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盛洪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36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17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商界精英、政府官员、经济院校师生、儒学研究者和爱好者

  近些年来,中国的儒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新儒家思想为主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新左派,成为其中的三大主要流派,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盛洪教授已经被公认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同于其他代表人物的“政治儒学”“策论儒学”“文化儒学”,盛洪是先接受现代经济学后开始儒学研究的,他认为经济学的内核——自然哲学秩序与儒学思想高度贴近,也从这个角度切入儒学研究,努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转化性的阐释,突破了将儒学仅仅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的格局,将经济学与儒学贯通,为儒学输入新的生命基因,在儒学研究上独树一帜。本书是其研究成果的集结,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儒学的精义——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天平下。全书分为六讲,即: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认识论和宇宙观;修身:文化精英的意义及形成;齐家:家庭主义;治国(一):经济制度与政策;治国(二):宪政与政治结构;平天下: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

作者简介

  盛洪,现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著名经济学家。1954年12月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6年、1990年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专著《分工与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尝试之一;他的论文集《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及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代表了过渡经济学领域的领先水平;随笔集《经济学精神》透露了他普及经济学的努力和对文化与道德问题的关注;文集《为万世开太平》则交织着理性主义的冷静思考和关注天下未来的文化激情。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认识论和宇宙观
一、两种精神活动的取向
二、道德有两个起源
三、两种取向之优劣
四、“把有限当无限”的问题
五、儒家和经济学:理性有限
六、阳明心学:走向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的融合
七、怎样辨别真超越还是假超越?
八、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
九、超越的宗教创始人和自利的宗教利益集团
十、儒学是解释复杂事物的方法
十一、日本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在近代抛弃儒学?
延伸阅读
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为天地立心
先有整体,后有个体
正心诚意
第二讲 修身:文化精英的意义及形成
一、为什么会有文化精英?
二、科斯与布坎南谁对?
三、一致同意原则失灵
四、他律制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五、文化精英的宪政位置
六、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文化精英?
七、道德等级与有教无类
八、文化精英的“商业模式”
九、儒家与基督教:谁更有效?
十、君子选拔机制
十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而君子要在其位
十二、关于虚伪
十三、从执政党和官员的长远利益思考
延伸阅读
法官裁决和公共选择
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
怎样用自由保卫自由?
第三讲 齐家:家庭主义
一、关于家庭的学说
二、一个家庭模型
三、家庭主义的两个特点
四、家庭制度的缺陷以及制度上的补救
五、将家庭的长远视野用于道德教化和超越生死
六、血缘淡化与家族竞争
七、国家的家庭起源说
八、随着时空扩展而发展的家族政治技术
九、“孝”的一般化及其作为政治原则
十、家庭与天下主义
十一、家庭在现代的意义
十二、你不仁,我不能不义
十三、天命比政治技术重要
十四、家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与冲突
十五、家庭主义会复兴吗?
延伸阅读
“你不仁,我不能不义”
在天则双周论坛上对“论家庭主义”的讨论
第四讲 治国(一):经济制度与政策
一、“天何言哉”和“惠而不费”
二、轻徭薄赋,尧舜之道
三、不与民争利
四、儒家自由经济思想的实施与传播
五、浙东学派与儒家主流
六、为什么正面讲儒家?
七、既然传统中国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为什么没有引领工业革命?
八、现在中国缺少士
延伸阅读
天何言哉
中国先秦哲学和现代制度主义
第五讲 治国(二):宪政与政治结构
一、天命观:儒家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思考
二、儒家的民本主义
三、王道理想:除了人,还有天地
四、礼治:介于法治和德治之间
五、历史的制衡
六、君子治国
七、谏议制度及其他
八、为什么宋代经济上很强,但军事上很弱?
九、基督徒的天命意识和美国对外战争的错误
十、抱团是好事吗?
十一、经济学对政治制度与文化的研究:构造还是演化?
十二、民本主义的本意和文明悖论
十三、儒家有权利概念吗?
延伸阅读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
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
