传承下来——除了道德。那么这种道德的传承可行吗?可行是因为道德的基本原则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必须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行是因为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道德准则,而部分道德准则只可以在几个世纪之前世界变化很少的情况下应用,但在生活条件发生彻底变化的时代却无法使用,甚至可以说注定会失败。
我们质疑父辈的生活方式,并按我们的需要对其做出调整。我们质疑经济、生态和科学,是因为我们必须要这样做,因为经济、生态和科学也在我们面前摆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当然也会质疑约束着我们的道德准则,我们的生活已经经历了启蒙运动——人们从自身的不成熟中脱离出来,因此对流传下来的道德要求也必须进行检验和审视:今天有哪些道德要求在哪些形式下还是合理的?哪些已经没有意义?哪些是已经实现了?还有哪些变得更为重要?这正如需要对新生问题的道德方面做出新的反思一样。
在进行检验和研究时,人们不应根据生活条件来调整或改变道德,相反道德应变得更具体化。认为能够发明一种新道德或能够完善在道德哲学史上存在了4 000多年的道德伦理是种狂妄的想法。这里只是更清楚地列举出一千年中的伟大思想——那些一直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并且将继续产生影响的伟大思想,并且用今天人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是要表明,人们如果将这些伟大的思想准确定位,它们会又好又准确地适用于我们的时代,而且不会失去效力,同时也由此形成一个基础,使人们在复杂的、发展越来越快并且变化着的时代仍可以在道德方面有正确的行为举止。
总体上来说,人们的观点在发生变化。教会在失去影响力,大城市中社会在公益方面的控制越来越少,甚至在乡村也在减少。“邻居会怎么想呢!”越来越少的人会在做出一个行为时提出这样的想法。也许教会是出于一部分自身的原因,它们随着其要求——例如天主教的性道德要求走到了社会边缘。而“你不应杀人”这句话几乎在所有的堕胎讨论中被过度使用,就像在关于骨髓捐献的讨论中那样,所以这句话失去了效力。这些在生活中被透支了的道德要求,正是人们对道德做出的最有害的事情。
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而且变化的范围会越来越广,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宝贵的经验、文字或口头流传下来的价值会失去其重要性,变得没有意义,有些还变得荒谬和危险。像节俭这种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美德,会促使人们维护房屋庭院,为养老提前做好准备,但现在却突然变成了恶习,因为节俭和廉价品心态不会有助于维持社会结构,而是会将其破坏。如果在那些节俭和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的压力下,食品变得越来越便宜,那么这种价格战到最后往往会破坏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内部结构。集体饲养动物以及低价值的食品就是农业工业化的后果,而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通过倾销来谋利就是商品贸易激烈竞争的后果,所以说抓住节俭这一旧的美德不放,有可能在今天是不道德的。
社会的复杂性使道德越来越难以定义
人们必须对此做出抵制吗?如果必须的话,那要抵制什么呢?如果人们对没有提问而直接视为义务的内容表示拒绝,需要抵制吗?肯定不需要,而且甚至还要支持人们这样做。那是要抵制有损道德的内容吗?正是这样。因为像上文提到的,没有道德我们不能生活,更何况我们也不希望没有道德。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有法律约束我们的生活,但法律也只能确定外部的框架,排除一些社会中绝不能出现的情况。如果用法律规来定动会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内容,并用法律手段进行监视和执行,那么很有可能有成为专制国家。
另外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种可能:人们对没有理由的法律和规定会拒绝做义务地认同。因为有些事情在过去虽然总是对的,在现在却不一定是正确的。人们通常做什么不做什么,也许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理由还够用,而如今已经行不通了。教会、父母和邻居说的话已经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谁告诉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那他必须要给出理由,其他所有情况对于一个已被启蒙的人来说都是臆测。
此外人们对自身的行动也更难判断。社会不断增加的复杂性使人们几乎不可能预测出所有事的结果,而且道德的定义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可能。除了传统的主流宗教,如今也有越来越多宗教的或世界观的“道德供应商”,它们的观点在有些地方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要义:认识到道德问题实际的决定因素并相应地给予重视。
人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由此人们会问可以做些什么。人们可以将道德规定放在试验台上,然后挑出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根本不是道德而只是传统。人们还可以为新出现的生活状况寻找新的道德规定。但首先应该思考,在我们的时代如何应用道德的基本原则,不仅要使其有效,还要尽量使其精华部分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已经有9年多的时间在为《南德意志报》的“良心问题”专栏供稿,其间已有500多篇文章,每周都有读者给《南德意志报》发来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每月大概会有50到100个问题。另外我还参加了不同电台的广播专栏、电视文稿、报告会、学校参观、论坛讨论以及脱口秀活动,并担任奥古斯堡哲学–社会学院的客座教授。我在这里把所有的活动一一列举,是因为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从上述活动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也就是说,我一年以来创作这本书的基础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道德问题。
但我并未打算尝试设计一种新的道德,或写一份道德伦理学的导论,也未打算按大学科学研究的要求对不同的道德伦理学思想进行讨论,更未想过对生活中所有的情况给出行动指南,这也是不可行的,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那么现在您手中就会捧着本大型成套文集的第一卷。我想尝试的是,讨论那些人们总会遇到的问题并找出其中的关联,以便说明哪些道德原则是重要的。
那么本书将涉及哪些方面呢?包括在家庭中、伴侣关系中、邻里中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与长辈、晚辈、孩子以及父母相处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与人们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以及陌生人相处所碰到的问题。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处理自身或他人的错误,关于谎言、包容、帮助和体谅,关于经济、节俭、慷慨和贫穷,关于与动物和自然相处,关于轻微的内疚和沉重的自责,关于人们应该如何做并可以反过来要求别人给出理解、尊敬与尊重,以及关于用为自己着想的方式来为他人着想。这也正是我想开始讨论的内容——为自己着想,这不一定非得是坏事。
在本书的结尾也许该解释一下“人们如何正确又很好地生活”这个标题了。这也很适合用来做结尾,因为我又要回到开篇时的话题:我们需要道德,没有道德我们不能生活,在某种层面上也要回到我很欣赏的威廉姆·弗兰克的话:“道德是因人而存在,而不是人因道德而存在。”
……
生活中的道德怪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生活中的道德怪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书很好,包装很好
评分很好的书,包装印刷都比较不错。
评分书比想象中的要小很多。。
评分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读读读读读读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书,必须给好评
评分快递很给力,头天下单第二天到。书包装的很不错,有胶纸塑封。
评分印刷挺好,物流挺快的,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很有趣的一本书。很不错。
评分正版新书,非常棒
生活中的道德怪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