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家风》收录了当代百位名家之作,从儒学、文学、历史、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对家风的独到见地,建构出一种颇具深度的现代精神的哲学根基,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与思忖,亦是对当下时代自然观及一些心灵危机的某种直视,是对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联的勇敢探究。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的家风,是历史传承中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
目录
过日子要勤俭,待客人要丰满/谭成健
我娘说做事要懂感情/李治邦
杂说“中国家风”/王必胜
无字家训/孙云晓
世代传承不借钱/孙丽生
家风清流亦温暖/刘功业
父亲的遗言/梁瑞郴
抬木号子/王嘉龙
我的爷爷/李耀进
淑德可风亲情流衍/金翠华
家是幸福的港湾/石佛
举手投足之间/王玉梅
遵道而行乃家风/杨伯良
妈是家风/刘书棋
被母亲收藏瓷片/诚学
家风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杨晓升
谦让,让我一生风平浪静/张秋铧
家风无痕/李蔚兰
耳濡目染/水荻
梦里老家/杨朝明
家教是人生大厦的基石/林清平
个人的主张/冯秋子
心中总有个回家的门/孟德明
长大/崔茂新
家风可立身/袁炳发
从做一个“好人”开始/余义林
秉承父命/刘晓珍
上梁要正/刘向阳
妈妈的箴言/刘丽艳
新时代如何重树家风/郭文斌
一个苹果/胡学文
读书亦如生活/龙仁青
汤门之“和”风/雷原
我要还债/刘能英
庄稼与家教/萧百佑
最是家风塑灵魂/李新文
一块牌匾的传承/李嫡
知足常乐好生活/孙滨
窑地的花房/尹航
父亲是一本慌张之书/刘建东
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无界
苛责爹妈可休矣/王秀云
父亲的拳头/魏永贵
简朴家风入生活/李恩红
家风漫说/李浩
读书唯高家风继/李子胜
家中有善风自扬/王永盛
我姥姥是小脚老太太/胡月
人生就像一碗面/周子昔
我爹和我爹/广子
安守平淡就好/张咏
更好的世界/林铁
志当存高远/王麟
我的侠客梦/于立极
写日记的母亲/陈年
耕读传家/贾堤
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周海亮
拜树为爹/章泥
传承/韩丽敏
故土上的故人/曹洁
父亲的遗嘱/杨凤喜
他们,为什么来/王凤英
五月,开始爱你/杨波
宝树堂——悠扬恒远的赞歌/谢友义
你的童年,我的青春/苏宁
好家风才是好家产/赵志国
寻找“目连救母”/邓朝晖
珍贵的瓷器/迟静辉
耕读岁月长/周淑艳
婆家之风/段海晓
旅游,如何不虚此行/赵卫峰
忍礼传家。独奋立身/周承强
遗风/岳占东
我是张扒皮/张建云
阅读的魔力/孙瑜
爷爷的“礼物”/纪红建
鲜血铸就。永续家风/张幸福
共同呵护着那一盏古老的灯/包苞
光辉/刘乐艺
家风一点百世从容/小超
家族脸面/张建祺
几枚脏兮兮的土鸡蛋/李桂杰
惜福的人有福气/顾晓蕊
还是要追求高尚的生活/黄雯
尊重内心/梅驿
家风/柳暗花溟
师如父,乃家风/孙阳
爱是一场甜蜜的苦役/纳兰泽芸
家门之外有家风/晓亮
一个人走完一座山/四丫头
所在/李莹
家“训”/翟振峰
父之遗风,我之家风/宋小词
身教,润物细无声/颜小烟
家风,传递爱/刘汉斌
书香润泽的小草/马金莲
底线,上线/李文文
特殊的一门亲戚/王洪波
生活本质/张尘舞
黄荆条子出好汉/杨康
跋语/赵志国
精彩书摘
《中国家风》:
梦里老家 杨朝明 提到老家,我很自豪,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水泊梁山。