第六讲 平天下: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
一、西方重个人和国家,中国重家庭和天下
二、为什么重家庭会重天下?
三、反观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社会达尔文主义
四、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为什么错了?
五、以善致善:儒家的天下理想
六、天下主义中心
七、善有力量
八、君子怎么与小人博弈?
九、道德是对天道的千虑一得
十、人权与产权哪个重要?
十一、搞阴谋的人也是理性有限的
十二、理性与道德的区别
十三、善能落到实处
十四、君子国和小人国
十五、中国不会为了争霸去打仗
延伸阅读
什么是文明?
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
个人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儒学中发现永久和平之道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讲 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认识论和宇宙观
  一、两种精神活动的取向
  什么是正心诚意,这是一个要去想的事情。格物致知是比较好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对外在的对象进行观察、描述和思考,然后从中获得知识,那么格物致知就是一种经验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我们现在比较能理解的事情。可能在古代,在宋代,格物有它的一套方法。比如:王阳明去格竹子,他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而现在的方法是多次重复实验,最后形成因果之间的比较确定的关系,形成一种有关的知识。
  那么什么叫正心诚意,给大家讲一讲。我写过一篇短文《正心诚意》,在这里我把我对正心诚意的理解说出来。“正心”就是要超出个人和小机构的利害。大家知道我们在对事物进行了解、观察和判断的时候,其实我们并不是纯粹的、超然的,其实是有自己的角度的,这个角度就是,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你的肉身。因为你有你的肉身,你有你的利害,你有你的角度,那么你有的时候可能比较超然,你和一张桌子的关系可能比较超然,你和别人的关系有可能不很超然。比如:我和别人有个争论,一般来讲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你最深切体会自己的利害,这时候你会有偏颇。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超脱个人的利害的话,你就不能正确地看清这件事情,你可能就会戴着有色眼镜,就会有偏颇。所以,你就应该正心,正心就是要超然出来。
  在《大学》里,也讲到这一点,“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比如今天早晨你和别人撞车了,你和他吵了一架,你很愤怒。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的做法是不是很恰当,你的心可能就不正,你的心是偏的。“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很害怕,感到很恐惧,可能没有真的那么恐惧。罗斯福说过,真正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因为你有你的肉身,你就害怕有些东西会加害于你。并不是说,你这种怕别人加害于你的想法是不对的,但一般来讲会夸张,所以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你很喜欢某些东西,比如很喜欢打麻将,你可能不得其正了,你上瘾了,你赌博。“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也是这类意思。其实就是说,你要超然。你要超越你的个人和小机构的利害,这是要正心的含义。
  “诚意”就是认知不要被偏私成见所遮蔽。你要有诚意,不要有被遮蔽的东西,你要是被遮蔽的话,你就没有诚意,你就有所企图、有所倾向。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可能非常恰当地去认识你所要了解的对象,你事先就有倾向性了。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这种情况,你想中彩,你看的那几个号就像要中的,包括我们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你就一个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话,你可能把你自己的利益和偏私掺在里面了,符合你自己利益的公共政策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这就是诚意被遮蔽掉了,没有看到对这个社会最有利的公共政策是什么,只看到对自己是否有利。这种情况非常多。
  有一次我在杭州讲课,有同学就说,油价上涨了,他爸是开车的,对他们不利,所以就不好。我说,是对他不利,但是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判断不就太简单了吗?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判断,“对我有利我就赞成,对我不利我就反对”。但是他要是学经济学就不能这样,经济学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他的这种判断是本能,不学经济学就知道的,不必学经济学。做一个一般的人,你可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没问题。但是你要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话,你就不能这样,你就不能说油价涨就一定是坏事。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讲,油是稀缺的,如果很便宜的话,很快就会耗竭。那么后代用什么?所以说“正心诚意”就是这样的含义,这两个词都是这样的含义,就是说要超脱,超脱于自己的个人利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
