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姜建国伤寒一得》分为析疑和思辨两篇。上篇以六经病篇及附篇为基本内容,以方证分类为基本形式,逐条、逐证、逐方进行解读,对于每一条文方证的疑难争论问题,重点进行解释、论证,有分析,有观点,有结论。下篇以《伤寒论》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为重心,分列病证、脉法、方药、读注、临床五个部分,以专题阐述为基本形式。
作者简介
姜建国,生于1953年4月,山东省荣成市人。为山东中医学院首届伤寒专业研究生,师从徐国仟、李克绍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名中医”,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资助建立“姜建国名医工作室”,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齐鲁伤寒学术流派”建设项目。曾先后担任3版全国统编《伤寒论》教材主编,学术代表作有《伤寒思辩》《伤寒析疑》《伤寒释难》《伤寒论品读》等。
目录
我是这样读伤寒的
上篇 析疑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兼证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第五节 太阳病类似证
第六节 太阳病欲愈候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第三节 阳明病兼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第五节 阳明病类似证
第六节 阳明病预后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第四节 少阳病变证
第五节 少阳病预后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病变证
第四节 少阴病类似证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厥阴病变证
第四节 厥阴病类似证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霍乱病的特征
第二节 霍乱病的证治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阴阳易病证治
第二节 差后劳复病证治
下篇 思辨
第九章 病证思辨
一 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
二 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
三 常变思维与六经辨证
四 变法思维与病证辨治
五 逆向思维与病脉证治
六 辨异思维与疑似辨证
七 思维方法与去桂之争
八 思维方法与六经提纲
九 辨异思维与太阳温病
十 辨异思维与冠称某病
十一 逻辑思维与发汗解表
十二 相对思维与脉证辨证
十三 心病谵语与肝病谵语
十四 五苓散与蓄水证
十五 藏津液与藏尿液
十六 蓄血证病位的辨正
十七 厥阴类似证的辨正
十八 柴胡汤类方证辨正
十九 阳明病篇三阳阳明证的辨正
二十 阳明病篇猪苓汤证的辨正
二十一 阳明病篇栀子豉汤证的辨正
二十二 消渴——随饮随消?
二十三 恶风——无风则安?
二十四 第48条“但坐”的涵义
二十五 第18条“喘家”的涵义
二十六 第73条“不渴”的意义
二十七 “辛以润之”解析
二十八 “三百九十七法”概念解析
二十九 “必苦里急”解析
三十 “欲攻其表”解析
三十一 “解肌”涵义解析
三十二 解渴通便话升降
三十三 汗出厥愈谈出入
三十四 小便症的常变辩证思维
三十五 烦躁症的辨治及其概念
三十六 呕吐症的辨证及其治疗
三十七 发热症的机理及其辨证
三十八 心下诸症的概念及其辨治
第十章 脉法思辨
一 《伤寒论》的脉法特点辨析
二 《伤寒论》平脉辨证的几个问题
三 《伤寒论》脉法辨证的几个问题
四 《伤寒论》“反脉”的辨证意义
五 兼脉、脉部、脉势的辨证意义
六 “脉浮数可发汗”的启示
七 “脉微”的特殊涵义
八 “弱脉”的特殊涵义
九 辨脉法串解
十 “平脉法”串解
第十一章 治法思辨
一 通阳与温阳
二 缓急治法及其意义
第十二章 方药思辨
一 桂枝的体与用问题
二 杏仁的体与用问题
三 术、桂之治表里辨
四 麻黄功用之表里辨
五 芍药的酸敛与苦泄问题
六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
七 大柴胡汤证的疑难问题
八 小青龙汤的加减用药问题
九 无汗不得用桂枝之辨谬
十 麻黄的发汗亡阳问题
十一 麻黄的先煎去沫问题
十二 关于“方后注”的探析
十三 关于服药时间的思考
十四 关于经方药量的管见
第十三章 读注思辨
一 运用经方贵在变通——读《经方实验录》
二 黄元御治伤寒学思想研讨
三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评析
第十四章 临床思辨
一 柴胡加龙牡汤治惊厥案
二 柴胡加龙牡汤治脏躁案
三 柴胡加龙牡汤治视惑案
四 小柴胡汤治妇人热入血室案
五 吴茱萸汤治眩晕案(一)
六 吴茱萸汤治眩晕案(二)
七 吴茱萸汤治巅顶及口中冒凉气案
八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关节脱位案
九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虚胀案(一)
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虚胀案(二)
十一 桃核承气汤治便血案
十二 大青龙汤治空调病案
十三 五苓散治小便频数案
十四 五苓散治尿床案
十五 五苓散治湿疹案
十六 四逆散加减治定期腰腹疼痛案
精彩书摘
《姜建国伤寒一得》:
按《本经》(《神农本草经》)的气味理论,每味药物既有气又有味。大多时候是气味并用,有时却只取其气或其味。如麻杏甘石汤之石膏,既用其气之寒以清热,又用其昧之辛以透发,属于气味并用;而方中之麻黄则不然,因为此方主治肺热,只用其辛昧以宣肺止咳,非但不用其气之温,还需石膏之寒平抑其温性。这种组方用药配伍,称之为舍气取味或舍气取用,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物的配伍就是如此。半夏泻心汤的主旨就是泻心消痞,方中除了君药半夏辛开散结外,关键是干姜与芩连的对药配伍,即用干姜之辛以开之,芩连之苦以降之,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换言之,半夏泻心汤中干姜与芩连,既不祛寒,亦非清热,属于舍气取用配伍法。
其实舍气取用法,非仅半夏泻心汤,仲师的诸多方剂均体现了此种配伍特色。如《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原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大黄附子汤主之。”本证属于寒结,故云“当以温药下之”。方中附子、细辛,取其气之温以祛寒。而大黄则显然属于舍气取用,即用其味苦以“下之”。因为若按“此寒也”之病而言,是断然不能应用大黄的。关于舍气取用法,先哲早有论述。丹波元坚就指出方药有“性”与“用”之别,并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借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
……
前言/序言
姜建国伤寒一得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