拾柴、采药、练武术、捉迷藏,连同傍晚炊烟袅袅的村庄,几乎所有童年回忆都在山上。从山顶上往后看,我家的房子就隐约在树丛中。
如今,村庄房子都不见,一片景区竟出现。挖土成湖,打造“水泊”,开发旅游,村民迁走。再回故地,自然要买票上山了。
因为住得久了,家里人一起时,话题也离不开老家。与妻子常常忆起,儿子很小的时候,一次刚刚睡醒,忽然冒出一句话:我想到爷爷小村子里走一走。
三十年前,读硕士研究生。春天,回家看望父母,正值香椿芽细嫩时节,自家承包了一些树,父母让我带一些香椿芽分送师友品尝。以前,本不相信亲情感应、父子连心,可那天早餐时,父亲出门后我忽然担心起来,心里发慌,饭碗也放下了。没过多久,母亲竟然就急急跑回,说父亲从树上掉了下来,腿摔断了。我飞快跑去,父亲镇定地忍痛拉合了裂开的腿骨。
父亲忙碌惯了,腿不好的时候也闲不住,开始那些年,像正常人一样什么活都干,可能是太不注意,后来腿竟然越来越弯曲,这两年,走路都很艰难了。
父亲却忘不了他住过七十多年的老家。距离不远的回迁房建好了,父母与三弟住在一起,有时候,也在我或者二弟、妹妹那里居住。即便如此,过些日子,父亲就想“去家里看看”。
说起那次“轰轰烈烈”的拆迁,母亲总是满脸的怅然,心疼得泪花在眼眶里打转。那些省吃俭用置办的坛坛罐罐,她多少年不舍得丢,不舍得换。父母要求我们节俭,父亲很喜欢一句话,“勤俭人家有余庆,谦恭君子有嘉名”,不知有意无意地给我们说过多少遍。可这次,容不得他们多想了。
拆迁很“策略”,很突然。邻居们描述,那场面,就像硝烟弥漫的战场,于是,老人被裹挟到妹妹家去住了。至于那些宝贝家当,母亲很无奈地摊摊手说,哪顾得了呀,不知去了哪里。
那房子啥时候建的,我问过父亲,他也不知道。
房子低矮,却冬暖夏凉,母亲心里苦涩,却说“土房子养人”。可有时候,这房子也让我切实理解了屋漏偏逢连阴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话。院子不太大,却种满了树,以前皇上借“一庭花木验农桑”,我家的悲苦喜乐就随着这些树木枯荣起伏。
在早已熏黑的梁柱上,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字迹,清晰可见。父亲认识字,但不是他写的。我没有见过爷爷,只知道以前大修族谱时,序言出自爷爷。后来父亲主持修谱,作诗一首以为族人行辈用字,说起这事我就骄傲半天。
这辈子,我不仅最尊敬父亲,也最佩服父亲。父亲没上过几年学,却读过很多书。那时,村子里年轻人喜欢“听书”,父亲就是“说书人”。尤其夏天,晚饭没吃完,很多人就聚拢来等候了。一天又一天,好像他有讲不完的故事。父亲腿摔伤卧床时,村里分配土地,大家还抱着账本找来。没有他,那些边边角角的土地就扯不开。
我们兄妹四个齐刷刷长大时,不管别人说什么,父亲竟那样坚定地坚持要我们读书。奶奶年迈,父母没白没黑地劳作。一次晚上挖地瓜窖,父亲在井下,我在上面用水桶拔土,因为犯困,不小心将水桶掉下去砸破了父亲的头。哎呀,每次想起来,都心疼得哆嗦。
家里没柴烧,就到山上拾草。母亲身体矮小单薄,每次却都与邻居家年轻人一样,为不耽误出工,不耽误我们兄弟姊妹上学,就夜里上山,天亮时,大捆柴草已背下山,我们的早饭也做熟了。
父亲很乐观。上初中时,一次同学来家等我一起去上学,父亲笑称我家生活水平高,说一顿鸡一顿鱼的。那一顿,我们吃的是榆钱,父亲真实意思是一顿“饥”一顿“榆”的。
父亲心善良。那次村里一孩儿跟他家人要钱,家人不给,孩子哭了,父亲就悄悄塞给孩子几毛钱,可我很清楚那时我家的拮据。
在清贫的日子里,父母瘦弱的肩膀支撑着我们兄妹的天。这些往事,连同老家一起装进了记忆,父母的勤劳与节俭注定影响我的一生。
杨朝明,1962年7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山东周易学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古籍整理与研究规划项目多项。学术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
中国家风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