  从人类的研究取向来看,恰恰有这样两种思维方式: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总体来讲是一种对经验的积累,对已经了解的事物、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进行总结,形成理论,不断发展出一套理论体系。应该说,人类社会中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如先秦儒学,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取向,就是根据经验。如孔子学礼,就是学习经验。比如:昨天我和他吵架了,我甚至打了他,第二天,他带着他的兄弟又打了我,这是经验的,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我不能随便打别人,别人可能会报复我,最好是和平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像博弈论那种多次重复博弈所形成的一种合作解,合作均衡。这是一种完全通过经验形成的知识。大家知道,这是博弈论的解释。还有一大类就是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都是格物致知的结果。
  刚才讲,由于我们不能正心诚意,我们的看法可能会有偏颇,但是它并不妨碍我们长期获得知识,为什么呢?我们刚才讲过这个道理,我一生气把你打了,你又带人来把我打了,我把你打了,这是偏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经验的东西是试错的,我错了没有关系,我还可以修正我的行为,下次我再碰到你我就不打你了,我就会想和平地和你解决纠纷。包括科学都是这样,现代的所谓科学的思路就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实验就有可能失败。我有一个假说,我通过实验来验证,可能有偏差,我再修正我的理论。总而言之,通过经验,我不断地去试错和积累,这样不断地来完善我的理论,使之更恰当。
  这种思路和正心诚意的思路有相近的地方。正心诚意就是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什么是最恰当的,因为我不偏袒任何人,我不是我肉身所代表的那个人,是超越我的肉身的。格物致知是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试错达到这一点。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格物致知所导致的经验的知识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早期儒家也是这样的,是经验的,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这样一种经验的知识是有局限的。局限在哪儿呢?局限在于经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只有亲身经历,才有这样的知识,它是感观的。你看不见的东西,你是不会有经验的,比如一亿光年。别说一亿光年,火星上有什么你就不知道了,还有许多星星你都看不见,你就不会有经验,所以经验是有局限的。一说经验就是有局限的,那么它在解决问题上也是有局限的。这是大家要清楚的,因为人类是要不断解决问题的。
  人类社会的不断整合总是有局限的。举例来说,一个村有几十户人家,这几十户人家通过长期的互动得到经验,这个村要有行为规范,要和睦相处,甚至要有公共物品,如村里的道路、公共场所等,他们通过经验的知识把问题解决了。但这个村又面临着与其他村的关系问题。这个村内部和谐了,但它和别的村关系紧张了,因为上了更高的层次。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村里有很多人,这些人有自己的利益,但是这个村的整体利益不是这些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为它有一部分公共物品,如村里的道路、公共场所、公共环境等,是分不开的。所以必须有一套整合村里秩序的方法。
  村与村之间也存在这样的一套逻辑。谁来提供这些公共物品?这就形成了乡这个社会层次。乡里把这个问题搞定了,乡和乡之间又有那个问题;县把那个问题搞定了,县与县之间又有类似的问题;省又搞定了,又有省与省之间的问题;……,又有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国与国之间搞定了,不就世界大同了?那还有星球与星球之间的问题。我相信问题是没有穷尽的。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经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总是不能完全地解决。而且,越到更大的社会整合,经验的知识所带来的方案越无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村里讲和睦,这件事很容易,村里的人经常能见到的。你要讲世界大同,那就很困难,因为世界那边的人我们都没看见过,怎么和他们和睦。所以经验的东西,经验所导致的理论的有限性,没法解决人类的更多问题。尤其是靠经验所形成的这种人类社会,它的规模,它的范围,是受到限制的。这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找另一条思路。
  二、道德有两个起源
  道德有两个起源,一个是形而下的起源,即经验的起源;还有一个是形而上的起源,即超越经验的起源。我们要找的另一条思路就是类似于正心诚意的这条路,是形而上的。什么是形而上的,就是忘却肉身,超越自我。你假设你不是你自己,假设你是上帝,你的魂从你的肉身中飞出来了,然后你站在空中往下看。比如我在和别人吵架的时候,我在想我不是吵架中的一方,我飞在上面看这两人吵架,这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因为你不是当事双方中的任何一个人,你是高高在上、向下俯视的一个人,所以这时你会知道什么是最公正的解决方法。就是这套逻辑。如果你能忘却肉身,超越自我,你就能领悟天意。
  大家可能会想,盛老师是不是讲得太玄了。平时我们的课堂上都不会讲这些,都会讲格物致知的结果,不讲正心诚意的结果。这与我国的教育传统,也就是无神论的教育传统有关,也与我国民众缺乏宗教感有关。如果我在西方国家,或伊斯兰国家的课堂讲这些东西,大家不会奇怪。我认为这其中的道理是能用理性主义的方法描述出来的。所以有这样一条道路,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宗教。那么,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儒家的心性儒学这一部分,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大家知道,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记载,摩西到了西奈山见到上帝了。耶稣也是能和上帝对话的。再比如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是面壁顿悟的。他为什么要面壁?就是要忘却肉身,静静地,不要有任何偏颇,回想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时候就可能会有比较公正的原则出来。此时他不是穆罕默德本身,他是一个超越的人。中国的例子就是王阳明,他是明代大儒,被宦官追杀到了贵州修文县,那里有个地方叫龙场,于是就有了“龙场悟道”。大家知道蒋庆先生就在那儿建了阳明精舍。在那儿有个阳明洞,王阳明在洞里坐了四十天,一下子大悟:天理就在我心中。这样一种宗教的视角,这样一种心性的视角,也是领悟天意,实际上就是领悟世界万物的这样一种恰当道理的进路,而不是仅仅通过经验,通过试错,经验都通过试错得来。
  这样一种形式本身比格物致知的经验所得出的理论有超越性,比如基督教说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所有信奉上帝的人都是兄弟姐妹,那么伊斯兰教也可以这么说,心性儒学也可以这么说。它的这种概念就比依赖于不断扩张的经验的那种理论和整合方法要好。所以,大家知道,在现在的世界上,更有整合力的制度和文化传统是这些宗教,如基督教世界。如果没有基督教,他们的国家可能会更小。没有伊斯兰教,那些伊斯兰国家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当然最精彩的是中国啦,中国的整合是最好的。这与儒家传统中强调超越、强调天理的那部分文化传统有关。因此,正心诚意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动取向。
  我在前些年思考这样的问题时写过一篇东西,《为天地立心》,就涉及刚才我讲的形而上的一套方法是什么样的、形而下的是什么样的。其中引用了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的一句话:“作为永恒秩序和万物之母的道是神圣的唯一,同一切冥想的审美主义一样,人可以通过自我绝对脱离世俗的利益和热情,直到完全无为,来分享这种神的唯一。”他讲的就是这种方法的取向。他讲的“人可以通过自我绝对脱离世俗的利益和热情,直到完全无为,来分享这种神的唯一”,具体的方法就是像静坐呀、面壁呀,在那儿冥想。另外我引用的经典的一句话就是舍尔巴茨基在《大乘佛学》中说的:“佛教的圣者被认为在获得神秘觉悟的一瞬间,可以突然地直接感知包含粗重肉身以及神秘世界在内的整个构造,其清晰和生动有如眼前直接所得。”我这里有个解读,叫作“无肉身则中立”。你没有特殊肉身,没有特殊的利益,你就是中立的。
  当然,神秘主义的觉悟在我们的理解之外,也就是说,一些天赋极高、悟性极高的人能做到。世间有几个所谓的宗教英雄,宗教的创立者就是这样的。
  我还有一篇文章,叫作《先有整体,后有个体》,这也是在讨论这两个取向。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全面地理解世界,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只以格物致知经验为基础的这样一些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对正心诚意所导致的结果,这样一种超越肉身,直接领悟天意的取向,至少要有了解,不需要你去信奉,因为中国人从小没有这样的传统,没有宗教感,也不太懂,所以对大家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给大家提个醒,这样的取向和格物致知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共同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这是世界主要文明社会的基本状态:一方面有宗教,另一方面有科学;一方面有教堂,另一方面有世俗的各种机构,如大学、政府。如果你到美国去,美国的教堂比大学要多。这是为什么?这个思路要非常清楚。
  三、两种取向之优劣
  对于这样的两种取向,我们再做一下讨论。一方面,形而上的传统更容易超越,并非说它能完全替代形而下的传统。为什么呢?是因为所谓形而上的传统的一个特点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实际上,所谓正心诚意的方法就是整体的角度。比如说两个人在争吵的时候,你站在中立的角度最能找到对这两个人最好的一种结果,在两人世界中就是一种整体的角度。对于宇宙万物来讲,整体角度就是我们要想到宇宙万物。比如我们要实现世界大同,这在各个国家之间来说是整体的角度,但是如果从宇宙角度来讲,它就不是整体角度。所以整体角度是相对的,它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无边无沿的、没有开始没有终结的、全知全能的角度。这样的角度的好处就是弥补任何时候人类的经验的局限,经验必定是有限的、局部的和偏颇的,是不正的。
  但是你不能简单地说这种整体的角度能够替代经验的个体的角度,这也是大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怎么判断什么是整体最好的东西,我们怎么认定一个社会是最好的社会呢?你不能说我有一个整体的角度,就能判断哪个社会最好。我们有什么方法呢?我觉得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看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个体是否好。你不能代表上帝说什么社会最好。所以你不能说,我就是从整体角度的,不需要经验的。个人很重要,个人的感觉很重要。没有个人利害的感觉,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社会好不好呢?大家要知道,我在说超越利害的时候,并不是否定利害,这要非常清楚。一个整体是否成功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要由绝大多数个体是否幸福来判断,而他们是否幸福只有他们自己说了算。你不能说,你代表上帝说他们都幸福,他们就幸福了,肯定不是这样的。幸福与否要从本人嘴里说出来,这非常重要。当然,这些个体是指绝大多数,不是所有的人。
  儒家的视角是整体角度和个体角度的结合。大家慢慢地要接触“天”的概念,这是一种自然神的观念,儒家的自然神的概念就是“天”。儒家讲天道,讲天命,讲天理,这是一个整体角度的概念。但是呢,儒家也解释,怎样理解抽象的“天”。《尚书》中有一句话叫作“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天”看的角度就是老百姓看的角度,“天”用耳朵听的角度就是老百姓听的角度。这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对的。儒家把“天”和“民”联系在一起了。在我的解释里,这是整体角度,但是又绝不用整体主义替代个体主义,必须是老百姓说我们幸福,“天”才满意,“天”才说这是对的。“天”不能自己说“你就是幸福的”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帮爷爷买的书,希望他喜欢

评分

用经济学方法解释儒学,比较新颖

评分

差不多吧!还没细看,内容应该符合我的兴趣!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

评分

帮爷爷买的书,希望他喜欢

评分

新的视角,好

评分

挺有意思

评分

新儒学大家的作品,值得阅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